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文化中的哈爾濱(上)

2019-11-17 16:41柳成棟
黑龍江史志 2019年3期
關鍵詞:哈爾濱冰雪文化

柳成棟

地名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地名是民俗文化的結晶。地名又是一筆無形的文化資產,地名是流淌城市文化血脈的河流。地名甚至是領土主權的象征,乃至國家民族興盛衰亡的體現。城市名稱、街道名稱則是地名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不能忽略。

一、哈爾濱名稱淺議

哈爾濱,是一座美麗神奇的城市,素有“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稱。哈爾濱一詞來源于滿語“曬網場”。這個名字從清末至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對它的解釋,基本一致。閱遍中、日、俄文史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公開出版物中均作如是說,從未曾有人公開質疑。但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人們一直對哈爾濱名稱的由來爭議不休。一是關成和先生提出的女真語阿勒錦說,“阿勒錦”意為“光榮或榮譽”的意思。其根據是同治十三年(1874年)本《金史》中提到的一個村名,叫阿勒錦(元至正四年1344年原刊本為“靄建”)。二是王禹浪先生提出的女真語“天鵝”說,為此,王禹浪先生專門出版了《哈爾濱地名含義揭秘》一書,2017年4月他還專門在哈爾濱講壇作了哈爾濱地名源于女真語“天鵝”說的專題講座。三是紀鳳輝先生認為哈爾濱一詞乃滿語“扁島”即“扁狀的島嶼”說。另外也有人說是俄語“大墳墓”;還有人說是蒙語“平地”或“江邊村”。眾說紛紜,久無定論。究竟哈爾濱名稱的含義是什么,梳理有關史料眉目已經十分清晰,那就是早就為世人所公認的滿語“曬網場”或“魚網”的意思。

關于哈爾濱為滿語“曬網場”說,最早出現在 1898年俄國采礦工程師阿奈魯特在《1896年吉林下航記錄》一書中經訪談考證后認為,哈爾濱即滿語“曬網場”意,為該說的濫觴之始。

11年后,哈爾濱關道的兩位官員薩蔭圖和于駟興也認為哈爾濱是“古昔曬網之鄉也”和“哈爾濱依滿語而言是打漁網,即漁網之意?!?/p>

薩蔭圖是蒙古鑲黃旗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繼杜學瀛之后出任哈爾濱關道第二任道臺,至年底奉旨出使外國,后來曾在外交、軍警等界出任官職。此人閱歷不凡,曾兩度朝見皇帝。

另一位是于駟興,字振甫,安徽壽縣人,原為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幕僚。宣統二年(1910年)七月,哈爾濱關道改稱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備道,他被任命為道臺。民國時期曾任黑龍江省教育廳長,政務廳長等職,并于1924年至1928年代理黑龍江省省長。

薩蔭圖在哈爾濱任職時,濱江關道曾印制一幅《哈爾濱一帶全圖》。道臺大人親自撰文曰:“謹按哈爾濱命名之義,一古昔曬網之鄉也。人煙稀少,榛莽荒穢。自邊禁大開,交通便利,始商賈云集焉。近年以來,其屋宇之嵯峨,車馬之馳逐,日盛一日,氣象萬千。游其地者撫今思昔,感慨系之。惟考其形勝,迄無善本,爰創斯圖,以供眾覽。滄海桑田,于此可見”。最后落款是“蒙古薩蔭圖志于濱江關道署”。請注意,開頭的“謹按”二字,其全部含義為:經過慎重的考察研究之后,所下的論斷。

在薩蔭圖離哈三年后,于駟興接任吉林西北路分巡兵備道。他就職后曾接受一次日本記者的采訪。該記者寫了一篇名為《哈爾濱之地名》,附錄于1910年出版的《哈爾濱便覽》。文中寫道:“我對哈爾濱地名之義及產生緣由,曾做過一些考究,但至今仍存疑惑。最近與西北路兵備道道臺于駟興做過半日閑聊,試圖了解一些情況。談話中涉及到地名問題。于道臺所言非常淺顯易懂,受益良多。他說:“‘哈爾濱依滿語而言是打漁網,即漁網之意’”。清末滿語仍屬應用語言。兩位道臺均為飽學之士,在清王朝居官多年,其上司下屬及同僚滿人很多,而且其治下尚有無數滿族民眾,作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他們怎敢信口開河?

