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元氏方言兒化的特點及比較

2019-10-20 04:19張安生王志勇王亞男
河北大學學報·社科版 2019年4期

張安生 王志勇 王亞男

摘要:元氏方言兒化的特點是,舌尖后邊音“兒[.L]”綴與前字合音,使前字的舌尖后音、邊音(開合)聲母變音為[n、kzL、x-L]和[L],變音可以自成兒化音節(聲化韻)。元氏型兒化現象在冀南十余縣市都有分布[奄、奄‘、§]和[1]還可以變音為[t、缸‘、蠡]等舌根化程度不同的聲母和[噸]聲母。[kl、kzL、丑]、[收、缸‘、蠡]兩類變音都屬于“舌根一卷舌”雙部位復雜輔音,各組復雜輔音中舌根音與卷舌音的強弱差異呈現出雙向相逆的連續漸變關系,這種漸變關系又與[乙、l]聲母的兒化音形[噸、L]的分合及合流方向大體平行。這些特點以及聲化韻與[-L]尾韻生成條件的關聯、聲化韻的穩定程度與開合口條件的關聯,對進一步探討此類復雜輔音、聲化韻的音變動因及過程都有一定啟示意義。

關鍵詞:元氏方言;兒化變聲;復雜輔音;聲化韻;類型比較

中圖分類號:H17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378(2019)04-0019-10

DOI: 10.39 69/j.issn. 1005-6378.2019.04.004

元氏縣隸屬河北省石家莊市,位于晉語相冀魯官話的過渡地帶,方言歸晉語張呼片。元氏方言兒化的特點是,舌尖后邊音聲化韻“兒[.口”綴與前字合音,使前字的舌尖后音、邊音聲母發生了復雜變化,派生出[k-L、p L、x、Ll4個兒化聲母,[k-L、pL、x、口、[k-L”、pL”、x”、L”l8個聲化韻音節,[k-L、kzL、xl]及其合口呼變體具有復雜輔音的性質。元氏方言類型的兒化變音也存在于河北南部多地方言中,但各有殊異,鮮有報道。本文著重考察和描寫三方面內容:(l)元氏方言兒化變音的系統特征及規律;(2)河北方言元氏型兒化變音的地理分布、共性及差異;(3)[盈、kL、xl、[tgk、tgk‘、sx]兩類復雜輔音的語音屬性及比較①。

一、元氏方言的聲韻調

元氏方言兒化的變聲、變韻規則要受兒綴音形和所附前字聲母、韻母組類條件的制約。本節簡略說明元氏方言的聲韻調以及與兒化有關的聲韻組類。元氏縣各地方言的音系、兒綴音形及兒化變音存在一定差異,本文描寫以縣府駐地槐陽鎮方言為代表。

(一)聲母

l.元氏方言有24個聲母(包括零聲母),1個聲化韻:

p布拜部被

p‘怕片爬皮

m梅馬門木

f夫費馮乏

v微晚圍挖

t到帝道隊

t‘太推同談

n難年怒女

l藍連路呂

ts宗造精節

ts‘村從秋齊

s孫隨修想

喀知陣裝蒸

喀‘抽潮床昌

爭刷順書受

乙認然繞日

L兒耳爾二

切家舉姜緊 劫‘權欠旗橋

夠虛孝香現

k貴瓜共柜

k‘開苦葵狂 η鵝案襖俺

x灰紅湖化

O啊運牙遠

2.聲母有尖團之分。[喀、tg‘、爭]來源于中古知莊章三組的合流。[乙]的實際音值為半元音[無]?!皟憾钡戎泄湃漳钢箶z開口三等字讀舌尖后/卷舌邊音聲化韻[L],與[無、l]同屬流音/近音大類。[L]是白讀,新派文讀為[ar],本文取白讀音。

