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境者的文學景觀

2019-12-23 07:15朱婧
揚子江評論 2019年6期
關鍵詞:京都散文文化

朱婧

林文月曾撰文說她的選擇和成就有很多偶然,始終是靠“直覺”。選擇讀中文系,是因為同學都報考外文系,她為了免俗涂改了志愿,被臺大中文系錄取。后來也曾嘗試轉系,被系主任臺靜農勸返。讀完四年本科,林文月再入臺大中文系研究所,從事古典文學研究。1969年,三十六歲的林文月獲得去京都大學訪學的機會。此次訪學,林文月是為了撰寫有關唐代文化對日本平安文壇影響的論文。與此同時,她接到林海音《純文學》雜志的邀約撰寫域外散文。故而,在完成論文的空隙,以做論文的心態實地勘考,收集資料,完成了散文集《京都一年》的寫作?;嘏_灣后,林文月發表論文《〈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附錄了《源氏物語》部分章節的譯文,這部分她自己翻譯的譯文很受讀者歡迎。進而,她花費了五年時間,譯成這本巨典,獲得諸多肯定和榮譽。林文月在臺大任教多年,出版學術著作《謝靈運及其詩》 《澄輝集》,是六朝文學研究頗具影響的學者。關于文學生涯,林文月曾在回憶文章中寫到,她學生時代也嘗試過寫小說,被恩師臺靜農批評為文辭靡麗,不諳世情,不適合寫小說。而寫作《京都一年》,不經意間卻開辟了適合她的散文路徑。若仔細去觀察林文月幾個身份的越境和穿越,清晰可見的是,林文月的成就并非偶然。她研究謝靈運,寫作《京都一年》,翻譯《源氏物語》和《枕草子》,無一不與她的審美趣味合契。懂得局限,選擇得當,故能在幾個領域有所成就。

考察林文月的全部創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她切入日本文化的方式?!毒┒家荒辍穮㈤喆罅繗v史、文學要籍,對旅居暫時“在地”的日本文化進行充分地研究。在此基礎上,汲取漢語古典散文的文史互文傳統,以空間為經,時間為緯,在文化越境中開始她的文學生涯。作為翻譯家,林文月選擇翻譯的多是與中國古典文化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日本文學典籍。對林文月而言,翻譯不只是不同語言表層的詞匯、語法等的轉換,也是一種跨文化的對話。翻譯活動同時激發和影響林文月的創作活動,我們能夠在譯者后記讀到她對翻譯對象同理同情的默契。具體到創作實踐,林文月嘗試以“擬古”的方式對翻譯作品進行文本再造,使得翻譯活動和文學創作活動圓融貫通。

《京都一年》主要寫京都風物與交游,從內容來看與常見的旅居散文并無二致,值得關注的是林文月的文化越境問題。文化越境的前提是承認世界上不同地理空間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谶@個前提,不同地理空間的旅行者有可能成為不同文化空間的越境旅行者。文化越境,“他者”眼光的獲得和文化互看,其深入和深刻程度,首先取決于越境前文化越境者對“我”的文化的浸淫和理解。赴日之前,林文月自臺大中文系本科而研究所,專研中國古典文學多年,研究重心為謝靈運詩,亦涉獵《詩經》、曹氏父子詩,陶淵明及白居易研究等,寫作學術論文《<詩經>“國風”中所表現的我國古代婦女》 《曹丕曹植兄弟的文學觀》 《陶淵明、孟浩然與王維》 《平岡武夫與《〈白居易〉》等。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者的身份和背景使她對“我”的文化傳統有清晰和理性的審思,不僅是研究,林文月自覺地選擇成為傳統文化的“保護者”和“發揚者”。在散文《讀中文系的人》中,林文月回顧其求學經歷與學術生涯,如此寫道:“我想中文系的人最重要的任務是在傳遞我們的傳統文化——從各個角度和立場,小心翼翼承擔我們的古典文學的保護者,甚至于發揚者?!盿林文月赴京都大學訪學,研究唐文化對平安文學的影響,具體來說是研究白居易《長恨歌》對《源氏物語》的影響,這就是她后來發表的學術論文《〈源氏物語 桐壺〉與<長恨歌>》。意識到林文月作為傳統文化的研究者、保護者和發揚者身份的自覺體認,自然不會對她的這個文化接受和影響的研究選題感到意外。

