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檔案工作:概念與做法

2019-12-10 01:39黃均人
中國藝術時空 2019年6期
關鍵詞:典藏影音國會

黃均人

【內容提要】筆者多年推動音樂數典中心工作,參與音樂典藏相關國際社群活動,本文匯總整理所見所聞,從倫理規范的建立、專業工作環境的建構、以及永續發展的思考等三個面向,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分別在音樂紙質與影音類檔案建立的歷程故事來等幾個部分,對音樂檔案工作的概念和做法進行討論。

【關鍵詞】音樂檔案倫理規范工作環境永續發展

前言

“檔案”是前人走過所留下的痕跡,過往人、事、物“記憶”的存留紀錄,人類思想與經驗的過程?!缎赂窳_夫音樂與音樂家辭典》(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Music and Musicians,2001)在《檔案與音樂》(Archives and Music)辭條中提到“檔案”(Archives)有著兩種涵義:首先它指的是個人或一個組織在工作過程或行政運行中衍生或接收的全部文件。而這些文件因為內含多種面向的音樂學術相關之正確與詳盡信息,諸如傳記、年表、機構或協會之歷史,音樂家在社會的地位與功能,演奏實踐……等,具有保存價值;另一方面,它也被用于稱呼典藏許多珍貴檔案文件的“檔案館”。從以上敘述我們可以認知: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必須要有建立成檔案的意識;而檔案的建立,需要成立專責機構來管理與保存才可能永續。如果付諸行動,這樣的工作包含資料的搜集整理、對于資料本身歷史脈絡的知識建構、以及檔案管理與應用機制的建置。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在美國攻讀碩博士學位期間,曾經在位于首府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圖書館音樂部門(Music Division,Library of Congress)擔任實習生,實際參與進行中的檔案整理與編目工作,對于該館在音樂文獻典藏注入的關懷,并以科學理論建立完整的保存策略都留下深刻印象。2004年,有感于臺灣在音樂文獻保存的工作上并沒有依循的標準,前人留下來的史料,也沒有一套有系統的整理規范與保存機制,于是便在臺灣師范大學成立“音樂數位典藏中心”(以下簡稱“數典中心”),期盼將留學時期所體會的美好經驗與感動在大學校園中實現,并藉此推動社會大眾對于此方面工作之重視。15年來,數典中心團隊完成超過30項音樂典藏計劃案,處理超過20萬份資料,并積極參與國際音樂典藏社群的活動,累積許多實務經驗。

2019年8月,筆者受邀在上海音樂學院舉辦之“珍貴歷史音樂檔案(音視頻與紙質)處理與保存”專業人才培訓班活動上做了兩場專題講座,發現大家對于音樂檔案工作的全貌缺乏完整的概念,常處于見樹不見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狀況。對于此,筆者認為,提供一些代表性的發展經驗會有助于大家對于這項工作的了解。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以多年推動數典中心工作以及參與音樂典藏相關國際社群活動之所見所聞進行匯整,將從倫理規范的建立、專業工作環境的建構、以及永續發展的思考等三個面向,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分別在音樂紙質與影音類檔案建立的歷程故事來等幾個部分,進行討論。