眾所周知,黑龍江地名多源于水名、山名。如呼蘭源于呼蘭河,木蘭源于木蘭達河,通河源于大通河,墨爾根源于墨爾根河,璦琿源于艾滸河,吉林源于及吉林烏拉。其中吉林是船廠,烏拉是江沿。吉林原名即為船廠,因此哈爾濱是魚網、曬網場的可能性極大。

一百多年的時光,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使許多語言消失得無影無蹤。產生于漁獵經濟時代的曬網場一詞仍存在歷史檔案文獻的記憶里。這從同治元年(1862年)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奏請分立網場折》的奏折里便可尋找到它的蹤影:“呼蘭所屬松花江北岸一帶,舊有旗民人等,結夥搭鋪私立網罟(四底下加),捕魚售賣情事?!?/p>

這段奏折便收錄在呼蘭知府黃維翰纂修的《呼蘭府志·藝文略》中。從這段奏折中可以看出哈爾濱正處于呼蘭河以西兩處留作貢魚的網場和呼蘭河以東到今天木蘭白楊木河之間的11處網場之中。所以哈爾濱的名稱源于滿語魚網、曬網場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所以說,從清末到民初,無論是從政府官員到新聞記者,無論從滿語角度,還是從蒙古語角度,哈爾濱都是“曬網場”或“魚網”的意思。

另外近似于滿語“曬網場”或“魚網”之說的還有“打漁泡”或“曬魚網”說法。1929年劉靜嚴君化名“遼左散人”所著《濱江塵囂錄》一書,其中載到“:哈爾濱于俄人筑路前,距今約三十年,故一片荒涼野場也。至命名之來源,于漢義絕無講解。哈爾濱三字,原系滿洲之語,有謂為曬魚網之義,有謂為打漁泡之義。惜不佞不諳滿語,不敢率然決定,但敢證其確為滿語也……松花江畔,不過少許漁家,歷歷可數,雖凄涼況味,寂寞寒村,然漁罷歸來,得意洋洋,亦自有樂趣存焉?!逼鋵崉㈧o嚴的“打漁泡”或“曬魚網”與“曬網場”或“魚網”之說如出一轍,完全沒有什么差異。

再有,民國時期曾任東省特別區市政管理局局長、哈爾濱名士馬忠駿為其兒子取名時,還曾以“魚網”名之。這在馬忠駿1925年成書,1945年重印的《遁園雜俎》詩文集中有明確記載。此事見于馬忠駿的摯友、民國黑龍江省政府顧問陳瀏的《題遁翁柳蔭看釣圖》詩中。該詩清楚寫道:“六兒哈爾濱,譯名魚網何清新。七兒馬家溝,頭角崢嶸與無侔。以地為名古所有,兩兒不在前賢后?!痹娭兴涶R忠駿為其六兒取名“魚網”正好與前面西北路兵備道道臺于駟興所言“哈爾濱依滿語而言是打漁網,即漁網之意’”相吻合。從中可以看出,哈爾濱為曬網場、魚網之義對當時哈爾濱人生活的影響之深。

綜上所述,哈爾濱的名稱可認定為滿語、抑或蒙古語“曬網場”或者“魚網”的意思。

二、哈爾濱別稱的文化魅力

從上個世紀以來隨著哈爾濱的崛起并向現代城市轉化和發展的歷程中,隨之誕生了一些頗有文化意義的別稱。諸如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音樂之城、冰城、松濱等別稱。

一個城市的別稱,是一座城市的人文歷史、地理沉積的必然反映,它是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地理特征、社會習俗,以及人們的審美情趣等幾個方面共同形成的。