因此,寫作《京都一年》,作為觀察對象進入視域的京都,既是現實的京都,也是淵源中國文化傳統的平安王朝的“平安京”。事實上,不只是林文月赴日訪學的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即便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京都的御所、庭院、祭祀活動,依然留有平安王朝文化風物的痕跡。平安時期是日本貴族文化的全盛時代,平安文學的主體是宮廷女性文學,有書寫貴族生活的《源氏物語》和《枕草子》等經典存世。無論是日常生活方式,還是精神世界和審美意識,唐朝大陸文化強烈影響著平安時期貴族階層的生活?!对词衔镎Z》曾如此寫道:“嵯峨帝所書《古萬葉集》選集四卷,延喜帝所書《古今和歌集》,紙為唐國淺縹色紙所繼,封面裱以綺羅,為同色較濃紋樣,同色玉軸,書繩為緞制,作唐式式樣,優雅無限?!敝T如此類關涉“唐風”雅物的描寫在平安文學中很常見,“唐風”被貴族階層視為“優雅無限”,奉為典雅之范。

其實,稍早的平城京(奈良時代)時期,大陸文化就已經滲透到貴族物質生活的諸多方面,如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所言:“宮廷中的官員穿上大陸風格的禮服;天皇的日常用品使用從大陸船運而來的或者仿制的鏡子、小刀、雙六盤、屏風等工藝品?!眀延展到平安時期更是蔚然成風,修習漢文典籍是貴族教育的重要內容,政府官員需要在大學學習儒教經典,通過考試才能獲得任用?!蹲鲜讲咳沼洝分袑懙溃骸坝栊质讲控┥贂r嘗讀《史記》,予在側旁聽?!睆奈膶W活動看,唐詩漢文在貴族中盛行,平安前期的大江千里編寫《句題和歌》,即以一句漢詩為題,翻譯該詩句為和歌,平安中期文學鼎盛期的代表作《和漢朗詠集》則收入大量漢詩經典,并由此影響日本古典文學的諸多經典?!对词衔镎Z》的《須磨》卷中,源氏匆忙離京時攜帶的就是《和漢朗詠集》。奈良時期的平城京已是仿造唐長安建設,擁有帶有瓦頂和朱紅色立柱的大陸宮殿建筑樣式的大內里;到了平安時期,更加成熟全面地學習唐朝大陸文化在都城的格局和建筑上有更多呈現,直接影響著平安京的外部形態。平安京的規劃布局與唐長安的規劃布局都承周制,以方格網布局為主。他們的形制都來源于《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眂甚至命名上都有重合的“朱雀門”。

《京都一年》記京都游歷,寫京都的庭院、寺廟等歷史遺址,不止步于狀寫景與物之美,而是細察景物的文化遺存及歷史沿革,既優游風景,又行旅文化,是典范的學者散文?!对L桂離院及修學院離宮》一篇,談及游歷曼殊院,體會枯山水庭院之美,林文月第一次談到京都的庭院和中國大陸文化的關系,她敏銳地指出這種白山白水的庭園構想即受由中國傳入的禪宗文化影響,融以北宗山水畫苦淡雄勁之風。此番發現引發她對京都庭院的興趣,她有意識地實地游覽、查閱資料。另一篇《京都的庭院》,林文月系統梳理了日本庭院傳統,闡釋歷奈良、平安、至鐮倉朝代,以“池泉庭園”為主流的庭院設計與中國是有淵源的。她認為庭院起于《古事記》及《日本書紀》上所記載的“堅庭”,具有實用和祭祀兩種功能的“庭”,在當時本僅意味著一塊平實的堅土,飛鳥時代的蘇我氏仰慕大陸文化,模仿中國式的生活,在堅土之上鑿池筑島?!稘h書·郊祀志》載:

“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馀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川壺梁,象海中神龜魚之屬?!敝袊ピ褐械某嘏c島原來是具有象征意味的。到后世,庭院設計逐漸擺脫宗教觀念,轉為美的追求,更于形式上增添花木、泉石,以求豐富的變化。

