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醫融合的內涵與路徑研究
——以運動處方門診為例

2019-08-19 08:05李璟圓
體育科學 2019年7期
關鍵詞:體醫處方門診

李璟圓,梁 辰,高 璨,馬 云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北京100191;2.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北京100061)

2018年發布的中國首部《健康管理藍皮書》指出,我國慢性病發病人數已高達約3億人,慢性病總體狀況呈現出患病人數多、患病時間長、醫療成本高、服務需求大等特點(孫樂琪,2018)。據研究報道,各種慢病和運動缺乏綜合征發病率急速上升,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更是占總死亡的85%,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屢屢發生(金振蓉,2002)。不健康生活方式與身體活動水平嚴重不足已經是導致我國成為慢病大國的第四危險因素,且已成為一個獨立危險因素??傮w來看,我國人口健康正面臨著極其嚴峻的威脅與挑戰,這不僅嚴重加劇了國家和個人的醫療衛生負擔(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國家GDP的增長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面對這場嚴峻的國民健康危機,政府通過不斷實施“新醫改”深化完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實現促進人民健康的目標。然而現實中卻是我國醫藥衛生費用以每年20%的速度在增長,80%醫藥衛生費用用于慢病的防治,但慢性病人群數量不降反升,致死率、致殘率一直居高不下。換言之,一邊是政府在衛生事業上不斷增加財政支出,另一邊卻是居民沉重的醫療負擔未有緩解,人口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因此,簡單以疾病防治為主、單純依靠醫療衛生的傳統干預模式已經遠遠不能解決我國現階段的健康危機問題(黃敬亨,2003)。真正解決13億中國人的健康問題,絕不能再走單靠打針吃藥手術的老路,而是要加大健康保障前端的投入,將公共健康服務的焦點從傳統醫療干預轉向非醫療主動健康干預,這是保障全民健康最積極、投入產出比最大的手段。預防,是公認的最有效的健康手段,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體育運動對于疾病防治、健康促進和延長健康壽命的重要作用,深刻意識到從“被動治療”轉向“主動健康”的重要性。在把健康的關口前移,全面促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國家戰略大背景下,“體醫融合”呼之欲出,關于體醫融合的研究成為熱點話題,“體育+醫療”的這種新模式正在推動一場轟轟烈烈的健康革命(郭建軍,2017a),發揮體育、醫療在保障人民健康中的左膀右臂作用已形成社會的普遍共識。

我國體醫融合工作剛剛起步,雖然在實踐中已經初見成效,但總體來看,特別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探索試點階段,迫切需要加快推進體醫融合及相關領域研究,為開展體醫融合工作提供理論支撐和科學指引。梳理以往文獻發現,現有研究都暫時沒有完全解決3個關鍵性的現實問題:1)體醫融合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到底包括哪些要素,以往的研究都各有各的側重點,尚未建立一套完整閉合的理論體系;2)體醫融合的突破口在哪里,到底該從何抓起并得以順利推廣運行;3)體醫融合的邊界點究竟在哪里,這就涉及技術邊界、政策性進入壁壘等一系列問題的探索。這些問題表明,人們對于如何客觀全面地認識體醫融合,推進體育與醫療融合發展的決策還非常有限,特別是在國家促進體醫融合發展的起步階段,對于建立形成一套具有面向全國范圍普遍試行的工作模式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本文重點圍繞什么是體醫融合,體醫融合在實踐中到底如何運行,是否能夠提供一種可適用于廣泛推廣的路徑或模式這些問題展開研究,提供這些理論觀點的實證依據是本文的研究主體。

1 理論框架

1.1 研究邏輯

首先,運用文獻綜述法闡述體醫融合的內涵與外延,以避免以前概念研究中從不同角度分開論述、相對割裂地認知體醫融合概念的誤區;然后,運用多案例研究法探索體醫融合的路徑,以期為我國開展體醫融合發展提供可參考借鑒的理論分析框架;最后,在本研究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提出加快推進體醫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傊?,本研究擬打破以往體醫融合研究的局限性,嘗試找到一種相對科學嚴謹的實證研究方法和可落地的體醫融合模式,這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2 案例研究設計

1.2.1 案例選擇

案例研究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或者說是研究策略,其焦點在于理解某種單一情境下的動態過程。案例研究非常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構建理論(Gersick,1988; Harris et al.,1986),這也是本研究最為關注的問題,即由案例來構建理論,找到一種可以廣泛推廣的工作模式。在研究過程中,嚴格按照美國凱瑟琳·艾森哈特教授(1989)提出的案例構建理論的方法步驟展開研究,共包含啟動、案例選擇、研究工具和程序設計、進入現場、數據分析、形成假設、文獻對比、結束研究8個部分(圖1)。這種方法整合了已有定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設計和扎根理論,提供了一個比以往案例研究指導近乎完整的路線,特別適用于類似“體醫融合”這樣的新理論研究,或是那些現有理論研究可能不足的領域(李平 等,2012)。

