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戰略背景下的知識產權制度選擇與策略分析

2019-09-10 07:22申坤
文化軟實力 2019年3期
關鍵詞:策略分析

[提 要] 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建設呈現新態勢,對內要充分保護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用中華文化匯聚力量、凝聚共識,實現全體人民在道德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上的緊密團結,有效應對國內外非傳統危機和挑戰;對外堅持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主動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此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保障國家文化主權不受侵犯。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政策工具,知識產權制度具有保護、激勵、創新的制度功能,能夠對內保護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對外保障中華文化不被肆意侵犯,在文化發展與文化安全領域擁有制度優勢,是實現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對內對外戰略有機統一的制度路徑和政策保障。

[關鍵詞] 國家文化安全;知識產權制度;制度選擇;策略分析

[作者簡介] 申坤: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共中央黨校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文化政策和文化制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統籌、協調和保障“四個安全”,即“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逼渲?,文化安全屬于非傳統安全。在世界文化開放與交融的背景之下,我國國家文化安全建設呈現新態勢,亟須通過有效的制度選擇和策略運用以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的保護、創新和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世界競爭力和影響力,促進中華文化有序傳承、發展和創新,維護國家文化權益不受侵害。

一 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建設新態勢

(一)國家文化安全的內涵

近代以來,伴隨著資產階級登上世界歷史舞臺,世界文明產生了“使野蠻的和半開化的國家依賴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依賴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依賴于西方”的矛盾,形成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沖突,西方霸權主義不斷展開對民族國家的文化侵蝕和文化擴張,進而形成威脅民族國家文化主權、文化獨立和文化發展的重大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目前,國內學術界對國家文化安全這一概念進行了大量研究和論述,但尚無統一界定。胡惠林認為:“國家文化安全是指國家文化生存與發展免于威脅或危險的狀態,對這一狀態的任何破壞,都構成國家文化安全問題?!?/p>

程偉認為:“國家文化安全是指文化形態上的國家安全。從客觀上講,應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存在和發展處于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從主觀上而言,國家文化安全還應是一種主觀感受,即本國的國民對本國家、本民族的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不存在對本國文化有可能遭受威脅、襲擾的內心擔憂?!?/p>

子杉則認為:“文化安全就是保護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免受外來文化的滲透和侵犯?!背坦娬{:“文化安全問題實質上是一種政治問題,是國家和政府認定一種文化問題對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而實施安全化之后形成的,其安全指涉對象和實施主體都是國家和政府。而能夠對一國生存和發展造成威脅的文化安全問題主要有兩類:意識形態安全和民族文化安全問題?!?/p>

以上文化安全概念均從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客觀狀態,對本民族文化的主觀認同度,以及文化所包含的具體內容來界定。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安全不是一個靜止的概念,而是一個動態的內容,它隨著歷史的演變呈現不同的歷史內涵。例如,在冷戰時期,文化安全問題集中表現在意識形態領域針鋒相對的沖突與矛盾;冷戰結束后,伴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時代的到來,各國之間文化傳播與交流日益頻繁,文化安全問題則突出表現為西方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蝕,特別是對一些國家和民族所擁有的豐富文化資源進行襲擾和掠奪,致使這些國家文化權益遭受侵害。

眾所周知,從廣義上講,文化是一種無形資產,通常以某種文化表現形式和智力成果來呈現,它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世世代代不斷學習、傳承和創新積累而形成的,其產生過程是付出了巨大代價和成本的。相比較高成本的產生過程而言,文化的傳播卻代價相對較小,特別是在文化開放和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極易出現文化被其他國家或民族“ 搭便車”的現象。特別是傳統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豐富的文化資源面臨被“無償復制”的危險,文化主權易被侵犯,文化安全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獨具特色,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文化基因,是滋養民族精神的文化富礦,更是中華民族立足于世界文明的文化根基?;诖?,本文認為,在文化多樣化和文化開放的時代,國家文化安全是指維護中華文化在內部傳承與發展中沒有隱患,保障中華文化在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中不受侵犯。