一、建立音樂檔案工作的倫理規范

倫理是一個社會永續發展的基石,也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之間關系遵循的道德與準則。因此,建立倫理規范是工作是否能夠世代傳承的重要根底。人類與生俱來就有典藏自己身邊重要文物的本能,比如說歐洲的教會幾個世紀以來都會保存教友們的出生、死亡或是結婚的紀錄;或是像許多中世紀就存在的修道院也珍藏著歷代修士們以手圖繪或抄寫的經文或圣歌集;此外,作曲家手稿樂譜的收藏者也所在皆是。不過這樣的保存僅止于自我的行為,沒有規范與強制性,也不具交流分享以及永續傳承的條件。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為這樣的情況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新成立的共和政府為了管理王朝遺留下來的大批歷史文獻,成立了專屬機構“國家檔案館”(ArchivesNationales),并透過立法制定一套管理機制。這套沿用至今的律法有三項主要原則:1.將國家檔案集中管理(The centralizationof the nation's archives);2.公眾免費使用(丘ee public access);3.一個國家檔案網絡的必要性(the need for a nmional archivesnetwork)。這是全球率先提出具永久保存價值的公共檔案,是必須由中央管理并透明公開的法案,它帶動了其他歐洲國家的效法,包括奧地利維也納、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倫敦、意大利羅馬、西班牙馬德里等,各國首都皆相繼建立起國家檔案館。這里所提到的公共檔案,主要指的是政府施政所衍生的行政公文書,議會、法院與教會等機構的文件等。有了這項頂層政策,地方政府以及私人與民間機構也進而仿效,妥善保存與管理重要文獻逐漸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象征與共識。于是科學化管理被引進,檔案處理的程序——整理、分類、編排與描述等方法逐漸被系統性地建立起來。當保存成為共識、方法有所依循、公開成為律法,一種關于檔案工作的倫理規范自然成型,各項工作也有了開展的基礎。

雖然西方國家在公共檔案保存的各項規范于十九世紀已經逐步成型,但音樂檔案多半屬于私人文書,來自個人或是民間團體,并非由于政府施政而產生,因此相關工作的推進還是得靠音樂人自己的力量,加上這類檔案資料具有獨一無二的特質,可遇不可求,要正式啟動,往往還需要藉由一些特殊的機緣來水到渠成。美國國會圖書館音樂部門(Music Division,Library of Congress)特藏文獻的建立,是一個頗具傳奇性的故事,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范例。

(一)音樂檔案工作的一段美國傳奇

美國國會圖書館創建于1800年,擁有全球最具規模的館藏,其中音樂部門成立于1896年。而這段傳奇故事得從1922年國會圖書館音樂部第二任主任英格爾(CarlEngel,1883-1944)上任說起。

英格爾出生于巴黎,父母親都是德國人,年輕時曾在德國斯特拉斯堡與慕尼黑求學。1905年移民到美國之后,他受聘為波士頓音樂公司(Boston Music Company)的編輯與音樂顧問,主要工作是音樂出版與樂譜進出口業務,累積了許多音樂圖書與樂譜的經銷與管理經驗。1922年,學有專精又具實務經驗的他被國會圖書館音樂部“挖角”,前往華盛頓任職。

英格爾在德國接受過音樂學訓練,因此對該學科在美國的發展與國際地位提升貢獻良多:1927年維也納召開貝多芬逝世百年紀念活動,他是美國的出席代表;他也是美國音樂學協會(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1934-)的創始人之一,并曾擔任會長(1937-1938)。在音樂部擔任主任12年(1922-1934)任內,他勇于任事、運籌帷幄,并在一次契機下,將館藏發展帶進一個新紀元。

事情的源起是在英格爾上任后,當時的國會圖書館館長普特南(Herbert Punam,1861-1955,在任1899-1939)要他去找一位熱心于音樂贊助的女士庫立吉夫人(Elizabeth Sprague Coolidge,1864-1953)并進行合作協商。協商什么呢?

(二)熱愛音樂的慷慨女士

庫立吉出生于芝加哥的富裕家庭,不過很不幸地在1915-1916年問,接連痛失雙親以及丈夫,因而繼承了一大筆遺產。熱愛音樂的她從此以贊助人身份,幫助需要經濟協助的年輕音樂家,并從1917年開始,以征求作品、提供優渥獎金與演出機會的方式在自己的夏天住所,位于麻薩諸塞州柏克夏郡的匹茲非市(Pittsfield,Berkshire County,Massachusetts)舉辦“柏克夏音樂節”。由于庫立吉喜愛室內樂,因此只征求室內樂作品。接下來幾年,這項內容精彩的活動吸引許多優秀音樂家前來參與,漸漸建立起聲望,尤其提供許多從歐洲來到美國、尚未打開知名度的音樂家一個表現的舞臺。在1918年到1936年間,因為這項音樂節活動激勵而創作的作品多達1280件,獲得極熱烈的回響。

