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力資本理論及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

2019-11-28 10:07張金山彭述華
稅務與經濟 2019年3期
關鍵詞:理論農村經濟

張金山,彭述華,袁 航

(1.梧州學院 商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0; 2.廣州城建職業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900)

一、引 言

經濟良性運行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富強的基礎。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運行是否良性的標準是工農業之間、城鄉之間及地域之間是否均衡發展。劉易斯、拉尼斯、費景漢、納克斯及張培剛等發展經濟學家針對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經濟結構問題,都明確提出通過大力發展農業,彌補一國或地區在農業領域的欠賬,以消除二元經濟結構,是一國走向發達的必由之路。就我國而言,二元經濟結構尚未消除,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能否平衡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和能否邁進發達國家的行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強勁最巨大的潛力在農村。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戰略?!吨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只有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達到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目標,我國才能真正走向發達。

如何實現鄉村振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最根本的措施是實施農村人力資本開發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談鄉村振興戰略時說:“要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充分激發鄉村現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鄉村創新創業”。[1]

本文通過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梳理,論證鄉村振興的根本是農村人力資本開發。

二、經濟增長源泉:經濟增長理論的求索

自經濟學產生起,經濟增長問題就成為經濟學及經濟學家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所言,人類一開始思考經濟增長這一問題,就很難再思考其他問題了。因此,何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每個經濟學家或經濟學派必須回答的問題。無論是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都把經濟增長的源泉歸結為資金與勞動物化資本。古典增長理論代表模型是哈羅德—多馬模型:

G=S/K,即國民收入增長率=儲蓄率/資本—產出比例

該模型假定生產過程中不僅資本和勞動不可相互替代,還不存在技術進步,國民經濟增長率取決于國民儲蓄率和國民資本—產出比例。在資本產出比例不變的條件下,全部儲蓄轉化為投資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儲蓄率的大小直接決定經濟增長率的高低。

新古典增長理論代表模型是索羅—斯旺模型:

k=sf(k)-(n+δ)k

模型中,k表示人均資本存量,f(k)表示人均產出量,s 表示社會儲蓄率,n表示人口增長率,δ表示資本折舊率。該模型表述了儲蓄、資本積累、人口增長及資本折舊率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即在一個完全競爭的經濟中,人均產出f(k)隨著人均資本擁有量和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即資本和勞動投入的增長推動產出的增長。[2]這是一種典型的注重資本積累的模型。雖然在新古典增長理論看來,儲蓄率、人口增長率等資本要素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但也只能在短期內起作用。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要素參數由于邊際收益遞減,系統會收斂到k=0的穩態點,經濟中的人均產出在長期會通過自身收斂而呈現出穩定水平。新古典增長模型結論是:從長期來看,由于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支配,人類經濟增長會穩定在一個固定水平,不會出現長期的持續增長。屆時,世界各國的投入產出比會趨同,經濟最終都會呈現出相同的狀態水平。

新古典增長理論雖然通過嚴密論證達到了邏輯自洽,但卻與經濟發展的現實嚴重不符。首先,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呈現出的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及人均收入不斷提高的狀態。特別是經過兩個世紀的持續發展,發達國家的經濟愈加繁榮。數據顯示,發達國家的人均實際GDP已經增長了70%~80%。[3]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雖不時出現危機,但從整體上看,持續增長的勢頭到現在仍看不到停滯的跡象。其次,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并未出現各國經濟水平趨同,而是富國經濟持續走高,窮國經濟停滯不前,國別間的貧富差距日益加大。對此,新古典增長理論無法解釋。

為了糾正增長理論模型與現實的差異,新古典經濟學派對原增長理論進行了修正,在此基礎上納入了技術因素λ,以解釋經濟能夠長期增長的原因。加入技術因素后的新古典增長模型變為:

k=sf(k)-(n+δ+λ)k

加入技術進步因素后,即使s 、n、δ等要素受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無法促進人均產出大幅度增長(即模型中的k收斂到k=0的穩態水平時),但由于技術在不斷進步,技術因素λ可以帶動其他資本要素的有效利用,從而使人均產出實現長期增長。[2]532新古典增長修正模型的結論是:經濟短期增長的源泉是物化資本,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是技術進步。