(二)國家文化安全建設新態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p>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這彰顯了文化建設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歷史使命和戰略意義。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同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當前及今后我國對內對外宏觀政策作了規劃,國家文化安全建設也相應呈現新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對內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p>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边@意味著當代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向“強起來”的歷史目標邁進過程中,中華文化繁榮興盛越來越成為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的重要支撐。中華文化所形成的巨大凝聚力和認同感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基礎屏障。鑒于此,當前國家文化安全建設呈現新態勢之一:充分保護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和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資源,保障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中華文化匯聚力量、凝聚共識,實現全體人民在道德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上的緊密團結,有效應對國內外非傳統危機和挑戰。

其二,對外而言,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開放為各個國家的文化安全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黨的十九大報告對目前國際形勢作出了準確判斷并指出:“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瑫r,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p>

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這意味著文化建設要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為解決人類面對的共同難題,積極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由此,當前國家文化安全建設呈現新態勢之二:保持文化開放,在廣泛的國際文化貿易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堅持中國文化立場,向世界貢獻中華文化智慧、理念和價值觀,以此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保障國家文化主權不受侵犯。

依據上述新時代背景下國家文化安全建設呈現的新態勢,不難看出,對內保護、挖掘、傳承中華文化,屬于文化安全建設的保障措施,意為守勢;對外主動弘揚中華文化智慧、理念和價值觀,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屬于文化安全建設的積極措施,意為攻勢?!笆亍蹦苡行Х乐怪腥A文化資源被“搭便車”或“無償復制”的危險發生,“攻”則能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與競爭力,“攻”“守”相得益彰,才能保障國家文化獨立和文化主權不被侵犯。那么,國家文化安全建設新態勢之下如何選擇有效的制度路徑和政策工具,以協調“內”與“外”,權衡“攻”與“守”成為當前亟須認真思考的關鍵問題。

二 國家文化安全建設新態勢下知識產權制度的選擇

知識產權制度是伴隨商品經濟和近代科技的發展而產生的,是國家和政府針對文化、知識等無形資產的創造、歸屬、利用及管理進行規制的制度設置和政策方略。作為一項重要社會政策工具,知識產權制度具有策略化和國際化的典型特征。所謂策略化是指站在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重新審視知識產權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強調知識產權制度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對外貿易等宏觀發展戰略的嵌入與配合,通過在相關政策出臺時增加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條款,使之形成協調、全面、豐富的戰略體系。所謂國際化是指我國知識產權制度與國際社會法律規則有效接軌,以便于開展知識產權國際交流合作、參與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制定與修訂,為我國實施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創造良好國際環境。

基于此,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戰略背景之下,知識產權制度以明晰文化產權關系為核心,在對內對外國家文化安全建設中發揮特有制度優勢和內在潛力。

(一)對內保護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國是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和豐富多彩的智慧成果。這些珍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悠久漫長的歷史,彰顯了一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個性,構成了一個民族親和力、凝聚力和民族認同感的最堅實的基礎。然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業文明和重農抑商的政策環境使人們對承載民族精神內涵的文化藝術、智慧成果、傳統知識等無形資產沒有形成切實的保護意識,例如“竊書不為偷”等傳統觀念模糊了智慧勞動的產權屬性,忽略了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權,認為傳統文化藝術、傳統知識、智慧成果等無形資產屬于公共領域,不僅無需特別保護,而且可隨意使用。

然而,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特別是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產品可成為商品在市場中流通買賣,傳統文化價值可被轉換為商業利益。由此,傳統文化的安全問題日益凸顯,一方面,一些傳統文化資源被任意地過度商業化地開發,或被其他外來文化、新興文化、現代文化逐漸同化、異化,亦或被改造得“面目全非”,從而喪失傳統文化原本的精髓和靈魂。另一方面,某些傳統知識、民間藝術等傳統文化面臨年久失傳的危險,一些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代表物和資料難以得到有效保護。針對以上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安全隱憂與危險,黨和國家給予高度重視,并在學界引發關于傳統文化藝術法律保護的激烈爭論。