《京都的庭院》談及枯山水庭院的盛起由來,對《訪桂離院及修學院離宮》中關涉枯山水庭院的內容作進一步補充??萆剿陌l源早在平安時代,而盛于室町末期的東山時代。其時,掌權的足利氏喜愛中華文化,平安朝以來傳入的禪宗佛教也歷鐮倉、室町二期更形昌盛,亦因為受禪宗文化的影響,足利氏愛好搜集趣味枯淡的北宗畫,北宗畫特重的畫面的余白亦符合禪宗以心傳心的教義,枯山水即創見地以敷白沙表現余白??萆剿ピ杭纫员弊谏剿嬛剿畧D為基本精神,故其表現力求雄渾蒼勁。

《京都一年》細察文化源流之顯在和隱脈,勘探文化存續之肌理和細節,并以細察和勘探的過程結體散文的篇章結構,既清晰呈現日本庭院的形態與審美追求的變遷,亦能闡釋源于中國的大陸文化對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如何產生影響;既能因為實地經歷的實在實感領悟枯山水作為典型的日式景觀所具有的卓絕美感和精湛的工藝要求,同時也能看到景觀中所凝聚的中華文化與日本文化的歷史交融。一地文化的形成和綿延受歷史、地理、人文諸多因素的影響,而不同地域的文化的交流、互補由此存真、革變是自然之事,亦是人類文明形態豐富并進步的方式。作為文化越境者,林文月所游歷的京都庭院,是一種特殊觀望和理解方式的京都庭院,她不斷從中發現古典中國的舊影。

京都多寺院,寫京都游歷自然要談及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即宗教(禪宗佛教)之傳播,伽藍之建設?!犊蘸?東寺 市集》一文借由書寫在空海忌辰探訪東寺及市集的游歷,引出空海在傳遞大陸文化時的經歷與成就。早年空海以請益僧身份在長安青龍寺從惠果鉆研佛法,受真言密教傳法位之灌頂,回到日本后立道場,弘密教,行施濟,被奉為弘法大師??蘸A魧W唐土期間,不僅搜集佛理經典,更運輸外典,攜返大量中國詩文詩集文論,對日本當時及后世漢文詩做出貢獻?!惰b真與唐招提寺》一篇書寫了鑒真經歷艱難的東渡來到日本,建唐招提寺和弘法的經歷,與井上靖的歷史小說《天平之甍》可為互文。鑒真東渡帶來大量佛法典籍,亦帶來大量文物書帖,將唐土文化帶到日本。唐招提寺保持著鑒真時代唐朝寺廟的風貌,其講堂是以平安京的東朝集殿遷建的,而昔日平安京宮殿則大體模仿長安宮殿建修。如今,唐朝與平安京的宮殿已經無存,唐招提寺的這座講堂成了當年宮殿建筑的罕見實例。因此在日本的唐招提寺看到古長安的宮殿遺跡所能引發的幽思自是不言而喻的,正是文化的交流與遷移,保存與更新,才帶來具有如此豐富意味的景觀和心靈感受。從留學僧、請益僧求學唐土,回歸建設,到鑒真東渡幫助日本規范宗教戒律,由此禪宗三宗鼎力,延續至今的盛景,成為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京都的遍地佛寺,鴟尾鐘鈴,拍掌焚香,有其悠長久遠的前因往事。