圖1 由案例研究構建理論的過程圖 Figure 1.Process of Construction Theory from Case Studies

由案例構建理論必須要面對的一個挑戰就是案例的選擇。案例選擇通常有單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兩種。單案例研究的理論抽樣是直接的,往往針對的是具有不同尋常啟發性,或是極端性,或是難得遇到的極其稀少的現象問題,能夠較充分地描述一種現象的存在。多案例研究則是學者普遍推薦的一種研究方法,因為其更多地基于對案例群的研究,往往可以為理論構建提供更堅實、更準確、更具普遍性、更可驗證的基礎(Yin,1994)。案例選擇的核心問題不在于討論2個、3個或是到底幾個案例最為合適,而在于關注多少信息是已知的,以及多少信息可以從增加的案例中獲得。案例選擇是應用案例構建理論的重要環節,通常采用的是理論抽樣的方法,也就是說所選案例是出于理論的需要,而不是統計抽樣的原因(Glaser et al., 1967)。本研究選取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以下簡稱“人民醫院”)、北京海淀醫院(以下簡稱“海淀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以下簡稱“阜外醫院”)、北京友誼醫院(以下簡稱“友誼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以下簡稱“解放軍總醫院”)、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以下簡稱“體育醫院”)6家醫療機構開設的運動處方門診或與運動處方密切相關的門診作為案例,每一個案例都能復制其他案例的發現,并且能拓展出新的理論,屬于理論抽樣,而不是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選取典型案例。

選擇這些案例的主要原因有:1)基于所選案例的地域性,都選擇了在北京市的醫療機構,6家醫院均執行北京市統一的醫療管理規定和醫保政策,有利于減少因地域因素導致的差異性影響;2)基于所選案例的典型性,6家醫院的運動處方門診雖然在名稱上各異,尚未統一,但其本質都體現出了體醫融合模式,且各具特色,日常門診業務頻繁,具有較好的患者口碑和社會認可度;3)基于所選案例的代表性,6家醫療機構服務患者人群廣,能夠覆蓋到普通人群、亞健康人群、體檢人群,還特別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人群;4)基于所選案例的穩定性,一項新工作的試點或是一種新現象的發生往往具有一定的長期性和滯后性,所選案例均為正規的綜合醫院或??漆t院,所有流程都建立在衛生行業標準與規范的基礎上,能夠保證數據資料的全面性、長期性和有效性;5)基于所選案例的數量,凱瑟琳·艾森哈特教授認為不存在理想的案例數量,一般4~10個案例通常效果是不錯的,所以本研究選取6個案例是比較合適的,能夠滿足多案例研究的可靠性。由此可見,以上6個案例能夠代表不同級別醫院開展運動處方門診的情況,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1.2.2 數據來源

本文研究焦點集中在體育與醫療如何相互融合,提供運動健康服務,共同服務全民健康?;诖?,本案例研究建立在以下數據來源的基礎上:1)現場筆記,深入醫療機構從事運動處方業務的相關科室,了解門診日常運行情況,書面記錄觀察所得和思考所感;2)訪談記錄,訪談對象包括醫療機構相關領導、門診負責人、科室業務骨干及進修醫師、在讀研究生等臨床一線領導和專業技術人員,試圖采訪涵蓋運動處方門診相關的各個層級、各個環節、各個崗位的工作人員,全方位了解一手情況;3)查閱檔案資料,包括與運動處方門診直接相關的部分醫院內部文件、規章制度、病例報告、新聞稿件及工作總結等;4)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團隊人員多數是從事運動處方臨床與科研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其已經發表的論文專著和主持承擔的科研成果能為本文提供權威的文獻參考。

1.2.3 數據分析

與典型性歸納式定性研究一樣,本研究的第一步是通過綜合現場筆記、訪談記錄、檔案資料和已有文獻來初步完成案例的撰寫。由于本研究采用的是案例研究法,所以在案例描述和案例內分析中,重點是發展體醫融合理論,隨著案例內數據資料的不斷展開剖析,逐步形成構念,并通過厘定這些構念間的關系來尋找運動處方門診的實施路徑,最終篩選出一定的變量,并以此構建出初步的理論解釋框架。通過上述分析過程,一個以運動處方門診為例描述的體醫融合路徑解釋框架就建立了。下一步則是通過案例間的“復制邏輯”來進一步檢驗和完善本研究所得到的理論。

