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審美素養”在科技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

2019-09-20 13:09蔡源
學會 2019年7期
關鍵詞:科學普及審美素養科技館

蔡源

[摘 要]科學傳播,從不是孤立地傳播科學元素,只有與文化、藝術、時代背景相互交融,以其作為載體,才能創造出具有特色、歷久彌新的“美”的科普產品??萍拣^的科普工作,在傳播的基礎上又具有一定的生產性、創造性,從而對新時代科技館的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具有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又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文化品位——“審美素養”,并能將兩者有機融合,才能展現科學普及之“大美”。

[關鍵詞]科學普及 審美素養 應用美學 科技館

[中圖分類號]N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9596(2019)07-0055-06

科學、技術、科普一脈相承,如果說科學是研究“發現”,技術是研究“使用”,那么科普就是研究如何“傳播”了, 因此,作為科普前沿陣地的科技館,也就具有了“傳媒”的屬性,成為傳播與科學技術相關信息的媒介??萍拣^本身包括科普工作者、科普展品、講解詞、科普劇、實驗課、科普活動、科普影視作品等傳播載體,不單承載著與科學技術相關的信息,同樣能夠承載歷史、藝術、人文等信息元素,從而使單一的科技信息升華,使其具有“美”的屬性,讓受眾更容易、更愿意接受科技館媒介所提供的傳播服務。這就好比只是基于居住功能修建的房屋,至多數十年就會拆除,而融入了藝術、文化、歷史等元素的建筑,卻會被代代保護和研究。本文著重探討“審美素養” 在科技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性問題。

一、了解“美”的幾個問題

要想弄明白“審美素養”對科技館科普工作是否有用,是否重要,首先應該了解一些“美”的知識。

(一)什么是“美”

美是一個很大、很抽象的哲學概念,本文所探討的“美”,是基于是否有利于科普工作這一前提的淺析。

那么,什么是美?百度顯示:“美的內涵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但它本身是一種主觀感受?!泵腊ㄉ蠲篮退囆g美兩個最主要的形態。生活美又分為自然美和社會美;藝術美包含優美、崇高、悲劇、喜劇等幾個基本范疇??梢哉f,美幾乎存在于人所能接觸到的任何方面。

康德表示:一種無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悅[1]??梢愿爬椤胺枪浴雹?。人不能只是為了饑餓而吃飯,不能只是為了生存而工作,生而為人,有時是需要聽聽音樂、看看美景等看似無意義的事的,如果強說意義的話,那就是去尋求“一種無利害和自由的愉悅”。

(二)“美”的應用

這里也許會有人問,既然美是“非功利”的,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提高“審美素養”去優化科技館科普質量呢?這不是具有了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嗎?

首先,科普與美有著共通之處,都是非“功利性”的,都能被同一種或多種“媒介形式”承載,二者可以有機地相融。其次,涉及應用美學②的一些概念:審美活動原本是從物質生產活動和實用功利活動中超越出來的。應用美學就是使這種從物質功利活動中超越出來的審美活動,重新回到物質的實用功利領域中去。 它是把形而下的東西升華為形而上的東西,是在物質的東西中增添一個精神的層面,在功利的東西中增添一個超功利的層面。如“黃金分割”是一種數學上的比例關系,有著嚴格的比例性,但在“美學”的角度,我們發現了其在人體、建筑、繪畫上蘊藏的豐富美學價值,從“美”的角度對“黃金分割”進行普及,使受眾在“美”的欣賞中了解了0.618這個數字,并通過“審美體驗”這個渠道,加深了對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記憶,達到了“美育”與“科普”的有機結合[2]。

因此,我們呼吁科技館科普工作者提高“審美素養”,并將其運用在科技館科普工作中,并不是使“美”變得功利,而是去豐富科普創作精神層面上的東西,從而使科普受眾在“一種無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悅”狀態中更好地接受科普資訊和作品。