林文月游歷京都,是文化行旅的游目騁懷,帶著深厚的“我”的文化情感在異境游歷,書寫的今世有京都的前史在焉,自然規避了走馬觀花的游客的慕新和驚奇。值得一提的是林文月書寫京都寺院,其文體受中國古文典籍影響,尤受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影響至深,她后來也撰寫《〈洛陽伽藍記〉的冷筆與熱筆》加以說明。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經歷了敘事的權力從史、樂官的獨占向私人著述轉移漸下子書的過程,形成史書與子書兩種寫作傳統。子書具有說理、記言與記事相結合的特征,其中故事主要是為了滿足敘事功能。林文月認為,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借伽藍寫前朝興衰,融合了史書和子書的兩種特征。他書寫伽藍細部,秉持著史部的“實錄”原則進行寫作,而寫與伽藍相關的傳錄異聞則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她在《〈洛陽伽藍記〉的冷筆與熱筆》中說楊衒之:“冷筆以寫空間,故條理井然……手握一支冷筆,縝密考覈資料,謹慎安排字句”,“熱筆以寫時間,……文字隨著情感起伏而變得異常熱烈激動,他嚴厲地教訓,尖苛地嘲弄,痛快地貶詆,熱筆縱橫地揮灑起來”d。林文月對此持肯定態度,她在寫京都的寺廟時,亦采用了這種冷筆熱筆交錯的方式,以冷筆精準描繪客觀物景,以熱筆談及相關的歷史傳說個人觀感,常抒發對民族文化的種種感懷?!犊蘸!|寺·市集》一文,寫到東寺的金堂外觀融合和式、唐式及天竺式建筑的特色,灌頂院為真言宗密教神圣道場,據云系當年空海模仿唐青龍寺式樣而建造。她陳說,據傳空海幼年以神童聞名,年十五熟習《論語》 《孝經》及史傳,年十八修《毛詩》 《尚書》 《左氏春秋》。二十剃發受戒,三十一歲入唐土,隨唐青龍寺惠果專研佛法。返日后,受嵯峨天皇禮遇,于教王護國寺開創真言宗。當年空海自唐返日,帶回大量典籍,據載攜返的唐人詩文有《劉夷希集》、王昌齡詩格及詩集等多種,另著有詩文論《文境秘府論》,廣收六朝及唐人論著,詳析詩文法規,對日本當時及后世漢文漢詩貢獻不少。文中寫到,二樓陳列空海自唐返日時收藏的袈裟之箱,其中存放的健陀縠子袈裟是由惠果所贈,“已經僅余破損碎片,裱在絹上,這幾片零碎的布片,小心地收藏在玻璃柜后”,并感喟“今日我們瞻仰唐代遺物,想象先人的生活,在京都奈良的博物館中窺其一端”。如此,實與虛,冷與熱,均由她精細穿插布局,形成對一段久遠歷史的體貼再現。

文學翻譯是林文月的重要文學活動,也是“越境”體現得特別充分的部分。1973年4月,林文月撰寫的論文《〈源氏物語·桐壺〉與〈長恨歌〉》刊登于《中外文學》。彼時《源氏物語》還沒有中文版刊布,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她在論文后面附譯了《源氏物語》的首帖《桐壺》,一并發表??l后,引起讀者興趣,要求全譯《源氏物語》。以此契機林文月花費了五年時間翻譯《源氏物語》,譯文在《中外文學》連載,于1978年12月終筆。此間感受,林文月在散文《終點——為〈源氏物語〉完譯而寫》中談及:“從來沒有這樣滿足過,卻也從來沒有這樣寂寞過?!?/p>

《源氏物語》是林文月正式翻譯活動的開始,她繼而翻譯出《枕草子》 《和泉式部日記》 《伊勢物語》等日本古典文學要籍。翻譯理論家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中指出:“語際轉換不能忽視語言符號的這種文化信息承載——傳遞功能,意義的轉換必須包括語言文化信息所包含的盡可能完整的內容和特色。否則,意義的語際轉換必然是不完全的?!眅文化越境者林文月不僅是憑借所從事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辨識出日本京都古中國的面影,而且與翻譯活動相關聯,除了表層的詞匯語法的置換,還獲得一種超越語言自身的更遼闊的跨文化對話。

林文月對樋口一葉處女作《暗櫻》的翻譯可謂精妙?!栋禉选窞闃靠谝蝗~早期受王朝文學“悲戀”傳統影響的擬古式寫作,林文月既在文辭上保留其簡凈輕逸又通過注解讓趣味意旨得以傳達,使得作品形神俱至。

《暗櫻》一篇如此開場:

人說:“白檀雙葉已聞芳香”(一),當她三葉、四葉地逐漸成長時,世人紛紛都已經期待日后的姿色了。春山微雨花稍綻,更添增覽眺的景色,那教人驚艷時節究竟在何時?猶如月影穿松葉,綽綽約約十六歲,梳起了成人高高的發髻(二),髻上系著一只扎染的蝴蝶結,真個是萬綠叢中一點紅,在哪兒都醒目?!爸写寮业男〗恪?,人人爭相談論她。生為美人也是夠麻煩的。

