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中國民族音樂欣賞之銜接教學的策略研究

2019-12-14 14:11印劍
求知導刊 2019年31期
關鍵詞:欣賞教學策略

摘 要: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藝術財富,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學習內容。在信息化、國際化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青少年對中國民族音樂欣賞作品的認識和了解略顯缺失。中小學教材中有相當數量的經典民族音樂欣賞作品重復呈現,如何把握好這兩個學段對同一作品的不同教學要求的處理和實施,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和研究的話題。本文以《瑤族舞曲》為例,著重闡述中小學銜接教學中中學課堂教學策略上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民族音樂;欣賞;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31-0056-02

引 言

《國家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初中階段,欣賞教學是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欣賞能力的形成,對豐富學生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冬幾逦枨愤@一欣賞作品在小學五年級和中學八年級教材中都有出現,但教學要求各有不同。如何在中學階段讓學生對該作品有更深入透徹的認識和了解,進而加深學生對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的熱愛和敬仰,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了一些有效性策略。

一、目標的精準設定是實施課堂教學的出發點

小學教材中對《瑤族舞曲》的教學內容僅限于A、B兩個部分,中學階段則是全曲,小學階段主要是對作品中民族樂器的初步了解和對兩部分主題的粗略感受和體驗。因此,教師在確定該課時的目標時,一方面需要注意中學階段教材中此作品對中學生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還必須充分考慮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尤其是他們的學情現狀和學習需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避免“炒冷飯”帶來的消極效果。

例如,在知識目標的設定上,除了要讓學生能夠認識并了解不同的中國民族管弦樂器及音色效果,還需要增強學生能感受、分析樂曲的曲式結構的能力,在每聽到一個主題時能用手示意各部分表現的情緒和聯想到的情景。在能力目標的設定上,除了要讓學生主動聆聽和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積極感受、體驗樂曲的音樂情緒,還要讓其在教師的幫助下分析四個主題的主奏樂器、節拍、節奏、旋律、速度特點。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定上,要讓學生能夠了解瑤族音樂民俗,綜合感受中國民族音樂獨特的藝術感染力和表現力[1]。

二、多感官并重是中學階段欣賞教學的生長點

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先生曾說:“任何孩子都可以成才,只要有合適的方法?!笨梢娊虒W方法的巨大威力。欣賞教學不是耳朵的專利,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教師都需要調動學生多感官的積極參與。律動不僅僅適用于小學生,它也符合中學生年齡特點,遵循著“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學科”這一觀點。筆者在執教時深切感受到眼睛和肢體是音樂欣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例如,筆者在教學的各環節中展示了能夠觸發學生真情實感的圖片,如瑤族盛會、山寨美景、長鼓舞蹈、民族樂器、旋律圖譜等;在導入環節用紙杯代替長鼓,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音樂欣賞,有節奏、有韻律地隨音樂律動,感受教師不同節拍的變化,為辨析A、B主題拍子的轉換打下基礎,也為學生初步了解長鼓文化,感受瑤族盛會中的瑤族舞曲埋下伏筆。在欣賞主題一的時候,讓學生用動作表示吹拉彈打類樂器的次第出現,在分析第二主題時,通過音軌畫面的呈現讓學生用手或身體感受、體驗音樂的力度變化,這些設計都可以讓學生廣泛參與到音樂中來。通過教學實踐,筆者深刻感受到中學階段的律動尤其需要注意不必糾結動作的整齊劃一、優美到位等,要重點關注肢體動作與體驗音樂情感之間的關系,動作只是對聆聽、欣賞音樂的輔助行為,要簡練、能被學生接受。無須花哨、無須從始而終、無須過分統一要求,教師要做的就是帶領和鼓勵學生全情投入、大膽想象、努力探索、發現、創造。

三、作品的理性分析是學生內在需要的關鍵點

音樂教育家曹理等認為,吸引聆聽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中學生已經進入抽象思維發展階段,語言更具邏輯性,學習更具理性,他們更喜歡用分析的方式去了解音樂。因此,不能延續小學階段的簡單聆聽的要求,而要對音樂內涵有進一步的深入理解。在教學中要由淺入深地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層層深入,將各主題段落的突出特點和旋律、節奏、節拍、和弦、和聲、曲式結構等知識融入教學的各環節并采用不同的方法逐一分析解決,教學設計要注意不使學生有負擔感和過多的理論堆砌感,而是真真正正帶著興趣和疑問去探索音樂要素對作品情感表達所起的變化和作用,切切實實感受中華民族音樂的博大精深。

例如,在首聽《瑤族舞曲》時,筆者通過播放合唱《瑤族舞曲》的音頻打開學生的耳朵,拉近他們與音樂作品的距離,先解決節拍、主題、情緒感受這三個問題。接著用視唱主題一和主題二部分旋律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節奏和速度對情感表達的作用,進而總結出主題一的優美抒情是因為稀疏的節奏和徐緩的速度,主題二的熱烈活潑是因為密集的節奏和較快的速度。在復聽主題一時,筆者從樂器音色的聽辨角度讓學生將竹笛、琵琶和二胡進行排序,感受中國民族樂器帶來的音色層次和對情感表達、情境渲染、人物刻畫等的作用。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體會主題一用音樂描繪瑤民們奔赴空地參加歌會時的場景,是人們排著整齊的列隊、邁著矯健的步伐, 還是三五成群、陸陸續續、步伐輕快地前往赴會呢?學生非??鞓返亟o出了正確答案,由此可見,他們已經感受到了音色與音樂形象刻畫之間的微妙聯系。

四、音樂文化的滲透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增長點

音樂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進行綜合教學。音樂與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它涉及音樂與社會生活、音樂與姊妹藝術、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等各方面。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地把各方面的文化內容滲透其中。

例如,在導入環節,教師用長鼓舞帶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出示瑤族長鼓并做非常簡短而自然的介紹,用800多年的歷史和瑤族始祖盤瓠的傳說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再讓學生猜鼓名,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關于長鼓的文化,提升學生對瑤族民樂深入探究的持久興趣。在正式開始聆聽民族管弦樂作品《瑤族舞曲》之前,教師用合唱《瑤族舞曲》作鋪墊,并借機介紹劉鐵山創作該作品的思維來源;在介紹該曲所用的民族樂器時,著重講解笙和阮的聽辨,再結合笙融入民族文化的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教學完成后,提問學生:瑤族歌會的盛大歡騰是在樂曲的第一部分就告一段落了嗎?接下來,歌會還會發生些什么?音樂又會如何去表現呢?一邊欣賞一邊又滲透了盤王節盛會的傳統慶祝盛況,讓學生對作品再次有了立體的認識,對音樂主題有了更加豐富的場景想象。

結 語

總而言之,中小學中國民族音樂作品的銜接教學是教師需要關注的一個方面,無論是中學教師還是小學教師都應當深入了解教學對象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學習現狀和學習需求,充分以學生為中心,展開教學的每個步驟,中學階段更需要在小學已打好的基礎之上找準拓寬的知識面和達成目標所需要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張前.音樂欣賞、表演與創作心理分析[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印劍(1980.3—),女,江蘇南京人,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育。

猜你喜歡
欣賞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識字寫字結合教學策略探析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三項教學策略
基于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作文教學策略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側重欣賞實效,著眼音樂創造
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閾下技校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
德媒:中印尚難以做到彼此“欣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