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敘事學視域下短視頻新聞倫理失范探討

2019-10-18 02:40楊家寧
新媒體研究 2019年17期
關鍵詞:敘事學新聞報道短視頻

楊家寧

摘 ?要 ?近年來,由于短視頻新聞呈現方式直觀化、承載信息豐富化的特點,受眾越來越傾向通過短視頻了解新聞事件。短視頻通常來源于事發當時的錄像,真實度、還原度較高,往往稍加新聞要素作為字幕即可創作成一個“爆款”。從新聞敘事學來看,這樣的新聞要素組合方式簡單、粗暴,肆意的視頻剪輯破壞了敘事時間和敘事邏輯,并且以“博眼球、獲流量”為競爭手段的敘事聚焦,使得短視頻新聞的內容適宜度和報道尺度稍有不慎會增加其觸及道德和法律底線的風險,短視頻新聞報道領域亟待規范。

關鍵詞 ?敘事學;新聞報道;短視頻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17-0070-02

通常來說,新聞敘事學多用于分析文本(故事),諸如法國敘事學家熱奈特等代表所認為的那樣,將敘事學研究范圍只限于敘事文學,即以語言為媒介的敘事行為。而托多洛夫一派認為敘事學研究的是敘事的本質、形式和功能,無論這種敘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無論它使用的是文字、圖畫、聲音,著重研究的是敘事的普遍特征。因此,筆者認為,短視頻新聞報道作為視覺傳播中一種短小、內容豐富且新聞要素(“5W”)相對完整的報道形式,可以通過敘事學進行分析和理解,同時,通過對短視頻新聞的拆分有助于理解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敘事方法對傳播效果的影響,從而避免短視頻新聞報道中出現倫理失范的問題。

1 ?新聞敘事學視域下短視頻新聞倫理失范的原因

1.1 ?敘事聲音:一家之言與“暴露”的敘事者

對于敘事者來說,一般是講故事的人。但通常在一個短視頻新聞中可以輕而易舉的感知到“說話者”,但說話者不等同于敘述者。因而短視頻新聞與文本新聞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定存在拍攝者(敘述者),這種敘述者可以隱藏也可以公開,取決于視頻剪輯或拍攝者控制自身發揮多大的參與功能。

以今年發生的“上海男孩跳橋事件”來看,其視頻報道就是典型的隱藏敘事者。2019年4月17日21時58分,上海一名17歲的男孩因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遭其母批評后,拉開車門跳下盧浦大橋,經搶救無效死亡。4月18日,@王志坤、@胡錫進等網絡大V就該事件發表觀點,事發當時的車載視頻及監控錄像(該視頻沒有經過任何技術處理)完整記錄了從“汽車停滯大橋中央、男孩拉開車門跳下盧浦大橋、男孩母親追出車外試圖拉拽男孩、男孩縱身越下、緊追在后的母親因沒有抓住男孩捶胸頓足、嚎啕大哭?!边@一過程。視頻一經上傳,迅速成各大媒體新聞報道素材,轉發量劇增,輿情達到峰值。18日下午,包括@人民日報在內媒體官微以及中國新聞網、搜狐網等新聞網站發布相關報道,網民就父母的教育方式問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展開討論。

這里的車載視頻及監控錄像由敘述者傳播,作為隱藏的敘述者,它介入的聲音十分微弱,所以后期人們對于該事件的焦點基本不存在對于視頻來源的探討上。但這類短視頻新聞報道正是由于敘述者的缺席,往往使得受眾可以隨意的解讀視頻內容。在這次熱點事件的傳播中,短視頻沒有經過任何技術處理,原敘述者只履行了傳播事實的任務,此時的短視頻還可以看成一個未被開發的胚胎。到了自媒體、商業媒體和專業媒體的傳播階段,往往會根據自身的報道需要,對視頻進行剪輯處理,并配以文字,使得本來微乎其微的敘述者就被替代,短視頻的報道傾向隨著新敘述者而改變著。然而在此次事件中,無論是專業媒體還是商業媒體、自媒體為了能夠“繼承”原視頻的熱議度,對視頻的處理相當簡潔,忽略了對事件發生者的人文關懷。

