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題 深加工 重融合

2019-11-13 01:45楊紅
新聞世界 2019年11期
關鍵詞:選題策劃融合

楊紅

【關鍵詞】文化副刊;選題;策劃;融合

黨報的文化副刊經營著一個地方鮮活的文化,建設著本鄉本土的精神家園,創造著一份獨特的美的藝術。四川農村日報是四川省委機關報(四川日報農村版),其副刊文化版不僅承擔著宣傳黨的大政方針、做好重大主題宣傳、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職責,也承擔著挖掘和傳播地方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職責。

近些年,四川農村日報抓住文化工作宣傳重點或重大題材,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策劃,做深做大做透文章,收到了預期效果?,F以近年來四川農村日報的三組比較典型的策劃報道為例,談談做好文化副刊策劃報道,提升文化影響力的一些思考。

一、三組策劃提升文化副刊新聞報道影響力

(一)精心選題,推陳出新

從事文化副刊新聞報道的編采人員,做久了難免會有“年年歲歲花相似”,難以出新出彩的感覺。那么,如何從常態化甚至同質化的文化副刊報道中走出來?不妨抓住那些關注度高、涉及面廣、影響深遠的題材作策劃,關注新聞現象背后的故事,用更深入更廣泛的內容和思考來增強報道的影響力。

筆者策劃過這樣一組系列報道。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簡稱“非遺節”)是國家級國際性文化節會活動品牌,但對非遺的報道多是見事說事,流于節慶活動表面的熱鬧光鮮。

2011年5月,第三屆“非遺節”舉行。為避免報道出現“審美疲勞”甚至“走過場”,筆者查閱了省內非遺項目的相關資料,跟所在地通訊員調查咨詢,了解到由于各種原因,一些“非遺”項目日漸走向沒落,要留住傳統文化的根與魂,“非遺”保護迫在眉睫。

報道如何切入?經過思考與策劃,在“非遺節”期間,本報文化版推出系列報道《走近非遺傳承人》——從非遺傳承人的角度講述非遺故事,思考如何傳承發展非遺。報道注重以下兩點:一是選擇的非遺項目具有地域性和獨特性,是當地的一張文化名片,能反映當地獨特的人文風景;二是非遺項目各具特色,通過深挖它們,能為更多非遺項目的發展提供借鑒。

為尋找非遺項目背后的故事,本報記者走訪基層文化界人士、采訪傳承人,得到基層文化界的鼎力支持和配合。從開欄至結束,長達半年的時間內,《徐興國他用彩泥塑萬象》《南溪哈號長江之濱“嗚嘟嘟”》《畢六富讓油紙傘走進春天里》等稿件先后見報,分別涉及四川省的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對非遺保護傳承起到了“鼓與呼”的作用。

這組報道角度和形式“不走尋常路”,可讀性強,有深度有思考,反映基層文化傳承的困惑與期待,采集有識之士的建議建言,得到了省非遺辦公室的高度評價。該欄目獲得了當年四川省報紙副刊文化新聞類一等獎。

(二)持續跟進,做深做透

2013年初,筆者在一篇基層通訊員的游記中,捕捉到這樣一個信息: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出爐。筆者意識到,推評傳統村落名錄村落是新事物,是一篇可以大做的文章,而此刻,相關的重頭報道全省都還沒有。怎么做?

筆者查閱了相關新聞獲悉,就在2012年1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等公布了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村落名單,這一次四川有20個古老的村鎮入選。這些美麗的蜀鄉古鎮古村落,或歷史文化悠久,或傳統習俗代代相傳,既是蜀鄉傳統農耕文化的根脈,也是凝固的歷史和文化,對四川傳統文化特色作出了生動的詮釋。走進它們,就像穿越時空,走進了千年巴蜀文化的最深處。然而,在城鎮化進程中,古老的鄉村越來越寂寞、衰敗……保護古村落迫在眉睫。

圍繞著“留住記憶,保護發展”的思路,文化版在全省范圍內率先推出系列報道《走進蜀鄉傳統村落》,對入選的傳統村落進行生動解讀。策劃報道的重點是:一是有深度——每篇報道要提取到傳統村落獨具特色的歷史人文元素,探索其保護發展的思路;二是有“溫度”——村落和人相生相伴,報道從人的視線講述人和村的故事,小切口大情懷,細膩動人,易引發共鳴;三是有“長度”——有延續性,在國家的保護政策和措施的具體落實中,觀察記錄村落如何一步步蝶變的情況。