2 體醫融合概念界定

“概念”是對特征的獨特結合而形成的知識單元,概念的建立是社會科學領域中非?;A且備受重視的一種研究成果。在理論研究中,基于概念與基于現象總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前者依據概念本質的區分而進行界定,后者則主要針對某一類現象特征的總結而進行區分?;诟拍畹难芯?,在理論上能夠更加深入地認識概念的本質特征,同時涵蓋所有的實踐現象;在實踐上則能夠針對不同模式下的現象提出相應的指導建議。因此,討論體醫融合路徑問題也需要從準確把握體醫融合的概念本質入手,否則容易簡單地套用理論工具或是簡單地總結現象。

體醫融合概念的前身是體醫結合。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兩個物體連接到一塊。體醫結合,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體育與醫療相結合。胡揚(2014)提出了構建“體醫結合”聯動管理機制的模式,倡導醫學、體育不再割離,衛生和體育兩個管理部門要共同參與和協商,努力使城市居民,特別是慢病人群更多地享受到包含體育運動在內的一種健康生活方式。體醫結合是社區體育要與我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相結合,借助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在人員、技術與設備等方面的優勢,促進體育部門與醫療衛生部門在醫學體檢、體質測定、運動健身和保健康復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補充,以達到增強社區居民體制、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的目的(宣海德,2017)。此外,有學者從學科和知識體系的相互關聯與結合方面對體醫結合進行了闡述:體醫結合是體育科學和醫學科學的交叉融合,這種交叉融合不單體現在兩個學科領域技術手段的相互學習和使用,還包括思想、理念等諸多方面和層次的緊密結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廖遠朋 等,2017);體醫結合是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康復醫學、醫學營養、健康評估、運動處方等眾多知識的集合(趙仙麗 等,2011)。而從部門管理方面,與體醫結合概念相比,體醫融合概念的提出則是對原有概念的進一步升華,它的提法比體醫結合更加符合事物發展的本質規律,貼近概念的核心內涵。融合,物理意義上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樣融成一體;心理意義上指不同個體或不同群體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觸之后,認知、情感或態度傾向融為一體(百度百科),是從理論深度到實踐深度默契程度更高的結合。體醫融合在健康管理中是一種新模式,在疾病防治康復過程中是一種有效的輔助手段,其作用是預防和控制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生命質量(馬云,2018)。體醫融合是體育與醫療的交叉和融合,其目的是在疾病防治、體質增強和監控維護等健康服務領域,大力推進體育與醫療衛生兩大行政管理系統的深度配合與補充,促進醫療和體育健康的手段,發揮體育在預防、治療和康復三位一體的健康鏈條中的特殊作用(梁麗珍,2017)。體醫融合是以人的健康發展為出發點、以發揮體育的預防作用為目標、以推進醫療的監督功能為導向,是體育與醫療系統改革的必由之路(張鯤 等, 2017)。

總之,通過運動手段促進身體健康,在“醫療”的概念中加入了“體育”的元素,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必然要求(向宏宇 等,2017),是建設完善公共健康服務體系中的創新做法。綜合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從體醫融合的定義、本質、目的、參與主體和實現路徑5個方面對體醫融合的內涵進行了概括總結。體醫融合,就是把體育運動的方式方法與現代醫學理念和醫學技術方法有機結合,在醫療的各環節中科學地、有方法地融入體育運動的元素。其本質:1)將體育運動作為促進體質增強、疾病預防、康復與輔助治療的一種有效手段;2)將醫學理論與方法應用于運動健身,在運動風險評估、運動傷害防護、運動傷病診治等環節發揮作用,規避運動風險;3)是由政府主導,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共同參與,其目的是在運動健身、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領域共同服務于百姓健康,最終實現防控疾病發生與發展,降低醫療費用,提高生命質量。實現路徑包括:1)加強體育和醫療領域專業互通;2)整合體育與醫療人才資源;3)建立運動處方庫;4)與各醫院內有運動療法需求的科室密切合作,開設運動處方/科學健身指導門診,提供運動健康服務;5)宣傳體育運動促進健康的理念,普及運動健身的科學知識,培養科學健身的生活方式。

