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術語的馬克思主義中文文本溯源研究

2019-11-05 08:02靳書君
社會科學家 2019年7期
關鍵詞:共和共和國馬克思

劉 虹,靳書君

(1.廣西師范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共和”是當代重要的政治話語,它已經深深嵌刻在中國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公民的日常生活和意識中?!叭嗣瘛笔侵袊螜嗔Φ母?,而人民當家作主建立起來的政治統治在當代體現為“共和”?!爸腥A人民共和國”的國名就展現出中國所有人成為統治主體的鮮明含義?!肮埠汀弊鳛橐粋€特定政治術語,在不同時空里有不同的語義。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域下梳理共和含義的變遷,可以考察當代中國共和話語的建構與發展圖景。

一、中西方語境下“共和”內涵的流變

從古至今,中西方對“共和”這個政治常用術語有著各種含義的解讀?!肮埠汀币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不同的語境中,涵義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一)西方語境下“共和”內涵的流變

共和一詞的古希臘語是“πολīτεíα”?!唉笑夕栓│应浓痢敝饕袃蓪雍x:一種是公民層面,指全體公民、公民權、公民生活;另一層面指政府、政體、共和國。[1]從“πολīτεíα”的含義可以看出“共和”與“公民”密不可分。共和的拉丁語是“rēspublica”,它由 res 和 publicus 兩部分組成,在 1869年版本的《Latin-English dictionary》中,“rēspublica”相對“πολīτεíα”而言,增加了“公共事務”的涵義。[2]因此,共和就有國家公民“公共事務”的蘊意。西塞羅在翻譯柏拉圖的著作“Politeia”(πολīτεíα)時,創造性地譯為“de respublica”(即《理想國》)。[3]后世學者根據此拉丁文一般都英譯為“Republic”。共和一詞由此包含著國家的用法?!傲_馬人則根據他們的母語—拉丁語的含義把他們的政府稱作‘共和國’(republic)。后來,意大利人對他們當中某些城邦國家的民選政府稱之為共和國?!盵4]到了中世紀,“rēspublica”往往用于某些非政治的含義。但到了中世紀晚期,據劉訓練考察,共和又恢復了其中的“國家”含義,共和的定義開始出現融合國家形式、人民主權、公共事務等涵義于一體的趨勢,并直接對后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5]在美國聯邦黨人看來,由于民主政體下人民會親自管理國家事務,民主政體適宜在小地區發揮作用;而共和的優勢在于,共和能通過代表從事公共事務,所以,共和政體能適用于大的地區范圍。[6]英語一般用“republic”與“commonwealth”兩個詞作共和義,它們亦來源于拉丁語“rēspublica”。古代英國一般用commonwealth 來代指共和。英國在1649年廢除了君主制,“共和”開始作為與君主制相對立的政體概念流行。這一時期,英語單詞中一般用“republic”指稱“共和”。共和理念表示民眾對攸關自身的公共領域有討論和決定的權利。共和與民主在歷史上雖然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但人類在歷史長河的發展進程中越來越強調民眾的共同利益,因此共和往往更受民眾及政治人物的關注。譬如,盧梭就認為共和的理想在民主之上,在共和國,“唯有在這里才是公共利益在統治著,公共事物才是作數的?!盵7]