二、提高“審美素養”對科技館科普工作的重要作用

審美素養是一種直覺,是人對美的欣賞、品味、創造的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在對1999—2000學年度與2009—2010學年度的藝術教育進行對比研究時,做過一項有5萬多名畢業生參與的問卷調查[3]。其中有一個問題是“什么知識最有用”,結果頗感意外,畢業1~5年的學生答案是“基本技能”,畢業6~10年的回答是“基本原理”,畢業11~15年的結論是“人際關系”,而畢業16年以上的則提出“藝術最有用”??梢?,審美素養對人們的生活水平、工作質量的影響愈久愈深。作為新時代的“科普人”,我們不僅要深化自己的科學知識儲備,也應該將“審美素養”作為自己的本職技能加以提高,方能發現科學之美,賦予科普美感,方能將“學習”演化為“創造”,從而展現出“科普人”的全面和高素質,應對科普受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科普需求。下面以具體的、代表性的科普工作為例,探討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性。

(一)“審美素養”在展教類展品設計制作、布展、解說中的作用③

可以說,科技館的“靈魂”就是展品,其直接向受眾反映了該科技館的展教理念、展教風格,甚至是思想情懷。而相對于只限于觀看的“展示類”展品來說,強調互動性、操作性的“展教類”展品能夠更直接體現一個科技館的理念、風格、情懷,可以視其為科技館有別于其他展館的標志。但是縱觀各地區科技館,重復的、雷同的展品不少,這會讓受眾有一種科技館都差不多的感覺,以至于受眾專注于單一展品的時間不長。原理、現象就那么多,如何展出特點,教出特色?筆者以為,將“美學”蘊化于其設計制作、布展、解說之中,增加展品蘊含、展現的層次與內容是破題的關鍵。

首先,談談“展教類”展品的設計制作,互動參與是該類展品的特點,這和“產品”設計開發有些像,既然要互動、參與,就繞不開“用戶體驗”這個詞,也就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種純主觀感受[4]。這種感受好不好,不僅來源于展品內在的科學原理、科學現象,更來源于展示過程中基于該科學技術所融入的藝術、文化、歷史這些“美學”元素。以手機外觀為例,智能手機開發之前手機外觀樣式很多,有天線的、沒天線的,圓的、方的,翻蓋的、直板的,相當駁雜,但是當智能手機開發之后,尤其是手機的觸摸屏技術成熟之后,手機的外觀漸趨一致。為什么能夠達到這種大同呢?其實就是因為智能手機將日本的侘寂美學風格(簡單、安靜、樸素)融入手機外觀、界面的設計當中④。極簡的造型,卻給用戶帶來了使用時的愉悅感受,從而使這種外觀設計成為目前各大品牌效仿的主流,這與手機設計制作團隊的“審美素養”高低是分不開的。同樣,我們在設計制作科普展品時所要展現的科學原理、現象是相對固定的,那么,我們就更應該從“審美”的角度入手,并將之運用在展品、實驗的設計制作上。例如設計制作龍卷風展品時,可以通過觸摸屏等相對簡約的操作界面,讓觀眾自由選擇觸發龍卷風的必要條件,條件組合成功,方能形成龍卷風,能夠通過虛擬現實技術以及實景美化設計,將不同的龍卷風對應不同的展示環境 ,例如沙漠環境對應“火龍卷”,“水天一色”對應“水霧龍卷”,并且能夠讓觀眾自己動手進行切換和選擇。但是,操作界面是否美觀舒適,虛擬現實技術中的圖像制作是否精良、有美感,實景設計是否逼真,與實驗現象“龍卷風”組合是否和諧震撼,這些都更加需要設計制作人員具有較高的“審美素養”以及必要的資金投入。同時,“審美素養”還可以提高展品的核心——實驗現象的表現,我們可以將相關的原理現象融合,從而化合出別樣的、強烈的視覺美,例如可以用焰色反應原理來呈現不同顏色的火龍卷,用不同顏色的燈光以及丁達爾現象來呈現不同顏色的水龍卷??傊?,通過設計制作,將美運用于互動、操作、感受的每一個細節中,才能讓觀眾通過展品更好地理解自然之理,感受自然之美,體會展品背后科技館及設計制作人員對科普與美的蘊化融通、匠心獨具。

