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演進、現狀及趨勢

2019-10-28 12:11王雪峰
商業經濟研究 2019年19期
關鍵詞: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王雪峰

內容摘要:經過多年演進,我國縱向多層次、橫向多元的立體式、金字塔型商品交易市場體系已經形成,“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的地位得以確立。在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創新發展、提質增效和信息技術應用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整體進入數量減少、結構優化,規模擴張放緩、單位面積交易額減少,攤位面積繼續增加、商戶規?;洜I階段,呈現出探索線上線下融合、轉型物流園區、智能商城的新趨勢。

關鍵詞:商品交易市場? ?轉型升級? ?提質增效

研究背景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新方位和新形勢下,創新引領的高效、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新形勢下的新要求。2012年以來,伴隨網絡市場的發展和消費者購物行為模式的改變,傳統商品交易市場的規模擴張模式已經達到拐點,創新市場發展新模式、探求市場發展新方向成為當前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與此同時,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各行業,網絡市場對經濟交易活動的影響日益凸顯,正在引領著市場變革的方向。

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演進歷程

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和調整,依據市場存在的形態和組織形式,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發展可以分為集貿市場恢復、商品市場起步、市場體系初成、規范、調整、分化和創新七個階段,具體如下:

(一)集貿市場恢復期(1979-1983年)

集貿市場的“調節余缺”功能和“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的組成部分”得到明確認可,為集貿市場的恢復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1978年底,北京海淀區北太平莊、朝陽區水碓子兩處集貿市場恢復,打破了大中城市中心區不準開集貿市場的規定。1979年,上?;謴统青l集貿市場328處,并正式設立生產資料交易市場。1981年批準開放了小商品集市;同期,漢正街(1979)、義烏小商品市場(1982)、五愛市場(1983)等孕育誕生。這一時期,無論是恢復的集貿市場還是新生集貿、小商品和生產資料市場,大多處于組織管理松散、露天經營狀態,市場主體也多是小商小販,交易商品品類比較簡單,市場整體處于恢復、孕育和萌芽階段。

(二)商品市場起步期(1984-1991年)

在《城鄉集市貿易管理辦法》頒布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取消以及“搞活農村經濟”等一系列政策推動下,全國范圍內小商品市場、生產資料市場、商品交易市場等各類市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1984年,山東壽光蔬菜商品交易市場成立;上海市區農副產品集貿市場從零售向批發提升,突破了國營商業按計劃批發供應的限制;同年,啟動了批發體制改革。1990年,鄭州糧食商品交易市場成立,被視為我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里程碑。截至1990年末,全國城鄉消費品交易市場達到了7.2萬個,成交額達到了2168億元。在這一階段,各類市場主要以露天市場、簡易大棚市場、水泥臺市場等集貿市場的形式存在,組織管理也相對松散,市場經營主體也多是小商販或個體,市場內商品品類逐漸豐富。整體上,我國集貿市場開始分化,商品交易市場和貿易中心產生,商品交易市場由自發組織向有組織升級轉變。

(三)商品市場體系初成期(1992-1996年)

伴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針的確立,商品交易市場建設成為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構建的重要任務。在“改革現有的商品流通體系,發展商品交易市場”政策推動下,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區域商品交易市場建設,掀起了多元化投資建市場的熱潮,市場數量迅猛增加。譬如,湖北省在1995年底已有各類市場4274家,成交額達到了423.65億元;江蘇省在1996年末已有各類市場5479個,成交額達到了2869億元。這一階段,市場數量猛增、投資主體開始多元化、經營方式開始分層、多種市場形態并存,市場體系初成,國內很多知名市場都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基礎。

(四)商品市場體系規范期(1997-2004年)

1998年底,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達到了89177個,且絕大多數都是集貿市場形式的馬路市場、街邊市場,存在規模小、布局差、衛生臟亂、阻礙交通、經營擾民等問題。同時,部分專業市場出現了假冒偽劣、欺詐、強買強賣的市場失序問題。為了控制總量、優化結構、突出重點、維護市場秩序,規范提升成為這一階段發展的主導政策。經過清理、整頓和規范,專業市場數量大幅減少,如中藥材市場只保留了17家。我國包含集貿市場、批發市場、批零兼營市場的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同時,政府監管部門明確了職責,加強了行政監管。這一階段,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的組織形式、組織治理、運營主體及商戶行為由不規范向規范轉變提升。