新古典增長修正理論雖然把技術因素作為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已接近經濟增長的實質,但由于把技術因素作為一個人們無法預知和控制的外生變量,致使其無法對技術進步本身的促進因素進行解釋,即技術進步的因素又是什么決定的。按照該理論,既然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是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又是人們無法預測和控制的外生變量,那么經濟增長前景只能聽天由命,順其自然。這樣,經濟學理論研究就失去了意義,經濟學及經濟學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修正后的新古典增長理論不僅不能進一步解釋經濟長期增長的原因,還有自我否定之嫌。于是,一些經濟學家嘗試對新古典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做進一步修正來對人類社會經濟長期增長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釋。導致新古典增長理論不能邏輯它洽、自洽的兩個主因是技術要素外生化和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于是經濟學家試圖從這兩個方面尋求突破。

在技術要素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的是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斯·J·阿羅。阿羅認同新古典增長理論中把技術進步作為人類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但他通過研究發現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最大缺陷就是把技術進步因素作為外生變量。于是,阿羅通過深入研究亞當·斯密的分工導致生產力提高的理論,并借鑒同時期生產管理實踐中的“學習曲線”、“經驗曲線”等管理思想,轉換視角,嘗試把技術因素內生化,從而取得在探索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方面突破性的進展。1962年,阿羅在其《邊干邊學的經濟學含義》一文中提出技術進步是人類自身知識積累的結果,“邊干邊學”是知識增進和經驗積累的渠道。隨著資本存量的增加,人類的知識和生產經驗也隨之增加,從而促進技術進步。因此,技術因素是可控的內生變量。阿羅通過將技術因素內生化,強調知識和經驗積累的重要性,成為經濟增長理論研究思想的引領者,為當時經濟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比如謝欣斯基認為經濟增長的源泉是人口的增長和學習效率;宇澤弘文認為經濟增長是由兩個部門推進的,這兩個部門是生產物質的生產部門和生產知識技術的教育部門,教育部門生產的知識能夠提升生產部門的生產效率,人類經濟發展中不存在所謂的人均資本的收斂點,經濟會持續增長,增長的最終源泉是來自教育部門。

雖然阿羅、謝欣斯基及宇澤弘文等經濟學家沒有進一步詮釋什么因素影響學習效率,也沒有對教育部門如何促進技術進步做出深入的解釋,但他們把經濟增長的源泉聚焦在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上,無疑為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起著開溝挖渠的作用。

在邊際收益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的是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保羅·M·羅默。為了消除解釋經濟長期增長的邏輯矛盾,羅默從另一個角度,即通過對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進行顛覆來擺脫新古典增長理論的框架約束。羅默通過考察發現邊際收益遞減規律不適用于知識及技術等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他認為知識和技術產品具有“非競爭”性特征,在被多數人同時使用時不會出現零和效應,并且隨著知識的豐富、技術的進步,收益呈現增長狀態,知識具有收益遞增的性質。1986年,他在《收益遞增與長期增長》一文中提出了邊際收益遞增的概念。羅默的邊際收益遞增概念的提出,在經濟學界掀起了圍繞知識如何促進經濟增長研究的思潮,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理論派別——新增長理論,并最終為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掃清了障礙。

三、人力資本理論:新增長理論的核心

新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是把人力資本作為內生化的因素引入到經濟增長模型中,并認為由于人力資本邊際收益遞增性質,雖然物化資本收益率可能不變,但人均產出卻能夠長期增長。所以,新增長理論認為對人力資本的投資與開發是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既然通過知識及經驗的積累導致的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而知識和經驗的載體是人,那么就不能簡單地把人力當作普通勞動力,而應看作一種特殊資本進行研究,從而形成了新增長理論的核心——人力資本理論。