其次,說說布展,與布展相對應的是“展示美學”。模特身上的衣服,櫥窗里物品的擺放,體現的不僅是物品的樣子和名字,還是展示設計者對該物品背后歷史、文化、藝術理解后的一種表達,從而達到一種極致的渲染[5],從而引起受眾的某些“欲望”(求知、購買等)。針對科技館“展教類”展品的布展,同樣也應該是這一方向。例如基于古代科技或地域性的展品,我們是否能夠將整個展區或展區的局部布置成一個或古或今的城市、街道、山谷,并通過全息、配樂、真人表演、實物演示等手段,將當時、當地的人文風情與科技發展交融結合呈現,甚至可以讓觀眾穿上古裝或地域特色鮮明的服裝互動沉浸式地體驗展品和實驗?再比如相關“機械”的展品,我們是否能夠在展品造型以及周邊展區裝飾中應用一些后工業、重金屬風格的設計,讓觀眾在復古的風格中感受到工業時代的氣息?可見,“展教類”展品的互動沉浸、參與操作功能由于“布展”可以變得更有吸引力、更有層次、更有特色。

最后,說一下解說。解說可視為展品的一部分,不應該與展品割裂。解說也不僅僅是一篇說明文,它可以是小說、相聲、臺詞甚至歌曲、手勢,因此撰寫與講解的風格應該與展品風格相一致。例如,上文提到的古代展品,撰寫和講解時應該考慮要具有一定的古風;而機械類展品,撰寫和講解時應該考慮“工業硬核”的風格,甚至可以融入一些說唱元素等。同時,在展現風格的同時,還可以通過表演、舞蹈等藝術形式與受眾進行提問、對話、解答、共同操作等互動,從而達到互動、沉浸兩全其美。

總而言之,在展品的設計制作、布展、解說中都可以利用“感性”更好地去展示和理解“理性”。而基于“感性”的目的如何達成,如何才能幫助展品和實驗更好地詮釋科學主題,如何才能讓科學原理擁有萬般變化,歸根結底還是要提高“審美素養”。莊子說:“無用之用”?!皩徝浪仞B”看似沒什么實際用處,卻圍繞著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說不定何時就有了“大用”。

(二)“審美素養”在科普劇、解說和科普活動中的作用⑤

這里將科普劇、講解和科普活動放在一起討論,也是因為三者擁有相同的特點。首先,三者都具有創造性,需要預先用文字、圖片等元素架構出一段實施過程(劇本、講解詞、活動方案);其次,三者在實施過程中都需要講求節奏性和邏輯性(開頭、發展、高潮、收尾等);再次,三者都是綜合性的傳播媒介,在實施的過程中都可以承載多種信息元素(感性元素和理性元素)。從以上三點來看,三者都可以說是科學普及、文藝創作,是美學應用的良好平臺。

以科普劇這樣綜合性的創作工作為例,可以這樣說,如果你的團隊能夠駕馭好科普劇的劇本編寫、舞美創作以及表演的話,這就為做好講解創作和科普活動設計等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破談撟鞯哪康氖怯脛〉男问綕撘颇貍鞑タ茖W元素,但既然是劇,就離不開戲劇的特點,因此,基于文學范疇的劇本創作,基于視聽藝術的舞美呈現、舞臺表演,配樂音效甚至實驗現象的渲染美化,都對創作團隊的“審美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科普劇的編劇怎么樣,表演好不好,舞美、音樂美不美、配的對不對,這些外在因素,直接導致了受眾愿不愿意接受你所傳達的終極信息——科學元素。目前,科技館的科普劇從戲劇的角度看還只是處于起始階段,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需要各方給予更多的投入和支持,培養更多懂科學、擅文藝的雙料團隊和人才,方能讓科普劇以科普的特色真正成為戲劇的一個分類[6]。