(二)中國語境下“共和”內涵的流變

“共和”一詞在中國古已有之?!墩f文解字》釋“共”為:“共,同也,從廿卄?!倍斡癫米⒌溃骸柏?,二十并也,十二人皆竦手,是為同也?!薄墩f文解字》這樣解釋“和”:“和,相應也,從口,禾聲?!薄妒酚洝分芯陀小爸苷俟埠汀钡挠涊d,共和元年亦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掇o源》中的“共和”條目有另一說法,認為共和是周厲王出奔后,“由共和伯代理政事,故號共和”。[8]無論哪種說法,“共和行政”是“貴族分享國家管理權(共)、實行仁政(和)兩層意蘊的綜合?!盵9]這一涵義在中國古代君主制之下顯得比較特殊,故沒有大規模使用。近代中國早期一批先仁在接觸西方共和政治體制之后,在他們的著書立說中進行了推介,這一時期實際上完成了中國古代“共和”與西方“republicanism”語義之間的跨文化語境交融。馮天瑜認為,“隨著《史記》等典籍東傳,也輸往日本,日本的古典中也使用這一詞語,內涵與中國古典同?!盵10]但馬西尼則認為,共和,日語kyōwa,由于古義和今義之間沒有直接的關系,此詞應該看作是來自日語的原語借詞。[11]1845年,日本學者大槻盤溪根據中文里“共和”的語義,建議把republic 譯成“共和政治”,“共和”完成了從古典義向近代義的轉換歷程。故很多學者認為,中國人用“共和”翻譯republicanism 是受日本影響。黃遵憲最早在現代意義上使用“共和”一詞。1879年他在《日本雜事詩》介紹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政黨時,使用了“共和黨”一詞。[12]日本人用中國古典“共和”一詞翻譯,使“共和”的內涵發生根本性改變——從古典義的貴族分權、相與和而共政事,變為近代義的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元首由民眾共選的一種國家制度。[13]“共和”一詞開始了跨國度、跨文化的“旅行”及古義向近代涵義的轉換。據李愛軍研究,近代義的“共和”至遲于19 世紀70年代傳入中國,但其與republic 的關聯并未一并傳入。戊戌變法前這一語義并不常用。[14]“民主”與“共和”術語往往混用,并成為政治語義的共生關系。丁韙良在《萬國公法》中就用“民主”翻譯“republic”?!霸谑攀兰o很長一段時期內,西方的[民主](Democracy)和[共和國](Republic)這兩個概念在漢語譯釋中并沒有嚴格的區分?!盵15]嗣后,“共和”話語逐步構建起來,中國的“共和”含義亦開始內蘊“民主”的要義。1895年后,“共和”的使用次數開始增加,經常用于翻譯“共和黨”、“共和國”。嚴復就曾用“共和”一詞來譯aristocracy,而用“公產”、”合眾”來譯democracy。[16]1897年后,學界已經經常用“共和”來譯republic 一詞。梁啟超亦明確主張用“共和”替代“民主”來翻譯republic,“共和政體(舊譯為民主之國)”。[17]

在近代中國推翻帝制的革命背景下,中國古代“共和”與西方古典“共和”的蘊義令中國思想家和政治家深受啟發。孫中山說:“共和者,我國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遺業也?!盵18]鄒容的《革命軍》更是直接出現了“中華共和國”的用語,共和國是先進的政體,“為自由獨立之國”。辛亥革命后,“共和”一詞自然隨著制度的變遷而更替了舊的政治話語。民國元年的報刊就有這樣的記載:“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19]1915年后,“共和”的用法日趨普遍,意思與現代也趨同。從陳獨秀的一篇文章就可見一斑:“中國共和政治所以如此流產底原因,一方面是革命的共和派沒有專政底毅力和遠見,急于和反革命的帝制派攜手遂致自殺了”。[20]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典著作對“共和”內涵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中國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的中國化?!盵21]“共和”作為當代中國的政治核心術語,雖是按古代早有的“共和”一詞進行了中西對譯,但用馬克思主義的共和思想對中國的這一傳統詞語語義進行了轉換。

(一)馬克思主義中文文本中“共和”語義的演變——以《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各版本為例

筆者梳理了“共和”術語在中國傳播的《共產黨宣言》重要版本出處及相應的譯文變化。

表1 “共和”術語在《共產黨宣言》版本出處表

表2 “共和”術語在《共產黨宣言》版本正文譯文表

除去序言和注釋,這些版本正文中“共和”術語都只出現了一次。2009年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譯文是“它在封建主統治下是被壓迫的等級,在公社里是武裝的和自治的團體,在一些地方組成獨立的城市共和國,在另一些地方組成君主國中的納稅的第三等級”。值得注意的是,有三個版本的“共和”用語與此版本不同,其它版本俱同。一個是民鳴1908年翻譯的《共產黨宣言》把2009 版本里的“城市共和國”譯為“都市共和政”;陳望道1920年翻譯的版本,這個地方則譯為“共和都市”;1930年的華崗版本也譯為“共和都市”。這三個早期的《共產黨宣言》版本都沒有出現“共和國”的字眼。而緊接著的下文,其它版本一般用“王國”或“君主國”,這三個版本用語是“王政”、“王政治”或“君主政治”??梢?,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共和”用語還主要體現出共和政體的語義。此后,“共和”用語則主要與共和國的建立密切相關。筆者在《法蘭西內戰》不同版本中“共和國”的用語也發現存在這一規律。