(一)“冰城”的冰雪文化魅力

冰城,這個哈爾濱的別稱中叫得最想的名稱,而且成為日益彰顯文化魅力的名稱。

哈爾濱特殊的地理位置,冬季漫長寒冷的天氣帶來了豐富的冰雪資源。冰雪是哈爾濱獨特的文化符號,冰雪文化更是哈爾濱文化的獨特風景。

冰雪文化包括冰雪節慶、冰雪藝術、冰雪風情、冰雪體育、冰雪旅游、冰雪經貿等等。而冰雪藝術又包括冰燈雪雕,冰雪繪畫、冰雪文藝等;冰雪風情又包括冰雪習俗、冰雪飲食、冰雪住宅、冰雪交通、冰雪漁獵、冰雪服飾等。僅就冰雪節慶而言,從 1963年到 2017年,哈爾濱冰燈藝術博覽會已舉辦了44屆。

從1988年起,哈爾濱市舉辦雪雕藝術博覽會,到 2017年已成功舉辦了 29屆。從 1999年開始舉辦的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至2017年已經連續舉辦了18屆,2017年冰雪大世界作為央視雞年春晚分會場之一,使哈爾濱冰雪大世界聲名遠震,大大推動了哈爾濱的冰雪文化旅游事業的發展。

1985年哈爾濱市政府決定將每年的1月5日確定為冰雪節,每年冰雪節歷時一個月。至1991年哈爾濱冰雪節正式更名為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至今已經舉辦了32屆。另一重大冰雪節慶活動是黑龍江國際滑雪節,1998年,至 2017年已經舉辦了 19屆。

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論述提出之后和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春晚舞臺之后冰雪文化在冰城哈爾濱更是彰顯無窮的魅力。

(二)“東方莫斯科”的俄僑文化魅力

眾所周知,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和全線通車,大批俄僑如潮水般涌入哈爾濱。據統計資料記載:1918年哈爾濱的俄國僑民是60200人,1920年為131073人,1922年為155402人。而到1923年蘇俄國內戰爭結束后,定居哈爾濱的俄僑一度多達20萬人,甚至超過了當地中國居民的人數。哈爾濱成為中國最大的俄僑聚居中心。因此哈爾濱素被稱為中國俄僑的“首都”。

首先是哈爾濱受俄僑建筑文化的影響。俄僑建筑文化對哈爾濱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城市規劃上,在個體建筑的設計方面亦有著強烈的反映,與中國內地的其他城市相比,顯現出迥然不同的建筑風格。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哈爾濱便以“東方莫斯科”“東方小巴黎”之稱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其中的寓意主要是就城市建筑的風格特征而言。

城市建筑風格特征的形成,與其自然環境、物質技術以及社會歷史諸條件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首先在自然環境條件上,哈爾濱地處寒帶,建筑物需要良好的保溫措施,這在客觀上使其比較容易地接受自然環境與之基本相似的俄羅斯建筑風格。其次在物質技術條件上,哈爾濱周圍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而且又處于中東鐵路交通樞紐的位置,建筑上所需的木材石料,既容易獲得又便利運輸,這也為建筑那種以木材石料為主的古典的俄羅斯建筑提供了條件。而在社會歷史條件上,中東鐵路哈爾濱附屬地的劃定使之成為國人權力難以企及的“國中之國”,沙俄殖民主義者自把這里確定為中東鐵路樞紐那一天起,就謀劃著將其變為帝國“黃俄羅斯省”屬下的一個殖民地城市。加之建筑設計者們都是帝俄舊制教育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故而在建筑風格上處處以尖塔、穹頂、帳篷頂、倒懸卷腳、雕花浮飾等俄羅斯傳統手法進行設計,希冀通過如此城市景觀的改造,一方面營造出俄羅斯的文化氛圍以減少俄僑的“思念故鄉”之情,另一方面還可以收到沖淡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之功效。

在強行介入的外來文化影響下,哈爾濱獨特的建筑風格以古典的俄羅斯建筑物為主,同時還伴有一些法蘭西帝國風格的建筑。這是由19世紀的俄國建筑師吸收 18世紀下半葉在西歐流行起來的古典復興建筑潮流所致,使一座座西方古典建筑矗立在哈爾濱的土地上。1908年至1922年,哈爾濱俄僑在道里與南崗區計修建房屋 2322 所,其中一層磚房 551 所,二層磚樓542 所,三層以上磚樓78 所,其他各類建筑1151 所。這些建筑物均以西方風格為主,異國情調濃厚,基本上形成了哈爾濱有別于內地城市的獨特的建筑風格。