3 案例分析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全球經濟服務化趨勢的不斷加深,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產業融合現象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代表了現代產業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這場產業變革也給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由產業融合現象衍生的產業融合理論研究,隨之成了產業經濟理論研究的前沿領域和熱點問題,關于產業融合的概念、類別、動因、路徑、測量和效應等方面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單元媛 等,2012)。在演化經濟學和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上,現有國內外文獻普遍構造出了一個產業融合動態發展路徑,包括技術融合、產品融合、企業融合、市場融合等階段(張建剛 等,2010)。具體到體育領域的產業融合,楊強(2015)認為,體育的產業化本質是體育與其他產業融合,該融合發展路徑同樣基于產業融合理論,并由此提出了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機制,包括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和市場融合的3階段演進方式。綜上研究,本文運用證據迭代方式,結合體醫融合的本質特征和演化規律,在構建其路徑理論、遵循多案例研究復制邏輯的過程中,將理念融合、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和產業融合4個階段作為體醫融合路徑研究的分析框架,形成初步假設,以在后續研究中證實、拓展和精煉理論,建立內部效度。 本研究所選案例均能直接提供運動處方門診服務(表1),與國內外通行的做法較一致,主要是將運動干預手段引入到慢性病治療、疾病康復、健康體檢以及科學健康指導等領域中,形成了體醫融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并逐步實現常態化,為就診患者提供最直接的運動健康服務(郭建軍,2017b)。個別醫院還探索將運動處方納入醫保系統,以期惠及更多的城鎮參保居民。本文將從理念融合、技術融合、業務融合和產業融合4個方面進行分析,討論不同案例間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為探索體醫融合的實施路徑提供實證研究基礎。

表1 不同醫院運動處方門診基本情況描述 Table 1 Descriptions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Clinic in Different Hospitals

3.1 體育科學與臨床醫學的理念融合

不管對于體育科學還是現代臨床醫學,其核心問題都離不開“健康”這個主題。因此,體醫融合首先是一場關于健康概念和健康模式革新的理念融合。從表1和圖2中可以看出,6家醫院都將運動療法放在新的認知高度上,從大健康、大衛生的角度,將體育科學與現代臨床醫學相互融合,加強預防為主和運動健康服務,重視運用體育科學的測試方法、運動方法理論與現代臨床醫學技術方法共同改進治療手段,提高疾病防治與康復效果,促進機體健康水平,形成體醫融合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新模式。在理念融合的過程中,6家醫院表現出了5個基本特征。

圖2 “三融合”理念模式 Figure 2.“Three Integration” Concept Model

1)主動性。世界衛生組織2018年9月5日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已有超過14億的18歲以上成年人體育活動不足,使得罹患心血管等疾病的風險增加,鼓勵在全球范圍內促進身體活動,每個人從自我做起,養成積極的生活方式(Regina Guthold et al.,2018)。因此,體醫融合強調的是健康關口前移,預防永遠大于治療,每個人要做自己的健康指導師。阜外醫院鼓勵患者樹立主動康復的理念,積極參與到康復治療(特別是飲食、運動、睡眠)中;友誼醫院強調主動的心臟康復是心血管病慢性期最佳的治療策略;解放軍總醫院提倡自我健康和自我管理意識;體育醫院主張“零級預防”觀念和方法,鼓勵人們主動獲得持續的健康能力。

2)全周期性。這里的全周期性是伴隨著人生命周期所有時間的總稱,貫穿于一天(早晚)、一年(四季)及人的一生(嬰兒到老年)等各個時間周期。解放軍總醫院打造的健康管理服務集健康體檢、評估、干預和適宜技術研發為一體,覆蓋不同性別、年齡及不同程度身體健康狀況的各類人群;體育醫院充分考慮到各個時間周期的變化所帶來的氣候、環境、身體等多方面的影響,遵循人體科學、醫學、中醫保健和體育學機理,關注生命周期的每一個時段,因時、因地、因需有針對性地為就診人員提供運動健康服務。

3)全過程性。體醫融合的全過程性理念,強調系統連續化的服務,伴隨著疾病的預防、治療及康復等各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體育與醫療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伴始終的。阜外醫院主張全程關注患者心臟康復,針對術后以及院后的癥狀轉歸,通過一系列持續的康復手段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真正回歸到正常的社會生活中,并預防心血管疾病的再次發生;友誼醫院堅持心臟康復的全程化、系統化、序貫化,將心臟康復貫穿于患者整個病程及日常始終,包括I期院內CCU及普通病房康復、Ⅱ期門診康復和Ⅲ期院外社區家庭康復;體育醫院針對常見的慢性病和運動性傷病,從疾病的預防、治療、康復及機體功能提升等階段都強調運動干預的臨床效果。

4)全面性。健康不僅是個人的健康,也包括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融洽、社會建設的和諧穩定。人民醫院把心臟康復的最終目標定位為使患者軀體、心理、社會、職業和情感盡快恢復到健康狀態,降低再次發病率和早死風險;海淀醫院主張規律的運動訓練在防治疾病的同時,還能改善抑郁、焦慮和睡眠,改善社會心理和職業狀態,促進社會適應能力。因此,體醫融合下的健康不僅僅是治病救人,全面性理念強調的是一種“大健康”觀,涵蓋身體、心理、道德、社交各個方面的共同健康,這種理念能夠形成社會普遍的共識和標準。