(三)尋求永續經營之契機

或許是受到父親經營事業的啟發,庫立吉夫人深知永續經營所依靠的是完善的管理制度,因此,她很清楚音樂節如果要繼續推進,單靠個人的生命、意志力與財力是不可能辦到的。為此,她開始接觸一些文教機構,期盼透過合作來尋覓永續的未來性。在一次造訪華府的機會中,庫立吉受普特南之邀參訪國會圖書館,期間聊起自己的想法,引起普特南的興趣,于是便把這件事交給新上任的英格爾來推動。

英格爾接下任務后,首先前往柏克夏參加第五屆音樂節并拜會夫人,后者除了表達自己的想法之外,也展示了歷屆音樂節活動征求作品而獲得的樂譜手稿以及相關文件。身為音樂典藏機構的負責人,英格爾敏銳地發現夫人所收藏手稿的不凡價值,深知如果能為國會圖書館爭取到這份資料,意義將非同小可。尤其在當時,音樂部是以收藏出版類圖書與樂譜為主體,并未涉及獨一無二的檔案類文獻。但是,英格爾同時面臨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庫立吉夫人不僅期待合作對象能夠妥善保存樂譜手稿,她還考量到另一個層面的問題,就是這些征選而來的作品,未來是否還能搬上舞臺讓人們聆賞?音樂節是否還會繼續舉辦?

檔案工作的核心任務是“保存”(preserve)與“展現”(present)。就務實面來說,保存本來就是圖書館的功能與責任,無論是書籍樂譜,又或是檔案文獻。但是如果承諾未來都要以演出作品的方式來展現,那就需要舉辦音樂會。但是如何籌辦?誰來負責?要演什么?找誰來演?在那里演?誰出經費?這些接踵而來的問題遠遠超過英格爾的業務范疇。該如何是好?

(四)完成使命

然而,檔案工作也是一種“信任”(trust)與“責任”(responsibility)的關系。主其事者爭取捐贈者完全信任的最好方式,就是擔負起為檔案尋求最佳處理方案的責任。英格爾深慮之后,決定挑戰這項艱困的任務。他耐心和庫立吉保持通信、見面聯系與溝通,努力取得信任;面對圖書館,他則承擔起責任,爭取國會的支持與資源。經過漫長充滿波折的協調過程,終于,他成功地說服庫立吉將這批作品手稿全部捐給國會圖書館,同時也爭取到官方的多項支持:首先,為了讓這些作品不是只被無聲靜默地保存,而是可以透過演出而不斷注入生命力,他說服國會議員們由夫人出資,在國會圖書館大廳的庭院天井興建一座包含511個座位,專為室內樂演出設計的音樂廳,命名為“庫立吉廳”(CoolidgeAuditorium);其次,他帶領音樂部同仁于1925年10月庫立吉廳落成之時,成功籌辦一連3天、總共5場的第一屆“國會圖書館室內音樂節”。

至此,英格爾讓庫立吉夫人看到了愿景,獲得絕對的信任,因而將1918年起連續舉辦7年的柏克夏音樂節告一個段落,轉移到國會圖書館,并將永續經營的重要關鍵——經費來源給補上。庫立吉夫人捐出50萬美金給國會圖書館,成立“伊麗莎白‘史帕格。庫立吉基金會”(the Elizabeth SpragueCoolidge Foundation),以這筆基金衍生的利息來支付往后在庫立吉廳舉辦音樂活動所需的費用。從1925年首次音樂會至今,庫立吉廳已演出逾萬場次的音樂會,舉凡世界知名的室內樂團都曾經出現在該舞臺,首演過的二十世紀的經典室內音樂作品更是不計其數。它也成為國會圖書館的主要特色,參觀的重要景點之一。

