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問題:歷史與現在”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2019-12-26 06:39邵羿凌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19年3期
關鍵詞:武漢大學教授歷史

邵羿凌

早在20世紀30年代,梁漱溟便意識到鄉村問題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問題,他在《鄉村建設理論》一書中指出,“一部中國近百年史,從頭到尾就是一部鄉村破壞史……鄉村建設,是非建設鄉村,而意在整個中國社會之建設,或可云一種建國運動”。①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換言之,鄉村問題的實質就是中國鄉村以何種方式回應農業中國向工業中國轉型的歷史要求。具體而言,學界對鄉村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鄉村教育問題,據《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記載,“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文盲率大約是80%,而且被視為識字的20%的人當中,已經包括了那些只認識幾百個中國漢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為半文盲的人”②R.麥克法考爾著,謝亮生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培育適應工業社會的科技文化人才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對鄉村教育問題的研究成為不同學科研究的焦點之一;二是鄉村治理問題,包括鄉村自治組織建設、城鄉社會市場一體化、國家與農民關系等,這是社會學學科研究的重點領域;三是鄉村文化問題,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中國的鄉村文化傳承較為良好,文化活動井然有序,自20世紀90年代城鎮化進程加速以來,中國鄉村的人口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凸顯,鄉村居民心理安全感與文化認同感“雙缺失”的困境日益顯現;四是鄉村經濟問題,主要包括鄉村經濟的發展歷史、農民的收入來源(工資收入占比與農業收入占比)、農村市場(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等問題。

鄉村問題始終內嵌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之中,對鄉村諸多問題的探討與研究,不僅能夠增強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對中國鄉村問題的理解,更具體地領會“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內涵,更重要的是打破學科壁壘,逐步形成對鄉村問題的多學科交叉研究路徑,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與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加深武漢大學青年教師對中國鄉村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解,2019年5月20日,由武漢大學“文科青年教師學社”主辦,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承辦的“鄉村問題:歷史與現在”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召開。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劉偉教授,社會學系賀雪峰教授、李向振博士后,經濟與管理學院方迎風教授,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陳波教授,歷史學院魯西奇教授等來自武漢大學不同院系的學者分別就中國鄉村的歷史、經濟、文化、社會治理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本次會議由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魏斌教授主持。

一、中國鄉村史研究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魯西奇教授認為,在歷史學科范疇內,不存在專門對“鄉村問題”的研究,正是社會學的發展使“鄉村問題”成為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歷史學家才去探索歷史上鄉村有什么問題。在對中國鄉村史的研究上,歷史學者采用了三種不同的研究路徑:一是對歷史村落地理的研究,主要聚焦鄉村聚落的性質、鄉村聚落地理交通區位與經濟文化網絡、鄉村住宅的形式及空間結構;二是對古代鄉村制度史的研究,以“控制與自治”為研究核心,既立足于王朝國家看鄉村,又立足于鄉村民眾看國家,重點考察王朝國家的鄉里控制制度與鄉村自治制度;三是對鄉民社會及其變遷的研究,即把鄉民及其社會作為出發點,研究他們怎樣相互交往形成不同的關系,如何構成社會關系及其網絡。

隨后,魯教授進一步闡釋自己研究理路的演進過程,他的第一步思考從地理學出發,這是受到法國傳統的鄉村景觀與農村史研究、德國鄉村聚落地理學傳統的影響;第二步便從人類學有關權力的生成、形式及其意義的討論入手,進而探索權力如何營造更大的政治體,即國家,以及國家如何處理不同的權力體;第三步便是把王朝國家的鄉村民眾主要看作被控制、被壓迫、被剝奪的對象,并假設了一個路徑:自然的鄉村人—編戶齊民—向上攀登的鄉紳。

最后,魯教授就“中國鄉村”概念提出了5個問題:一是鄉村是否包括游牧區,二是“城鄉連續體”概念如何定義,三是在不同的歷史文獻中要怎么分辨“鄉村”,四是“鄉民”能否組成自己的社會,五是“鄉村制度”應該歸類為誰的制度。