受俄僑城市建筑文化的影響,在國人聚居的傅家甸域內也對城區開始了重新的規劃改造。1911年濱江紳商各界議決修筑道外江堤,以防水災:1916年傅家甸馬路工程事務所在其界內鋪設帶有排水陰溝的馬路:1921年地方政府以傅家甸為中心,對濱江縣進行城市規劃。

經過幾次改造,傅家甸已非昔日可比,步道里、南崗之后,成為又一富商大賈聚集的“奢靡喧囂”之區,但卻體現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風格。20世紀 20年代《濱江塵囂錄》寫道:

“以哈爾濱全埠論,各區中比較建筑宏偉、市街整齊者,當推埠頭區與秦家崗。若以繁華浮囂論,則傅家甸、四家子尚焉。秦家崗壯麗,但以肅雅稱,而傅家甸、四家子則以奢靡喧囂勝。埠頭區樓宇宏壯,商店櫛比,建筑堅固,街道整潔,蓋斯其多為當時俄人所筑,是以街市樓宇均有西洋之風。而傅家甸、四家子之建筑物……雖樓宇互連,光彩奪目,但終不脫中國式……以馬路之建筑論,哈埠之一部分馬路,可獨冠華北。凡道里、道外、秦家崗各區,稍著名之街市,均鋪以長方石……此種馬路既無塵土飛揚,又免雨天泥濘,且堅固持久。雖歷數年,猶平坦如初,非普通之土石馬路,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不佞宦游平津者有年,從未見如是之馬路。即日人經營之旅大市街,亦弗逮遠甚?!?/p>

上述便是當年哈爾濱在城市規劃與建筑風格上給人留下的印象,由此反映出強行介入的俄僑建筑文化在客觀上所形成的影響。

建筑是凝固的樂章,建筑文化是留住城市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是弘揚和彰顯城市個性的重要形式。在千城一孔、百城一面的今天,哈爾濱的建筑文化給人留下了永恒的令人難忘的藝術符號。眾所周知,哈爾濱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新興現代化城市。在一個短短的時期內,它匯集了幾十個民族,這些民族帶來了東西方建筑文化的優秀成果,交匯展現在哈爾濱。在這一歷史時期內,新藝術運動、古典復興、巴洛克、浪漫主義、折衷主義、現代建筑、中國古典、伊斯蘭建筑等東西方各種建筑藝術流派,在哈爾濱相繼出現,琳瑯滿目,爭奇斗艷。這些集中體現的光輝燦爛的世界性建筑文化遺產,使哈爾濱成為了一座舉世矚目的建筑博物館。

此外,一個城市的街道布局模式與名稱,同樣也可將其視為獨特的歷史遺存,因其能相對穩定持久地反映出初始時的文化特征。中國傳統城市的街道布局是以“坊里制”為主,即多數街道都呈現出“井”字形布置,四四方方的極為規矩。但在當時的哈爾濱中東鐵路附屬地界內(即今道里、南崗等地)的許多街路則成為放射形,即以廣場或中心建筑為點,向四面八方輻射,形成幾何形街路。這種放射形街路起源于古羅馬時期,設計者以神廟和市政廳為中心,向四面八方開拓街路,以這種放射形狀來突出神廟和市政廳的權威地位。哈爾濱早期的部分街路規劃亦受到這一種建筑思想的影響,出現了許多有別于內地城市的放射形街路,以致人們在今天還可見到這種文化遺存。如以哈爾濱火車站廣場為中心向外輻射出去的有鐵路街、松花江街、海關街、紅軍街、頤園街等街路,并在松花江街主線的中段,以北秀廣場為中心點,輻射出民益街、滿洲里街、上方街、公司街、上夾樹街等街路,組成了另一個放射形街區。尤其是在松花江街的頂端,以教化廣場為中心,以大直街為半徑,輻射出教化街、木工街、鐵街、瓦街、磚街等放射形街路,并在這幾條輻射街上橫切出郵政街、夾樹街、曲線街、鐵路街等半圓形路。而在紅軍街頂端的原尼古拉教堂處,也形成了放射街區。此類放射形街路在哈爾濱有很多,這種貌似不規則的街路,反映出最初規劃者的指導思想與其獨到之處。

