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挖掘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價值與路徑探析

2019-12-26 06:39楊洪敏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19年3期
關鍵詞:人文精神中華道德

楊洪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4版。習近平反復強調要“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②《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第2版。。深入挖掘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對于新時代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人文”指重視人的文化?!坝^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卦·彖傳》)人文精神則是關注人的生命尊嚴、尋求生命意義的價值,中華文化貫穿著強烈的人文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發的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

(一)物我統一:和合精神

物我關系在本質上是天人關系,不過在個體層面生動體現出來。在“天人合一”的影響下,中國古人在物我關系上體現出強烈的和合精神,即人與外在于自身的客觀世界和諧相處的價值追求,從而形成了傳統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

和合精神強調的是:人要在順應外界而非征服自然的基礎上彰顯自身的主體性?!坝刑斓厝缓笕f物生焉”(《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是指人類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需遵循萬物生息法則。在儒家看來,人和自然萬物同為天地所生,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由此人應稟受生生之德,仁愛自然萬物,進而與萬物成為一個道德共同體。道家進一步崇尚“道法自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人類不應凌駕于自然之上,應遵循天、地、自然之道,在其所構成的世界中尋找立身之本,如“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莊子》);要求人類要“知?!?,仁愛自然、順應規律、適度索取??傊?,內含于儒、道兩家的和合精神,從物我統一的角度協調了人與外界的矛盾關系,展現出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對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深層關懷。

(二)禮法并用:規約精神

在傳統文化中,“禮”和“法”是實現人倫價值的重要手段,其中“禮”指規范人行為的典章、制度,“法”指刑罰或法律。前者用來提前防御,后者進行事后懲罰。二者的目的是使人們遵循普遍的社會規范,形成穩定的道德價值,從而達到“盡倫”的社會目標。在“禮法并用”的文化背景下,中國人形成了一定的規約精神。

追本溯源,禮法關系貫穿于中國文化始終??鬃犹岢龅摹案复?、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禮記·禮運》)的等級倫理最早確認了“禮”的血緣關系之基?!安粚W禮,無以立”(《論語·季氏》)說明“禮”乃人安身立命之本,賦予了社會成員特定的社會角色??梢?,禮制不僅確立了復雜的人倫關系,而且其典章規范賦予社會生活以儀式感,使人們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要求。隨著后來禮崩樂壞,“法”的作用不斷得到重視,如荀子提出了禮法并施的思想,主張將儒家的禮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結合。這兩種手段形成中國傳統社會“德主刑輔”“禮法并用”的主要治國思想,對人的規約意識形成產生了極大作用??傊?,禮法并用的人倫規約使人們自覺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責任,規定著人的社會關系,是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社會性表達。這一精神雖然與現代社會的規范規則意識有一定區別,但仍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

(三)修心制欲:自律精神

意欲是中西哲學面對的重大問題,中國古代哲人以節欲的價值取向來引導欲望,但這種節欲并非外在強加,而是人們意識到欲望客觀存在,反觀內心并進一步自我審視的一種自我修養過程,是人們向內求得節制私欲的修心歷程。

儒學對“人欲”有深刻論述??鬃釉?“克己復禮為仁”(《論語·為政》),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下》),荀子曰:“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荀子·樂論》)。顯然,儒學承認人的自然情感和欲望客觀存在,即“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但又同時強調不能任由私欲泛濫。為此,以“求諸己”向內進行自我審視,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向外進行觀察,使人主動接受道德引領。同樣,道家也主張節欲,“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老子·第五十七章》),老子認為私欲膨脹會導致人的樸素本性喪失、精神追求被物欲遮蔽,正所謂“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四十六章》)。因此,道家倡導人們應回歸自然、與“天道”合一??梢?,儒道兩家分別以道德、自然為節欲路向,通過超越一己之私,更好解決公與私、義與利、群與己之間的矛盾關系,來達到提升人生境界的目標。