5)全民性。少數人的健康不是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健康,才是全民健康。全民健康是指全體人民的健康,而全體人民包括我國各族人民和男女老幼各類人群。解放軍總醫院認為公眾觀念落后、人才缺乏是目前我國健康管理體系建設的兩大困境,必須樹立全民健康的理念,構建全民健康體系;體育醫院堅持體醫融合的公益屬性和社會效益,經常面向運動隊一線隊員和社區基層居民等舉辦健康義診活動??梢钥闯?,體醫融合的全民性理念要求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創造條件,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要,同時也要培養高素質國民和增強國家整體人力資本,為建設健康中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奠定基礎。

3.2 符合臨床規范流程的技術融合

運動處方門診技術融合的重要表現,是通過整合體育科技手段和現代臨床醫學診療技術,將運動作為一種干預手段推廣運用到疾病治療及健康促進中,真正實現門診服務常態化,門診制度更加完善,診療流程更加暢通,最大限度發揮運動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防治和康復等方面的技術支撐作用。

門診設置一般應緊跟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精神,參照國家分級診療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與運動處方門診相關的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6家醫院所提供的運動處方門診服務均已形成規范的診療流程,并且具有一定共性或相似性(圖3),不但符合北京市衛健委規定的臨床標準與規范,而且保證了運動處方門診在現代化醫院管理體系下的正常運行。以體育醫院制定的運動處方標準化規范流程為例,該流程包括5個基本步驟:第1步:通過問診或問卷調查,收集個人健康信息;第2步:開展體能測試,如縱蹲、握力、單腳站立、俯臥撐、反應時、一分鐘仰臥起坐測試等;第3步:開展醫學測試,醫學檢查、運動風險評估;第4步:出具結果并制定運動處方,包括運動風險評估報告(心肺功能、肌肉關節功能、運動能力)、健康體檢報告、運動處方、階段訓練計劃等;第5步:跟蹤隨訪,定期進行醫學身體檢查,制定并調整階段性訓練計劃。

圖3 運動處方診療流程 Figure 3.Procedures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Clinic

通過實際調研發現,技術融合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使體育與醫療各自的技術邊界從明晰走向模糊直至相融,實現體育與醫療在標準、制度和規劃上的創新融合,即促使體育科學的技術融入臨床醫學中,現代醫學技術融入體育運動中,從而實現二者的交叉應用,融會貫通。

技術融合的基礎,首先是規劃融合。規劃融合的關鍵在于目標上有著一致性,即都是為了實現全民健康。具體表現在:制定全民健身規劃的目的是全面貫徹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做好頂層設計,服務于人的全面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而推動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提升國家和民族的綜合實力;制定衛生健康規劃的目的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上,統籌推進新形勢下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6家醫院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體育醫院,作為一家同時接受國家體育總局行政主管以及北京市(區)衛健委行業主管的醫療機構,其開設的運動處方門診不僅積極響應《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關于實施運動促進健康科技行動計劃、推廣“運動是良醫”及開展運動風險評估等各項措施,而且主動貫徹《“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及《“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關于非醫療健康干預的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體育與醫療規劃融合的科學性、必要性與可行性。

其次,制度融合,即建立先進的順暢的新型制度。一方面,要符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治制度,符合中央和國家頂層制度設計,分別在體育、醫療各自行業內部層面進行制度創新,體育部門制定制度要緊密聯系醫療制度,醫療部門制定制度要充分考慮運動因素;另一方面,從體育、醫療之間的關系層面進行制度的整合,避免彼此之間的矛盾摩擦,最大程度減少不必要的內耗,實現內部的有序融合和良性運轉。當前,本案例中的6家醫院都具備保證運動處方門診日常運行的相關制度,確定了區別于藥物處方的這一臨床新路徑的合法合規合理性,進而提高病人對運動干預的認可度與依從性,但外部的體育與醫療兩大行業領域的融合還需更多的制度支撐。

最后,標準融合。標準融合是指體育與醫療兩大行業系統共享相似的技術規則的過程,目的是為體育與醫療融合的規范開展和有序運行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依據。標準是由體育、醫療及相關行業的主管部門提出的,對體育和醫療行業都具有同等的強制作用。一般來講,這些標準都是公開透明的,而非像信息領域或高新科技的標準,受知識版權保護、市場利益等因素影響大多數是封閉涉密的。隨著體育與醫療之間的互動性越來越密切,開放性的技術規則與行業標準的融合將有助于兩者的融合發展。例如,6家醫院都涉及的最常見的運動心肺測試,既使用臨床醫學標準評估患者的心功能,又使用運動訓練學標準了解患者的有氧運動能力,形成了同一檢測項目兼顧兩種標準的規范治療。目前運動處方運用最多的在疾病預防和康復治療中,在診斷、治療、護理、養身等方面還需進一步開拓挖潛,探索規范化、制度化、流程化模式。