(五)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庫立吉基金會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成立,是美國政府與私人捐贈在音樂領域最早且非常成功的合作范例,它樹立了一個良好典范,國會圖書館為此特別成立“國會圖書館信托基金委員會”(The Library of Congress TrustFund Board)來管理這筆款項以及未來的相關捐贈?!度A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曾報導這個基金會的成立,認為是舉世無雙(no exact counterpart in all the world)的一件大事。在一篇名為《老鷹開始學唱歌!在一位慷慨女士的幫助下,美國國會圖書館發動一項音樂上的創舉》的文章開頭,英格爾也大器地宣布:美國政府或是說美國人民,最引以為傲的一個機構——華盛頓的國會圖書館,剛剛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開始推廣最高層次的音樂藝術……在文章最后,他也特別提到:非常希望庫立吉夫人所立下的典范,能夠激勵其他熱心慈善家們的追隨。對他而言,這整個事件的發展遠超乎預期。他為美國音樂史寫下精采篇章,更為音樂檔案工作譜出一段足以傳誦千古的傳奇。在此基礎下,爭取珍貴檔案進駐,也成為歷任音樂部主任的重要任務之一。國會圖書館音樂部官方網站上顯示,至今他們已經累績超過500份主要以人名命名的“特藏檔案”(SpeciMCollections)。

這些發生在國會圖書館的人、事、物,對我們來說或許很遙遠,然而,檔案工作是不分國界的。每一個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檔案故事,而這些故事要如何被發現、被妥善保存并永續傳承?國會圖書館的經驗告訴我們,首先要建立起“信任”與“責任”的倫理,有了倫理就可以看到領導者宏觀、公部門資源、音樂家創作、演奏家詮釋、音樂贊助人支持、音樂學者投入,還有“音樂檔案人”(MusicArchivists)的熱情和鳴;其次,這是一項以“保存”與“展現”為核心的工作,如何研擬技術對文獻做最適當的處理,開放使用給外界爬梳其歷史脈絡與文化內涵,將里面的知識進行傳播。這就是檔案工作的基石,在此之上,無論身處何方,皆可譜寫出屬于自身音樂檔案的動人樂章。

二、專業工作環境的建構

當一份檔案被搜集之后,接下來要面對的就是技術性的整理工作。民族音樂學家,也是檔案專家安東尼·西格(Anthony Seeger1945-)曾經形容檔案整理工作是一種“散落與整合的先后關系(Before Convergence wasDivergence)”,當檔案工作者面對堆積如山的文件時,他們的挑戰首先是將散落的資料集中起來分門別類、整理維護、編排描述,進而從中循序整合為一體,化為一份兼具保存與傳承意義的歷史文獻。如何開展這樣的工作?首要之務就是建構理想的專業工作環境,包括軟硬件的規劃與建設。在筆者近年所參訪的機構中,美國國會圖書館打造“國家音像保存中心”(NationalAudio-VisualConservation Center,簡稱NAVCC)的做法是一個很值得參考的對象。

(一)建構完善的硬件設施

1969年,美國政府為了因應冷戰時期的核威脅,于華盛頓西南方約115公里,維吉尼亞州的一個小城庫爾佩珀(Culpeper,Virgmia)外挖空一座山丘,建造起一座戒備森嚴足以抵擋核彈攻擊的基地,里面準備儲存大約40億美元的貨幣,以應對如果戰爭到來的財務供需,是當時地球上最大最安全的保險庫。

冷戰結束后,庫爾佩珀基地完成階段性任務,貨幣與軍隊撤走之后就此荒廢。該如何處置這塊廣約4萬英畝的山丘地以及堅如磐石的碉堡庫房,曾經讓聯邦政府傷透腦筋,一度想委托銀行進行拍賣。直到大約1996年,事情有了轉機,相關人士找上了伍德利派克德(David Woodley Packard,1940-)——惠普科技公司(Hewlett-Packard Company)創辦人之一——大衛·派克德(David Packard,1912-1996)的獨子。那一年他的父親過世,留下大筆遺產,需要思考如何善用;另一方面,1969-1971年問,老派克德曾經出任當時尼克松總統的國防部副部長,跟基地原本就有淵源。在此機緣下,熱愛古典文學與老電影的小派克德同意與政府合作,提出一個贊助計劃:由派克德家族的基金會買下這塊基地捐給政府,并利用既有的保存設施與庫房,由國會圖書館來建造與經營一座“國家音像保存中心”。于是,經過10年籌建,于2007年落成,成為全球最具規模且先進的影音文獻保存基地。

