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州市高村鄉油坊村的田野調查

2019-08-13 07:26張澤宇劉曉衛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9年7期
關鍵詞:廂房油坊院落

張澤宇,荊 璐,劉曉衛

(華建集團華東都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上海 200040)

油坊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高村鄉的西北部,邙山支脈廣武山的南麓,距鄭州市中心30 km,與沿黃快速路相距1 km,距連霍高速的高村鄉出入口約4.5 km,村西緊鄰國道234。油坊距高村鄉2 km,距??谟S河古渡口5 km,北臨周胡桐,南接侯寨村,西臨荊寨村,東靠馬寨村,是豫中地區傳統村落的典型代表。該村在2014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

1 地區生境

1.1 自然環境

油坊村屬于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平均海拔130 m,年均降水量645 mm。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雨雪較少,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多風、涼爽宜人,春季較短且干旱少雨,年平均氣溫約為14℃[1]。油坊村位于滎陽市西北方,是沖積平原與丘陵的過渡地帶,其地勢較為平坦,屬于半平原半丘陵地形。村落周邊土地肥沃,生產方式以農業為主,種植小麥、玉米、蘑菇、石榴等經濟作物。目前大部分已實現機械化種植,人力使用較少。

1.2 歷史溯源

油坊的發展依托于陸路交通,地理上是古代河陰縣至黃河渡口??谟谋亟浿?。此地官道與商道皆是雨水沖刷所形成的溝壑,古人以此作為聚居地。油坊以秦姓為主,據家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山東舉人秦景瑗到河陰縣(現滎陽境內)任教諭,落戶于現在的油坊村,由此該村繁衍出秦姓。秦氏家族以經商為主,隨著經商的擴大,油坊逐漸發展起來,并成為豫中的重要村落。

通過對村民采訪調查可知,“油坊”由來如下:楚漢之爭劉邦項羽圍繞滎陽作戰,劉邦駐扎于滎陽西北,其駐扎之地稱為“營房”。戰爭結束后,原有營房演變為村落,并以“營房”作為地名。之后,周邊村民誤將“營房”傳為“油坊”。這種情況在這片區域有一定普遍性,戰時的營寨在戰爭結束后分別按照其功能為村落命名,如油坊村東的馬村,原為馬寨,是當時養馬之地;西趙寨原為“西扎寨”,意為西邊扎寨,對應的還有“東扎寨”(東趙寨)。

2 村落概況

2.1 村落風貌

油坊是滎陽油坊村下屬的一個自然村。據《民國河陰縣志》記載,油坊村的整體村落格局按行政區劃分為東油房、西油房、油坊、荊寨、趙寨、史坊、小寨、王拐共8個聚落點[2]。每一個都曾以寨堡的形式存在,擁有獨立的寨墻及行政管理體系。隨著歷史的變遷,寨堡逐漸消失,8個聚落點彼此相連形成較大的聚落,村落由此被劃分為油坊和史坊2個自然村。

油坊地勢較為平坦,以農副業為主的經濟發展緩慢。隨著陸路交通運輸的發展,黃河古渡口失去了原有的地理優勢,村落中的許多居民搬遷至周邊經濟良好的縣市,油坊隨之衰退,其建筑和村莊風貌形態也因疏于修繕而逐漸殘破。目前,現存明清傳統院落仍有多處保存良好[3]。

2.2 村落結構

油坊寨位于村落西側,是油坊的原始聚居點。而油坊村是隨著人口增多,居民逐漸在寨外建設新居演變而來的。油坊所在的油坊村整體空間結構為網格型,由東西3條街道、南北4條街道及若干巷子組成,空間層次分明。油坊村整體以原有獨立的寨堡為核心,呈散點狀發展。

油坊位于油坊村西部,其街巷是以十字大街與油坊大街為核心的網格體系(圖1)。村內主要道路已全部硬化,道路寬度呈現明顯等級區別,主要干道約5 m,次干道約3 m,其余支路僅約1.5 m。建筑形式整體坐南朝北,局部靠寨墻的位置以背靠寨墻建造的形式。

油坊原有堡寨內大部分為居住及生活建筑,僅有赤帝宮與水井位于村落入口。油坊僅有一座水井,是村內居民的重要飲水來源。如今村中已接通自來水,水井逐漸被填平。赤帝宮是新中國成立后重新修建的平頂磚房,在過去不僅是祭祀火神的廟宇,亦是村落中打更、放哨的場所,保護著整個村落精神及物質的安全。

目前,水井與赤帝宮前的活動廣場屬于公共活動空間。油坊中的公共活動空間基本都位于寨墻外的油坊大街上(圖2)。其被排泄雨水所沖刷形成的溝壑,后被不斷填高,已基本與周邊建筑地面齊平。油坊大街是油坊從古至今的主要干道,承擔著村中與外界交流的重要任務。秦家祠堂位于油坊大街上,是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祠堂本身由標準的豫中民居改建而來,新中國成立后曾作為油坊的小學、衛生所,目前已還原為秦家祠堂,現村政府就位于其旁。

2.3 院落民居

2.3.1 建筑形制

油坊民居留存有少數的明清時期建筑,大多為新中國成立后修建的磚土木瓦房,以及在20世紀70至80年代新修建的磚墻瓦頂、磚墻彩鋼屋頂、磚墻平頂。油坊的建筑為典型的豫中民居形式,以四合院為原型,呈現出“前客廳后堂樓”的空間布局(圖3)。建筑越靠近北部地位越高,具體表現為建筑高度、建筑安全性。村落中院落空間結構相似,新中國成立后的建筑以遺存明清傳統民居的兩進四合院為基本形式,對其進行簡化后呈現出一進兩合或三合院。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后家族生活方式弱化,建筑無須以家族為單位進行建造。油坊傳統民居建筑的屋頂以硬山式為主,少量平屋頂,在形式上遵守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4]。

