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課堂靈動音樂

2019-11-17 10:37賈秋婉
關鍵詞:體驗實踐生態

賈秋婉

摘要:生態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強調每一個學生的需求、欲望和意識,兼顧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現代課堂教學手段,實現教學與學生發展的真正統一的課堂。生態課堂是教師、學生、環境三者之間形成一種動態平衡關系的課堂;是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運用所學知識去實踐,將知識由靜態轉向動態這一思考過程的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

關鍵詞:生態;音樂;課堂;體驗;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7-064-2

2011年版《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把音樂課程的性質表述為: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從生態角度看,一個學生即是一個獨立的、自成一體的、有生命力的生態系統。由此可見,針對學生的教學也是一個生態的磁場,教師應該用生態的理念,著力營造一種和諧的、充滿活力的、可持續性發展的教學生態環境。對于如何構建一個生態的音樂課堂,我進行了如下思考與實踐。

一、開啟思維:理念與實踐融合

生態課堂是以促進學生生命發展為本的課堂。它強調學生是一個個具有思想、情感、需求以及各種能力的主體,所以生態課堂要克服以往灌輸式、園丁式教育等一系列缺陷和不足。我認為,老師的作用在于開啟他們的思維,感受不一樣的美景,而不是園丁,修剪掉他們不同的枝丫,最終成長為只會聽話的植物。聯系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師、學生、環境三者之間形成的一種動態平衡關系,才是生態的;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運用知識去實踐,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發生發展,知識由靜態轉向動態這一思考過程,這樣的學習才是生態的。

一般課堂上,老師都會先把歌譜中所出現的重點知識進行講解,抽象的音樂知識,讓學生感到是盲人摸象?;蛘哂械睦蠋熢诮淌诟枨鷷r對這些知識不加以解釋,等學唱完之后,讓學生自己總結,然后自己再補充。雖然這做到了讓學生從體驗再到理論,可是在過程中沒有知識理念的滲透,學生沒有經歷動態的知識變化,思維自然也沒能最大化的開啟。例如二年級下冊中一首歌唱歌曲《乃喲乃》,歌曲中只運用到了do、mi、sol三個音,節奏也很簡單。在導入開始的時候,我就利用手臂的上、中、下讓學生熟悉sol、mi、do柯爾文手勢的位置,并讓他們看老師手勢唱旋律,培養孩子的內心音高感和節奏感,同時也為熟悉歌曲的旋律做鋪墊。之后我從“手臂譜”遷移到了五線譜,學生能很快地找尋出這三音在五線譜上對應的位置。在學唱歌曲當中,我從“乃喲嗬”入手,因為這三個字對應的三個音便是“sol、mi、do”,從師生接唱樂譜,再利用串鈴,輔助學生音高感的建立,學生能很快地熟知“乃喲嗬”的旋律,并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在反復聽賞中熟悉整首歌曲的旋律。學生能很好地演唱歌曲之后,我繼續利用這三個音,拓展學生的思維,用這三個音讓他們自己創編。如果學生接受良好,還可以繼續用木琴,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讓他們把創編的曲子在木琴上敲一敲,同時也在實踐中對這三個音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運用。因此,教師幫助學生搭建知識的結構,讓學生的思維不停地在發散,這才是我們在構建生態的音樂課堂必要的做法。

二、享受心境:體驗與實踐融合

新的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以審美為核心,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相互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為目的,應在長期的、多次的美感發生和發展中來影響學生的情感狀態和意向,形成審美情操,從而完善人格的發展?!币虼?,課堂體驗再也不是知識本身,而是一段享受心境的學習歷程。學生既是教育對象,又是主動參與和主動學習,實現自身教育目標的主體,他們不單要學習知識、技能,更要從情感、道德、品質、價值觀等方面逐漸走向成熟。