人力資本理論的代表人物是西奧多·W·舒爾茨和羅伯特·E·盧卡斯。

舒爾茨從宏觀角度對人力資本推動經濟增長進行了研究和論證。舒爾茨是最早提出人力資本概念的經濟學家,被學術界公認為人力資本理論的構建者。在繼承前人理論基礎上,舒爾茨通過研究人類經濟發展史,特別是把二戰后在一片廢墟中迅速崛起的德國、日本與陷入“資源詛咒”窘境的一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對比,認為人力資本是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1960年,他在美國經濟協會年會上作演說時,提出了人力資本的概念。此后,舒爾茨先后出版了《論人力資本投資》、《人力投資:人口質量經濟學》等專著,對人力資本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舒爾茨認為,在影響經濟發展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關鍵的,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人的質量,而不僅僅是自然資源的豐瘠或資金的多寡。人力資本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一種資本類型,即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具體以勞動者的知識程度、技術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狀況來表示和衡量。人力資本和土地、資金等實體性要素在社會生產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過投資而形成。人力資本的積累,才是社會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舒爾茨通過對美國50多年的經濟統計發現,美國經濟增長中物質資本投資增加4.5倍,收益增加了3.5倍;人力資本投資增加3.5倍,收益卻增加了7.5倍。舒爾茨還經過估算得出1929~1959年間美國生產總值增長額中,國民收入的余值增長率大約是五分之三。[4]

盧卡斯從微觀角度對人力資本推動經濟增長的機制進行了研究和論證。他在1988年發表的《論經濟發展的機制》一文中提出人力資本積累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核心。他接受了羅默的收益遞增思想,認為正是人力資本具有的特殊效應使其具有收益遞增的性質,從而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在盧卡斯看來,人力資本是通過內生效應、外溢效應和聚合效應三種方式來推動經濟增長的。

人力資本的內生效應是指人力資本的改變會影響自身的邊際產出。勞動者通過知識的積累、經驗的增加、體質的強壯和素養的提升,能夠有豐富的知識技能和充沛的精力體質從事生產,從而降低成本,不斷提升自己的邊際產出水平。而且,隨著勞動者收入的增加,還能夠通過投資不斷自我提升,從而形成高效率、高產出和高收入的良性循環。這是正內生效應;相反,則是負內生效應。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下導致生產者生產效率的差異,比如,每個美國或加拿大工人的生產率大約是每個印度或加納工人的5倍。[5]

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是指人力資本的改變對整個社會產生的影響。在盧卡斯看來,一個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人會對周圍人及整個社會產生更多有利的影響。首先,高資本化的人力會利用自身知識和技術水平承接技術的轉移和擴散,能夠開發和創新新技術,提高整體經濟要素的生產效率。而且,高資本化的人力通過協同帶動群體提升生產效率。盧卡斯計算出一個人的人力資本提高10%,能帶動同事的工作效率提高3.6%。[5]64其次,高資本化的人力個人收入的增加不僅惠及自己,還能夠加大家庭人力資本投資力度,使整個家庭人力資本得到提升,從而又惠及整個社會。再次,高資本化的人力,由于素質較高、收入豐厚,會更自覺主動遵守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從而減少整個社會的犯罪率和摩擦力,能夠切實維護社會的穩定,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一個穩定和諧的氛圍。而且,高資本化的人力更具有理性,是理性的社會公民。理性的公民能夠推動更好的政府的產生,更好的政府意味著明智的決策,明智的政府決策會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地發展。[6]這是外溢效應的正向性;反之,就會出現外溢效應的負向性。

人力資本的聚合效應是指人力資本的提升會源源不斷地吸引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入。盧卡斯經過觀察和統計,發現國際資本流動中,除國際援助外,大部分商業資本都是從窮國流向富國,從不發達國家流向發達國家。