2.3.2 院落

油坊內明清時期民居基本形式為兩進四合院,整體坐南朝北,多為磚木結構,建筑入口位于東南角(圖4)。建筑分為前后兩節,兩進院落由走道相隔成。其中建筑兩進院落,各有一條通往隔壁宅院的走道。建筑前院由倒座(含大門樓)及東、西廂房和正房(客廳)組成,均為一層硬山建筑。正房前有明臺,有條石6步為階。相傳此處是主人練武有成,彰顯武力以踏斷條石服人。一步斷一條石,后因家父相告,存最上一步未踏斷,稱之為“斷五存一”。庭院鋪條磚,種植石榴、梅花、竹子,象征多子多福、辟邪平安。前院作為接待功能,東西廂房為仆人房、正屋為客廳、倒座為廚房。后院由3層的堂屋及東西廂房組成,均為硬山建筑。后院擁有獨立院門,并具有轉環樓臺,在院落中形成上下走廊,聯系3座房屋。較一進大廳院,庭院尺寸稍顯局促,以條磚鋪地,無花草。后院為居住區域,堂樓居中,坐北朝南,由家族中長者居??;東、西廂樓由晚輩居住,一般為家族中女性所居。

新中國成立后的民居院落簡化為一進二合院,大部分為兩層雙坡頂正屋及一層平頂東廂房(圖5)。建筑坐南朝北,入口為東南方,并以東廂房山墻作為影壁墻。正屋為日常起居、會客,內部有通往二、三層的樓梯。東廂房為廚房、儲藏功能,并在東廂房與正屋之間有通往廂房屋頂平臺的室外樓梯。院落通過大面積磚墻圍合,相鄰院落有公用圍墻或直接使用他人屋墻,中間不設過道。院落西南角為廁所,并開辟小塊菜地,同時種植槐樹、梅花等。

2.3.3 民居單體

油坊不同時期的單體建筑形式類似,結構有所不同。油坊傳統建筑正屋多為3層,東西廂房2層。正屋單體建筑為磚木混合結構,其首層為磚砌筑而成的拱券結構,形式多為單向橫拱,室內環境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一層拱上鋪磚形成二層地面,第三層為墻體承托木梁架,上直接鋪磚形成地面(圖6、圖7)。建筑第二層可以由室內或室外磚砌樓梯進入,第三層通過室內木制樓梯上下。東西廂房亦為磚木混合結構,其首層不發劵,墻體承托木架鋪磚形成第二層屋面。新中國成立后的民居基本使用磚及混凝土建造,正屋以2層建筑為主,部分3層建筑為現代的梁柱結構。

建筑主立面均用整磚墻,傳統建筑以“金鑲玉”做法居多,山墻部分用混合墻。古今立面形式相似,但傳統正面門窗上用磚雕做仿木結構,裝飾整體精美豐富(圖8),20世紀的民居則將其大大簡化。

明清之后,油坊民居正屋屋頂均以硬山干槎瓦屋面做法為主(圖9)。這種屋面既不施蓋瓦,也不做灰壟,由仰瓦組成的瓦壟與瓦壟緊密銜接,保留筒瓦屋面的做法,其表面不留灰泥痕跡。屋脊采用疊瓦的透風脊,使用板瓦擺出各種漏空花紋圖案,既增加了屋脊結構,又減輕了屋脊重量。新中國成立后,大多民居廂房屋頂多作平頂,用以晾曬糧食。

傳統民居門窗結構分為木制門窗過梁、以磚發拱門窗(圖10)。其樣式以井字、亞字、萬字為主。為保證住宅安全,門窗內部均有門杠,其中部分窗戶以磚石代替窗欞或在窗欞外覆鐵皮,而門板處一般覆蓋鐵皮保護(圖11)?,F有民居基本為混凝土過梁,內有豎向排列鋼筋條以防盜,樣式簡單。民居門窗向內開啟,僅在北堂屋第三層有一窗向北開啟。

3 民居現狀

目前,民居整體保存狀況不佳。明清時期傳統民居現狀主要分為4種:①整體保存完好,已被政府作為文物進行保護,如秦家大院及秦家宗祠等。②保存相對完好,作為其他用途,如中共油坊地下聯絡站如今已成為教堂。③整體院落已被破壞,居民對其進行修繕,繼續作為民居使用。這是油坊傳統民居的普遍狀況,但是由于分家及修繕不利,整體院落形式不復存在,多在原有基礎上改為一進院落。④房屋坍塌嚴重,無人修補。新中國成立后,民居維護良好,大部分建筑有人使用,無人使用者也會在特定節日進行清潔打掃。

4 結束語

油坊與中原地區大多數村落相似,經濟發展遲緩、勞動力流失、文物保護意識缺乏,這使得村落中優秀的傳統民居逐漸衰敗。雖然之后的民居建設繼承了歷史傳統,但是有關民居形式、細節問題仍未受到重視。因此,如何保護好傳統建筑,以及如何將優秀的民居建筑傳承下來便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猜你喜歡
廂房油坊院落
八一作品
絕 句
驢磨油坊
遠去的老油坊
老油坊
下午愈加憂郁(二首)
壽星(外一首)
闖市場有妙招 小油坊變大門店
院落里的黃昏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