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中對共和問題進行了集中闡述和深入思考。本文選取《法蘭西內戰》的三個中文譯本進行分析,追尋馬克思主義“共和”術語在中國的變化軌跡?!斗ㄌm西內戰》的第一個中文譯本由1938年11月延安解放社出版,譯者是吳黎平、劉云。其后,上海海潮社1939年4月出版了另外一個譯本,郭和翻譯。在2009年版《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法蘭西內戰》譯本中,“共和”術語出現了139 次之多。在與“共和”搭配的語詞中,“共和國”出現最多,有104 處。一般情況下三個版本都同樣使用了“共和國”詞語,但有15 處用語發生了變化(見下表)。這其中13 處吳黎平與劉云翻譯的版本與2009年版本都使用了“共和國”,而郭和翻譯的版本則用“共和政治”或“共和制”。只有表中的最后兩處不一樣。這一時期譯本對“共和”含義理解出現了“共和政治”與“共和國家”交替的情形。吳黎平與劉云翻譯的版本更能體現出當時中國共產黨對“共和”理念的理解,因為我們發現譯者的身份在黨內很有權威,吳黎平是當時的中宣部副部長,而劉云則是張聞天(洛甫)的一個筆名。

表3 “共和國”一詞在《法蘭西內戰》版本譯文變化表

“共和政治”術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代表了國內對西方“共和”政體的理論爭論,金觀濤的研究也從側面證明:1901年后的二十余年間,各政治派別對共和政治的爭論達到了高峰階段。[22]民國初年的共和政治失敗又引發了對共和政治的新一波討論與反省,西方資本主義的共和主義隨之被拋棄。1915年后,共和的用法與現代基本相同,“共和國”使用比較頻繁。1922年《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因為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為共和國家,實際上仍舊由軍閥掌握政權?!盵23]“共和國”則更多代表著“共和”的實踐、革命的建國目標。中國共產黨成立及馬列主義著作的大量引入,促進了民眾參政和社會主義共和觀的興起,中國共產黨人則在另一途徑上扛起“共和”的旗幟,肩負建立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使命,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大道上疾馳。1920年,毛澤東想在湖南先建立“湖南共和國”來擺脫傳統專制。但毛澤東當時理解的共和國仍然跳不出西方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思想窠臼。及毛澤東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這一共和建國理念隨之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人民共和的革命奮斗目標。1935年12月中共的瓦窯堡政治局會議第一次明確提出“人民共和國”的政體名稱與嶄新政治理念。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深刻闡述了“人民共和”在中國獨特的內涵:“只能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24]。1949年討論新中國國名時,張奚若教授贊同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他闡述了國名中不需要同時使用“民主”的理由:“有人民就可以不要民主二字,哪有是人民而不民主的?況且民主一詞Democrary 來自希臘語,原意與人民相同?!盵25]至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正式把新中國的國名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共和”的建國理念終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以成功實踐。

(二)“社會共和國”——馬克思對共和內涵的深刻闡述

在進一步梳理2009年版《法蘭西內戰》譯本時,筆者發現“社會共和國”出現了6 次??梢?,“社會共和國”是破解馬克思社會主義國家政體思想的鑰匙。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成“社會共和國”思想以前,已經進行了相應政體與國家理論的思考。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家雖然實現了政治解放,“國家也可以成為自由國家”[26](這里的“自由國家”,德文原文是“Freistaat”,本意指“共和國”),但這種共和國家并沒有真正解放人類。只有實現“社會解放”、實現向“社會共和”的歷史跨越,市民社會才能成為“真實的共同體”,人類在消滅等級壓迫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傳統國家政體是“虛幻的共同體形式”,市民社會“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27],市民社會是國家政權變革的現實基礎。在這里,“社會”作為“真實的共同體”成為未來“社會共和”的根本性因素。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分析了無產階級建立政權后的政體選擇大致方向。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有政治的進步,一些地方成立的“城市共和國”有著革命的意義?!肮と烁锩牡谝徊骄褪鞘篃o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盵28]其后,“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盵29]馬克思在1866年9月《給臨時中央委員會代表的關于若干問題的指示》中就明確,在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建立合作社就能改變整個社會的想法是荒謬的,建立無產階級新的國家政體形式“除非把社會的有組織的力量即國家政權從資本家和地主手中轉移到生產者自己手中,否則這種變革決不能實現”。[30]