NAVCC可說是運用國際影音典藏社群過去所累積之經驗所打造出來的理想國度。光硬件設施(不包括內部設備)就投入1.5億美金,這也是國會圖書館接受過最大筆的贊助(實際贊助金額目前還在累積中)。里面保存了上百萬件自留聲機和電影發明以來人類所創造的各類影音資料,各項設施之完備舉世無雙。美國人對于國家影音遺產的尊重、關懷與投入,歷史會鄭重記上一筆:在二十一世紀初,一位美國科技公司老板賺取了大筆財富之后,將資產反饋給國家,打造出一個保護影音遺產的永續家園。

1.NAVCC的硬件規劃

NAVCC距離華盛頓約2小時車程。走近大門,可看到建筑以捐贈者派克德命名。

進到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個206人座的電影院入口,用來播放館藏的經典電影。小派克德本身就是一位老電影迷,這是他特別要求的設計。這里放映的電影都是免費欣賞,而這也是唯一對民眾開放的區域。

在內部空間設計上,NAVCC最大特色就是以文獻保存工作流程的專業需求來規劃,并且將聲音和影像載體分開。這也是筆者認為最理想的硬件環境建構模式,以下將以聲音載體的處理區域為例進一步討論,包括原件處理、數字化與庫房等空間,以及一問小型的設備博物館。

2.原件處理區

檔案機構接受一批文獻之后,首要工作就是進行初步的整理分類、登錄與編排,因此一問準備室是必要的。國會圖書館是國家級典藏機構,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檔案送來這里保存,永遠堆滿待處理的資料。準備室有一個開放式書架,把資料先依原始捐贈人或單位的名稱個別擺放。

初步整理好的文獻接著會送到隔壁房間進行下一步處理,這里有一整排工作桌,每個工作桌配有放大鏡的臺燈,工作人員可以放大檢視物件,進行登錄與編排作業。

完成整理與登錄之后的文獻就往前送進隔壁的清洗室,這里面有各式各樣的有聲載體清洗設備,可以解決因為保存不當或是因為年代久遠而產生的各種污損狀況,讓物件盡量回到最原始狀態,以進入下一步的處理程序。至此,原件處理的過程結束,還不需要進行數字化(影音載體數字化成本極高,因此會進行篩選)的資料就送往庫房,需要數字化的則送往數字化工作區。

3.數字化工作區

數字化工作區分為兩個部分:物件本體拍攝與內容轉制。前者是針對載體本身,比如說唱片的封套、解說與圓標等等靜態影像的檔案制作。使用設備依形式分為掃描或是拍照,平面文件以掃描為主,有些大尺寸或是立體的文件如錄音蠟管則會用拍照的方式。原則上每個影像檔是以TIFF、600dpi為存檔標準規格。

數字化工作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將載體內容的聲音進行播放與錄制,這里總共有11問錄音室可以同步處理聲音紀錄史上所有類型載體的數位轉錄作業。一個典型的工作臺會設有專業錄音系統,左右兩邊則有各種播放設備,配備國會圖書館自行開發的檔案管理與保存自動化系統,可將錄制完成的聲音檔案自動處理,分別轉成典藏級(Bwv Wave24/96)與公共瀏覽級的檔案,傳送到不同功能的服務器上保存或提供外界聆聽服務。

錄音室的各種載體播放設備都是客制化或廣播級的專業設備。

4.庫房區

整理好或數字化完成的原件就會送到恒溫恒濕庫房內永久保存。從庫房入口處拍攝的照片,幾乎看不到盡頭。

如前所述,這個位于挖空山丘中的庫房原本是冷戰時期的貨幣儲存庫,現在成為國家影音遺產的家。里面一共有26問保存室,燈光照明與消防設施完備,溫度保持在大約攝氏12度,相對濕度約35%,對于有聲載體來說,是最高規格的保存環境。

