?

阜南縣小麥赤霉病綠色防控技術

2019-07-19 05:53尹純軍
安徽農學通報 2019年12期

尹純軍

摘? 要:近些年來,小麥赤霉病已成為阜南縣小麥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發病程度逐年加重。該文結合阜南地區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分析了2018年當地小麥赤霉病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探討了實施綠色防控技術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綠色防控技術。

關鍵詞:小麥赤霉病;影響因素;綠色防控;阜南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2-0087-3

阜南縣地處淮河上游地區,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有著南方地區的降水優勢以及北方地區的光照優勢,比較適合小麥的生產,是重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1]。近年來,阜南縣小麥種植面積比較穩定,常年在8萬hm2左右,總產量約50萬t,在當地糧食的安全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但是受到異常氣候條件、引種的小麥品種性狀的差異性以及品種資源自身的變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赤霉病等病蟲害頻繁發生,對小麥的產量及品質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為了對小麥赤霉病進行有效防控,結合當地小麥生產實踐,對阜南縣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情況以及綠色防控技術進行了總結。

1 發病癥狀與發病條件

1.1 發病癥狀 小麥赤霉病是小麥生產上一種主要的病害,在多雨條件下發病程度重。小麥苗期到穗期均可發病,導致小麥幼苗的枯萎、穗腐、莖基腐等,其中以穗腐為害最重[2]。穗腐發生后,先出現褐色的斑點(水漬狀),之后病斑逐漸蔓延到整個小穗上,導致穗枯[2]。當空氣中相對濕度高的時候,病斑上產生1層膠狀的霉層(粉紅色),后期病斑上密集分布一些藍黑色的小顆粒,即為病菌的子囊殼,觸摸有凸起感。

1.2 發病條件 當春季溫度超過7℃、土壤中水分相對含量在50%以上時,易形成小麥赤霉病的子囊殼,溫度在12℃以上時即可產生子囊孢子[3]。在空氣中濕度大的情況下,子囊孢子成熟擴散到小麥的花藥上產生侵染作用。相對來說,耐肥能力差、熟期晚的小麥品種發病程度重;土壤黏重、氮肥施用過多、低洼地塊上發病程度重;田間密度過大、郁閉度高、病殘體多的情況下,發病程度重[4]。

2 發病情況及發生特點

2.1 發病情況 自2013年以來,阜南縣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程度均較重。2018年屬于大發生年份,經田間調查,小麥赤霉病的發病面積達到5.78萬hm2,加權平均病穗率8.99%、病指4.25、病籽粒1.61%,其中3%<病穗率≤10%的面積為3.83萬hm2,10%<病穗率≤20%的面積為1.30萬hm2,20%<病穗率≤30%的面積為0.59萬hm2,病穗率>30%的面積為0.07萬hm2。

2.2 發生特點

2.2.1 不同田塊之間的發生程度有差異 經過調查,阜南縣實施藥劑防治與未實施藥劑防治的、防治1次與防治2次或者2次以上的,發病程度均有所不同;未施藥防治、施藥防治1次、施藥防治2次及以上的田塊,平均病穗率分別為38.17%、12.72%、6.82%,平均病指分別為21.96、5.57、3.03,平均病粒率分別為7.92%、2.93%、0.86%。在未施藥防治的稻茬麥,最高病穗率達到86.57%、病指56.90、病粒率31.90%[5]。

2.2.2 不同播種時間的發病程度有差異 一般來說,相同的小麥品種在田間管理基本一致的情況下,播種時間越早,其發生小麥赤霉病的程度相對越輕[5]。

2.2.3 不同茬口之間發生程度有差異 經過調查,茬口不同,小麥赤霉病發生為害的程度有較大的差異,按照發病程度從重到輕排列的各作物茬口分別是水稻>玉米>大豆>紅薯,4種茬口田的小麥病穗率平均值分別為10.52%、9.31%、4.62%、2.57%,平均病指分別為5.54、3.97、2.17、0.71。

