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光祈《論中國的古典歌劇》學術價值初探

2019-12-20 02:08程瑩
藝術評鑒 2019年22期
關鍵詞:學術史戲曲

程瑩

摘要:王光祈先生的《論中國的古典歌劇》不僅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二篇博士論文,更是首篇運用西方比較音樂學研究方法系統研究中國古典戲曲的文章。本文通過分析王光祈求學經歷、論文寫作背景,以及對文章內容評述,總結這篇博士論文特點,初步探討它對我國音樂學學科建設的意義以及戲曲音樂研究領域的學術價值。

關鍵詞:王光祈 ? 《論中國的古典歌劇》 ? 戲曲 ? 學術史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22-0010-02

一、人物簡介

王光祈(1892-1936)是我國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愛國主義音樂學家和音樂史家。雖然僅有短短44年的生命,他卻用極具能量的光和熱推動了我國音樂學學科的發展,被譽為“東方研究比較音樂學第一人”,“中國近現代音樂學的開拓者”。

1892年,王光祈出生在四川溫江縣城西門外的魚鳧鎮。出生后不久,父親就因病去世,家道中落,母親羅氏獨自將其撫養長大,孤兒寡母的生活可想而知有多么艱辛。羅氏出身富戶,飽讀詩書。在母親影響下,王光祈在9歲前就讀完《三字經》《百家姓》等書。1902年羅氏見王光祈讀書進步很大,于是將他由三官廟私塾轉到溫江城內的社學巷私塾學習。當時的塾師黃玉珊學識淵博,王光祈在跟隨其學習的5年里獲益頗多。1914年,年僅22歲的王光祈出夔門入京城學習法律,并于1918年順利畢業。1920年4月,他以《北京晨報》、上?!渡陥蟆?、《時事新報》特約記者身份赴德留學。他先到法蘭克福半工半讀,通過三處報刊特約通信的收入,供養自己在波恩大學學習德文和政治經濟學。1922年他轉為攻讀音樂學專業,開始學習小提琴演奏和音樂理論知識。1927年考入柏林大學專攻音樂學,師從霍恩博斯特爾教授、薩克斯教授等。1934年,他以《論中國的古典歌劇》一文在波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王光祈在德國的留學生活,十分艱苦,全靠賣文為生。1936年1月12日,王光祈因突發腦溢血驟然病逝于德國波恩醫院。

王光祈先生的學術造詣得到了德國音樂界承認。1934年的6月6日完成這篇名為《論中國的古典歌劇》的博士論文答辯,其后經科學、藝術和國民教育部部長的批準,這篇論文在日內瓦的《東方和西方》雜志上發表??梢哉f他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第一個在歐洲為祖國贏得榮光的音樂學家,也是我國最早獲得世界承認和肯定的音樂學家。

二、博士論文寫作背景

通過王光祈先生在每篇著作中的自序可以得知在1927年進入柏林大學學習音樂之前,就已經寫作完成《東西樂制之研究》(1924)和《東方民族之音樂》(1926)。在《東西樂制之研究》中,他采用歐洲新興的比較音樂學方法對“中國”“歐亞非三洲接壤諸國”“希臘”“歐洲中古時代”“歐洲近代”的樂調、樂律以及樂譜等方面進行研究。試圖以這樣的方式連接起中西方音樂文化溝通的橋梁,向國內介紹身處異鄉所習得的西方比較音樂學觀點和方法?!稏|方民族之音樂》中,他又首次將世界樂系分為“中國樂系”“希臘樂系”和“波斯亞剌伯”樂系,這一分類方法至今仍然得到認可。由此可見,在寫作完成這篇博士論文之前,王光祈先生就已經多次運用“比較音樂學”這一新興學科進行學術研究。通過大量文獻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他對中國音樂的構成形態、風格特點也有一定認識。

此外,彼時德國漢學的興盛也是他得以順利獲得大量文獻資料對中國音樂進行研究,最終完成這一博士論文的重要原因。19世紀以來德國學界興起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熱潮。例如,德國地理學家李?;舴覐?868至1872年一直在中國進行地質地理考察?;貒笥?877年完成了五卷帶有附圖的著作《中國——親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為根據的研究》,其中首次提出“絲綢之路”這一重要的學術概念。隨后又一大批學者參與漢學研究,對相關資料的進行收集與實地考察的客觀描述,這些資料也成為了后期德國漢學興盛的豐富土壤。王光祈曾感嘆到“漢學一科在德國各大學中尚未被人承認之時,柏林圖書館方面對于中國書籍即已著手有系統之收藏,從未間斷。因此所缺書籍,為數并不甚多”[1]。