街路名稱的來源和演變除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外,也常為文化的接觸變遷所左右。在1898年中東鐵路修筑以前,哈爾濱已有相當數量村屯名稱的存在,如田家燒鍋、元聚燒鍋、傅家店、秦家崗等均屬此類。但從嚴格意義上講,哈爾濱街路名稱系緣起于1900年前后的城市規劃,俄國僑民根據一套自己的街路命名方式,使一些帶有異國情調和殖民色彩的街路名稱出現在中東鐵路哈爾濱附屬地界內。20年代后,隨著各項利權的收回,東省特別區曾對哈爾濱街路名稱進行過一次較為普遍的改造,但從語音、含義以及特征等方面仍沒有完全擺脫俄僑文化的影響,以致在今天的街路名稱中依稀可見這種歷史文化的陳跡?;蛘哒f,哈爾濱的街名很多有明顯的殖民主義色彩,好多街名本身就是帝俄侵華罪行的見證。一條街,便是一段歷史,哈爾濱街道名稱的沿革,很像一份履歷表,記錄著哈爾濱的歷史,映襯著這座城市的百年滄桑。

綜觀受俄僑文化影響的哈爾濱街路名稱,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1.以俄國名人或僑民間有“威望”人員的名字命名的街路。在中東鐵路哈爾濱附屬地界內街路形成之初,俄人喜歡用其國內著名人士的名字來為其命名或以此作為榮譽褒獎中東鐵路修筑中的有功人員。如羅蒙諾索夫街(今道里河曲街)、謝甫欽克街(今道里安民街)、霍爾瓦特大街(今南崗中山路、最早叫通道街,后來又以中東鐵路管理局第一任局長的名字命名為霍爾瓦特大街,1925年改為陸軍街,1931年日軍入侵后改為“土肥原路”)、布魯希洛夫街(今南崗中和街)、戈列鮑人斯基街(今南崗宣文街)等等。而希爾科夫王爵街(今道里地段街)則是因中東鐵路工程局第九工段長希爾科夫(后任中東鐵路管理局副局長)的離職(1915年調任俄國黑海鐵路任總辦產)前夕,哈爾濱自治公議會董事為表彰其所謂功績,將今地段街命名為希爾科夫王爵街以示褒獎。

2.以俄國地名或其他國家名稱命名的街路。俄國人常以一條街路居住人的籍貫或其他一些特征來給街路命名,如高加索街(今道里西三道街)、華沙街(今道里安平街)、阿爾巴津街(今道里安發街)、布里亞特街(今道里安達街)、尼古拉耶夫斯克街(今南崗健民街)、比利時街(今南崗比樂街)、巴爾干街(今南崗巴山街)、羅馬尼亞街(今南崗蘆家街)、塞爾維亞街(今南崗光芒街)等等。

3.以行業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行業或居住者身份亦是俄僑與街路命名的一種方式,如地段街就是因希爾科夫的第九工段辦事處曾設在這里而得名;警察街(即友誼路)則是由于1899年沙俄在此設置第一個警察局而得名;炮隊街(即通江街)和哥薩克街(即高誼街)的起名,是因為1900年侵華劊子手薩哈羅夫的“救援哈爾濱兵團”沿松花江來哈登岸后,曾在這里駐扎過炮隊和哥薩克部隊;藥鋪街(即紅旗街)的得名是這里有一個俄國人開辦了哈爾濱第一個西藥房;還有面包街(即紅專街)、軍官街(即霽虹街)、帳房街(即上方街)、病院街(即頤園街)、商務街(即上游街)、監獄街(即道里西頭道街)等很多街名都反映了這些街道最初的面貌和各自形成的過程。另如,取俄語(意為集市、鬧市)音譯“八雜市”命名的“新八雜市”(今南崗南市街),取俄語Депо(意為車輛匯集、檢修地方)音譯“地包”命名的“地包頭道街”(今道里地錦街)、“地包二道街”(今道里地節街)等。還有因東正教阿列克賽耶夫教堂的建立而命名的教堂街(今南崗革新街)等等,均屬此類。