經過科普劇本寫作的訓練,在寫講解詞時,可以更好地將文學元素與科學元素有機融合;在設計活動文案時,可以更好地把握整個活動流程的節奏。經過科普劇舞美音樂的設計訓練,在講解時就會知道什么叫和諧,知道自己的風格如何與PPT、背景樂及講解的原理相統一;我們在策劃、實施活動時,就知道從微信制作推送、現場布置等方面如何更好地包裝渲染這個活動,從而增加活動的吸引力。經過科普劇聲、臺、行、表的訓練,我們在講解時音色會更動人、更能把握說話時的音色、語調、語氣,從而完成一段引人入勝的講解,在科普活動中也會擁有一批能夠更好把握活動節奏,善于引導互動體驗,更能激發觀眾情緒與求知欲的優秀活動主持人和講師。

從科技館的主要工作中可以看到,“審美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科普傳播工作的質量。筆者認為,針對科技館科普工作的特點,研究如何提高“審美素養”是適應新時代公眾科普需求的重點和突破口。

三、關于科技館科普工作提高“審美素養”的建議

提高“審美素養”目的很明確,就是“有利于科技館科普工作”[7],因此,我們探討的提高方式,應該是站在科技館行政管理的角度上開展的,提高對象是整個科技館的團隊。

(一)招賢納士,增補優秀人才

新時代對科技館科普工作者的要求是:既要具有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又要具有一定的藝術文化品位。因此科技館在招錄員工時,不僅要對應聘者進行科學素養方面的測評,同樣應該進行“審美素養”上的考核。為此,應該設置朗讀、配樂選擇、實驗現象渲染、看圖說故事甚至表演等與日常工作相關的一系列針對性的題目來測試應聘者的“審美素養”,觀察其在審美活動中是否有敏感,是否觀察細致并具有想象力,其“審美能力”是否能夠為科技館的具體科普工作帶來新意。優秀人才的加入,必將提高團隊的整體素養。

(二)創造良好平和的工作環境

馬克思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比酥挥性诜枪?、平和、愉悅的環境和心態中才能產生審美情感,展現審美個性。因此,科技館應該在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在日常工作中鼓勵員工與員工、員工與領導間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以一種無功利、超脫世俗的“真”心態進一步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具有審美的敏感度。只有真正做到“實事求是”,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創作出有態度、有個性、有美感的科普作品。

(三)通過多種方式激發員工多領域的興趣,并加以培養

“審美素養”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在審美活動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和豐富的。因此,科技館應該安排盡量多的機會和平臺讓員工能夠接觸到與“美學”相關的領域,并對其進行培訓。

(1)應該聘請專業老師定期開展關于文學、電影、戲劇、音樂、美術、建筑、書法等美學欣賞類課程,定期安排員工參觀各種展覽,安排與文博、藝術展館的員工交流學習,通過理論學習以及優秀作品的觀摩,提高審美能力。

(2)通過購買、推薦等方式鼓勵員工博覽群書,并努力涉獵政治、歷史、文化、社科等方面的知識,知識面越寬,越有助于提高“審美素養”。

(3)從提高整個團隊的角度出發,針對員工不同的特點,引導員工專注于不同領域“審美素養”的提高,例如對于聽覺敏感的,著力于配樂音效的培養;對觀察細致的,著力于舞美服裝設計上的培養;善于抓重點的,就注重藝術統籌培養。就如一個樂隊,每一個人都有擅長的樂器,經過指揮家的調配,方能演奏出動聽的樂曲。

(4)應定期組織開展相關的興趣討論與比賽。例如運用實例討論“圍繞特定科學原理或科學現象的科普劇設計”“如何更好地展現、美化科普實驗”“PPT、配樂風格如何與講解風格相統一”“如何用表演讓學生在科學課中達到優質的科學體驗”等議題;開展科普劇、講解、朗誦、實驗課設計、科學課設計比賽等,并適當設立一些獎勵,從而激發員工的興趣和想象力,將科普工作與“美學”知識學習緊密結合起來。

