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課程《人·自然·社會》的教學初探

2019-12-04 04:06張蘭蘭
考試周刊 2019年80期
關鍵詞:內容老師課程

摘 要:地方課程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教育部門按照當地的經濟發展條件、文化傳播模式以及發展現狀設置的地方性學科,主要是以培育學生的發展能力、綜合能力為主。地方課程具有極強的開放性、綜合性、特殊性以及實操性特征,能夠豐富學生的認知。所以,此文簡要地闡述了地方老師在教授《人·自然·社會》有關內容時運用的具體教學措施,以此來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進程,強化《人·自然·社會》的實際教學效果。

關鍵詞:地方課程;教學措施;特殊性

《人·自然·社會》這門地方課程具有極強的社會性和生活性,對于培育綜合發展的學生來說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學生通過《人·自然·社會》不光能夠學到多種有關現實生活、社會以及自然的基礎知識,還可以借用一些實踐活動強化自身的綜合技能,逐步朝著更加全面的方向努力前行。所以,地方的老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需要從靈活地選取教學內容、組建師生互動課堂以及凸顯地方課程教學特征出發,自主深入新教育市場內部,積極地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強化《人·自然·社會》教學效果,為學生綜合性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 靈活地選取《人·自然·社會》課本內容

對于《人·自然·社會》這門學科來說,其中的內容包羅萬象,但是教學時間存在一定的限制,所以地方老師在僅有的教學時間里很難帶領學生全面地認識到所有的課本內容,因此,這就需要地方老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科學、靈活地選取教材內容,并立足于學生的學習現狀,從而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學習需要和發展的教學方案。通常情況下,《人·自然·社會》課本中涵蓋了三條主要的教學線索,分別是人、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所以地方老師就需要抓住其中的每一條線索,從而靈活地設置教學活動。

(一) 時刻凸顯“人”的特征

學生時期是“人”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階段,需要地方老師在實際專業知識講解時緊扣“人”這一發展主題,帶領學生去了解人與整個社會自然環境的共處法則,協助學生建立基礎的人際互動關系。在這一模塊的有關學習中,地方老師主要的教學任務就是培育學生的獨立個性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其全面健康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學生要學會尊重“人”,從而鍛煉學生對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所以說,在實際《人·自然·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中,地方老師需要選取適合學生發展的內容開展教學活動,并高效地融合當下學生的發展現狀因材施教。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在學習《人·自然·社會》課本中的“與朋友同行”有關知識時,地方老師就需要以“朋友”為教育主題,帶領學生積極地思考“人與集體”等有關內容,打破學生對交友的誤解,讓學生能夠掌握友好對待他人的技能,共同為班級創造優質的交友氛圍。而且一些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很容易對友情和愛情產生強烈的向往,并且各種生理問題也都出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時《人·自然·社會》課程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地方老師可以借助“與朋友同行”的有關內容積極地引導學生探索有關愛情和友情的內容,從而協助其健康、順利地度過青少年的懵懂期,逐步強化學生的綜合素質。

另外,地方老師借用《人·自然·社會》有關內容對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實施“性”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地方老師去積極地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的生理變化,帶領學生去清晰地了解有關“性”“生殖系統”等內容,從而強化學生對自身的認識。

(二) 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

《人·自然·社會》這一地方學科開設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育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力,像自我管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等,地方老師需要立足于現實生活中學生遇到的問題,從而設置針對性的教學方案,讓學生了解社會熱點問題、融入現實生活,逐步強化其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只有滿足當下學生的實際需要,才可以從真正意義上增強實際地方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 組建師生高效互動的課堂

《人·自然·社會》最終開展的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學生對人、自然和社會之間關系的了解,通過地方老師的教學和指引,促使學生逐步適應整個社會環境,強化學生對外界一切事物的認知。所以說,實際《人·自然·社會》課堂活動中,地方老師需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立足于學生的個人發展,從而創設各種豐富的教學活動,構建互動式的《人·自然·社會》課堂。

對于不同知識內容,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所以說,地方老師要多多與學生互動,了解其內心的活動以及心理狀態,及時地更新教學觀念,逐步豐富學生的《人·自然·社會》課堂內容。例如,在面對又一次的“四川地震”時,地方老師為了讓學生清晰地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可以采用情境模擬的方式,帶領學生感受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強化學生對《人·自然·社會》知識的記憶。而且老師還可以借用“四川地震”活動開展一次以“愛的奉獻”為主題的朗誦活動,讓學生用真情實感探討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從而讓學生體驗“天地無情人有情”的情感,最終由老師和學生共同點評,選取相對優質的朗誦內容,并給予適當的獎勵和鼓舞,進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強化實際《人·自然·社會》教學效果。

三、 凸顯地方課程的教學特色

地方性的課程之所以能夠得以高效地發展,主要是其中帶有極強的地域色彩,就以《人·自然·社會》這門課程為例,其中包含了當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與社會平等相處的現實案例,通過對當地文化、經濟、政治的了解,逐步增強學生對本土環境的認知,而且地方老師會把具體的知識細化到當地的某一企業或者是環境保護方面,讓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夠落實。通常情況下,《人·自然·社會》中對于地方的經濟發展特色、環境保護政策以及發展前景做出了思考。比方說,在學習“山區資源的開發潛力”有關內容時,地方老師需要帶領學生積極地了解當地的山區特色,借助課本內容對山區資源的開發潛力實行熱切的探討和研究。例如,某一村莊盛產茶葉,那么學生就需要結合當地的經濟政策思考怎樣能夠把村莊的茶葉做好做大,從而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進程?;蛘呤墙栌没ヂ摼W技術了解當地山區資源的分配使用情況,再結合經濟高度發達地區的政策,實行深入的思考,逐步凸顯地方課程的教學特色,促使學生朝著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努力前行。

四、 總結

在實際《人·自然·社會》課堂教學活動中,地方老師需要積極地運用各種先進科學的教學工具和思維,立足于當地的教育政策和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逐步地豐富實際課堂,拓展學生的眼界,從靈活地選取教學內容、組建師生互動課堂以及凸顯地方課程教學特征入手,自主地融入地方教育思想,借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強化《人·自然·社會》的實際教學效果,促使學生朝著更加全面的綜合性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姍姍.地方文化與課堂教學互助融合之策略探析——以地方課程《印象·湖羊》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19(15):88.

[2]左泉.以史料為基礎的歷史地方課程教學——以《穿越平越時空》教學為例[J].貴州教育,2018(18):28-31.

[3]唐華.挖掘地方課程資源 體現學科核心素養——蘆葦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8,7(16):88-90.

[4]徐華明.基于“文化理解”的美術地方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實踐——以《富陽祠堂建筑》教學案例研究為例[J].電腦迷,2018(3):142-143.

[5]李思婷.淺談利用地方課程資源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主題案例教學為例[J].地理教學,2017(11):29-32+35.

[6]錢方榮.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地方課程資源運用的優化策略——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為例[J].文教資料,2017(2):188-189.

作者簡介:張蘭蘭,浙江省臺州市,浙江省天臺縣福溪街道中心小學。

猜你喜歡
內容老師課程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主要內容
老師,節日快樂!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