在盧卡斯看來,資本流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開發得比較充分,形成的勞動力素質優勢所致。具體表現在發達國家勞動力不僅普遍具有充足的知識、熟練的技能、豐富的經驗,還具有諸如敬業精神、契約意識、創新思維等良好職業素養。由于人力資本水平較高,導致發達國家資本邊際效率較高。盧卡斯曾通過對比美國與印度作為例證。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收入約是印度的15倍,這意味著美國和印度的資本份額平均值為0.4,通過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數估算,印度的資本邊際產值是美國的58倍。[5]9按新古典增長理論,顯然是投資印度收益高。但事實上是國際資本并沒有從美國流向印度。根據估算,5個印度人的生產力相當于1個美國人,兩國的資本預期收益率之比其實是1.04,加上其他因素,投資印度的資本收益率實際上低于在美國的投資收益率。[5]65此外,發達國家都形成了完善的市場機制、系統的法律制度和誠信的社會文化,使資本投向富國可以減少運營成本、降低不確定風險。

由于發達國家物質資產的收益遞增、較高的個人收入和良好的社會文化,無論是對物質資本還是人力資本都形成一種無法抗拒的聚合效應,將誘使外國資本,特別是窮國的人力資本源源不斷地流入,為本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提供不竭的動力。與此相反,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的國家則呈現負的聚合效應,正如托達羅所說,就科學家、工程師和醫生而言,欠發達國家人才外流問題更為突出。他們中的很多人在自己國家耗費了相當高的社會成本來接受教育并從中受益,之后將所學知識貢獻給富國的經濟增長。[7]

四、加大教育投資:人力資本開發的關鍵

在人力資本理論中,人力資本是指勞動力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有效運用這種知識技能的能力。人力資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和新度,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和經驗的豐富程度;二是個人有效運用知識技能的能力,包括個人的健康狀態和程度(壽命、力量強度、耐久力和精力)、個人人生價值觀素養(敬業精神、契約意識、守法意識)及運用知識和技能的外部環境(人口可否自由流動、人的才能與職位是否匹配)。人力資本開發就是通過資金的投入及相應體制機制的變革以增加勞動力自身的知識技能和提升運用自身知識技能的能力。依照舒爾茨的觀點,人力資本形成的途徑就是在健康設施與服務、在職培訓、正規教育、成人在職教育、人口自由流動五個方面進行改進和提升。[8]雖然營養保健與自由流動是人力資本不可缺少的要素,但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開發的關鍵是教育。教育在人力資本開發方面的作用如下:

(一)增進生產效率和提升管理水平

通過教育賦予勞動者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可使勞動力生產效率提升。世界銀行通過跟蹤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研究,發現教育水平與農業生產率呈正相關。世界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農村同樣的新投入,諸如新種子、肥料、殺蟲劑、農藥及修建道路等,受過四年學校教育的耕作者比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耕作者,產出要多13%;即便沒有新投入,僅僅是在原有生產資料的基礎上,其產出差也能達到6%。[8]217通過教育還能夠提升個人的為人處世能力、社交能力 、分析能力 、組織能力等,使一個人更具生產力和發展的潛能。正如托達羅所說,教育不僅能夠培養高技能人才,還能夠培養出高素質的領導者,使其就職于行政、企業及其他專業領域,提升管理效率,推動整體經濟增長。[7]241

(二)提高個人收入和縮小貧富差距

據統計,無論是對社會或是對個人,對教育的投資都會收到高額回報,特別是對個人而言,收益會隨著教育級別的提高而提升。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認為,一個人的教育水平與一生的收入水平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受過完整教育的大學畢業生與那些僅僅受過部分或僅僅是初等教育的人的收入差距達到3~8倍。[7]243個體收入的提升能夠使個體加大在教育和營養保健方面的投入,促進個人人力資本質量不斷積累,并形成持續提升的良性循環。而且,教育的普及程度還與社會財富分配公平程度成正比,教育的普及能夠引導社會財富分配趨于公平。通過普及教育,特別是全民普及式的高等職業教育能使居民的收入差距保持在低位,使不同行業的技術工人在工作中所獲得的回報都在均值左右浮動。[9]