(五)商品市場結構調整期(2004-2007年)

經過前一階段的清理、整頓和規范提升,我國商品交易市場逐步由數量增加、規范提升進入結構調整階段。這一時期,繁榮市場與蕭條市場并存,規模市場與專業市場提升,外資市場與內資市場角逐,新興市場沖擊傳統市場;整個市場體系處于內外資、城鄉、區域、現代與傳統的綜合結構調整階段。在這一階段,一批缺乏競爭力的市場及農村市場逐步淘汰;一批有競爭實力的市場開始向規?;?、專業化轉型,形成了一批區域龍頭市場。譬如義烏小商品市場、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武漢漢正街市場、石家莊南三條市場、沈陽五愛市場、疊石橋家紡市場等。

(六)商品市場分化提升期(2008-2012年)

經過前期的結構調整,我國各類商品交易市場競相發展,部分進入品牌經營和提升階段,特別是迅猛發展的網絡市場對傳統市場的沖擊效應逐步顯現。在此背景下,我國商品交易市場也開始進入利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市場綜合服務功能的轉型發展階段。如:昆明螺螄灣的區域批發中心模式;北京新發地的市場與社區商業對接模式;海寧皮革城的品牌連鎖經營模式;深圳華南城和萬達廣場的城市綜合體模式;臨沂市場的物流園區模式;義烏商城的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以及各中心城市出現的市場外遷模式等都是對市場轉型升級的主動或被動探索。這一時期,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在企業化、多元化、層次化、規?;?、專業化和信息化的基礎上,進入品牌化、連鎖化、綜合化、物流化、中心化和融合化的轉型提升階段。

(七)創新引領期(2013年至今)

2012年以來,創新成為我國經濟轉型和動能轉換的重要支撐。在“創新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各行各業都在努力尋求和探索創新方向和路徑。商品交易市場作為經濟運行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是創新戰略導向的最先感受者。大型龍頭市場在品牌化、連鎖化、綜合化、區域中心化、物流化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但商戶生意難做,攤位空置率增加、攤位租金減少依然是當前市場面臨的困境。市場下一步創新提升的方向在哪里?市場管理人員對市場發展方向的把握有些茫然。這種困惑和茫然,一方面表明傳統的提升模式已經遇到瓶頸,另一方面也表明全新的市場運營模式正在孕育。目前,商品交易市場處于創新提升的孕育期和探索期,需要政府、學界和市場管理等多領域人士共同努力破解。

我國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現狀

隨著我國立體式市場體系的形成,市場配置資源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但伴隨經濟增速放緩、產業轉型升級及提質增效的推進和網絡技術應用的普及,商品交易市場調整也開始加快,其現狀如下:

(一)市場數量整體減少,規模結構調整深化

在新時代創新發展、高質量發展成為大勢所趨的背景下,商品交易市場傳統擴張模式遇阻,市場數量呈逐年減少態勢。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各類商品交易市場51001個,相對2011年減少了13140個,降幅為20.49%;相對2015年減少了4025個,降幅為7.31%。從商品交易市場數量調整趨勢看,未來五年內商品交易市場數會繼續減少。

在市場數量整體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億元以上市場數量也逐年減少。2017年底,億元以上市場數量只有4617個,相對2012年高點減少了577個,減少比例為11.11%;相對2015年減少了345個,減少比例為6.97%。億元以上市場數量減少說明市場規模結構調整已經由中小市場向億元市場擴散,短期內大型市場關閉的局面不會扭轉。

(二)億元市場營業面積開始減少,平均營業面積小幅增加

多年來,在市場規模擴張模式的帶動下,我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營業面積持續增加。2015年,市場營業面積達到了30066萬平的高點后開始逐年下降,到2017年底減少到了29692萬平,且呈延續下降態勢。盡管億元市場總營業面積在減少,但市場數量減少的更快,市場平均營業面積呈繼續增加態勢,意味著規模較小的億元市場受市場競爭擠壓關?;蛘咝陆ㄊ袌龌蚋脑焓袌鲆幠U張。