(二)韻母

1.元氏方言有35個韻母(不包括聲化韻),沒有人聲韻,如表1所示。表中從韻頭(四呼)、韻腹、韻尾角度劃分的韻母組類都與兒化音變規則有關①。

2.從韻尾方面,韻母可分為無尾/開尾韻、有尾韻、弱尾/無尾韻三大類,其中有尾韻從不同角度又可分為元音尾韻/鼻音尾韻(一i—u/一n一η)、前尾韻/后尾韻(一i—n/一u一η)兩組各兩個小類。弱尾韻鼻尾弱化,但尚有鼻尾動程趨向和鼻通音成分。其中[ac“]類韻母鼻尾弱化程度更甚,也可以描寫為[ae]類鼻化元音韻母。弱尾/無尾韻的兒化表現與韻腹[一高]的無尾韻相近。

3.韻腹(主元音)按舌位高低可分為高、中、低三級(,l li u y/aεo/ae)。從韻腹方面,無尾韻可區別為[+高]、[-高]兩小類;有尾韻、弱尾韻可分別為[-低]、[+低]兩小類。下文韻母組類也用韻腹、韻尾特征配列表示,例如:[+高]一無尾韻,連接符“一”前為韻腹、后為韻尾。

(三)聲調

1.元氏方言有平上去人4個單字調:

平 [42] 高初天飛唐人局舌

上 [55] 古展草粉五女染老

去 [31] 近社蓋唱共岸月麥

人 [24] 竹織德發食讀熱沫

2.連調中,平聲[42]在去聲前變調為[55],在平聲后變[31];上聲[55]在上聲前變[53];去聲[31]在平聲、去聲前變[24],在人聲前變[42],在輕聲前變[55]。人聲[24]在上聲前變[22],在人聲前變[21]。平聲字與輕聲連調能分出陰陽平,陰平不變調,陽平由[42]變為[53]。例如:窗戶[喀‘uaIJ42 XU]、騾子[lua42。53 tsl]。本文兒化詞語的連調記音,短橫線“一”前為單字調,后為變調,輕聲字不標調。

二、元氏方言的兒化變音

元氏方言實義的“兒”字讀[L42],后綴“兒”已與前字合音。依據“兒”的單字音、兒化的各類合音形式(變聲、聲化韻、[l]尾韻),可析取、重建兒綴的基本音形為輕聲聲化韻[.l]。兒綴依附并與之合音的前行音節大部分是詞根,也可以是詞綴(小小子兒、看頭兒)或表音成分(喇叭兒、夾克兒),本文一律稱為“前字”。

元氏方言的兒綴與前字合音后使前字的韻母和部分聲母發生了復雜音變。聲母發生音變的是與“兒”綴音[.L]有類聚關系的舌尖后音[喀、喀‘、爭、乙]和拼開口呼、合口呼的邊音[l];韻母的音變方式則要受到是否變聲、韻母結構雙重條件的制約。本節以聲統韻,依次討論變聲字和非變聲字的兒化規則。相對于兒化的“變聲、變韻”,單字音的聲母、韻母也稱為“本聲、本韻”。

(一)變聲字聲、韻的兒化

[kl、kzL、x-L]是一組比較罕見的兒化變音,其中的舌根音與卷舌邊音不構成相繼發音的復輔音,而構成共時協同發音的復雜音段(復雜音段/復雜音/復合音參見王志潔[1],王洪君[2]),也即單輔音中的“復雜輔音”①、雙重發音部位輔音[3-4]。潘悟云指出:“輔音可以分為單輔音、復輔音兩類;單輔音又可分為簡單輔音、復雜輔音兩種。簡單輔音只有一個調音位置,復雜輔音由基本調音成分與次要調音成分組成?!盵5]55元氏方言復雜輔音[kl、kzL、xl]的發音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舌根塞/擦音與卷舌邊音同時成阻,同時/相繼除阻。具體而言,作聲母時同時成阻、除阻;作聲化韻時,同時成阻,相繼除阻。例如:“綢兒”[kzLaur42],發音時舌尖一齦后、舌根一后腭(硬軟腭之間)同時成阻;除阻時,[L]的邊擦音、舌尖破裂音與[k‘]的破裂音同時發出?!八貎骸盵k7L42],發音時舌尖一齦后、舌根一后腭同時成阻;除阻時,[L]的邊擦音與[k‘]的破裂音同時發出,舌尖呈“唯閉”狀態,之后舌尖阻自然解除,不發除阻音。就是說,舌根音是在邊音的發音過程中完成的。