(三)提升精神素養和引領人類進步

教育更大的貢獻在于通過對人類精神素養的塑造與傳遞,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塑造社會文化價值觀,引領人類走向全面進步。受過完整教育的人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團結意識、契約意識、守法意識和敬業精神、創新精神都會大幅度提升,從而營造出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降低社會治理成本。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投資無論對一個國家還是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種收益率較高的投資項目,是開發人力資本的關鍵。

五、人力資本開發: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啟示

我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現狀,實現工農業均衡發展,彌合城鄉之間的差距,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良性運行。人力資本理論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啟示如下:

(一)國民經濟良性運行的關鍵是鄉村振興

作為新增長理論的核心,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和關鍵要素,一國經濟運行的質量最終取決于人力資本的開發深度。

截止到2017年,我國農村常住人口仍有6億。面對如此龐大的農村人口存量,這部分人力資本是否充分開發,關乎我國工農業能否均衡發展和國民經濟能否良性運行,是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強大的動力還是形成嚴重的阻力?;谖覈F實國情,我們必須尊重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通過農村人力資本的開發,實現以人力資本為主導的鄉村振興,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和推動農業經濟持續增長,進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舒爾茨說,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農業在經濟發展的起步和轉軌階段至關重要,凡是推行重工輕農的國家無不遇到極大的困難,而給予農業足夠重視的國家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高效率的現代農業是一國經濟增長的原動力。[10]

近代以來,一些有識之士都有過基于中國的國情提出解決中國問題應從農村入手的主張。民國時期,梁簌溟、晏陽初等學者認為鄉村是構成中國社會的基礎和中國社會的主體,從事鄉村建設,是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關鍵所在。晏陽初認為中國所有的問題是“人的改造”,“中國大部分的文盲不是在都市而是在農村,中國是以農立國,中國的大多數人民是農民,農村是85%以上人民的著落地,要想普及中國的平民教育,應當到農村里去”。[11]毛澤東在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鄧小平也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改革開放先從農村入手,通過農村改革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把農村生產力空前釋放出來,為全面的改革開放和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美國哈佛大學學者龔忠武對中國做出這樣的總結:“中國廣大的農村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從古到今,誰能夠解決農民問題,誰就能夠控制農村,誰就能夠統治中國,就能使中國長治久安?!盵12]基于此,三農問題一直被視作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習近平說:“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盵13]

(二)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力資本開發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知識和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具有收益遞增的性質,進而推動總的規模收益實現遞增,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和動力。一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取決于它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的水平。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一環就是推進農村經濟建設,促進農業經濟不斷增長。因此,必須從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入手,增加農村地區的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積累。

基于舒爾茨和盧卡斯的人力資本開發模型,國內學者就人力資本的開發狀況對農村經濟的影響做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比如劉書安等(2015)通過對甘肅省2002~2012年度農村人均收入、農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農業固定資產投資額、農業總產值、農業耕地面積等數據進行統計研究,并建立模型,計算出甘肅人力資本開發較高的地區,農業人力資本對耕地產出率的貢獻率和影響率分別是45.26%和5.55%,物質資本相應的貢獻率和影響率分別是20.29%和2.29%。[14]龔立新等(2012)通過建立江西省農村人力資本內生經濟增長模型,對1995~2010年江西省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狀況進行分析,得出人力資本投資較高的農村地區人力資本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72%的結論。[15]劉瑛等(2013)通過分析江西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江西省人力資本每增長l%,全省GDP就會增長0.38%。[16]通過實證研究,這些學者得出的結論是農業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開發狀況與其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成正比,提出農業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在于人力資本的開發。

但是,從總體上看,我國目前人力資本開發并不充分。景躍軍等通過建立模型估算出我國1992~2010年間人力資本對 GDP 的貢獻率僅有10.95%,而同期物化資本的貢獻率為75.48%。[17]可以看出,雖然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力資本的貢獻率在明顯上升,但與資本的貢獻率相比,人力資本的貢獻率明顯偏低。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模式仍然是依靠物質資本投入的資本密集型粗放增長,人力資本總體存量仍然不足。人力資本的不足制約著我國經濟走向集約化的進程。特別是農村地區,由于人力資本開發不足及人才外流等原因,人力資本存量更加稀缺,制約著農業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