(一)日本古諺云:“旃檀雙葉已聞香,梅花含苞便傳芳?!迸c我國俗諺“三歲知老”類近。此謂千代幼時已顯現日后美麗之質素。

(二)古代日本婦女十六歲成人,改發型梳髻,稱“高島田”?!霸掠啊敝甘怪疂M月,與十六歲成熟之美少女相應。

林文月在翻譯后記中也說:“小說的故事情節并不復雜多變化,但文字精美古典,是一葉作品的特色。由于她身處明治時代的日本,其社會、政治、民情、風俗等,一切皆由傳統轉向現代化之際,加以個人浸染古典文學甚深,所以她雖以現代小說之形式寫作,但字里行間每常蘊含濃郁的典雅風格。作為譯者,這種美文的傳迻,最是困難不易。若其徑采意譯,則趣味盡失,唯留單純的故事骨架;若一一顧及所蹈襲隱喻之典故、俗諺,乃至頂真格、雙關語等諸奧妙之處,則恐怕將事倍功半,徒顯得冗長費解而已。這一篇四千余字的譯文,斟酌再三后,仍不得不設十一條注釋……”m

林文月選擇散文進入文學創作,有偶然性也是學識修養作用的必然。一定意義上,林文月從《京都一年》開始的散文創作是從學術研究自然溢出和滋生的。往往是這樣,專業的研究者在觀點、文體和語言等方面多有無法被制度化的學術研究收編的,而被自由任性的散文所接納。觀察中國現當代文學學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多從學術研究中獲得資源和支援。學者寫散文,寫“文化”散文越境到作家是一個自然而言的結果。林文月的案例,亦符合中國現當代文學多數學者散文的發生機理。

不局限于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文化散文的歷史淵脈可追溯到中國古典文人的札記和筆記,如魏晉《博物志》 《古今注》,唐代《封氏聞見記》 《資暇集》 《刊誤》,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清代的《池北偶談》,近代如《花隨人圣庵摭憶》 《骨董瑣記》,以及現代魯迅的隨感錄。文化散文的外延涵蓋甚廣,朝政掌故、歷史傳說、世情風習、名人軼事、評詩論文、辨經說字、風景名勝皆在可述之列,包含豐富的文化內容。至近現代這一支散文寫作漸向學者散文靠近,如周作人、沈啟無、江紹原、黃裳、張中行等人的散文。而在中國臺灣地區這一支經梁實秋、林語堂的發展,延續至余光中、楊牧、張曉風、林文月等作家。

余光中也曾經提出“學者的散文”的概念:“這一型的散文限于較少數的學者。它包括抒情小品、幽默小品、游記、傳記、序文、書評、論文等等,尤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文章為主。它反映一個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靈,往往令讀者心曠神怡,既羨且敬?!眓學者散文的創作與作者的專業修養,感性認識與語言能力不無關系。極端地說,林文月的散文創作也是另一種學術研究,是一種“散文體”的學術研究。不只是林文月,通觀中國現當代學者散文,從“學術”的散文角度觀察其散文,從“散文體”的學術角度觀察其學術,可以進而發微學者散文在文學和學術研究兩個領域的意義和價值,正是類似于林文月這樣的越境者,拓殖和豐富了散文和學術研究內容或者文體的可能性。

觀察林文月的散文創作亦有一個自身“一個人的文學史”變化過程。早期的《京都一年》,不脫學術研究的窠臼,對人文景觀進行考證,附加諸多注釋,大量引用前人詩句。以散文任性而為的文類屬性觀之,《京都一年》拘謹有余,而放任不夠?!毒┒家荒辍肥橇治脑掠蓪W者越境到作家的轉型之作,后續的《午后書房》 《作品》 《回首》 《交談》 《人物速寫》 《飲膳札記》逐步擺脫學術研究的拘束,有一個愈見松愈見淡的變化。后來林文月也說:“至于文學創作,雖然也是在傳達作者的感情思想,但有時不必要完完全全說明白,甚至也可以只漏一端而幽晦其余,故意留下想象的空間……”o這些變化和感悟是學者和作家的角色轉換自如達成所致,最終如詩人陳義芝言:“游心于人世,尋思于學府,描寫生命因緣、歲月感悟,以個人獨特的歡愁與同時代的光影契會,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作為漢語世界日本文學的翻譯家,她受到日本文學的影響至深,尤其是日本古典文學,這些也反哺到她的文學創作。她散文創作中的平和節制,既存有古中國文化的溫柔敦厚,亦有日本古典文學的清寂典雅,甚至直接取材日本文學經典,兼采兩國文化。