就現行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來看,知識產權制度調整的主要對象是人類智力或精神成果的產權關系,而作為人類智力或精神成果的傳統文化,無論從其非物質性或無形性出發,還是從其對人類智力勞動的依賴性出發,都表現出與知識產權制度的某種天然契合。眾所周知,《烏蘇里船歌》著作權糾紛案、“中國第一剪紙”著作權糾紛案、 “安順地戲”署名權案,等等,這些案例均是實踐中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解決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糾紛,保護傳統文化權益不受侵犯的積極探索。盡管圍繞其中是非曲直的判斷引發了廣泛爭論,但它為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保護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借鑒和實踐經驗。

由此可見,倘若不能對傳統文化提供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護,就會影響權利人和傳承人之間關系的平衡和協調,最終影響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我國作為傳統文化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亟須規范和完善傳統文化傳承、使用及產生利益分配的相關知識產權制度和法律,為促進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維護中華文化安全。

(二)對外保障傳統文化權益不受侵害

知識產權制度作為一個社會政策工具,西方發達國家是其最早的踐行者和獲益者,知識產權制度的策略運用突出表現為“西方發達國家依據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利益,對知識產權制度作出相應的政策調整,以此充分保護本國的文化、知識等無形資產的安全,在對外交往中,使其始終服務于本國的經濟、科技、文化發展實踐?!痹谛畔r代經濟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國傳統文化被某些發達國家以盈利為目的任意獲取、復制、利用、開發甚至被歪曲,而竊取的成果又被這些國家以保護知識產權為由加以占取,而作為創造和傳承該傳統文化的民族和國家卻得不到任何保護和回報,甚至要被迫付出昂貴的使用費??梢?,發達國家運用相對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通過理性擴張,全方位地消解和吞噬著非西方民族的文化個性和歷史傳統,使某些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傳統文化資源又相當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陷入文化安全危機。

對中國而言,知識產權制度是一個“舶來品”,它在中國本土的發展經歷了從“‘逼我所用’到‘為我所用’的制度變遷和從‘被動移植’到‘主動安排’的政策發展?!卑殡S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面臨全方位的開放,必將面臨西方文化的全方位沖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中國對外開放程度明顯提升的標志之一,也是中國知識產權制度進一步完善的良好契機。眾所周知,世界貿易組織是以多邊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組織,這意味著知識產權保護不僅涉及某一國的法律制度建設,而且是國際文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環境和條件,更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內容和關鍵砝碼。其中,世界貿易組織1994年形成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對中國知識產權立法產生的直接影響,成為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我國已有的知識產權相關法律的重要法律依據。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負責任的大國,不僅要以嚴格和認真的態度履行《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而且要發揮傳統文化大國的優勢,在涉及TRIPs協議的談判和對話中代表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尤其是在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具有突出優勢的領域,爭奪國際規則制定的話語權,為保護與發展傳統文化爭取有利條件。由此,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不僅是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為外商投資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推動我國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必要途徑,更是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國際文化貿易、維護本國文化權益的重要手段。

綜合以上,我國傳統文化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根基和靈魂,確保其穩定傳承與創新是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運用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對其加以保護、發展和利用,符合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建設新態勢、新要求。然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知識產權制度在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建設中,猶如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知識產權制度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在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中會打“知識產權牌”侵犯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權益;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知識產權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建立與國際社會文化溝通和交流的平臺和渠道,并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獲取更大的話語權,為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爭得國際認同。因此,如何趨利避害且講究策略地運用知識產權制度成為發展中國家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制度探索和路徑選擇。

三 知識產權制度在國家文化安全建設中的策略分析

知識產權制度合其時、合其勢,對內作為本國文化資源保護、傳播和利用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軟實力,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對外作為國際貿易通行的規則規范,有利于加強文化交流合作,肩負起反抗“文化霸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神圣使命。在此背景之下,通過靈活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激勵和創新功能,平衡國家文化安全建設與擴大文化開放、促進文化貿易、提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關系,探索新時代國家文化安全建設的新路徑,構建對內對外文化安全新保障。