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現代科學知識、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現代的網絡信息技術等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而且,現代化的農業已不僅僅是單純的生產,更多的是經營,需要從業人員借助于信息網絡了解和分析市場信息,對所生產產品的市場前景進行判斷并作出正確的決策。所以,現代化農業所依賴的因素主要是智力資本而非體力資本。如果農村智力資本開發不足,就無法支撐農業現代化;沒有現代化農業,僅僅依靠傳統農業,鄉村振興就無從談起。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意見》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制約瓶頸。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的鄉土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辈粌H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而且要通過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充分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

(三)人力資本開發的關鍵是鄉村教育

梁簌溟認為,鄉村建設是改良中國社會的必由之路,而鄉村教育是鄉村建設的根本手段。他指出,鄉村教育除教授農民知識和培養技能外,還要注重道德精神的改造和人格陶冶。通過精神陶煉形成一種含有極充分、極強烈自信心和進取心的民族精神,進而形成一種強大的動能推動社會發展。晏陽初說:“民眾是偉大的力量,現在我們就要抓著這偉大的潛勢力,教育他們,訓練他們,組織他們,發揮其應有的力量?!盵18]在人力資本開發教育中,知識技能的培訓固然重要,但對人的精神塑造卻最為關鍵。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的貧困會使人產生一種“我是窮人”的思維怪圈,進而固化于內心,形成一種與生俱來的自卑心態。一旦形成這種心態,個人的一生就會一直處于消極狀態,導致認知力、執行力和控制力弱化。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物質相對匱乏,往往使得農村人力思維中的注意力、觀察力、分析力等讓位于更顯緊要的物質需求,從而變得智力低下、目光短淺、缺乏前瞻、得過且過,進而形成一種貧窮—收入低—智力投資不足—貧窮的惡性循環怪圈。這就是負的內生效應。由于認知能力的不足導致農村人力協同意識不強,不愿意接受新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在生存壓力下,沒有正當的途徑和能力獲取收入,弄虛作假、欺詐行騙、假冒偽劣、搶劫偷盜的現象就會伴隨而來。于是,整個社會秩序惡化,風氣敗壞,形成負的外溢效應。上述兩種效應的負向發展導致整個社會的治理成本增加,不僅無法吸引資本流入,而且還會驅趕本地有限資本外流,呈現出負的聚合效應。

通過教育提升鄉村人力資本的知識技能和精神素養,就必須建立鄉村人才教育開發機制,通過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實踐鍛煉和人才引進與回流等途徑提升鄉村人力資本的數量與質量。為此,國家應加大鄉村教育投資力度。一是設立農村專項教育培訓基金,普及義務教育,改善教學條件,高等教育應向農村地區傾斜。二是通過教育并結合其他措施提高農村人力的個人收入,擺脫貧困,消除其“窮人心態”。三是通過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國有、民營及外資企業到鄉村進行項目投資,讓農村人力通過“邊干邊學”提升技能和積累經驗,使他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四是鼓勵企業家、黨政干部、高校學者、技術專家等社會精英到鄉村任職,會同鄉村干部一起對農村人力資本進行教育開發。五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通過建立農村基層組織黨員聯系人幫扶措施,由黨員帶頭移風易俗,改善農村人力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養,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正如晏陽初所說:“通過鄉村教育,不僅使農民成為有生產力、有健康力、有團結力,而且具有知識文化和精神素養的新民?!盵11]114-115

六 、結 語

以人力資本理論為核心的新經濟增長理論把人力資本的積累作為現代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揭示了現代經濟增長的實質。人力資本理論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啟示是,通過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資,對農村人力資本進行充分開發,提升鄉村人力資本的質量與數量,在農村地區實現以人力資本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提升農業經濟的現代化水平,消除我國工農業發展中的二元經濟結構現象,進而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持續良性發展,使我國由經濟大國變成經濟強國。

猜你喜歡
理論農村經濟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堅持理論創新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贊農村“五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