在《法蘭西內戰》里,馬克思對“社會共和國”這一創新性的概念進行了詳盡剖析。馬克思認為,巴黎公社奠定了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制度基礎。巴黎公社在普選制度、罷免制度等制度建設方面起到了典范作用。與實行社會自治的巴黎公社相對立的是獨裁的集權帝制國家。馬克思強調,“公社”的“社會共和國”是最終完成“社會解放”的政治載體,它揚棄了“政治共和”從而實現了“社會共和”。以往的“民主共和國”的性質仍然是“一個階級鎮壓另一個階級的機器”[31],新的“社會共和國”需要“新的自由的社會條件”。恩格斯在1891年版的《法蘭西內戰》序言中認為“公社”已成為“世界共和國的旗幟”。在以往的國家中,國家政權本來應該是社會的公仆,現實中卻成了社會的主人,資本主義的民主共和國也是這樣。國家政權本來只應當是社會的工具,卻淪為對國民進行“統治和掠奪”的政客集團。公社采取了普選和公職人員不搞特殊化這兩個辦法來防止這種現象的再發生。在《法蘭西內戰》中,馬克思指出:“政府的壓迫力量和統治社會的權威就隨著它的純粹壓迫性機構的廢除而被摧毀,而政府應執行的合理職能,則不是由凌駕于社會之上的機構,而是由社會本身的承擔責任的勤務員來執行?!盵32]社會自我治理的“公社”在完成對“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分裂矛盾的揚棄之后,成為“充滿生氣”的歷史主體。馬克思認為工人們建立的“社會共和國”“應當建設未來”,“去為法國的復興和我們的共同事業即勞動解放的事業而斗爭?!盵33]馬克思認為,1848年革命勝利時,工人們雖然把共和國宣布為“社會”共和國,但他們實際上還不了解“社會共和國”一詞所代表的偉大意義?!吧鐣埠蛧笔莻鹘y國家政權的直接“對立物”,它“不再是一個過去事物的名稱”,而是一個新的世界,是一個“不但取代階級統治的君主制形式、而且取代階級統治本身的共和國”[34]?!吧鐣埠蛧睂崿F了人民的真正自由和掌權。馬克思接著分析,“社會共和國”是工人階級應該采取的政體形式,“社會共和國”壓碎了原有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一切的國家機器?!吧鐣埠蛧币膊皇强障肷鐣髁x者的幻想和烏托邦。但是,馬克思也清晰地認識到:“社會共和國”在當前歷史情境下的真正“社會”性質還不能充分實現,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條件土壤。在其后的《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批判了《綱領》基于資本主義共和國制度的“普選、人民權利”等空想錯誤要求,指出資本主義共和通過議會形式裝飾門面的丑陋。接著馬克思提出了劃分資本主義社會后的三個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階段、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與高級階段。我們認為,從馬克思的設想看來,過渡階段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民主共和國”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特殊形式。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就理解為“民主共和國是走向無產階級專政的捷徑”[35]“社會共和”適宜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實現,那時國家尚未消亡,社會的各方面條件滿足“社會共和”的要求。

“社會共和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理想的政體形式,超越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它具有馬克思設想未來理想共和國的一些特征:首先,“社會共和國”是社會真正的自治?!吧鐣埠蛧笔枪と穗A級自己建立的公社類型的共和國或是適合各國國情的共和國,它拋棄了資本主義凌駕于人民之上的官僚體制、超越了過往巴黎公社的原初國家形態,“是人民群眾獲得社會解放的政治形式”[36],人民是其中真正的主人翁。其次,“社會共和國”具有真正民主的制度?!吧鐣埠蛧迸c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有著本質的區別。人民通過全民普選選出自己的真正代表?!吧鐣埠蛧鞭饤壛速Y本主義共和制那種虛偽的、金錢至上的所謂“普選”,公職人員是人民的真正公仆,時刻處于人民切實的監督之下。人民可隨時罷免他們,他們的收入與一般民眾也沒多少差距。第三,“社會共和國”是真正自由的共和國?!吧鐣埠蛧崩锎輾Я藟浩热嗣裎镔|與精神的力量,擺脫了政府的無理鉗制?!吧鐣埠蛧笔菬o產階級國家自行消亡前的政體形式,具有人民的性質。人民擁有教育自由、經濟自由等廣泛自由,真正獲得了“全面發展”和“自由個性”。

三、“共和”術語演變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考

共和術語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清末語言觀念互換、民國爭論喧鬧、“人民共和”確立落實等時期。實踐證明,最終只有馬克思主義“共和”觀經過中國化途徑獲得了成功。

(一)“人民共和”這一核心術語的形成與確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共和”觀的中國化歷程