(一)保護策略:保障國家文化安全與擴大文化開放平衡發展

眾所周知,全球化趨勢使得世界范圍內不同民族和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展開史無前例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在政治領域開展廣泛對話與溝通,在經濟領域實現跨國資本的自由流通和商品生產消費的全球性再分配,而且在文化和科技領域也實現了文化藝術的廣泛交流和信息資源的自由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趨勢不僅使得世界各國各民族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也引起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分歧、沖突和矛盾。特別是伴隨外來文化的進入和文化邊界的逐漸模糊和消解,使得民族和國家的傳統價值觀念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戰和質疑,不同文化的沖突和對抗不斷加劇,文化安全問題面臨新的挑戰。由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開放與交流、交融與交鋒造成各國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組,也進一步加劇了國際文化秩序的調整和變動,如何平衡擴大文化對外開放與保障國家文化安全兩者之間的關系,搭建兩者有機統一的制度平臺和載體成為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

擴大文化對外開放與保障國家文化安全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知識產權制度在平衡國家文化安全與文化開放之間的關系中表現出明顯的制度優勢。知識產權制度的保護功能具有明確的目標取向,即正義和效益是其追求的價值目標。所謂追求正義就是要保障在文化、藝術、知識、科技等各領域的智力活動創造者的自然權利,所謂效益就是要實現文化、知識資源等無形資產的有效配置,以促進無形資產財富的不斷增加。 因此,通過對民族傳統文化等無形資產創造者、傳播者和使用者的權利進行公開而合理的界定和保護,從而形成無形資產創造、公開、保護與利用有機統一的長效機制,即以“公開換取保護”。

世界上很多發達國家在推動社會發展轉型的過程中都會選擇和運用知識產權制度這一政策工具,以此來實現對內對外文化安全戰略的統一。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的國家之一,也是較為成熟地運用知識產權制度來促進本國文化創新發展,維護本國文化安全的國家之一。首先,美國注重知識產權制度在促進本國文化發展創新中的規制與導向作用,將知識產權保護與本國的文化產業政策緊密相連。美國并沒有專門的文化部門,卻生產出影響世界的飲食文化、影視文化以及高新技術,即我們所熟知的“三片”——薯片、好萊塢電影大片和硅谷半導體芯片,這些均是以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為后盾的文化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 正是由于美國政府大力推行知識產權保護,才得以形成專利大國與品牌大國的知識產權優勢,進而鞏固美國作為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強國的世界領先地位。其次,美國在全球范圍內運作滿足本國發展需要的、高水平保護的知識產權制度,并實施與對外貿易直接掛鉤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舉措,將文化資源的知識產權優勢轉化為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2004年美國政府報告明確提出知識產權制度的重要意義:“從美國立國基礎來看,保護知識產權始終是一項創新的支柱?!薄耙粋€健康正確的強制性的國內和國際知識產權結構必須被維持?!?總之,美國不僅將知識產權制度奉為國家既定政策,而且將其作為一項國際通行規則加以推行,以便在文化開放的全球化背景下全面保障本國文化安全。

我國歷史悠久且文化資源豐富,是當之無愧的文化大國。然而,在文化資源的保護、創新、利用和轉化等方面還不能稱得上文化強國,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健全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我國許多民間文化資源被其他國家和民族無償使用并用于盈利,而又不能真正彰顯中華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例如美國好萊塢卡通動畫片《功夫熊貓》系列、《花木蘭》等就是以中國功夫、中國元素和民間故事等為藍本拍攝而成,日本暢銷游戲《真·三國無雙》不僅以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為背景模板,而且采用了我國江蘇民歌“紫竹調”作為片尾曲等,這些經過中華民族千百年實踐積累下來的民間文學、傳統藝術正被自由而無償的獲取、利用和使用,并以知識產權的名義進行文化創作、生產、傳播、盈利,甚至成為某些以此而獲益國家的知識產權,這不僅影響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更威脅國家文化安全。造成上述文化安全隱患的主要原因:一是對內運用知識產權制度進行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開發和利用的實踐經驗相對不足,致使中國在國際文化交流和國際貿易中不能切實將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而發揚光大;二是對外缺乏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法律規章制度,在面對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遭遇他國無償獲取、利用、牟利后又難以有效制止。因此,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文化權益保護功能,才能為中華文化傳承、發展、創新提供持久動力,為保障國家文化安全與擴大對外文化開放之平衡發展提供制度路徑,進而在全球化的國際文化競爭中爭取主動,促進中國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轉變。

