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歷史于現實:傳統節日報道的創新研究

2019-11-13 01:45于淑娟宋桂花
新聞世界 2019年11期

于淑娟 宋桂花

【關鍵詞】人民日報;清明節;傳統節日報道;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7年度“臨沂大學校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課程)項目”階段性成果。

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傳統節日是維系民族精神,承載民族情感的重要精神紐帶。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綜合運用各類載體,融通多媒體資源,統籌宣傳、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理念體現在社會規范中”。[1]因此,在新時代對于傳統節日的報道也應當有新的變化。傳統節日報道年年做,要想讓人耳目一新,達到更好的宣傳、教育效果,考驗的正是媒體的創新能力。本文以近三年《人民日報》的清明節相關報道為例,分析當下傳統節日報道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之處。

一、《人民日報》的權威性和傳統節日之清明節的代表性

本文選擇以《人民日報》清明節相關報道為例,首先是基于《人民日報》的權威性和數據收集的便捷性。作為黨中央機關報的《人民日報》,不僅是黨和政府的喉舌,也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度嗣袢請蟆吩诜e極宣傳黨和政府政策主張的同時,也成為記錄中國社會變化,展示社會主義新中國蓬勃發展的重要舞臺,在讀者中具有公信力和權威性。在移動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爆款頻出,成為傳統媒體轉型發展風向標之一,這決定了其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領域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人民日報》所擁有的圖文數據庫,包含17個一級數據庫,50多個二級數據庫,存儲了《人民日報》自1946年創刊至當前的所有圖文信息及報紙圖形版,為資料收集提供很大的便利。

其次,作為傳統節日的清明節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清明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歷來有掃墓祭祖、踏青郊游的習俗。清明文化所包含的為人“清明”、忠孝感恩,家風清明、文化傳承,政治清明、勤政聽諫,生態清明、親近自然等內容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是促進家庭團結、社會穩定、民族認同的重要精神符號。發展到現代,清明節已成為緬懷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同時,每逢清明,港澳臺同胞和海外華人要回鄉掃墓祭祖,體現了清明節在傳承中華民族根祖文化,體現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2006年國務院將清明節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2008年1月清明節又與端午節、中秋節一起被國務院定為法定假日,不難看出,清明節在我國的傳統節日中頗具代表性,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清明節主要在每年的4月4日-4月6日,時間較為集中,便于查找、收集資料。[2]

二、樣本統計結果

筆者利用人民日報圖文數據庫,綜合統計了《人民日報》2017—2019年三年間清明節前后共三天的報道,并制作成下表以便直觀地了解其發生的變化。

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在清明節前一天的預熱報道相對減少,而對于清明節當天和第二天的相關報道的比重逐年增加,到今年的4月6日已經達到了文章總數的30%,此外,無論是報道形式還是報道內容都有了創新。

三、傳統節日報道創新之處

(一)形式層面:從圖文到視頻

我們統計了《人民日報》2017-2019年清明節報道的形式,并依此進行分析(見表2)。

1、報道數量增多,出現專欄和專版報道

統計顯示,三年來《人民日報》與清明節相關的報道數量不斷增加。比如在2017年清明節當天《人民日報》刊登了9篇相關文章(頭版有兩篇),占文章總數的20%,到2019年清明節當天共刊登了11篇文章(頭版有四篇),占文章總數的26%,同比上漲了6%。2018年4月6日即清明節第二天在第四版開設專欄“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紀念革命英雄鄒容,并在清明節當天及第二天第一版都對專欄活動進行了預告。2019年,《人民日報》在清明節當天及后一天都有一整版的相關報道。例如,4月5日依托于第六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以及四川涼山火災中30名同志英勇犧牲事件進行的祭奠英烈的專版報道。

根據調查統計不難看出,當下媒體對傳統節日的報道數量不斷增加。這與近年來國家強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宣部等部門于2006年發出《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有關。媒體利用專欄、整版的大篇幅,易于形成報道強勢的方式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擴大受眾對傳統節日相關報道的接觸范圍,達到更好的宣傳、教育效果。

2、增加視頻報道的形式

文字配圖一直是媒體報道的常規手段,2017年圖片搭配文字的組合報道就占有一定的比重,到2018年《人民日報》在清明節當天的報道中即出現了視頻報道形式,利用在對應的報道版面中添加二維碼圖片的方式提供給讀者觀看視頻的渠道,2019年也延續了這種報道形式。

這是媒體善于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和短視頻快速發展帶來的優勢的體現。畢竟在移動傳播時代,文配圖的常規報道形式還不夠吸引讀者,短視頻、H5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傳統節日報道中。[3]媒體只有利用新的技術才能滿足受眾的閱讀需求,提高其閱讀興趣,并進一步擴大傳統節日報道的影響力。

總的來說,從《人民日報》近三年清明節的相關報道中我們可以發現,媒體通過增加傳統節日報道的數量、擴大其版面占比、增加新的報道形式等,創新傳統節日報道,達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二)內容層面:融歷史于現實