共和術語經歷了從“經典共和”到“民主共和”并最終中國化“人民共和”的發展歷程。西方“經典共和”非常重視“共和”中的美德因素,實質上是要求公民在價值觀上對公共利益的優先考量。中國近代大變革時期,革命派亦運用道德理想灌輸來論證革命目標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西方“經典共和”對公民公共美德因素的推崇與中國儒家倫理背景下對國家集體觀念的重視正相契合。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共和”超越了封建傳統的專制,是人類國家體制上的巨大進步。但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共和”仍然是虛偽的共和、反動的共和,“法蘭西的共和派,在十八世紀打倒帝政時是何等急進的革命先覺,在二十世紀因為要壓迫無產階級的共產運動,不惜與帝制派宗教徒妥協”[37]。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共和”的核心目的仍然是為了維護資本的統治地位。中國近代革命時期,某些政治派別視西方“民主共和”為中國未來美好的政治圖景,“共和國家成立以后,是用誰來做皇帝呢?是用人民來做皇帝,用四萬萬人來做皇帝?!盵38]但這種所謂的“共和”在現實中仍然是少數人的共和,人民被遠遠拋棄在制度之外,最后由于脫離廣大民眾的利益,成為與傳統保守勢力妥協的政治工具而遭到徹底失敗。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創造性地將“共和”這一源遠流長的政治概念與馬克思主義核心術語中的“人民”一詞相結合,把共和國家的建立與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民共和”這一核心術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共和”是人民真正當家作主,讓所有“人民”成為構筑國家大廈的自然政治成分?!叭嗣窆埠汀毙g語既在國名中得到體現,又在客觀上實現了人民主權的政治理念,滿足了人民群眾對共和的追求與向往,建立起了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共和制度。人民共和國的“共和”傳承了中國古代政治的中庸之道,強調統一戰線與協商民主,廣泛聯合盡可能多的階層、群體實現共同統治,在廣袤土地與巨量人口的國度實現各種政治群體的交往協商與利益衡平?!叭嗣窆埠汀睂⒊橄蟮摹叭嗣瘛备拍罹唧w化,將抽象的人民主權原則與具體的人民群眾、無產階級專政緊密聯為一體。在馬克思主義政治語境下,在構建一種有效的政治國家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構建新型的“人民——群眾”觀、設定“人民——人民代表”制度來作為“人民共和”國家的政治基礎。這種“人民——國家”的政治建構模式維護了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和國家同樣為了人民的幸福夢想、為了民族的偉大復興進行“人民共和”的具體制度建構。人民自由選擇的“人民共和”將成為未來“一切人的自由發展”最終實現的政治途徑。

(二)現實社會主義國家未來實現“社會共和國”的政體形式,是社會主義長期發展的一個歷史選項

未來社會主義國家長期發展究竟采取何種政體形式,馬克思作出了天才的設想,“社會共和國”就是其中的一個歷史選項?!吧鐣埠汀笔邱R克思提出的創新政治理論,“社會共和國”是其中的核心政治術語。我們看到,馬克思主義沒有全盤否定共和這種政體形式,并沒有因為資本主義國家曾經使用過就棄之不顧。恩格斯在《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里就指出:“我們的黨和個人階級只有在民主共和國這種形式下,才能取得統治?!盵39]但是認同社會主義國家采取共和國的政體形式,并不代表著其內容與資本主義共和國沒有本質區別。恩格斯在1894年致保爾·拉法格的信中說,“共和國像其他任何政體一樣,是由它的內容決定的”。[40]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共和制度進行了強烈的批判。建立在資產階級私有制基礎之上資本主義“民主共和國”,其民主和共和有著一定的虛偽性。資產階級擁有完整而至上的權力而不會與民眾分享,一般民眾則需要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才能獲得一點點恩賜。這從西方普選制的長期演進就可看出:西方“民主共和國”中民眾的選舉權一開始是依據占有財產數量來確定,后又改為種族乃至性別的限制。直至現代,西方“民主共和國”好像普遍實現了全民普選,但究其實質仍不過是給民眾一個選擇不同資本代理人的機會罷了。按照馬克思的設想,社會共和國則建立公有制基礎上,真正實現了市民社會對政治國家的統攝,民主和共和才能真正實現?!肮埠蛧挥凶鳛椤鐣埠蛧庞锌赡艽嬖凇?。[41]我們認為,朝著“社會共和國”的理想奮斗,我們現階段應該立足于“人民共和”理念努力進行“人民共和國”的各項制度建設?!叭嗣窆埠蛧睉搶崿F對資本主義共和國的全方位超越。我們應具備比它們更強大的經濟實力與更具活力的經濟制度、更為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更完善的民主體制與法治體系、更具生機的社會組織體制、更為解放以擺脫蒙昧愚弄的人民觀念?!叭嗣窆埠蛧币匀嗣駷橹行?,“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讓全體中國人民和中華兒女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共享幸福和榮光!”[42]當然,每個社會主義國家有著千差萬別的國情,不可能采取一模一樣的政體形式,只要是適合本國國情、契合人民實際需求的政體形式,都符合馬克思主義共和思想的本意。

猜你喜歡
共和共和國馬克思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共和都市辦公室
向共和國最閃亮的星,致敬!
共和國歷次特赦鉤沉
共和國的春天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鏡管理法
共和國的春天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