筆者曾聽過一節特級教師上的《歡樂歌》,讓人受益匪淺。在導入之時,老師并沒有直接欣賞《歡樂歌》,而是讓學生先聽了一曲短小優美的《紫竹調》,初步體驗樂曲的旋律和情緒。緊接著又欣賞了一首傳唱度較高的歌曲,也叫《紫竹調》。這一設計,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原來《紫竹調》可以是江南絲竹,也可以填詞演唱。于是老師順勢利導,為學生講解了《紫竹調》的由來,同時還出示了樂譜,讓學生通過唱譜再次體驗旋律明朗優美、歡快流暢的情感。這節課是欣賞《歡樂歌》,怎么就變成了《紫竹調》?原來這兩首樂曲的風格和旋律形似,老師通過不同樂曲的欣賞讓學生不斷體驗,并且體驗的深度不斷級進,這樣做也避免了同一樂曲反復欣賞的枯燥與乏味。接下來,老師便引導學生欣賞了《歡樂歌》,有了之前的鋪墊,他們很快就能體驗出這兩首樂曲的相同與不同,師生共同得出了江南絲竹的含義以及特點。只有在不斷地融入音樂去體驗,去思考知識間的聯系,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時自覺產生橫向和縱向的聯想與拓展。

三、利用生活:自然與實踐融合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蹦敲?,生態的音樂課堂更要能貼近生活,在生活中尋找音樂,在音樂學習中尋找生活經驗。記得在一次課上,一名學生高高舉起手說,老師,這是不是竹葉笛?我仔細一看,原來他手上拿的是一片細細長長的葉子。我心想,他肯定把竹葉笛和葉子混淆了。還沒等我開口說話,他已經有模有樣的把葉子放在嘴里吹了起來。我很高興孩子們居然對這小小的樂器感起了興趣,于是我便讓他們課后去尋找一片屬于自己的葉子,看看誰的葉子吹出的調子最動聽。再到上課時,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中的葉子,我啟發他們,為什么葉子能吹出聲音,然后又和竹葉笛的發聲原理進行了對比,學生們恍然大悟,其實樂器也是來源于我們的大自然。從那次課起,我便得到了靈感,我把關注點放在了生活與大自然上,所以我制作了一套方案供學生使用參考。

第一,收集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音高感和節奏感還沒有完全建立,我讓他們收集各種聲音來進行對比。在《動物說話》一課中,我讓學生自己創編歌詞,之后我又問:“小雞和小牛的聲音誰的高誰的低?”然后讓學生感受原來音是有高低的。

第二,到菜場、碼頭、田野等地方采集各種聲音。學生之所以對民歌不感興趣,是因為民歌離我們城市生活太遠了。他們不知道田間農民是如何勞作的,也不知道菜場街市是如何吆喝的,如果要上好一堂民歌課,光靠老師說農民勞作時的情景、豐收的喜悅,菜場的吆喝此起彼伏,他們又怎能感同身受?讓他們去采集聲音,不單單是讓他們去體驗,而且還要運用于課堂。在學印度尼西亞的民歌《木瓜恰恰恰》前,我先把歌詞里出現的水果告訴學生,讓他們用自己事先采集的吆喝聲來賣一賣這些水果。之后我再逐步加入音高、聲勢,不用老師用太多的語言去講解,他們的歌聲自然流露出熱情、高興之意。

第三,用生活中的物品做一做樂器。我校是一所村小,因為樂器太少,而不能人手一份。那我們為什么不能運用農村的條件來做一做簡單的打擊樂器呢?在我的啟發下,他們用塑料瓶裝沙子做了沙球,用廢棄的鈴鐺串起來做了串鈴,還有的學生拿來兩塊小木板當做響板。自己做的樂器在音樂課上使用,我想這是最自豪不過的事情了。之后我們又“引進”了碗,里面裝入不同量的水,敲出音階。生態的課堂就是要發揮學生的主動創造性,音樂不將是歌唱與欣賞,也是想象創造,與生活自然接軌的課堂。

第四,制作小卡片。在每一節課的最后,我都會讓學生自己做一張卡片,根據不同的內容整理出本節課的課題、作曲作詞家、音樂特點、演唱形式等等。一個單元下來,再總結出本單元的音樂知識,然后貼在音樂教室里,供大家學習。我們的生態課堂追求的是省略號式的課堂,課終止,但思考不斷,知識還在延續,課堂也呈現一個開放的狀態。

總之,教師要善于動腦,精心預設,靈活設計學習活動,構建個性化的學習生態,讓知識帶著情感,讓學習充滿創造,讓課堂散發魅力。

猜你喜歡
體驗實踐生態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2016生態主題攝影月賽
盱眙生態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