從2013年推出系列報道《走進蜀鄉傳統村落》開篇,2015年《保護傳統村落調查報告》、2018年《保護傳統村落再出發》,到2019年《傳統村落翻新篇》……近6年時間里,本報記者先后深入蜀鄉數十個(次)村落,采寫了數十篇稿件,梳理了傳統村落的歷史發展脈絡,走訪村落人家,生動講述村落的前世今生;同時采集各方人士的對策建議,解讀保護政策的落地,推介來自基層的保護發展經驗,挖掘和闡述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價值,見證村落在“望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中的新生……

6年里,文化口記者跑成了行家;系列報道被相關部門收集留存;《走進蜀鄉傳統村落》獲評四川省新聞獎一等獎;《保護傳統村落調查報告》獲評全國農民報好新聞二等獎;《榮獲聯合國大獎桃坪羌寨如何做到的》等多篇稿件獲得省好新聞獎、省副刊好新聞獎。

持續跟進、內容扎實的系列策劃報道,突出了宣傳主題,增加了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也對地方的文化建設及助推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體現了文化副刊的現實意義。

(三)報網互動,推動融合

借力新媒體增強傳播力是大勢所趨,文化副刊報道也不例外。

2017年7月,由四川省委主導的四川省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推出首批10位歷史名人名單。四川農村日報總編輯抓住這一重大題材,親自組織謀劃,整合各方力量,策劃了與知名作家聯手,與新媒體融合,用現代理念和視角去解讀歷史名人的大型系列專題報道——《彪炳千秋——作家眼中的四川歷史名人》。

7月28日,《揚雄:繡口一吐,就是半個宇宙》等十大名人的文章相繼見報,四川農村日報官方微信公眾號中重新編排推送,“名人”們迅速“霸占”了朋友圈,文章閱讀量不斷攀升。到《人人都愛蘇東坡》時,該文兩天閱讀量超過24000+,引發其它公眾號“分流轉載”。

為突出報道的力度和沖擊力,該組系列報道在紙媒上采用連版方式,文美版優、氣勢磅礴;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長文被圖片巧妙分割,減少“閱讀障礙”;同時,增加互動小游戲,提高粉絲的參與性;微信推送后在報紙上增加二維碼閱讀,再通過22萬多份的報紙發行量,引發數十萬人次的閱讀,掀起二次傳播熱潮。該欄目獲得四川省新聞獎二等獎等榮譽,該組文章還被編輯出版成書,成為省內文化界的一件美事。

這次策劃報道的成功之處在于:一方面充分挖掘四川歷史名人思想文化資源及其當代價值,讓歷史名人及其文化“活”起來;另一方面躬身深耕蜀鄉,唱響時代主旋律,弘揚發展正能量,同時以文為介,讓報網互動、媒體融合,增強了文化副刊報道影響力和競爭力,成為傾力踐行媒體融合的一個成功范例,拓展了從“紙上”到“手上”的受眾面,達到了“1+1>2”的效果。

二、四點思考助力報道策劃出新出彩

以上三組策劃,都體現出一個共同特點:即精選題,深挖掘,巧打造。這其實也是做好文化副刊新聞策劃報道的基本要求。如何具體操作?筆者認為可以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文化副刊可以風花雪月,可以不言時政,但絕不可以忘記“高舉旗幟、引領導向,鼓舞士氣、成風化人”等黨報人的職責。同時,因為新技術的發展,發布或獲取新聞資訊的門檻降低,快餐文化娛樂八卦流行,但黨報文化副刊報道不宜跟風。作為黨報人要牢記職責,要通過報道引導讀者增強對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文化自信”,不“近視”,不短視,不媚俗。八卦新聞流量明星固然帶來版面熱鬧,但缺失了黨報的價值引領與文化擔當,久而久之,黨報也會在讀者心里“掉價”。