(2)舌根音是復雜輔音的基本構成成分,卷舌邊音是次要成分。因而,復雜輔音中的舌根音[k、k‘、x]事實上已經承擔了所從出[喀、喀‘、爭]的區別功能,具有區別特征價值。

(3)作為復雜輔音主動發音器官之一的舌根,可以因協接韻母舌位前后的不同而有偏前、偏后的位移。與舌位偏前的韻母協接時,舌根音腭化如舌面中音[c、c‘、e],也即[kl、kzL、x-L]有相應的條件變體[cL、cL、a]。例如:枝兒[CL42]、扇兒ca3r31]、罩兒[klor31]、蟲兒[kz Lur42]②。

3.變聲字韻母的兒化

元氏話變聲字依韻類不同生成兩類兒化音,一類是“變聲聲化韻”,一類是“變聲兒化韻”。

(三)變聲字與非變聲字兒化的平行關系

元氏話上述四類兒化變音與基本音節的聲、韻關系可歸納如表2。從中可以看出變聲聲化韻、兒化韻與非變聲[-l]尾韻、兒化韻之間,音變條件和兒化特征呈現出相對整齊的平行關系。

(1)變聲聲化韻與非變聲[一l]尾韻都屬于閉尾韻,共有的本韻生成條件是[一低]一有尾韻和[+高]一無尾韻(可歸入[一低]一有尾韻),聲化韻的生成條件蘊含于[一L]尾韻的生成條件之中。相參差的只有[au][aη]兩類[一低]一后尾韻,非變聲字兒化為[一l]尾韻,變聲字兒化后并未成為聲化韻。

(2)變聲兒化韻與非變聲兒化韻除[aur]之外都屬于無尾韻,共有的生成條件是本韻中的[一高]一無尾韻和弱尾/無尾韻(可歸人[一高]一無尾韻)。但是韻腹為[a][ε][a]的三類本韻,在非變聲字中的兒化并合程度要高于變聲字,這說明變聲與否會影響到兒化韻的整合歸并進程。

元氏方言兒化系統內部的平行關系為我們探討[kl]組復雜輔音及聲化韻的形成提供了線索;也為我們進行元氏型兒化變音的方言比較提供了觀察的視角和坐標。

三、河北方言元氏型兒化變音比較

(一)元氏型兒化變音的分布、共性及差異

晉、冀、魯、豫四省的晉語、官話區是邊音兒綴的密集分布區,此前發現由邊音兒綴合音引發的變音主要有變韻、變聲、嵌入(邊音或閃音嵌入聲韻間)三種類型[6-9].而以生成復雜輔音及聲化韻為標志的元氏方言兒化變音類型,鮮有報道。

繼王亞男[lO]、張安生①報道了元氏方言的兒化變音之后;近年,王志勇又在河北西南部與元氏縣相連成片的贊皇、高邑、趙縣、柏鄉、寧晉、隆堯、臨城以及元氏東原莊、行唐、南和、肥鄉、魏縣馮莊方言中發現了元氏型兒化變音現象,并對元氏東原莊、贊皇、高邑、趙縣、柏鄉、行唐、魏縣馮莊方言的兒化做了系統調查。這七處方言,贊皇、元氏東原莊屬于晉語張呼片,魏縣馮莊屬于晉語邯新片①,高邑、趙縣、柏鄉、行唐屬于冀魯官話石濟片,聲韻系統接近,兒化變音類型相似,具有很強的可比性。

1.“兒、二”等止攝開口三等字都有卷舌邊音類讀音或白讀音,試比較②: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啟用這三組符號是基于細致描寫元氏型方言兒化變音紛雜狀態的需要,而從音位歸納、寬式記音的角度,也可以將這三組復雜輔音歸為一類,用[tgk]組符號代表。

四、贊皇、行唐、魏縣馮莊話[奄、奄‘、爭]、[氣、l開合]兩組字的兒化變音

本節依據表3,比較、討論贊皇、行唐、魏縣馮莊話[喀、喀‘、爭]、[乙、l開合]兩組字兒化變聲及聲化韻的特點;兩組字的變韻請看表3,不再討論。文中涉及的本音聲韻組類請參見表2。[l]聲母字只涉及開合二呼,行文中不再贅述。