2.2.4 不同品種的發生程度有差異 在相同的氣候、田間管理條件下,不同的小麥品種的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程度有所差異。經過多年的調查,一般為山東種源系列的小麥品種發病程度>河南省種源系列品種>安徽省、江蘇省種源系列品種[2]。

2.2.5 不同植株長勢的發生程度有差異 小麥的長勢不同,赤霉病的發生程度有較大的差異。經過調查發現,在播種量大、土壤肥力水平高、氮肥施用量多、小麥植株長勢旺的情況下,田間郁閉度大,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程度相對更重。

2.2.6 稈腐型赤霉病發生重于往年 2018年經過對發病麥田的調查,阜南縣的稈腐發生程度重于往年,播種時間晚、氮肥施用過多、熟期偏晚的田塊稈腐型赤霉病發生重,最重的稈腐型在發病穗中占比達到20%。

3 發病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通過近些年對阜南縣小麥赤霉病的發病程度較重地區的分析,發病程度偏重以上的主要原因是施藥時間把握不到位、未針對性選擇對路的防治藥劑、施藥方法不科學、品種易感病等。2018年阜南縣小麥赤霉病的大發生,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影響。

3.1 田間菌源基數高 2015—2017年連續幾年小麥赤霉病發生較重,田間積累了大量的菌源,導致了小麥赤霉病的重發。2018年調查統計,阜南縣的稻樁叢帶菌率比較高,與近3年的平均值進行比較,2018年增加55.6%左右,與2017年相比,帶菌率增加58.1%,枝帶菌率是近3年平均值的2.6倍左右、是2017年的2.1倍;玉米秸稈帶菌率平均達到28.6%。阜南縣小麥多數是水稻茬、玉米茬,調查結果顯示,水稻、玉米殘株秸稈上的病菌滿足了小麥赤霉病大發生的菌源量。

3.2 吻合度高 經過前幾年田間病原菌的積累,田間病菌基數大,在2018年阜南縣適宜的條件下,病原菌大量萌發侵染,孢子成熟釋放的高峰期(4月中旬左右)正好與2018年當地小麥揚花期高度一致,導致了小麥赤霉病在阜南縣的大發生[5]。

3.3 感病品種較多 阜南縣種植的小麥品種大多是一些感赤霉病的品種,加上前茬作物秸稈還田、淺旋耕等技術的大力推廣應用,有利于赤霉病的發生流行。此外,2018年阜南縣普遍播種時間過晚,導致小麥植株長勢弱、稈矮,土壤中的赤霉病病原菌與小麥植株穗部的距離短,擴散侵染的可能性增加,創造了比往年更加有利的小麥赤霉病大發生的條件。

3.4 降雨等天氣條件有利 春季溫度超過7℃、土壤中水分相對含量在50%以上時,適宜小麥赤霉病子囊孢子的形成、產生侵染作用。2018年阜南縣4月中下旬陰雨天氣較多,13—14日為小到中雨,21—23日中到大雨,26日又遇到小到中雨天氣,當地栽植的不同熟期的小麥品種在抽穗揚花時均遭遇連陰雨天氣,滿足了小麥赤霉病子囊孢子釋放和病菌侵染的適宜條件,導致病害的流行。

4 綠色防控技術

4.1 實施綠色防控的必要性分析 傳統防治小麥赤霉病以藥劑為主,通過大量施用農藥來控制,不僅造成了環境污染,還導致了病原菌的抗藥性的增強,影響了藥劑防治效果的穩定性。阜南縣按照《安徽省植物保護總站關于進一步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區創建工作的通知》(皖農植防治[2018]22號)精神,對小麥赤霉病的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加強了組織領導,制定了具體的防治方案,并對詳細的工作任務進行了細化。近年來的示范實踐表明,推廣小麥赤霉病的綠色防控,不僅可以使防效得以提高,還可以減少農藥的施用,在確保不污染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小麥的高產[7]。一是可以科學控害。小麥赤霉病可導致小麥的產量及品質的降低,減少小麥種植的經濟效益。面對當前各地嚴峻的病害風險趨勢,在短期內難以在品種上獲得大的突破、高效藥劑可選擇性小的前提下,通過實施綠色防控,推廣健身栽培、提高小麥植株的抗性能力,對當前小麥赤霉病流行的防控有著重要的作用,是確保小麥安全生產的科學選擇[3]。二是可以減少農藥的用量。近些年受到異常氣候條件、耕作方式的調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小麥赤霉病在阜南縣流行呈加重趨勢,僅僅依靠藥劑防治的成本太高,而且面臨很大的農殘超標風險,而從小麥秋季播種開始,就推廣綠色防控綜合措施,如選擇抗病能力較強的品種等,即可以有效防控赤霉病,還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因藥劑使用過多導致的抗病能力提高等問題,將該縣的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落到實處[5]。