4.以自景觀特征而命名的街路。如街路依倚鐵道線而成的一面街(今道里一面街),街路距離較近的短街(今道里端街),街路林木較多的樹街(今道里森林街)及水泡子附近的湖街(今道里河潤街)等。

20世紀二十年代東省特別區成立后,曾對中東鐵路哈爾濱附屬地界內“洋味”十足的街路名稱進行過改造。隨后又經過了數十年的演變,但從一些街路名稱音義上仍可看到其最初的痕跡。我們通過下面一組街路名稱演變過程的排列,即可使這方面俄僑文化的影響顯得清晰一些:

十月革命后,在哈爾濱的帝俄殘余勢力成了喪家之犬。中國地方當局乘機收回了市政大權?!鞍钜毓涛抑钜?,(街道)何為它國人名而名焉?”的呼聲遂得伸張。1925~1927年內陸續更改了哈爾濱的部分街名,換上了中文街牌,廢除了由道里監獄街到學堂街的俄文街名,按順序排為頭道街、二道街……十五道街;并分別以“安”“文”“宣”“兵”“河”等字開頭改了許多街名,如吉別斯街改為安和街,希臘街改為文化街,馬克西莫街改為宣化街,莫斯科兵營頭道街改為兵馬街,湖街改為河潤街。此外,用諧音的辦法改了一部分街名,如要緊街改為耀景街,帳房街改為上方街,巴羅街改為巴陵街,巴爾干街改為巴山街,羅馬尼亞街改為蘆家街,果戈里街改為果課街,育養街改為雨陽街,比利時街改為比樂街,第三豎街改為三豎街(今三輔街),第四豎街改為四豎街(今四史街),第五豎街改為五豎街(今五敘街),哥薩克街改為高士街(今高誼街);原名未改的,如箭射街仍為箭射街(今建設街),短街仍為短街(今端街);根據含義相近改的,如病院街改為醫院街(今頤園街),思想街改為慈善街(今利群街),歪斜街改為曲線街(今仍稱曲線街),軍官街改為軍政街(今香政街)。

其次是俄僑習俗文化的影響。俄僑長期居住在哈爾濱,在與當地人們長久而頻繁的交往中,其衣食住行等習俗風尚于流播過程中產生的影響,使當地人們的部分風俗逐漸同化,由此構成了哈爾濱習俗文化的“鄉土特征”。

俄僑服飾文化的影響,使哈爾濱人敢穿愛美蜚聲中外,以致一些著名的服裝及化妝品廠家都把其產品能否打入哈爾濱市場視為其產品是否有競爭力的一種“檢驗”方式。實際上,哈爾濱地處祖國北部邊陲,其歷史發展的特殊性及地理位置上的封閉性,使各項事業的開發與內地城市相比都落后許多。中東鐵路的修筑把這里變成了華洋雜處之區,大批俄僑生活在這里,其服飾的示范作用使“短袖旗袍,筒式氈帽、平底斷腰鞋風靡一時。而尋常百姓亦舉固有華服之不用,多著用西服,以為美觀,手表戒指尤為裝飾所必需,內地人臆度中的哈爾濱位于塞北,“去中土甚遠,其風俗衣服飾當然鄙陋”,而以中東鐵路為媒介的“歐風東漸”,不僅使衣著服飾在材料色彩和樣式上發生了本質變化,就連其功能亦由實用轉向華麗奢侈,突出了裝飾的美觀的效果。哈爾濱近現代服裝的樣式及人們對服飾的審美觀點,因受俄僑的影響而形成了較深的底蘊。今天哈爾濱人特別是哈爾濱姑娘,無論是數九嚴寒的冬季或是在春寒料峭的早春都會經常見到他們僅穿一條薄絨緊身褲,外身穿著一件新穎的毛呢長裙,穿著一雙高筒皮靴特別精神抖摟地行走在冰天雪地之中,其中不乏中老年婦女,正所謂三九天穿裙子,美麗動(凍)人。哈爾濱姑娘素以美麗著稱,如今的哈爾濱人更加敢穿,敢于引領服裝新潮。哈爾濱人的好美聞名遐邇,哈爾濱人的敢穿全國領先,這都深深地受到了俄僑服飾文化的浸染。