(一)贊皇話兩組字的兒化變音

結 語

晉東、豫北、冀南相毗連地區是北方方言兒化、子變、動變等變音現象最為集中、豐富、復雜的區域,分布于這一區域的河北方言元氏型兒化變音以其鮮明特征獨樹一幟。本文基于田野調查語料,對元氏型兒化變音現象的地理分布、共性特征、次類差異以及代表點的兒化系統、變音規律進行了力求細致深入的研究和描寫。研究發現,元氏型方言兒化變音的共性特征是[L]型兒綴與前字合音,使前字的舌尖后音、邊音聲母發生了復雜變化,[喀、喀‘、爭]派生出[kl、p L、x-]、[tgk、tgk‘、g-x]兩類“舌根一卷舌”雙部位復雜輔音,[kl、kzL、xl]還可以獨立作兒化音節(聲化韻)。[乙]、[1]開合兩聲母的兒化音形[無、L]則表現出是否合流以及合流方向的方言差異。兩類復雜輔音中舌根音和卷舌音的強弱程度呈現雙向相逆的連續漸變關系,這種漸變關系又與[無、L]的分合及合流方向大體平行。這些特點以及聲化韻與[-L]尾韻生成條件的平行關系,開口呼、合口呼對聲化韻穩定性的不同影響,對于我們進一步探討兒化變音中復雜輔音、聲化韻的起變動因和演變過程將有一定啟示意義。

潘悟云認為,上古漢語既存在復輔音聲母,也存在復雜輔音聲母,并提出東亞語言復輔音演變的一種模式:雙音節語素≥一個半音節語素≥帶復輔音語素≥帶復雜輔音語素,其依據是現代侗臺語中的復輔音/復雜輔音5]55-56。本文研究或許可以為上古漢語復雜輔音/復輔音的構擬提供來自漢語方言的更為直接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志潔,兒化韻的特征架構[J].中國語文,1997(1):2-10.

[2]王洪君,漢語非線性音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65.

[3]麥耘,對國際音標理解和使用的幾個問題[J].方言,2005(2):168-174.

[4]國際語音學會,國際語音學會手冊[M].江狄,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4.

[5]潘悟云,上古漢語的復雜輔音與復輔音聲母[C]//中國民族語言學報:第一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55-61.

[6]王洪君,漢語常用的兩種語音構詞法——從平定兒化和太原嵌l詞談起[J].語言研究,1994(1):65-78.

[7]高曉虹,山東方言的卷舌兒化[C]//中國方言學報:第七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01-112.

[8]陳衛恒,音節與意義暨音系與詞匯化、語法化、主觀化的關聯:豫北方言變音的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1:113 -116.

[9]李巧蘭,河北方言中的兒化變音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153 -156.

[1O]王亞男,元氏方言的兒化調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文學院,2008.

[11]羅常培,王均,普通語音學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10.

①韻母組類劃分參考了王洪君《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62-74頁。

①[美]霍凱特將雙部位塞音稱作“協發塞音”:“有一種協發塞音,說話人同時做兩個口閉塞,其中之一看來總是在舌面后一軟腭?!币姟冬F代語言學教程(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82頁。

②元氏話的復雜輔音,王亞男《元氏方言的兒化調查研究》(河北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據導師張安生的意見記作[a、CL、a],張安生、王亞男《河北元氏方言的兒化音變》(丁聲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暨第五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記作[n、pL、x]。本文將[a、CL、a]處理為[n、pL、a]的條件變體。

①張安生,王亞男《河北元氏方言的兒化音變》,丁聲樹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暨第五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

①魏縣方言隸屬中原官話鄭開片,本文調查點回隆鎮馮莊距豫北晉語區較近,有入聲韻,當歸晉語邯新片。

②在交談時,“兒”音贊皇、趙縣、柏鄉發音人也發作[無們],元氏東原莊發音人發作[al],行唐發音人發作[掣]。

① 寧晉話兒化材料來自張安生2009年9月對河北大學2008級碩士生孫磊的初步調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