原始文獻是前人實際走過所留下來的“足跡”,也是最珍貴的文化遺產。從這些詳盡規劃與設計可以看到國會圖書館對于文物保存工作的投入與尊重,他們把這項工作視為對人類歷史以及后代子孫的責無旁貸。千百年之后,很多國家的此類文化資產都可能因保存不當而消失無蹤,但他們所擁有的絕對會完好如初。

5.服務器機房

完成數字化的檔案除了永久典藏之外,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提供公眾聆聽服務,這些檔案都會傳送至館區內也是恒溫恒濕的機房。里面擺放著幾臺大型的檔案儲存伺服機,下圖是一臺Oracle公司制造的檔案儲存服務器,里面用的磁碟StorageTek一顆可以儲存8.5TB的資料,這樣一臺服務器機柜裝了大約3,000顆,數量驚人!透過高速光纖網絡,遠在100多公里外的國會山莊可以隨時瀏覽聆聽機器里所存放的檔案。

6.小型設備博物館

聲音的紀錄與重播,皆需要透過專為載體設計的機器。而這些機器其實也展現了人類挑戰聲音儲存與播放技術的智慧結晶,當然同時也具有保存的價值。在這里也有一問擺滿古董音響設備的房間,像一座小型設備博物館,存放許多經典名機。

7.聆聽國家點唱機

NAVCC典藏了自留聲機與電影發明以來人類所產出的約630萬件影音資料(120萬部電影,300萬項錄音,200多萬件相關的腳本、海報與照片等等),檔案長度可擴展達150公里,數量可觀!

除了專業的保存工作,NAVCC也有著多方面推廣與展示館藏的方法與作為。在全球各個角落,最快的捷徑就是透過國會圖書館建構的“國家點唱機”(National Jukebox,http://www.10c.gov/jukebox/about)來聆聽許多NAVCC所珍藏的歷史錄音,認識這個夢幻的影音遺產保存基地。

(二)建立檔案處理方法與流程

NAVCC的硬件建設是依據工作流程來規劃,而這套流程是如何被制定的呢?這得追溯至1949年,基于二十世紀前半的兩次世界大戰對于歐洲戰場的音樂歷史文獻和文物帶來一場世紀浩劫,為了撫平傷害,一場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聚集來自歐美澳12個國家,共60多位音樂學者、圖書檔案館專家(包括戰敗國的德國與奧地利代表)的會議在當地召開。會議中討論了許多議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促成了兩年后“國際音樂圖書館、檔案館與文獻中心協會”(IntemationalAssociation of Music Libraries,Archives,and Documentation Centers,簡稱IAML)在法國巴黎成立,為音樂圖書文獻的戰后重建以及未來的保存與發展,搭建了共同守護與交流學習的國際平臺。IAML組織下現有四個工作小組:“影音資料”(Audio-VisualMaterials)、“參考文獻”(Bibliography)、“編目與后設資料”(Cataloguing and Metadata)與“服務與培訓”(Service and Traing)。多年來,在這些小組運作下,來自全球的專家們透過經驗與需求,逐步擬定出一套整理檔案的依循規范與標準,成為各個典藏機構啟動檔案工作的助力。例如知名的美國紐約卡內基廳(camegie Hall)在慶祝100周年(1891-1991年)時,就是借助這樣的力量建立起自己的檔案館。

1969年,有鑒于影音資料的專業性以及涵蓋領域不僅止于音樂,IAML的影音相關成員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一次會議上,進一步成立“國際聲音與音像典藏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und andAudiovisual Archives,簡稱IASA),攜手面對影音類文獻的保存議題。這個今年歡慶50周年的協會現設有“組織知識”(OrganismgKnowledge)、“唱片”(Discography)、“技術”(Technical)、與“培訓與教育”(Training&Education)等四個工作小組(Committee),其中技術小組出版的多份工作手冊(TC 03,04,05,06),分別針對有聲遺產維護的基本規范、原則與策略(TC03),有聲文獻數位保存的指南(TC04),聲音與影像載體的處理與儲存(TC05),以及去年(2018)剛完成的影像記錄保存準則(TC06),都是現今全球影音檔案機構推動相關工作的最佳參考。