3.3 滿足臨床治療需求的業務融合

根據運動干預需求程度的不同,可以將運動處方門診的服務對象大致分為3類:1)體檢人群、亞健康人群、肥胖病人群、有健身需求人群等;2)慢性病病情穩定患者、有運動風險評估需求等人群;3)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等。所選6家醫院都開展了與運動處方密切相關的診療業務,但各家醫院基于自己的醫療特色及服務對象,在診療項目上各有側重、各具特色。人民醫院、海淀醫院、阜外醫院和友誼醫院都是以??茖2∵\動康復的形式開展干預治療,多針對冠心病、心衰等患者開展運動二期康復治療;解放軍總醫院除了針對慢病運動治療外,還增加了減重運動指導以及體檢后人群健康服務業務。運動處方門診橫跨體育與醫學兩大學科領域,體育醫院借助其在運動醫學領域的專業性與特色化優勢,在診療業務方面以患者的運動需求為核心,既針對主要康復疾病的治療需求,也兼顧其他影響運動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情況(如骨關節?。?,涉及的病種較全面,每一個病種可以分屬于不同的臨床科目范疇,與該疾病的康復治療相互融合,提供完全以運動為核心、改善慢性病患者整體機能狀態為目的的運動處方門診服務。同時,人民醫院、海淀醫院和阜外醫院等醫療機構相關科室紛紛與體育醫院建立合作,以共享病人、聯合治療、互建互學、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等方式開展運動處方業務,涵蓋了各類心臟康復、肺康復、慢性病防治、健康管理等領域,共同發展運動處方理論與診療技術,致力于把運動干預融入臨床門診中。

由此看來,體育與醫療的業務融合主要體現在保障人民健康工作模式的重組和方法手段的創新,以達到理想的疾病治療及健康促進效果。業務融合是整個體醫融合過程的核心。在實踐中,為了運動處方門診業務的高效有序運行,6家醫院主要從機構職能調整、人才隊伍建設兩方面予以保障。在機構職能調整方面,人民醫院、海淀醫院、阜外醫院和友誼醫院均是在大內科的框架下開設慢性病運動處方業務;解放軍總醫院是在健康管理的架構下開設與運動處方相關的各類門診;體育醫院則是在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運動醫學與健康促進中心職能處室下設立運動處方門診,開展規范統一的健康測評和運動干預治療業務。通過這種機構職能調整可以進一步促進體育與醫療之間的組織融合,將原來利用不充分、不協調的資源充分整合,降低業務融合的門檻,讓更大規模的新型融合型組織在業務擴張上實現多贏的局面。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解決長期以來學醫的不懂體育、學體育的不懂醫療的這種人才培養專業脫鉤問題是關鍵。海淀醫院慢病運動康復門診采用的是聘請北京體育大學運動康復教授聯合出診的方式;體育醫院運動處方門診在科室人員設置上涵蓋了專職醫生和運動康復技師,都兼有臨床醫學和體育學教育背景,且現已建立了一套體醫融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圖4),與其他5家醫院相比,具有創新性、領先性與典型性的鮮明特征。

圖4 體育醫院體醫融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Figure 4.Training Model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Professionals in Sports Medicine Hospital

從運動處方門診擴展來講,體醫融合的業務融合,不僅是狹義上各醫院內部的職能調整及人才建設,還應是廣義上的體育與醫療兩大行業領域間基于技術支撐、組織整合、人才培養的業務融合。對于體育部門來講,這種融合體現在為醫療機構提供運動處方門診所需的運動測試的設備,組織對醫務人員、特別是社區醫生和相關工作人員進行體質測定儀器操作、慢性病運動處方和運動技能知識的培訓,協調各系統內體育部門對該項工作的支持。對于衛生部門來講,這種融合體現在協調醫療機構提供運動處方門診所需的場地及必要的工作場所,與體育部門合作協調組織相關醫務人員開展培訓,協調各系統內衛生健康部門對該項工作的支持。除此之外,還可以體現在體育與醫療跨行業、跨部門間的融合,形成體育系統所屬的科學健身指導與體質監測機構、衛生系統的基層衛生服務中心、社會力量興辦的健康管理企業及健身機構等,推動建立互為補充、互相促進、多點發力的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新機制。同時,以全健康領域的人才觀,面向全社會的開放觀,整合吸納熟悉體育和醫療行業的復合型人才投身于健康事業中,重點包括醫務人員(特別是社區醫生、家庭醫生、全科醫生)、康復人員、科研人員、運動防護師、社會體育指導員、健身教練等專業人群。體醫融合必將引發知識融合,要集合國內外體育與醫療領域的優質資源,培養出能夠掌握運動醫學、運動人體科學、運動訓練學基礎知識和常見慢性病運動相關知識,熟悉各種運動處方規范,能夠比較熟悉地掌握人體運動的基本指導技能的人才。培養對象既包括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臨床醫生,也包括體育院校大學本科以上文憑的畢業生、在各級綜合性醫院、社區醫院和診所從事運動訓練指導的從業人員。