(二)激勵策略:維護國家文化安全與促進文化貿易協調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逐步形成日益開放的市場,國際文化貿易蓬勃發展,這些對各國的文化安全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國際文化貿易主要涉及各類文化產品與形式多樣的文化服務在國際間的輸入與輸出,無論圖書、雜志、電影等多種多樣的文化產品,還是滿足人們文化興趣和需要的各類文化服務活動,都屬于與知識產權有關的服務貿易活動。

周成名.關于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思考[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2006(03).

國際文化貿易輸出的不僅是具有商品屬性的文化產品,更是代表國家和民族價值觀的精神產品。因此,文化貿易與文化安全密切相關,積極有效開展國際間的文化貿易本身就是對本國文化及內在精神與價值觀的宣傳和推廣,這對維護和保障本國文化安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伴隨著具有知識產權屬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逐步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競爭中的重要內容,各國文化產業順勢蓬勃興起。如何利用知識產權制度鼓勵本國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以及在多邊文化貿易合作領域中保護本國文化權益不受侵犯,成為各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時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知識產權制度與國際貿易有著天然緊密的關系,當代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就是世界貿易組織,其中《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和《知識產權協議》構成了世界貿易組織的主要制度架構。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就是通過建立完善高效和靈活的知識產權制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的激勵功能,構筑了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文化產業鏈,在國際文化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財富的同時還向世界各國推送代表本國文化的文化產品,進一步提升本國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進而更為積極、主動地保障其國家文化安全。與此同時,美國等發達國家主導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標準,利用世界貿易組織這一國際貿易平臺,力圖把符合本國利益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與享有無差別的最惠國待遇聯系起來。這導致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只有按照《知識產權協議》修改本國的法律,并不斷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水準, 才可以取得其他成員國提供的最惠國待遇。這是典型的將知識產權與國際貿易緊密掛鉤,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在國際貿易中獲取巨大利益,并以此為屏障更好地維護本國文化安全。

再以現代美國為例,它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采取知識產權保護與貿易保護緊密綁定的對外貿易策略。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1974年貿易法》第182條,《1988年綜合貿易與競爭法》第1303條等一系列法律,把給予貿易對手的最惠國待遇與要求對方保護美國的知識產權直接掛鉤,對所有不保護、不完全保護、不充分保護美國知識產權的國家進行經濟制裁和貿易報復。美國曾在1991年和1994年兩次將中國列為貿易競爭對手中的重點國家,通過對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上的商品征收高關稅,來要求中國限期改變對美知識產權保護現狀,這兩次中美貿易摩擦從根本上說就是中美知識產權沖突。2018年3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依據“301調查”結果簽署總統備忘錄,對中國進口商品進行大規模征收關稅,并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并購。在美國的官方敘述里,對華貿易戰是為了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和解決“知識產權”問題。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知識產權問題不僅僅是一個法律問題,而且是一個國際經濟貿易問題,更是關涉一個國家文化安全的意識形態問題。

