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心理契約促進軍隊基層凝聚力塑造的研究

2019-11-14 10:33張震
求知導刊 2019年22期
關鍵詞:心理契約凝聚力

摘 要:軍隊作為一個特殊的集體,凝聚力關系著戰斗力的生成。文章從心理契約的概念展開,在探究心理契約與凝聚力關系的基礎上,從組織能動性的角度提出加強軍隊基層組織與官兵個體之間的溝通、幫助官兵實現個體發展需求、構建公平公正的組織環境以及抓好新政策末端落實等強化心理契約的實際方法,以幫助塑造軍隊基層凝聚力。

關鍵詞:軍隊基層;心理契約;凝聚力

一、心理契約相關概念

1.心理契約

心理契約由施恩提出,是個人付出與組織期望收獲,以及組織對個人期望的潛在性滿足的一種默契。從廣義上來說,心理契約可定義為存在于組織和個體之間的一系列無形、內隱、不能書面化的責任期望,是在組織中各層級間、各成員間任何時候都廣泛存在的沒有正式書面規定的心理期望。心理契約雖是一種隱性的非正式契約形式,但其發揮著與明文契約類似的作用,對于優化組織集體效能有著明顯促進作用,具有主觀性、不確定性和動力性。

軍隊心理契約(這里我們不把文職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可以理解為軍隊組織與軍人個體雙方對于相互責任的心理期望,是雙方正式契約關系在心理層面的延伸和補充[1]?,F實中,軍隊與軍人之間的正式契約以相關法律法規體現。在此之外,官兵進入軍隊時,其內心在自身的事業和前途上對軍隊抱有較高的信任和期望。除軍人共有的忠誠、奉獻等品質外,我們應當重視官兵個體的心理預期對獻身國防事業的影響[2]。這些個體預期通常有組織關懷、福利待遇、晉升發展、工作保障、榮譽獎勵、價值實現和社會地位等。與此同時,黨、國家和軍隊對官兵個體參與國防事業建設也存在較高的期望,包括黨在新形勢下強軍目標的提出——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以及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英勇無畏等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

2.心理契約破壞與心理契約違背

心理契約破壞是指,個體對組織沒有滿足自身有所付出后期望獲得相應回報的一種負面認知;而心理契約違背是指在這種負面認知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主觀情緒體驗,主要是失落和惱怒。心理契約破壞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組織對雙方默契的單方面破壞;組織沒有能力兌現個體的期望;組織與個人對彼此之間所應承擔的責任或相互承諾的差異化理解。

心理契約破壞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通過社會交換理論來理解。組織與個體構建心理契約是一個相互交換的過程,彼此付出是需要一定回報的。雙方在交往中,尋求的是一種相對的公平感,當一方感到公平關系被破壞時,會產生消極的認知并尋求公平狀態的恢復。在雙方關系中,社會力量是不平衡的,組織是處于絕對優勢的一方,因而心理契約破壞會使個體的不適感更強,導致組織的可信度降低,個體在這種非對稱關系中尋求公平感所能做的是減少個人付出和去責任化,極端情況下會產生報復行為。類似地,官兵與軍隊各級組織之間,相互力量不對稱,心理契約破壞對官兵個體的影響遠大于對組織的影響。

二、心理契約與凝聚力塑造機理探究

1.心理契約與凝聚力的關系

凝聚力通常指組織或群體內部成員因相似價值導向和共同目標而形成有機整體的聚合力。凝聚力對構建一個優秀團隊十分重要,其形成需要經過三個階段:一是目標趨同階段,群體中的個體因有著相似的目標而相互吸引匯聚到一起;二是權力運作階段,在個體參與群體目標實現過程中,權力合理地配置,通過集中形成權力,即杰出的個體成員成為中堅力量,發揮人際溝通、組織協調和決策領導的作用;三是歸屬心理形成階段,在群體共同的責任目標下,個體較長時間參與其中,個體利己心理相應地得到滿足,產生強烈的心理歸屬感,凝聚力形成。心理契約因組織與個人對彼此期望兌現而得到強化,進而有效促進了歸屬心理的形成。

2.心理契約中個體需求滿足的能動作用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將其所有理論、實踐活動的最高目標確定為謀求人的自由、解放和發展,認為人的能動與受動等,都是因為主體需要內力推動的結果。在心理契約中,個體期望以自身的情感、能力、精力投入來換取組織認同、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等方面的公平回報及個人需求的滿足。具體表現在穩定的薪酬、舒適的工作環境、良好的人際關系、較高的績效獎勵、較大的提升空間等方面。結合層次需求理論,以上這些個體需求是有層次的,當某一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后,這一需求就終止了它的激勵作用。組織對個體期望的差異化滿足,有助于心理契約的構建與維持。