而發生在2018年10月的重慶大巴墜江事件,激起網民千層浪的就是事發車輛的車載視頻,該視頻清晰的記錄了女乘客在大橋上干擾司機、拽動方向盤,緊接著是大巴開出大橋,車上乘客的驚呼與騷亂聲、大巴入江時水咕嚕嚕的聲音清晰入耳。該視頻在剛開始的傳播中沒有做任何技術處理,努力達到敘述者的隱蔽,卻忽視了在事實與人文關懷之間的平衡,在后期傳播過程中,所有的原視頻改為動畫視頻,但造成的惡劣影響已經不可挽回,再次登場的敘述者顯然不能發揮其原有的功能了。

除了“暴露”主人公、隱蔽敘述者的倫理失范,我們往往接觸到的短視頻新聞報道,都是“一家之言”,即敘事聲音單一。短視頻新聞報道的敘事時長非常短,它的時長要符合快速傳播的節奏和碎片化的受眾閱讀習慣,因而很難實現在短時間內把事實全貌講清楚、講完整。這時,新聞生產者就不得不拋棄掉某些看似不重要的敘事聲音,重點報道能夠引起強烈傳播效果的畫面。充分自由的傳播環境易帶來無序的傳播行為,加之傳播者社會責任意識的不足導致傳播者無法正確處理敘事聲音,更沒有專業媒體素養進行事實選擇,這些敘事聲音本就十分微弱,經過傳播者的有意處理后,就更顯蒼白無力,甚至石沉大海。尤其是在新聞人的實際范疇被擴充后,除職業新聞人外,草根新聞人通過網絡平臺成為整個新聞從業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媒介素養較低,缺乏長期行之有效的規范管理,造成了網絡傳播環境的無序。

1.2 ?敘事聚焦:對抗性的新聞事實

短視頻新聞報道往往更加聚焦對抗性的新聞事實,例如一些短視頻制作者為了獲得更高的網絡人氣,爭相制造色情、暴力等低俗短視頻,借助各大平臺的熱門置頂等方式形成快速傳播模式。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平臺將這些獵奇的視頻提供給使用者,經過算法推薦模式對個人使用行為的追蹤,會經常性給受眾提供同類視頻信息,久而久之形成的媒介記憶深深印入平臺使用者大腦之中。通過聚焦對抗性的新聞事實,極大地迎合了部分受眾的獵奇、仇富等心理,制造社會矛盾。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張濤甫教授在總結中國傳媒業新業態新生態時提出了市場在內容生產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總結了市場的需求諸如求真、模仿、娛樂、社交、聲望、金錢、權力等,可以說想要獲取最底層的受眾關注度,就會導致內容趣味的整體下沉。

一方面是低俗不良內容源源不斷的推薦,另一方面是積極健康信息的長期匱乏,信息繭房油然而生。當新聞從業者激活這些熟知事件記憶作為參照的時候,受眾會被自然而然的代入慣性思維之中,一是會模仿視頻中的行為來獲取相同高流量、高點擊量的回饋。二是媒介記憶對現實社會中的相同行為的影響,甚至對某些違法違紀行為達成漠視的

共識。

1.3 ?符碼創設:標簽化的擬態世界

自然,想要理解敘述,就必須依賴某些符碼,語言就是一種重要的符碼,比如短視頻內容是中文的,受眾就應該懂漢語,除此之外,還必須了解視頻中動作的實際意義即文化符碼。抖音短視頻的國外發展之路相對曲折,原因就在于視頻內容因為文化差異的不同而不被受眾接受或認可,可以認為抖音短視頻原本依賴的內容生產方式因文化符碼的解讀差異性而受到影響。在符號學中,符碼就是符號系統中控制能指與所指關系的規則,所謂符號是指信息的發送者按照一定的規則(符碼)把他要傳達的意義轉換成某種特定的信息,比如在一則短視頻新聞中,記者想要表達出被采訪者富有這一意義,就會拍攝有關被采訪者的穿著、珠寶首飾、豪車等其他符號來完成意義創設。一個短視頻新聞中會出現多種符碼,多種參照系統。巴爾特在他的《S/Z》中用5種符碼分析了一篇著作。如行動符碼,從開始到結束是一個完整的動作,點一份飲料、接到飲料、喝下飲料、付飲料錢等。它的功能在于賦予敘事以潛力去組織一系列動作。所以當短視頻新聞具備某一個行動符碼開始時,即使隨后的行動不在視頻中體現,受眾也會受到行動符碼體系的影響進行下一步的預測和分析。再如義素符碼,指的是能夠運用“意義的閃現”來完成故事的主題。比如在交通事故中拍攝到的女司機,不是交通事故的主導者甚至都不是此次交通事故的參與者,都可能成為被討論的對象,這種意義源于在以前的新聞報道中“相同義素”的捆綁而導致的新的符碼。