依據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可以將媒體報道主題大致分為祭奠英烈、殯葬祭掃、傳統文化和踏青出游四類。據此我們對《人民日報》2017-2019年三年間清明節的報道主題進行了統計,如右圖所示。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祭奠英烈類的報道在近三年清明節報道中占比較大,其次是傳統文化方面,再次是在進一步強調殯葬改革,生態祭掃后有關殯葬祭掃的報道增多。踏青出游和其它類占比相同,其中踏青出游主要包含對清明節旅游、交通等情況的報道,而其它類中主要是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的國家清明節的英烈祭奠活動報道和當下對清明節應有的認識等評論。

1、報道的新聞性增強,歷史與現實同現

《人民日報》2017年清明節的相關報道中與殯葬相關的報道數量較多,僅4月3日有關生態祭祀、文明祭掃的文章就占當天清明節相關報道的43%。再就是常規的祭祀祭祖、緬懷英烈、有關各地習俗的報道,其中有些報道雖然有一定的新聞性,但總體來說新聞性不強,這也使得報道很難吸引更多的讀者。2018年依托各地和他國舉辦的清明節相關活動的報道增多,如津巴布韋總統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中國駐朝鮮使館舉行向友誼塔敬獻花籃儀式等。到2019年,《人民日報》除了常規報道外,抓住了第六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安葬的契機進行了多篇報道,并有四川涼山木里大火消防英雄犧牲的新聞事件組合報道,讓人們更懂得在祭奠緬懷戰爭年代血染疆場的英烈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和平年代為國為民犧牲的英雄,讓傳統節日保持傳統習俗的同時也增添了更多的時代色彩,這也是傳統節日報道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2、報道的服務性增強,宣傳與服務同行

清明節的報道內容,除了各地的祭祀活動、對英烈的祭奠緬懷之外,清明小長假報道也是一項重要內容。2017年《人民日報》的清明節相關報道中出現了有關清明假期的旅游收入、交通出行安全情況的報道,尤其是在清明節的第二天,此類報道更為常見;到2019年以踏青出游為主題的報道占近三年此類報道的50%,在4月6日的報紙頭版就出現了對清明節假期出行情況的報道。而且近三年的清明節報道中都有一些對旅游景區的推薦介紹,為人們假期出游踏青提供更多的選擇,這也增強了報道的服務性和貼近性。

由此可見,在群眾利用傳統節日假期出游的情況下,媒體也適時增加了傳統節日報道中服務性的內容。利用媒體自身的優勢,比如《人民日報》作為黨媒所擁有的覆蓋面廣、接近性強等來提供給讀者更多的權威信息。

3、報道的情感性增強,講好英模故事

三年間《人民日報》清明節相關報道的內容越來越重視報道的情感性,以祭奠英烈為主題的報道占比最大。比如2018年報道的鄒容,2019年報道的馬金濤、程紹光和程祖全父子等,都是一些具體的英雄人物;在2018年清明節當天的第四版報道中,《致敬公安英烈 ?警徽永遠閃亮》一文將數據與人物相結合,讓讀者真切感受到“人民警察為人民”的堅守和不易,挖掘具體、有代表性的人物來進行報道,其效果要比整體的陳述性報道情感塑造性更強。

(三)多維度提升傳統節日報道的文化內涵

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承,媒體在節日報道中進一步突出報道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調研發現,《人民日報》近三年來有關清明節報道致力于深挖清明節的文化內涵。比如,2017年《人民日報》清明節當天報道中,第六版有關于清明寒食的介紹、第七版關于清明美食的報道、第八版關于手繪風箏,重溫傳統的報道;2018年清明節當天關于家風傳承的相關報道并配有視頻; 2019年清明節當天頭版對各地舉辦的文化活動的報道。除此之外還有各地的祭祀活動、旅游踏青、傳統習俗等報道更是每年必備。報道也拓展到了對文明祭祀、網絡祭奠的關注,對各地特色紀念活動的報道,對家風文化的宣傳等,這些都有助于深化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媒體通過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介紹傳統節日的習俗、社會相關部門組織的各項活動等來提高公眾對傳統節日的認知,在積極發揮議程設置功能的同時,進一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將其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結語

中國傳統節日有數千年的歷史,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文化不斷交匯、碰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這正是傳統節日強大文化生命力與凝聚力的體現。[4]受到當下經濟技術發展、受眾需求變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媒體對于傳統節日的報道不能再保持同一套話語,同一個腔調,而是需要以現代眼光和現代精神不斷創新傳統節日報道的內容、形式,利用媒體融合發展的優勢,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讓傳統節日進一步融入現代社會價值體系,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留下更深的印記。

注釋:

[1]姚曉丹.創新表達方式彰顯傳統文化魅力[N].光明日報,2017-2-13:02.

[2]程嘉鈞.從話語理論看清明節期間《新聞聯播》報道[J].東南傳播,2014(02).

[3]尚丹,張意軒.創新理念創新內容創新表達——新媒體時代傳統節日報道如何出新出彩[J].青年記者, 2018(11).

[4]嚴考亮.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7(01):124-128.

(作者:于淑娟,臨沂大學傳媒學院2017級新聞學專業學生;宋桂花,臨沂大學傳媒學院講師)

責編:周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