(三)億元市場攤位數開始減少,平均攤位面積增加

2014年以前,億元以上市場攤位數基本保持增長態勢,且在2014年達到3534757的峰值,然后開始逐年減少;到2017年底,攤位數降至3347936,相對峰值減少186821個。在市場營業面積和攤位數都下降的情況下,攤位平均面積保持持續增加態勢,由2014年的83.65平增加到88.69平,意味著小面積攤位市場關閉較多,或者市場改造提升后的攤位面積增加。

(四)億元市場成交額小幅增加,單位面積成交額觸底回升

2012年以前,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一直保持10%以上增速,2012年提升到93024億元;此后增速放緩,2015年出現小幅下降;然后觸底回升,到2017年增加到108248億元。市場平均交易額一直保持增長態勢,但2013-2016年增速處于低位,2017年增幅再次突破10%,達到了23.45億元。單位面積成交額在2015年出現首次減少,隨后再次呈現增長態勢,到2017年增加到3.65億元。在交易額方面,總交易額、市場平均交易額和單位面積交易額都呈觸底反彈態勢。整體上,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數量整體快速減少,總營業面積下降,市場平均營業面積增加;攤位數開始減少,攤位平均面積增加,成交額小幅增加,且市場內部結構調整加快。

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特點和轉型升級趨勢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商品交易市場已經形成了縱向包含初級形態的村鎮街邊集貿市場、大棚市場、市縣室內市場以及城市商城等多層次,橫向生產資料、消費品以及綜合市場和專業市場等多元的市場體系,市場配置各類資源的功能逐步強化,整體呈現以下特點和趨勢:

(一)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發展特點

我國商品交易市場經過恢復、起步、規范、調整和提升階段的調整和提升,進入向創新引領的高質量發展轉型期,并具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市場數量供給基本飽和,傳統數量擴張模式結束。2012年以來,我國商品交易市場數量開始大幅減少。從新時代經濟發展需求的角度看,市場供給數量進入飽和狀態,啟動了飽和淘汰機制。二是市場規模邊際效應低至臨界點,規模擴張接近尾聲。2011年開始,市場單位面積交易額增量的增幅已經開始大幅下滑,2013年市場規模擴張就到了平衡點,2014年和2015年實際為負增長,單位面積交易額絕對值也開始減少。當前,我國商品交易市場規模擴張的邊際效應已經成為負值,繼續走規模擴張路線的市場以后將會面臨較多困難和壓力。三是商戶規?;洜I動力趨弱。商戶在攤位面積增加帶來的租金成本上升以及市場單位面積交易額下降引致的經營收益下降的雙重擠壓下,對規?;洜I的動力趨弱。

(二)我國商品交易市場轉型升級趨勢

積極試水電商,探索融合發展模式。面對電子商務沖擊和傳統規模擴張逐步受阻的困境,絕大部分大型商品交易市場都不同程度的試圖理解、參與電子商務,甚至積極擁抱電子商務。有的市場通過高薪挖掘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人才,自己組建電子商務團隊或網絡市場拓展團隊,開拓網絡市場。試圖基于已有的實體市場優勢,打造一個全新的網上市場,并通過將二者緊密結合帶動本市場的全新蛻變。有的市場通過與新興電商大佬合作(譬如阿里巴巴、京東),試圖通過雙方合作尋求傳統市場變革路徑。也有的市場采取自建自推的保守模式,每年都在可承受或可接受的范圍內對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進行部分投資,期望通過小步快走、自力更生的模式實現自我革新。還有的就是一些小型市場,自知在電子商務和市場競爭激化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都比較艱難,采用與傳統市場或電商大佬結盟或者加入第三方搭建網絡平臺的融合模式??傊?,近幾年商品交易市場在積極探索融合線上線下發展新模式。

猜你喜歡
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貢山縣核桃提質增效措施探討
基于扁平化管理的精益煙葉生產模式的實踐應用
鄉村傳統財會工作轉型升級的思考
關于支持小微企業轉型升級路徑的思考
房地產開發模式轉型升級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