3.4 適應健康產業發展的產業融合

究其本質,運動處方門診本身就是體醫融合實現產業落地的直觀表現與實踐應用。為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于發展健康產業,推進基于互聯網的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探索推進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發展的要求和意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6),更好地滿足就診人員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需求,提供高效、快捷、科學、共享的運動健康服務,這些運動處方門診也在積極探索“互聯網+”模式,致力于在運動醫學和健康產業打造國內一流的品牌形象,創造新的體育消費熱點,逐步形成從前沿研究、技術開發到應用示范的產業鏈條。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解放軍總醫院健康管理研究院,目前是國內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健康管理服務機構,通過兩大平臺(健康管理服務平臺、慢病管理服務平臺)和“五大中心”(健康管理科研中心、培訓中心、遠程服務中心、文化傳播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提供健康體檢、專家門診、遠程會診和全程健康管理服務。體育醫院借助“互聯網+”、大數據和遠程醫療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了運動處方制定管理系統、運動處方監控服務系統,形成了“微信群和公眾號”“社區便攜式運動及健康檢測設備服務平臺”,與社會機構開展戰略合作及市場開發等。下一步如何研究制定并推廣科學健身指導方案、運動處方庫,開發應用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針對一些慢性病和健康促進等領域的軟硬件設施進行創新研發,生產具備關闊市場前景、適合人民群眾日常使用的高科技產品,且真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未來運動處方門診走向市場化、產業化的重要發展趨勢。

綜上表明,體醫融合的最終結果還是要實現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指不同產業之間的傳統邊界趨于模糊甚至消失的現象(于刃剛 等,2006)。體醫融合本身不是產業,只是基于健康的一種理念和維持提高健康水平的技術手段。只有當體醫融合與高精尖技術、高質量服務相結合,并與消費者健康消費相聯系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有機對接,形成產業鏈條時,體醫融合才能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形成健康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在經濟學理論里,需求與供給是一對最基本的范疇,很多概念和定律皆由此派生出來。所以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探討體育與醫療產業融合路徑非常必要,以需求和供給為核心的產業融合能夠為體育與醫療兩大產業獲得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和高質量經濟回報,是實現體育與醫療真正融合發展的市場結果。而且只有創造出足夠的市場需求和有效的市場供給,才能實現前期技術融合和業務融合的價值(楊強,2015)。

首先是需求融合。理解需求融合要從追溯原因的角度分3個層面來分析:1)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長,導致產生新的需求,即擁有高品質的健康壽命,追求個性化健康服務,享受健康生活帶來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從而產生了體育與醫療需求的融合;2)人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帶來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促進了個性化、多元化、高端健康服務消費(如健康全周期管理、疾病預防保健及其他非醫療手段干預),從而產生了體育與醫療需求的融合;3)公共健康危機和人口結構特征發生重大改變(慢性病、老齡化等),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個人層面都迫切需要新型公共健康服務,從而產生了體育與醫療需求的融合。所以,現階段我國健康需求已發生結構性變化,單純采取醫療衛生或是體育運動這種相對分立的手段來提供公共健康服務,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健康產業的多元化需求。概括來說,體育與醫療需求的融合就是迎合人民群眾對健康產業綜合消費的需要,整合健身需求和醫療需求,共同促進健康產業市場容量的進一步擴大,從而實現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的一站式、系統化健康服務產品??傊?,體育與醫療的需求融合表明了新興的健康服務需求已由傳統單一的疾病治療轉向疾病預防、健康保健、兼顧身心、關乎幸福的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其次是供給融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在我國經濟發展這個重要時刻提出的重大戰略性選擇,任務艱巨而迫切。體育與醫療的融合,正好是推進落實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其原因在于體育與醫療的融合能夠產生大量新的健康消費產品,形成新的健康產業業態,建立新的公共服務模式,出現新的供給方式,這和以往傳統的公共服務業完全不同。體育與醫療的供給融合的目標是從產業融合入手,優化公共健康產品與公共健康服務供給體系,提高要素供給水平,適應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其核心是創新驅動,加強鼓勵創新,發揮好科技引領作用,加速健康產品和公共健康服務向中高端邁進;其根本路徑是深化改革,具體來講就是進一步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改革體育、醫療行政管理體制,打破行業壟斷,促進產業間的深度融合,健全要素市場,引發供應鏈的產品融合;其具體措施是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微觀管理及直接干預,注重宏觀調控、市場監督和社會治理,從注重行政手段轉向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和信息等多種手段,發揮體育與醫療共同協調推進健康產業發展的新動能作用,進一步激發社會投資活力。