地方黨報要堅持文化導向,就是要在黨的文化宣傳工作和基層大眾文化生活的需求上,尋找恰當的結合點,并細化為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報道。這是策劃的出發點。

二是選好策劃主題。任何一種文化現象或者習俗、人物都有一個積淀過程。策劃報道不僅要挖掘文化的內涵和厚度,還要有觀照現實的情懷和溫度。而選題既要避免小題大做虛張聲勢,也不能大題小做浪費題材。怎么辦?從這些年的實際操作來看,不妨找到縱橫交錯的點??v橫如歷史與現實兩條線。當它們交織時,新聞的熱點屬性與文化積淀的豐富內涵就會碰撞出激蕩人心的主題。這是策劃的著眼點。

這些年,四川農村日報圍繞文化領域的一些大事件,搞了很多策劃活動,效果明顯。如2015年春節期間,抓住團聚主題和讀者群——農民工讀者的關系,策劃了《回家回家》系列報道。該策劃開展橫向聯合,特邀農村大眾、南方農村報、蕭山日報、巴音郭楞日報四家媒體記者,采集了四組四川農民工異鄉過年的溫情故事;2016年,借24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機,策劃《相生相伴說節氣》報道,從習俗、養生、農事三個方面,梳理24節氣與四川農耕文化、農家現實生活的影響與聯系;圍繞熱點新聞彭山江口沉銀打撈事件,推出相關報道……這些策劃著眼點是大事熱點,切中普通人物的生活情感狀況和興趣所在,貼近本土文化習俗,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

三是精心打造內容。新聞傳播,始終是內容的傳播。好內容的標準是什么?對基層黨報來說,那就是內容一定要接地氣,能打動人心,引發共鳴,值得回味。這要求采編人員不僅要有責任意識,更要會思考有誠意有耐心——編輯對選題的把握要精準,文字和版面的加工要好讀耐讀;記者采寫要真誠且深入,內容要貼近現實生活貼近讀者,要“說人事講人話”。如此,方能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堅持內容為王,當是策劃的發力點。

在《回家回家》系列報道中,記者分別走進川籍農民工的家庭和工作場所,真切感受他們的生活和內心世界,以及異鄉生活的苦樂。這組文章筆觸細膩,人物故事豐滿,引發了無數農民工的共鳴;《彪炳千秋——作家眼中的四川歷史名人》更是與省內知名作家聯手,通過名家手筆,讓歷史名人“活”了起來,讓讀者“愛不釋手”。其中的《人人都愛蘇東坡》更是成為爆款文章,迅速傳播。

四是融合新媒體。文化副刊與新媒體融合有先天優勢:文化都有積淀的過程,都有其具體形式的外化,是可以聞其聲、見其人、有故事有畫面的存在,這恰是當今新媒體可以助力的,將文字與動態畫面、互動環節結合起來,可以讓報道傳播更迅速、更廣泛。攜手新媒體共進,應是策劃的新起點。

目前四川農村日報已形成報網微端立體多樣的傳播格局。借助其優勢,文化新聞也有了新的發展空間。2017年,四川農村日報報道了一位志愿者教貧困山鄉的孩子們唱歌的故事,記者采集了支教老師和孩子們的歌聲、山村景觀,制作了視頻,在報紙上附上二維碼,在微信平臺上推發了文字和視頻,讓孩子們的歌聲真真切切地唱出了大涼山,引發了廣泛關注;2017年全運會上,四川殘疾運動員趙攀偉在象棋比賽項目中奪得冠軍。在報道他的特稿后附上了一個微信二維碼的動態圖,將其中最精彩的一輪對局展示給讀者,激發了棋友的興趣;而四川名人系列報道用新媒體融合方式推出,宣傳效果更是成倍放大。今后,對傳統村落、非遺文化傳承等的報道,用短視頻等新媒體技術來表現,增加互動性,為文化新聞注入新活力,對鄉村文化振興起到直接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四川農村日報)

責編:周蕾

猜你喜歡
選題策劃融合
“五學”融合:實現學習遷移
古蜀三星堆的來龍去脈
剛柔并濟
新年刊
破次元
融椅
選題有誤
史上最強虐心考眼力
《海洋島嶼與國防》欄目獲省優秀選題策劃獎
因影像 更感同身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