在飲食文化上,西餐是隨著俄僑而傳入哈爾濱的。繼1905年中東鐵路俱樂部西餐廳開辦以后,無數的西餐舞廳、西餐風味店、咖啡館、冷餐店、酒吧等帶有西方飲食傳統的店鋪,在俄僑的操持下蜂擁而起,其最興盛時西餐廳達百馀家,僅中央大街兩側即有三十馀家。西餐飲食業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哈爾濱地區人們的飲食結構與內容。據《哈爾濱飲食服務志》對西餐菜點名錄的統計,先后約有涼菜50種、湯菜56種、水產類137種、肉類108種、野味類50種、禽類41種、面盤19種、冷飲料18種,等等,計572種西式菜點在各類廳、館、亭的餐桌上出現過。這眾多的西式菜點與中餐菜系一道,使哈爾濱的飲食品種繁多、口味精美最著名的是“俄式大菜”。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許多著名人物,如周恩來、宋慶齡、蔣介石、詹天佑等都曾來哈爾濱嘗過“俄式大菜”?!岸硎酱蟛恕庇椭卮a大,很適合國人口味,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朱自清來哈爾濱嘗“俄式大菜”后,見街頭俄國女人肥臀肥腰的特別多,便幽默地說:“這是菜里油太重造成的吧!”現在的“俄式大菜”在哈爾濱又卷土重來。一時間,各大賓館酒店,仿佛不打出“俄式大菜”,便趕不上時髦似的。

提到哈爾濱的飲食文化,不能不提到哈爾濱啤酒,里道斯紅腸和秋林的大面包。

哈爾濱人離不開啤酒,對啤酒情有獨鐘。啤酒消費量位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和世界聞名的啤酒城相比,僅次于德國的慕尼黑,法國的巴黎,而位居世界第三。這是因為1900年俄商烏盧布列夫斯基為滿足俄僑生話的需要,率先在哈爾濱開辦了啤酒廠,這也是中國的第一家啤酒廠。啤酒初為國人所不識,但漸漸地人們也喜歡上了這種飲料,并效仿著豪放的俄羅斯式的狂飲,使之成為當地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致外地人常用“喝啤酒,像灌溉”的詼諧幽默來形容哈爾濱人的飲酒習俗。

啤酒、紅腸和面包三位一體,而喝酒吃紅腸是最佳搭配。里道斯紅腸也誕生于1900年。這一年俄國人在香坊開辦秋林商會(現秋林公司)附設秋林灌腸作坊,生產各種灌腸等歐式肉制品,1902年遷至大直街 56 號,1919年再遷到道里區商務街(現上游街),正式起名秋林灌腸莊,它是中國最早的,也是當時規模最大的歐式肉腸灌制品廠,以生產里道斯紅腸為代表的二十余種肉灌制品,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和醇香的歐式風味,深受在哈俄僑和歐洲猶太人及其他各界人士的歡迎。1953年,秋林灌腸遷至南崗區馬家街頭。里道斯因產品表皮棗紅色,俗稱紅腸?,F在秋林紅腸已成哈爾濱家喻戶曉的食品,成為外地游客來哈爾濱吃、離哈必帶的地方特產,排隊購買哈爾濱秋林紅腸的景象早已成為哈爾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哈爾濱盛夏,人們在納涼之際喝啤酒、吃紅腸已是數十年不變的迷人風景。