我國改革開放經歷四十多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也歷經三十多年,文化市場的對外開放與對外文化貿易的蓬勃發展標志著中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基于此,健全和完善我國文化藝術、傳統知識、民間文學等無形資產的知識產權保護無疑成為重要的時代重任和戰略安排。只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精良文化產品才能在國際交流中準確表達本民族精神內核和價值理念,才能在對外文化貿易中占據優勢地位,從而不斷提升本國文化軟實力。正如上文所舉之例,《花木蘭》的故事真正要表達的是中華民族勇于奉獻、衛國戰沙場的集體主義精神,而不是美國式自由奔放的個人主義品格?!叭胧馈币詠?,中國以《知識產權協議》的高水平的保護標準來要求自己,這不僅是出于作為世貿組織締約國履行承諾的需要,也是為了以此來獲得其他成員國提供的貿易最惠國待遇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激勵創作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產品的需要。在《知識產權協議》規則框架下,中國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逐步實現了與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之間的寬范圍、多領域、多渠道的相互開放,接下來更要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激勵功能,不斷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創新與對外開放,逐步引領具有本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走向世界市場,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積極主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三)創新策略:提升文化軟實力與維護文化安全共同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信息技術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取得突破,信息化逐漸演變成一場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領域的全方位社會變革。在這場互聯網信息技術深度變革過程中,文化與信息傳播和擴散途徑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其在互聯網信息傳播的優勢地位,在世界范圍內輸出其價值觀,實施文化滲透,構建網上話語霸權,這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具風險、更為復雜的文化安全問題。在萬物互聯的網絡信息時代,文化安全問題不能再站在靜止和孤立的立場來看待,必須站在世界文化競爭新格局的高度,重新審視和思考信息時代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保障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不同,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它與國家文化安全呈正比關系。當國家文化軟實力相對較強時,能有效應對外來文化的侵蝕和文化霸權主義的危害,國家文化相對安全;當國家文化軟實力相對薄弱,則很難在世界文化交往中形成較強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國家文化安全更易受到威脅。因此,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緊密相關,構筑兩者有機統一的制度路徑至關重要。

知識產權制度本身是一種鼓勵創新的重要機制,其一系列制度都旨在促進文化、知識、技術的創新,而文化、知識、技術的創新成果又要求知識產權保護,由此構成文化創新的良性循環??偨Y世界發達國家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案例經驗,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國家均以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為后盾推動本國文化創新,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的良性競爭,然后運用知識產權制度將文化產品、文化品牌和創新成果演繹為貿易優勢,接著以此來爭奪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最終形成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以此占據文化強勢地位,切實提升文化軟實力,順利輸出價值觀,進而維護本國的文化安全。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文化、日本的動漫文化、法國的時尚文化,均展現為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這些極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文化產品不僅在國際文化貿易中為本國贏得巨大財富,也暢通無阻地向世界輸出本國的價值觀和思想理念,切實保障本國的文化安全。

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文化大國,但還不是國際意義上的文化強國,文化軟實力還有待提升,文化影響力需進一步增強。值得思考的是,彰顯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以知識產權保護為基礎的文化產業、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蓬勃發展來實現的,是需要在國際文化貿易中占領優勢地位來實現的。當前,我國文化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諸如文化產業規模不大、文化創新動力不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精品力作還有所欠缺等。針對這些問題,健全和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制度的鼓勵發明創造、力推創新的功能,通過對圖書和電影的版權保護、文化品牌的商標權保護、文化傳播技術專利權保護等,不僅可以保障文化生產、傳播與利用的智力勞動過程,而且能夠服務于文化創新成果的產權化、產業化,以此增強文化競爭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有效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總之,知識產權制度作為實現中華文化保護、激勵和創新的長效機制,是有效連接國內與國際兩個市場、合理利用國內與國際兩種資源、充分保障對內對外文化安全的制度安排。美國學者拉茲洛毫不隱瞞地說:“在20世紀初,規定世界上權利與財富性質的游戲規則已經改變。權力不再以某個組織為基礎,財富的含義正在從諸如黃金、貨幣和土地之類的有形東西轉移開去。一個比黃金、貨幣和土地更靈活的無形財富和權力基礎正在形成。這個新基礎以思想、技術和通訊優勢為標志?!?/p>

美國政府憑借健全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為它的全球文化戰略提供保障和服務,同時,更成就了它在全球范圍內文化安全系數最高的優勢地位,這些都對新時代中國國家文化安全建設提供了全新的參考與啟示。

猜你喜歡
策略分析
高校輔導員職業困境和職業發展策略的分析
貴州民歌引入音樂教育的策略分析
當前我國專業英語教學的現狀與策略研究
服裝電子商務發展淺析
完善計算機通信網絡安全的策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