4.2 綠色防控技術

4.2.1 調整種植結構 在當前農業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以及實施的輪作休耕政策的指導下,各地積極對當地的秋播種植結構進行優化調整,尤其是小麥赤霉病發病風險比較高的區域,如沿江地帶、江蘇南部地區等。積極推廣輪作制度,響應國家的休耕政策,適當降低小麥的播種比例,分年度、分區域選擇其他的作物進行輪作,如蠶豆、油菜,或者綠肥等,也可以采取間隙休耕的措施:小麥收獲后休耕1年,一方面有助于培肥地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田間病原菌的積累,降低赤霉病暴發的風險,為休耕1年后小麥的豐產穩產打好基礎。

4.2.2 推廣適應性廣、抗病力強的優良品種 在氣候條件、栽培管理、栽植地、防治措施均一致的情況下,感病的小麥品種在發病程度上明顯重于抗病的小麥品種。因此,各地要結合當地實際條件選擇抗病能力強、適合在當地氣候及土壤條件下種植的小麥品種作為主栽小麥品種,提高小麥整體的抗病能力。不同的區域,適合的小麥品種有所差異,對于淮河以南小麥生產區來說,以揚麥、寧麥、鎮麥系列等抗病能力強的小麥品種為佳;對于沿淮地區及淮北地區來說,多選擇抗病能力較好的小麥品種種植,適當控制高感病小麥品種的種植比例,絕對不可盲目從外地引入不適合在當地栽植的感病品種。同一區域內栽植的小麥品種盡量保持一致性,阜南縣可主推2~3個品種,適當搭配幾個品種,避免區域內小麥品種過亂、過雜,降低病害流行的風險。

4.2.3 實施健身栽培 重視田間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實施秸稈深埋還田措施,或者進行無害化的處理,盡量減少秸稈中的病原菌,降低來年小麥生產中病原菌的基數。推廣適期播種技術,倡導精量播種、控制小麥群體密度合理、科學運籌肥水管理、適時收獲等健身栽培措施,使小麥長勢健壯,提高對小麥赤霉病的抵抗能力。

4.2.4 優化化學防治策略 對區域內小麥赤霉病的發生趨勢進行準確的預測預報,結合預報針對性地實施藥劑防治,整體策略是預防為主,防控上堅持“適期防治、見花噴藥”??蛇x擇一些對路的高效藥劑,如氰烯菌酯、戊唑醇等,對多菌靈等藥劑的施用進行適當的控制。結合病情及天氣情況科學安排防治的時間,各種藥劑交替施用。施藥的器械可選擇靜電噴霧器、自走式高效噴桿噴霧機等,藥量及對水量一定要充足,且噴施均勻,不漏噴、重噴。

參考文獻

[1]譚家如.壽縣小麥赤霉病重發原因及綠色防控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8,729(19):155-156.

[2]沈田輝,王風良,丁世峰.2010年以來大豐區小麥赤霉病重發特點探究及綠色防控技術集成[J].上海農業科技,2017(1):104–105.

[3]彭紅,呂國強,程家合,等.2018年河南省小麥赤霉病重發特點及原因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18,308(9):68–71.

[4]李海生,楊永志,劉豐收,等.近幾年灌云縣小麥赤霉病重發原因及綜合防治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2017(1):152–154.

[5]程紅雨.桐城市2012年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及重發原因分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7):116–117.

(責編:張宏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