如《步過天城隧道》一篇,她借用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和松本清張《越過天城山》小說人物和情節,寫出了往昔與今朝物在境遷的經典母題。她再現兩部作品中的少年形象,假想他們也帶著各自的經歷和故事走過這條隧道?!兑炼沟奈枧分小按髦懈咧谢諑玫拿弊?,身穿和式衣袴的青年”,追蹤無意遇見的少女,“或許,在如此幽黯的隧道里,也還分辨得出她低首碎步時露出的白皙后頸吧?!薄对竭^天城山》里“戴著白色制服帽子的少年”離家出走,一雙穿舊了的草鞋在腳下,遇見獨行的游女,“一雙裸露的細致的腳趿拉著不屐,看得少年心跳言語吱唔”。

于是,林文月寫下:“一甲子之前川端康成所走過的,恐怕是另一條舊的天城隧道了?恐怕二十多年前松本清張筆下那少年走過的,也不會是方才那條長共千二百步的新隧道吧。如是,則我前一刻忽喜忽憂,亦驚亦懼的種種感慨,豈不都是庸人自擾的白日夢嗎?”p末了她以蘇軾的詩作結,道出舊歡新愁,古今如夢的幽思。

林文月以學者身份自京都旅居開始文學(散文)創作,又因由學術研究介入翻譯實踐,成就了學者、作家和翻譯家的三重身份。殊為難得的是,林文月的三重身份之間并無隔閡,反而彼此跨越邊境,從容穿越,互為助益,既形成各自規定性,又相互給予可能性。據此,一定意義上,林文月的個人文學史亦是不同身份的“越境史”,越境者的文學景觀是觀察林文月寫作獨特性的一個重要且富有意味的角度。林文月自己說:“我的正業是教書,所以學術研究乃是生活重心,但寫論文費心傷神,雖然偶爾有一得之見,也是極其愉快之事。但長期埋首于許多書籍、資料、索引、卡片,復又將其中之發現整理出一個條理來,這其中的過程既漫長而又緊張。所以完成一篇論文以后,往往急欲轉換心境,其中一途,便是寫抒發感思的散文?!眖“我另有一種轉換心境的方法,即是翻譯?!眗越境者林文月破除文體壁壘,其學術文章、散文和翻譯彼此滋養中呈現葳蕤,而且,林文月也在提醒一種“愉快”的學術研究可能達至的方式和路徑,散文和翻譯于她而言不只是學術研究之外換了一種工作,而是“轉換心境”。從這里,我們也能約略發現中國現當代學者散文的發達,既是對學術文章龐大嚴整體制的掙脫,也是散文文體自身自由對學者的召喚和吸引。

【注釋】

a林文月:《讀中文系的人》,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第38頁。

b[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趙仲明譯,譯林出版社2018年版,第79頁。

c付遠:《道家思想與建筑文化100講》,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5年版,第40頁。

d林文月:《洛陽伽藍記的冷筆與熱筆》,《臺大中文學報》1985年第1期。

e劉宓慶:《新編當代翻譯理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48頁。

f周作人:《關于清少納言》,《日本古代隨筆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329頁。

g林文月:《擬古》,中國工人出版社2018年版,第5頁。

h林文月:《飲膳札記》,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第179頁。

i林文月:《游于譯——回首譯途》,《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63頁。

j林文月:《關于古典文學作品翻譯的省思》,《因難見巧:名家翻譯經驗談》,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版,第13頁。

k季星:《人生是一場直覺》,《2013中國散文年選》,花城出版社 2014年版,第158頁。

l葉渭渠、康月梅:《物哀與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識》,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頁。

m[日] 樋口一葉:《十三夜》,林文月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第11頁。

n余光中:《逍遙游》,大林出版社1977年版,第30頁。

o林文月:《擬古: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之結合》,《蒙娜麗莎微笑的嘴角》,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頁。

p林文月:《步過天城隧道》,《未能忘情:臺港暨海外學者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頁。

qr林文月:《交談》,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119頁。

猜你喜歡
京都散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與風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精品獎(30名)
2021年《儷人·西部散文選刊》評論獎(10名)
生與死的尊嚴(散文)
京都古跡
誰遠誰近?
京都好咖啡
“微”生活 發現·秋韻京都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