所以,當研究者去批判輿論對事件主人公的二次傷害時,追本溯源在于編碼與解碼過程中的誤讀,一方面傳播者刻意為之通過創設某些符碼、隱藏敘事聲音達到所預期的傳播熱度(只在于熱度而不在于討論的內容);另一方面傳播者盡可能的傳遞事實真相,受眾的復雜性與個體差異性導致了對部分符碼的解碼意義不同,即他們關注的側重點不同,如一個有關患者家屬手持錦旗跪謝醫生的視頻,本是感人至、深皆大歡喜的結局,卻偏偏被部分受眾解讀為復雜的醫患關系,“為什么要跪?醫生救病人天經地義!”可以認為,整個擬態世界就是新聞媒介建構的符號化的世界——女司機、王思聰、楊超越、醫患關系……

2 ?規制短視頻傳播倫理失范亂象的措施

2.1 ?豐富敘事聲音,讓更多人發聲

作為新聞報道的視頻原素材,其敘事聲音十分微弱,反而是后期媒體的編輯加工使得視頻也不能“講真話”。對于各大媒體平臺來說,要繼續豐富視頻內容,尋找事實真相,真實還原事件本身。傳播者身份雖正在多元化演進,許多草根傳播者往往媒介素養較低,這就需要從事媒體生產者承擔責任,但是一旦進入了傳播渠道,無論傳播者是誰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職責和任務。正如康德所說“只有出于責任的行為才具有道德價值”。

2.2 ?豐富敘事內容,注重人文關懷

“驚”“奇”“怪”的故事母題不是提高媒體知名度和關注度的唯一手段。要選擇積極健康的傳播內容。媒體從業者不僅要揭露生活中的黑暗與丑陋,還應該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傳播學家納格博曾做過調查,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卷入暴力事件或遭遇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以下,而觀看視頻者認為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或卷入暴力事件的概率在10%以上。這就意味著媒介塑造的記憶對人們認識真實世界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2.3 ?合理解讀符號,避免刻意關聯

“我們只聽我們選擇的東西和預約我們的東西的通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當中?!雹儆捎谝曨l信息的閱讀者個人經驗的不同,對視頻中相關符號的理解就存在差異。視頻傳播者可以借助配圖、文字、相關鏈接等其他手段和方式降低受眾對于視頻內容的誤讀,一旦個體記憶的數字化“繭房”生成,就難以消除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

3 ?結束語

媒介在社會中擔負著回憶者與敘事者的角色,短視頻新聞報道方式加深了受眾卷入新聞事實的程度,所謂讀者的“文本體驗”就是參與這種“現實”的創造過程②。而媒介創設出來的擬態環境終究是為了展現“逼真”,作為受眾要理性對待轉敘者為我們提供的新聞信息,更要避免對視頻中事件和人物進行肆意妄為的評論。相信在媒介與受眾的共同努力下,短視頻將成為創新新聞報道的利器。

注釋

①[美]凱斯·R.桑斯坦:《信息烏托邦》,畢競悅譯,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頁。

②格雷姆·伯頓:《媒體與社會——批判的視覺》,史安斌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54。

參考文獻

[1]曾慶香.新聞敘事學[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05.

[2]何純.意義的建構與擴散——新聞學視域下輿論引導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3]邵鵬.媒介記憶理論——人類一切記憶研究的核心與紐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

[4]華萊士·馬丁.當代敘事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猜你喜歡
敘事學新聞報道短視頻
AR技術在電視新聞報道中的運用研究
中國時政新聞報道中委婉語的語篇功能
我國法治新聞報道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地方電視臺時政新聞報道的創新思路探究
敘事學與文體學雙重視域下的小說“三要素”教學模式重構
敘事學與文體學雙重視域下的小說“三要素”教學模式重構
符號學視角分析惡搞短視頻
移動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及營銷模式探析
外宣翻譯研究——基于修辭敘事理論視角下的構想
用戶自制短視頻的受眾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