一份檔案的保存工作牽扯到非常多的細節,需要許多專業人力以及經費的投入,是一件浩大工程。因此有經驗的檔案專家對于啟動一項典藏工作,通常會先問清楚目的(purpose)是什么?再評估自身的條件以及能夠爭取到的資源,進而擬訂妥善的處理策略與方法。如果沒有事前的完整規劃,往往會造成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浪費。由IAML和IASA專家們數十年來所孕育和分享的經驗,無疑是在評估以及研擬各項工作之前,務必深入了解與研讀的對象。

以數典中心為例,經過一段摸索時期,從2010年開始,我們才在曾經任職于國會圖書館美國民俗生活中心(AmericanFolklife Center,Library of Congress)的華人檔案專家——葉娜(Nora Yeh)博士指導下,開始將手邊搜集而來的資料,依據國會圖書館,也是IAML組織下的全球檔案館所遵循的標準流程進行處理,包括:“取得”(acquisitions)、“登錄”(accessioning)、“處理”(processmg)、“保存”(preservation)、“命名”(numberin曲、編撰“檢索工具”(Finding Aids)等步驟。此外,也將參與國際社群活動以及執行計劃多年所累積的經驗勾劃出一個工作項目與流程圖(參見表一),每項計劃根據實際的需求確認工作范圍,再琢磨如何將每一項程序在能力所及之下確實執行。

今天,雖然我們已經有許多針對檔案工作的外文文獻可供參考,但筆者認為,以中文書寫且因地制宜的工具書還是有其必要性。去年(2018年),由數典中心專任檔案員曾子嘉與上海音樂學院副研究員韓斌所撰寫的《音樂紙質文獻保存指南》在臺灣出版,這份指南聚焦紙質文獻,呈現兩位作者多年累積的經驗,就如美國華盛頓大學音樂圖書館周尚則(Judy Tsou)。館長在此書序言中提到: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沒有這些內容的指引,華人地區的音樂檔案工作者很有可能會因為實務經驗的不足而重蹈錯誤的覆轍。葉娜也為此書寫下序言,她說:過去十年間,亞洲對于文化遺產與音樂史料的尊重及維護措施上有著顯著的提升,但以我所了解,至今尚未有任何出自專業檔案工作者的中文著作在針對音樂文獻的處理與保存上有如此深廣的指引與論述。筆者認為這本指南的出版具有多項的指標性意義:首先,它是華人音樂圖書與文獻典藏領域,第一本結合兩岸以及海外華人專家們所共同合作的成果;其次,它的內容與國際標準接軌,不僅借助前人經驗,也有助于未來大家參與國際社群活動;最后,藉由這本指南,相信可以讓更多珍貴文獻得到更妥善的照護。

除了這本紙質文獻指南,2011年筆者曾參考多份國際文獻編撰《數字化工作流程指南:影音資料》,提供影音載體數字化保存的依循參考。另外在葉娜博士居中穿針引線之下,數典中心也于2018年翻譯完成美國民俗生活中心(AFC)出版的一份經典文獻——《民俗文化與田野工作:文化紀錄工作指南》(Folklife & Fieldwork:AnIntroduction to CulturalDocumentation)。此本指南由AFC的資深檔案員執筆,1979年發行以來就是全球從事民俗與田野工作者有如“圣經”般的手冊,也是大學民族音樂田野采集相關課程的最佳教材之一,目前已經更新到第四版(2016)。這三本指南分別針對紙質文獻、影音文獻與田野文獻,再加上筆者新近完成之著作《典藏音樂:論音樂檔案工作之理念與方法》,相信足以提供中文閱讀者認識音樂檔案工作從歷史、概貌、理論以至實際操作的一套指引。