哈爾濱生產面包,也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面包的生產,它開啟了東北面食品業的先聲。1898年,俄國人到哈爾濱修筑中東鐵路,同時把面包生產技術傳入哈爾濱。最初面包還不叫面包,而是用俄語的譯音——列巴。大列巴、小列巴、列巴圈、奶油列巴也擺滿了商店柜臺,點綴著哈爾濱的城市風情,也誘發了市民養成吃面包的習慣,道里有一家非常出名的面包鋪,所在一條街固而有“面包街”(今紅專街)之稱。如今秋林公司生產的大面包,繼承百年來的傳統制作工藝和風格,是哈爾濱唯一正宗的俄式大面包,這種大面包原料選擇獨特,采用啤酒花作酵母,芳香濃郁。又采用白樺木炭火焙烤,外焦里嫩,風味純正,常常供不應求。

啤酒、紅腸、面包早已成為哈爾濱飲食文化的三顆璀璨明珠,“酒泛蒲桃作冷餐,彘肩羊胛矗杯盤。旁人大嚼先生笑,冰雪滿胸寒不寒?”(成多祿:《哈爾濱竹枝詞》)如果說這是對二三十年代哈爾濱餐飲文化的形象描繪,那么,“大面包,像鍋蓋;喝啤酒,像灌溉?!眲t是對哈爾濱現代飲食文化和酒文化的形象概括。而哈爾濱人豪飲的神態,大快朵頤的風姿則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哈爾濱人在居住方面,受俄僑文化的影響是比較講究裝修。當年中東鐵路管理局為解決其員工的居住問題曾建造了大量住房。一些俄僑房地產商為牟利也投資于此,加之俄僑難民在銀行貸款的的支持下也修建了一些私宅,這些房屋多集中在道里、南崗,即當時的中東鐵路哈爾濱附屬地界內。這些住宅隨著俄僑的逐漸離去,或通過買賣轉入中國居民手中,或由地方政府、鐵路部們接收后轉為民宅。俄僑的住宅設施都較為齊備,一般都有衛生間、火墻、烤爐、涼亭、室內地窖等,不僅生活方便,居住起來亦十分舒適。雖然這些昔日的俄式住宅在城市改造過程中已所剩無幾,但哈爾濱人由此形成的居住習俗卻井未消失。哈爾濱人的住宅“裝修熱”,在全國來講是興起得最早、持續的時問最長,裝飾材料市場也因此久盛不衰。每一個家庭遷新居后都要大肆修繕一番,墻壁要刷油或貼面,地上要拼板或鋪毯。這除了哈爾濱地處寒帶的自然條件外,恐怕俄僑居住文化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哈爾濱俄僑習俗文化的影響,不僅僅存在于衣食住行的層次上,更多的則是因數十年的“華洋雜處”融入了當地的習俗之中而傳承下來。譬如,蜚聲中外被稱為勇敢者運動的哈爾濱冬泳,據說其緣起自俄僑巴吉斯特教派(浸禮教)的洗禮方式,他們都要在每年的1月19日鑿開冰凍的松花江,有些人跳進去洗禮,然后跑進等候在江邊的暖篷馬車里急駛而去。當時國人對此尚不理解。但漸漸也熟悉了俄僑的習俗并有人作了嘗試。而作為一種運動形式則是在解放后才普及開來。再如每逢夏季哈爾濱人總要闔家去江北太陽島游玩一二次,實際上這也是對當年俄僑休閑方式的—種效仿。昔日俄僑在江北太陽島辟有別墅區,每逢盛夏俄僑男女帶著飲食去那里沐浴嬉戲,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這樣的休閑習俗,直至今日在哈爾濱人中間仍然是依稀可見。

此外,俄僑當年的宗教習俗、婚嫁習俗、喪葬習俗等等,都對哈爾濱人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以致在這一城市社區里形成了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質習俗文化。(未完待續)

猜你喜歡
哈爾濱冰雪文化
中國·哈爾濱第38屆國際冰雪節暨第23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逐夢的“冰雪一代”
擁抱冰雪向未來
點燃“冰雪”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靜聽花開
誰遠誰近?
劉派
哈爾濱冰雪之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