(5)組織員工多參加科普劇、實驗課、講解比賽,館內多開展科普活動,將學習到的審美知識運用在實際工作中,在創作實踐中檢驗、提高自己的審美敏感、細致觀察能力。

(6)提高整個科技館團隊的“審美素養”,這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并不斷改善的過程,需要科技館進行一定的、持續的投入以創造客觀條件,需要員工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動多看、多聽、多學、多思考、多實踐。只要堅持去做、去嘗試,就必然會顯著提高科技館科普工作的質量,使科技館擁有一支年輕的、充滿創造力的團隊。

四、結束語

科技館開展的科普教育與學校教育不同,沒有考試,不是唯一的科普輸出渠道,觀眾可以憑興趣選擇接受或不接受科技館,這就決定了科技館的教育不可能是灌輸式的。尤其是受到當前公眾全面素質的不斷提升,生活學習節奏不斷加快,快餐文化盛行等因素的影響,對科技館科普傳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萍拣^只有在科普精準化、多樣化、實用化的前提下,以提升科技館團隊“審美素養”為破局點,努力提升科技館科普傳播的“附加值”,方能讓受眾第一時間覺得接受科技館的傳播是有用的、恰好的,覺得接受科技館的傳播工作是愉悅的、享受的,從而在知識爆炸、資訊爆炸的今天,贏得科普媒介競爭的勝利。

蔡元培認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養人的感情,認識美丑,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瘪R云說:“過去的200年是知識、科技的時代,未來100年是智慧、體驗、服務的時代,不讓孩子去體驗,不讓他們去嘗試琴棋書畫,三十年后孩子們找不到工作”。時代飛速的發展對中國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科技館,我們應該順應時勢面向未來,站在提高全民綜合素質的高度,將科學素養與審美素養相結合,總結美學中的科學,展示科學中的美學,從而創作出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科學文化需要的作品。

注釋

①審美是人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生命活動、精神活動,它不是為了實現狹隘的直接的物質實用功利目的,但它又與人的生存、發展和人性的完善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只有當事物對人有益無害,對人有肯定的精神價值,能給人以理智的啟迪、美的享受和能喚起人的精神愉悅,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在審美的非物質功利性后面依然客觀存在著廣義的精神的功利性,是主觀非功利性與客觀功利性的統一。

②美學之思應落實在現實生命、民生日用,落實在大眾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上來,才有真正的堅實基礎。拋開大眾的衣食住行即現實的生活、生存和生命,來高談道德的生命、超越的存在、玄妙的境界,實在過于奢侈。

③相對傳統的展示類展品(重觀看,輕參與)來說的,一般都具有如下顯著的特點:以教育為宗旨;鼓勵動手動腦參與,提倡自主學習;以學習知識點為主,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

④一般指的是樸素又安靜的事物。當盛世大唐的各種繁復華麗之器物在影響東瀛數百年后,宏大的中華式審美也在島國悄無聲息的發生變化,一種宣揚樸素、靜寂,順應自然的美學價值觀逐漸成為日本文化中特有的一道景致,而這便是“侘寂”。

⑤既是以戲劇表演為傳播手段的一種科普,也是以科學普及為核心的一種戲劇表演新形式。講求科學與藝術的完美交融——科學讓戲劇更好看,戲劇讓科學更好地傳播,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參考文獻

[1]伊曼努爾·康德.判斷力批判[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張雄.黃金分割的美學意義及其應用[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3):62-66.

[3]朱永新.藝術教育的價值與深遠意義[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5(7):6-11.

[4]卡爾·T.烏利齊,史蒂文·D.埃平格.產品設計與開發[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

[5]李真.“中國形象”制造:“創意中國”展精讀[J].新建筑,2009(1):46-51.

[6]賈力藶.科技在場與觀眾想象力的復興—中間劇場“科技藝術節”觀演記[J].藝術評論,2018(11):19-24.

[7]胡海.美育的傳統內涵和新時代目標[J].藝術百家,2019(1):43-47.

猜你喜歡
科學普及審美素養科技館
找出口
我在四川科技館
科技館驚魂之旅
科技館驚魂之旅
論動畫片的審美因素及對幼兒審美素養提升的價值
探析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
中小學剪紙教學“三步曲”
廣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動效果調查研究
民國時期科普教育的開創與探索
利用大數據開展科普工作的設想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