3.群體認同對心理契約的彌合作用

歸因理論認為,通常我們都會做出合乎情理的歸因,在觀察自己行為時,傾向作出情境性歸因,過高評價自己對組織的貢獻的同時把問題原因歸于環境因素的影響。這種認識偏差會導致個體與組織對心理契約的差異化理解,個體認為自身的付出沒有換取應得報酬,造成心理契約破壞。實際上,這種心理契約破壞只是個體單方面的感知,如果個體能夠意識到并克服這種思維偏見,更加理性地分析問題,很大程度上會幫助減少心理契約違背產生。在社會認同理論中,個體對群體的積極社會認同主要來源于內群體與相關外群體間的有利比較。高群體認同的個體更容易接受群體認知,在與群體中其他成員的積極溝通過程中容易發現并糾正自身偏見,從而使個體從心理契約違背的不良情緒體驗中釋放出來并改善個體對組織的認知,強化個體對組織的接受程度。

三、心理契約在軍隊基層凝聚力塑造方面的啟示

1.有效溝通,確保心理契約理解的一致性

心理契約的主觀性、不確定性決定了其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外部環境的改變、個人需求的變化等都會起到影響作用,如基層連隊主官的調換,單位轉隸工作環境的改變等。通常情況下,由于歸因情境和所處視角不同,組織與官兵個人之間對心理契約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相互關系中,作為處于絕對主導地位的組織一方,與其相關的變化對心理契約會產生明顯的影響作用。在此情況下,軍隊基層組織要對影響官兵心理需求變化的事件給予高度關注,發揮組織自身的能動性,利用好典型事件,積極示范引導,在對自身管理的法治化、正規化中,擴大組織對官兵個體的影響力,將組織意愿巧妙地融入官兵個人意愿中去,讓官兵自覺地為組織貢獻才智和力量。在這一過程中,組織要努力避免破壞心理契約的行為發生。經過不斷地溝通、交流及理解,在心理契約的構建、運營與動態平衡中減少基層組織與基層官兵之間對契約內容的差異化理解,以強化官兵對共同愿景的承諾投入和真心順從。

2.以人為本,釋放心理契約的組織能動作用

結合軍隊官兵的工資待遇在一定時期相對穩定且不直接受基層組織制約的特點,我們分析基層官兵與軍隊基層組織之間構建心理契約時,主要基于關系型和發展型,即官兵更加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自身職業發展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等因素。這就要求,基層組織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因人而異,以軍隊需求為導向,以構建公正、平等、和諧的組織文化為依托,充分認同與尊重官兵個體,幫助官兵科學籌劃自身職業發展路徑,鼓勵官兵通過函授、自考、參加培訓等形式提升自身學歷和能力素質,讓官兵在追求更高的自我實現過程中,不斷提升從組織方面的獲得感,強化對軍隊基層組織的正回報行為,以更好地履行職能使命。

3.公平公正,構建心理契約的良好生態環境

在上文分析中,我們認識到群體認同感對心理契約破壞認知具有調節作用。軍隊基層官兵對組織的認同感往往來源于組織的公平公正,基層官兵對組織的個體期望不可能無條件得到全部滿足,尤其在評功授獎、考學、入黨、士官選改等與官兵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上。如果組織能夠以較高的程序公平性處理相關事宜,官兵個體對組織的群體認同感會得到強化,有助于官兵糾正由于歸因偏差而造成單方面心理契約破壞的負認知,可有效避免或改善心理契約違背的不良情緒感受。對基層主官而言,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應當刻意引導強化官兵對組織的認可度,最大效能地發揮組織的群體影響力,有效調控官兵個體的認知、情緒和實踐活動。

4.綜合施策,用好心理契約拴心留人功能

隨著國防軍隊改革的逐步推進,軍人的社會地位不斷提高,相關政策待遇不斷落地,官兵在與地方其他職業和先前的橫向縱向對比中,滿足感逐步提升,對軍隊的集體認同得到強化。在軍人職業化的趨勢導向下,要把優良傳統教育與培育軍人職業精神相結合,幫助官兵正確認識自身定位,合理規劃發展路徑,自我調控心理預期,以形成穩固的心理契約;鼓勵官兵投身職業技能培訓,授之以漁,讓官兵在良性的競爭環境中,實現自身發展與軍隊發展相統一;樹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在進、訓、用、出、保等各個環節精準施力,抓好最新制度的末端落實工作,強化軍隊基層組織在官兵軍旅生涯的全過程參與感,增強軍隊對官兵的粘性。

參考文獻:

[1]胡亮,孫娟娟.心理契約設計與軍事人才外流控制[J].軍事經濟研究,2008(4):20-22.

[2]李亞萍.軍事人才流失的心理契約分析與對策研究[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0(3):97-98.

作者簡介:張震(1990—),男,安徽淮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軍隊政治工作。

猜你喜歡
心理契約凝聚力
如何增強班級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級群體的“靈魂”
心理契約破裂與酒店員工離職意向的相關研究
嵌入心理契約的館員知識服務能力建設研究
基于心理契約的高校學生班委干部管理及培養研究
企業文化在現代企業發展中的作用探究
基于心理契約理論的西部高校教師激勵機制實證研究
授權型領導、心理契約與員工的組織承諾
說“凝聚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