4 研究結論

4.1 體醫融合的動態發展路徑

本研究通過對醫療機構運動處方門診進行多案例研究,揭示了體醫融合的內涵及實現路徑,彌補了理論研究在該問題領域的不足。通過上述案例分析可以得出,體醫融合路徑是一個關于體育與醫療在“理念、技術、業務、產業”4個方面不斷走向融合的動態發展過程。在借鑒楊強(2015)“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示意圖”的基礎上,結合“體醫+醫療”行業融合自身特點,重新構建了體醫融合動態路徑圖(圖5)。在這個路徑圖中,每一步的融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聯系、共同作用、有序銜接的整體。

如圖5所示,體醫融合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公共健康服務新產品、健康服務產業鏈的創新和健康服務業新業態的形成。這是一個多層面、多方位、多內容的融合過程,要經過理念融合、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融合4個階段。在這個動態發展過程中,理念融合是一切行動的先導;技術融合是前提條件和基礎保證;業務融合是核心內容,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新業務,就會發生業務融合;產業融合是最終結果,標志著這種新型“體育+醫療”產業業態的出現。在對體醫融合路徑問題的研究中,也格外強調了體育與醫療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因素。該動力因素可以分為外部驅動力和內部驅動力,外部驅動力主要為政府規制的放松,內部驅動力主要為技術創新。在二者的共同驅動下,體醫融合沿著動態發展路徑圖,最終從理論走向實踐。

圖5 體醫融合動態路徑圖 Figure 5.Dynamic Path of Sports and Medicine Convergence

4.2 體醫融合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我國政府對體醫融合的實踐探索從未停息,從刷醫??ㄙ徺I運動健身服務、建設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三級指導站,再到開設運動處方門診等一系列嘗試,體現了體醫融合從初步融合不斷走向深度融合的發展歷程。在本研究基礎上,為進一步加快推進體育與醫療的融合發展,現從政府政策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議:

1)加強頂層設計,全面貫徹健康中國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將其納入國家整體發展戰略層面統籌謀劃推進(習近平,2017)。健康中國不等同于醫療中國,或者健康醫療。建設健康中國這座穩固的大廈,除了要有傳統醫療這塊基石,更要有體育這塊基石。體醫融合是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健康事業、落實以“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必然選擇,就是要讓人民群眾不得病、少得病,治未病、治好病,最終目的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進人民的健康福祉,更好地促進人民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深化機構改革,共同推進體醫融合:2018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審議通過新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取代了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這是醫療機構的一個重大改革,預示著今后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的主題將是“衛生健康”,重點將從關注疾病治療、計劃生育轉移到促進“大健康”發展上,為體育與醫療的組織融合吹響了嘹亮的號角。體醫融合不僅僅是體育管理部門一家的事,關鍵是要形成體育與醫療齊抓共管、相互依存、共同保障人民健康的新局面。

3)以運動處方門診為抓手,加快促進體醫融合落地:運動處方門診是體醫融合的一個創新型生動實踐,能夠全面充分地體現體醫融合“理念→技術→業務→產業”的動態發展路徑;并且運動處方門診能夠按照病種分屬于不同臨床科目,具備在不同級別的醫院開展的可行性,極易形成可復制性、可推廣性和普遍適用性的新路徑、新模式。因此,運動處方門診可以成為現階段落實體醫融合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和具體抓手,是實現體醫融合路徑的試驗田,能夠讓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享受到體醫融合帶來的普惠性成果,最終助力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猜你喜歡
體醫處方門診
創建體醫融合健康促進體系實踐研究
后疫情時代安徽省體醫融合現狀的調查研究
門診支付之變
體醫結合背景下提升城鎮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策略研究
邊界與可能:體醫融合中的身體、技術與知識
人間處方
衛健委新規:藥師將審核醫生處方
漢字小門診系列(四)
漢字小門診系列(九)
漢字小門診系列(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