二、社會學視角下的鄉村治理研究

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賀雪峰教授首先從歷史與現實的關系談起,他認為“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歷史學是通過歷史資料形成史實,而社會學本身沒有歷史學的考據實力,不過這兩類學科的研究都是從史料中發掘經驗本身的邏輯,而經驗不清、理論切割經驗的問題阻礙了有中國主體性的社會科學理論的形成,所有中外學術研究都要為理解中國歷史與經驗服務。其次,賀教授指出,要理解鄉村治理的歷史與現實,需要把握三個方面:一是理解鄉村中國的時空墮落與區域差異,其中包括村莊的結構與地理差異、鄉村工業化、社會分層等諸多課題;二是要弄清中國式的農村發展道路,其中包括農民“半農半工”的謀生方式與城鄉社會市場的一體化、快速轉型期等問題;三是認識國家與農民的關系。最后,賀教授還闡釋了他對中國社會科學主題的認識,即中國社會科學存在兩種循環,一是大循環(經驗—理論—經驗),二是小循環(理論—經驗—理論),學者要建立中國社會科學,而非西方式社會科學,一定要在吸取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經驗與歷史,具有想象的能力,形成中國主體性的社會科學研究與話語權。

隨后,賀雪峰教授與魯西奇教授對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差異展開了討論。兩位教授均認為,無論社會學還是歷史學都是研究工具,學科分界是研究的壁壘,歷史學無法親歷現場,但是可以通過復雜的觀察研究與歷史經驗最大程度的還原現場,而社會學更大程度上代表著活的經驗。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劉偉教授認為,中國鄉村在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軌的歷史進程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缺乏對經驗的理論性概括,學界需要從大的線索即國家與鄉村的權力關系入手。鄉村有其發展的自治基礎與建設力量,要加強國家與鄉村權力關系演變研究,提升鄉村治理水平。

三、基于居民文化參與的鄉村問題研究

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陳波教授從鄉村文化傳承與鄉村居民文化參與的角度解讀鄉村問題。他認為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中國的鄉村發展是較為穩定的,文化傳承較為良好,文化活動井然有序,自20世紀90年代城鎮化進程加速以來,中國鄉村出現的人口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導致鄉村文化載體缺失、文化人口流失,加之公共文化建設的空心化與格式化共同造成了鄉村居民心理安全感與文化認同感的“雙缺失”。針對這個問題,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在理論層面,嘗試構建以文化空間論、文化福利論、文化場景理論為主體的理論體系;在實踐層面,連續數年開展覆蓋全國的“文化第一線”調研活動,獲得了大量有關鄉村居民文化參與的數據,同時與100家國家公共文化政策研究基地合作,共同促進基層文化建設科學化、惠民化。

陳教授還闡述了未來的一些構想,即搭建對鄉村問題研究的交叉學科交流平臺,并力爭在2019年召開以“鄉村振興”為主題的學術會議。

四、鄉村經濟研究

經濟與管理學院方迎風教授認為,通過經驗觀察所得出的信息可以成為理論的一部分,但是要解決鄉村問題,必須綜合社會、歷史、文化、經濟等多學科理論知識,從不同角度著手,單一學科或理論解釋無法全面地推動鄉村振興。隨后,方教授指出鄉村經濟研究的幾個范疇主要包括鄉村經濟的發展歷史、農民的收入來源(工資收入占比與農業收入占比)、農村消費市場(消費是升級還是降級)、農村貧困等問題,并闡述了當前中國農村貧困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一個對貧困問題的理論解釋,即基于行為視角,經濟學者通過文化貧困、社會交互效應、代際傳遞與家庭內部分配等方面來研究鄉村居民的貧困問題。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熊芳芳老師結合自身研究經歷提出了對鄉村問題的看法。她對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研究方法表示贊同,并認為鄉村的發展與繁榮一定要以保存鄉村生活的獨特意義為基礎。以歷史的眼光看,西方國家如法國的城鄉關系經歷了從二元對立(20世紀60年代之前城市對鄉村的“掠奪”)到互動互利(城市反哺農村)的轉變,從法國經驗看,鄉村的復興賦予鄉村空間新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功能。鄉村生活方式日益現代化的同時,也力求保持其不同于城市的空間屬性和文化特質。如何將城市的發展與鄉村的復興相結合,尤其是如何保留鄉村豐富多樣的人文和自然景觀,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最后,主持人魏斌教授指出,此次學術研討會進一步加深了武漢大學青年教師對中國鄉村問題研究的理解,有效地推動了武漢大學跨學科交流平臺的構建,打破學科壁壘,成功地實現了青年教師在學術研究上互通互助的愿景,為武漢大學的人文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全新助力。

猜你喜歡
武漢大學教授歷史
校訓展示墻
在武漢大學拜謁李達塑像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劉排教授簡介
李斌雄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AnAnalysisofCohesiveDevicesinARoseforMissCaroline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