三、學術價值分析

他用德文寫下的這篇博士論文,在20世紀30年代曾傳入我國,但彼時我國政治局面極不穩定,內憂外患之下這份文稿不慎遺失。198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偶然間從日本學者岸邊成雄先生處得到了該文的德文復印件。研究所從事德語音樂文獻翻譯的金經言先生于1983年前后對這篇博士論文進行翻譯工作,該文隨后收入《王光祈音樂論文選》中。[2]戲劇藝術反映了人類的生存狀態,寄托了人類的生存發展需求,可以說研究戲劇藝術也是研究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中華民國元年,王國維先生曾以宋、元時期的中國戲曲為研究對象,寫作《宋元戲曲史》,書中引用大量豐富史料,詳細羅列劇目,涉及眾多劇作家,這部著作被視為是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的開山之作。王光祈先生則是選取了明、清時期的“南戲”作為研究對象,不僅具有高度的人類文化價值思考,更體現了中國戲曲中極具地方特色的音樂風格。當時已有蕭友梅先生的博士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王光祈則另辟蹊徑,在前人研究宮廷樂隊的基礎上,選擇多存在于民間的戲曲表演藝術為研究對象,選題可謂是典型又獨到。

在德讀博期間,他為中國的出版社撰寫、翻譯了近三十冊書,其中十四冊為音樂學著作,還用英文為《漢學》雜志、《大英百科全書》《意大利百科全書》撰寫了音樂史的文章。多年的留學經歷豐富了他的學術眼界。跟隨霍恩博斯特爾與薩克斯教授的學習,也讓他了解了比較音樂學這一研究方法,在博士論文中他融會貫通,將中國文獻學和比較音樂學等多種研究方法結合,從文獻中梳理中國古典戲曲產生、演變的來龍去脈,同時又將其置于社會歷史的背景下進行思考,彰顯了王光祈先生廣闊的研究視野。雖然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篇博士論文才得以廣泛流傳,體現應有的學術價值,但今日我們再次細細品讀之時,是否更該為他那嚴謹細致的研究態度、開闊靈活的學術視野而肅然起敬,并進一步思考我們的研究如何做得更加完善呢?

整個論文的前言、緒論、主體與附錄之間邏輯嚴密。前言部分先對讀者群體進行分析,考慮好寫給誰看,再來構架整個論文。在研究方法上進行解釋,以多年來收集的中國史料為依據,運用所學比較音樂學研究方法。在緒論部分,先將中國戲曲以劇本和曲譜為依據劃分為三個階段,讓讀者了解其發展的大體情況。接著再羅列出相關歐洲和中國的研究文獻,并用比較音樂學研究方法對中國古典戲曲曲譜的可靠性進行考證。在采用現代眼光研究中國戲曲的初期,全面而又理智的提出自己目前研究和預測后人研究會面臨的困難及解決辦法。在“古典戲曲的發展及其特點”的論文主體部分中,作者從十二個章節論述了古典戲曲的淵源、發展及其各方面的特點和特點的成因。在最后一個章節“幾個例子”中,用四個具體的例子將前文之所述,生動鮮活的置于案例中剖析。在唱腔的分析中還運用歐洲作品分析的方法,將大篇的唱腔切分成句幅,對應前文所述之音樂和板式特點加以分析。附錄中三十個古典戲曲劇情的介紹,幫助歐洲讀者理解中國古典戲曲的題材、美學特點。整篇文章角度全面,邏輯嚴謹。

這篇博士論文對我國的戲曲音樂研究來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誠然,以今日之學術眼光來看,這篇博士論文部分分析略微顯得不夠深入,但在幾十年前我國音樂學學科尚且剛剛起步的階段,能有這樣的學術成果實在是令人喜悅。在那樣一個硝煙彌漫、戰火紛飛的年代,作者只身飄零在異國他鄉,心中卻依然對中國的傳統藝術體裁——戲曲念念不忘。通過對文獻的大量收集和整理,加以細致認真分析得以完成這篇著作。其論文選題之典型、學術眼界之寬廣、文章架構之嚴謹,如今看來依然是難能可貴的。

王光祈先生對于中國古典戲曲的重視,以實際文本資料為基礎進行時期劃分,對曲詞關系的初步探討,對中國音樂中倫理觀念代替了音樂美學的看法都對后世的音樂研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在《東西樂制之研究》一書的自序中他曾言:“吾將登昆侖之巔,吹黃鐘之律,使中國人固有之音樂血液重新沸騰。吾將使吾日夜夢想之‘少年中國然涌現于吾人之前”。先生終身踐行的“音樂報國思想”[3]更值得吾輩深思!

參考文獻:

[1]王光祈.王光祈旅德存稿[M].北京:中華書局,1936.

[2]喬建中.20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研究論綱[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02).

[3]劉再生.中國近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猜你喜歡
學術史戲曲
從《四庫全書總目》看四庫館臣的術數類書籍纂修觀
中外大學生體驗非遺戲曲文化
戲曲從哪里來
傳統戲曲
趣學本土戲曲
四部委攜手推進戲曲教育工作
河南省將戲曲納入大中小學課程
淺議《中國小說史略》之“略”
陳寅恪個人史與學術史的交織:基于比較視野的探析
道家與韓非法律史學地位的再認識及其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