三、永續發展的思考

當專業工作環境建構完成,接下來需要面對的,就如同庫立吉夫人成功打造柏克夏音樂節之際,開始思考如何永續的問題。在英格爾的斡旋下,庫立吉爭取到國會圖書館內打造一座音樂廳并成立基金會,讓自己收藏的作品手稿以及音樂檔案有了最好的歸屬,立下檔案擁有者與國家典藏機構合作的極佳案例;也告訴我們,長遠而言,很重要的關鍵在于建立頂層的架構。國會圖書館在建造NAVCC的同時,也有著同樣的思考,值得我們進一步認識。

(一)透過立法來打造國家影音文獻典藏的未來愿景

NAVCC由財力雄厚的派克德家族獨立贊助,且國會圖書館本身就擁有傲視全球的館藏,在經費無虞、資源豐沛之下,唯一的挑戰來自于自我期許,如何精益求精、更上層樓。就行政體制而言,美國聯邦政府組織內并沒有文化部,國會圖書館在國家文化政策的擬定上長期以來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庫爾佩珀基地確定要轉變為NAVCC后,館內專家們也發現,美國長久以來缺乏針對影音資料保存的整體與永續性政策,于是在2000年,敦促國會通過了一項“國家錄音保存法案”(National Recording PreservationAct),讓后續工作有了法源與強制性;接著于2002年,依法成立“國家錄音保存委員會”(National Recording PreservationBoard),集結相關領域專家形成智庫,提供政策咨詢與決策,此外也辦理一項極具獎勵意義的“國家錄音登錄”(NaionalRecording Registry)活動,目的是每年選拔出25項能夠代表與展示美國錄音遺產珍貴性與多樣性的歷史錄音,給予肯定殊榮,來提高當代人的保存意識,也彰顯為后代長期保存這些遺產的重要性。

第一批被登錄為國家聲音遺產的紀錄包括許多時代經典,像是第一位因灌錄唱片成名的歌王卡羅素(Erico Caruso,1872-1921)錄音、世紀名曲的作曲者親自詮釋、以及促成美國爵士與搖滾音樂誕生的歷史名盤等等。

另一方面,委員會也主導與贊助影音文獻保存議題的調查與研究。藉此,美國完成有史以來第一次針對錄音保存進行的全國性調查報告,于2010年出版《美國錄音保存現況:國家遺產在數位時代的危機》(TheState of Recorded Sound Preservation in theUnited States:A National Legacy at Risk inthe Digital Age);接著,2012年由國會圖書館召集全國數十位相關領域專家所撰寫的《國家錄音保存計劃》(National RecordingPreservation Plan),為國家錄音文獻提出永續經營的策略藍圖。

從這一系列工作,我們可以看到,在打造NAVCC的同時,國會圖書館另一方面也在主導擘劃國家影音遺產典藏的愿景,從立法到建立智庫,進而擬定完整策略,讓接下來的各項檔案工作,無論是收藏(collect)、保存(preserve)與提供知識存?。╬rovideaccess to knowledge)等有了法源依據以及具體的方向。這種從上而下建立起的一套檔案保存政策,立下一個如何成就永續發展的極佳學習范例。

(二)藉由自我檢視來面對挑戰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但前提還是要先深切了解自己的足與不足之處,才堪以計日程功。本篇文章之目的是藉由討論他人之經驗與做法,來使讀者們對于音樂檔案工作有更全面的認知。在執行層面,綜合多年之經驗,筆者在此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供大家自我檢視:自己身處的社會是否已經具備對于檔案工作“信任”與“責任”的素養?自己的機構對于檔案的“保存”與“展現”,是否已經擬定完整的策略?有完善的檔案管理機制與工作流程?聘有專職的檔案管理員?加入國際音樂典藏社群?熟悉代表性的音樂檔案工作相關技術文件?各項條件足以獲得國際專家的認可?如果有尚未達成的部分,就是未來必需面對的挑戰。與大家共勉之!

猜你喜歡
典藏影音國會
典藏
往來·典藏
影音
典藏
影音
影音
“娘子軍”
典藏閣
影音月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