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人學維度探析

2019-11-14 10:33崔曉丹
求知導刊 2019年22期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為本

摘 要:十九大首次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在馬克思生態人學思想的指導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以“現實的人”為理論出發點,積極尋求人的合理需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實的人”;以人為本;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學理論來源

1.古代民本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根基沃土

民本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產生的重要根基和沃土。在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人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常常凸顯,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傳統民本思想的終極關懷,這也是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長期居于主導地位[1]。在古代,“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集中體現,就是要追求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統一的綠色發展模式。我們的祖先們就曾多次探尋這種協調發展,無論是在水利、耕作還是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出于對自然的敬畏還是對民生的重視,都非常關注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2.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論搖籃

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通過揭示人的本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充分保證了人民的主體地位。人與自然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人與人的關系,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時候,不僅僅要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對立,更要注意在人與人的關系層面,人與自然之間實際上是和諧共生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為習近平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思想的產生奠定了扎實堅定的理論基礎??梢哉f,人民主體地位的保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

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學基本內涵

1.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

第一,人與自然在物質生產實踐中相互對立。我們常說的實踐包括以生產實踐為主的自然實踐和為自然實踐活動服務的社會實踐。其中最重要的是自然實踐,即通過生產實踐使自然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資本家為了追求剩余價值和超額利潤,使用機器進行社會化大生產,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對資源、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自然逐漸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造成限制,資本主義生產與生態系統之間的沖突不斷升級。第二,人與自然在人類歷史實踐中趨于統一。馬克思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和“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每個人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在自然界中得以生存和延續。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從自在自然向自為自然發生轉變,自然界不再完全獨立于人的世界之外,成為一種帶有人類實踐烙印的“人化自然”。隨著人類歷史實踐的發展,人與自然越來越成為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

所以說,“人”是一定歷史條件下處于生產實踐和交往活動的人,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是從“現實的人”角度出發,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不可避免是從“現實的人”的角度來進行理解。

2.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并不意味著要完全割裂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危機雖然表現為人與自然關系的危機,但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因利益競爭而導致的對自然不合理占有、支配和利用的危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要求的“以人為本”是指生產實踐應當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尤其是大多數人的基本需要。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提出了“人的滿足最終在于生產活動而不在于消費活動”的命題,指出人的生產活動主要是為了實現商品的使用價值而不是交換價值[2]。這就把勞動作為實現人自身價值的方式,而不是實現社會財富的源泉,否定了建立在資本基礎上、服從資本利潤目的和個人物欲至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耙匀藶楸尽钡暮诵募瓤吹饺伺c自然的關系在實質上是人與人的關系,正視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又避免出現“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傾向,消解了人對自然客觀性的漠視。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并不是對自然規律熟視無睹,也不意味著人能夠任意違反和改造規律?!叭祟愔挥凶裱匀灰幝刹拍苡行Х乐乖陂_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卑盐杖伺c自然的關系應以人與人的關系為核心,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自然。

3.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線索是“應有”與“現有”

從“現實的人”的角度,馬克思從人的“應有”和“現有”這一線索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進而探尋到人與自然和諧的真正內涵,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皯小笔侵溉藨撌鞘裁礃?,能夠是什么樣以及將來會是什么樣。人為了自身的發展往往會不計后果地對自然進行剝削,但事實上這些活動并不是屬于人的應有的活動,人要滿足其自身的需要,這是合理的,但資本主義社會的大工業生產所導致的異化勞動已經使人完全喪失了自我,喪失了其“應有”,而轉變為人的“現有”狀態。因此,要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要從消滅異化勞動開始,所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也必然要對人的“現有”進行揚棄。

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學價值旨歸——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從可持續發展升級為綠色發展,這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生態文明領域的進一步深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然也應當包含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模式。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重要內涵,是其他一切生命共同體思想的理論基石。十九大報告在原有理念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系統闡述,特別強調要“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一步發展到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我們“敬畏自然、珍愛地球,樹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加強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這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綠色發展”的理念一致,因此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生態文明領域的重要實踐方案。

四、結語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的本質要義,是實現美麗中國生態夢的重要方略。新時代如何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指導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值得我們去關注和把握。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我國早日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開法.習近平的民生觀研究[J].前沿,2013(6):4-7.

[2]王雨辰.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崔曉丹(1995—),女,山東日照人,碩士,研究方向:生態馬克思主義。

猜你喜歡
人類命運共同體以人為本
論習近平“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
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的中國外交頂層設計
以“文化多樣性”國際機制支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精細化淺析
語文教學應“以人為本”
對憲法沿革的幾點思考
以人為本理念在幼兒園管理中的應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課堂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領世界秩序重塑
中國言說的路徑與民族國家電影實踐及其走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