總之,不同的節欲路徑能將人的生命存在從低級自然層次調試到高級道德層次,將個人自我追求引導到超越性的精神層面上來,保持了人之優于天地萬物的自主性,這反映了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個體德性追求。

(四)注重人事:入世精神

最后,中華傳統人文精神還體現在積極入世上,通過對天命的敬畏態度和保持對“神”的適度遠離達到對“人”的重視。在人類早期,祭祀與宗教密切相連,祭祀本身就是宗教活動。我國歷史上“神道設教”就具有宗教的最初形態,《尚書》中的“天命不僭”“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都表現出對“天”的崇拜和對“天命”的敬畏。但中國早期的祭祀活動并未向宗教的抽象形態發展,而是過渡到一種世俗的道德教化?!皠彰裰?,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篇》)儒家的祭祀活動是一種教育活動,在倡導人們淡化死亡意識的同時,希望人們用有限的精力關注現實?!翱鬃記]有把人的情感心理引導向外在的崇拜對象或神秘境界,而是把它消融滿足在以親子關系為核心的人與人的世間關系之中,使構成宗教三要素的觀念、情感和儀式統統環繞和沉浸在這一世俗倫理和日常心理的綜合統一體中,而不必去建立另外的神學信仰大廈?!雹倮顫珊?《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三聯書店2008年版,第16頁。這一價值導向使儒學從創立之初就擺脫其陷入宗教信仰的精神泥潭。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早期從神本向人本、由宗教向世俗的轉換對后世道德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使中國人的信仰并不一定必須建立于外在的形而上的西方式“上帝”或者其他宗教人格神之上,而是“堅持以人為本位,重視現世的人倫生活,將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義始終未居主導地位”。②陳江風等著:《中國文化概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84頁。對“人”的重視使儒學在后來的發展中極具生命力和時代感,表現出人應努力拼搏、致力于追求美好生活、實現生命價值的強大生存意義,這是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現實性展現。

傳統人文精神除了體現在上述幾個方面外,道、釋等文化資源也對傳統人文精神進行了豐富滋養,如超凡脫俗的高雅精神、相尊相蘊的齊物精神、道法自然的豁達精神,等等。這些都融入到中華傳統人文精神整體之中,不再單獨分析。

二、新時代挖掘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重要價值

面對當前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挖掘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具有重要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涵養新時代文化氣質

“氣質”本是心理學概念,是指一個人從內到外所發揮的人格魅力。中國古代文獻中,其含義略有不同,如北宋張載提出“變化氣質說”,強調“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王陽明提出“克服習氣、變化氣質”。與個體的氣質相類似,“氣質”一詞還常被用來描述文化現象,表現為一種文化所體現和散發的魅力即“文化氣質”,如東西方文化就反映不同的文化氣質;再如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我國春秋戰國和漢唐時期的文化體現出不同的時代氣質。

文化氣質的核心是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習近平講:“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雹佟读暯秸勚螄碚?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47~48頁。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文化氣質要體現出高度的自信、寬廣、包容、底氣、骨氣。涵養這一文化氣質,離不開傳統人文精神的滋養,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乃是一種人道精神、道德精神”。②錢穆:《民族與文化》,新亞書院1962年版,第32頁。其作為中華民族心理特征、文化傳統等社會意識的綜合反映,積淀了很多至今具有積極意義的價值理念,如中華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和合精神、自律精神,對于提升當代人精神境界、激發精神動力、明確精神底線、樹立精神原則、堅定精神信仰、探索生命價值,對于克服現代理性和多元文化選擇帶來的負面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中華文化話語權

“話語權的確立離不開文化的尊重與認可、交流與融合”。③趙慶寺;《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建構路徑》,《探索》2017年第6期,第114~121頁。進入新時代,中華文化話語權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步確立,“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進一步提高”④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2版。,“主旋律更加響亮,正能量更加強勁,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⑤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1版。,但與此同時面臨著很多新的文化霸權主義的挑戰,如“普世價值觀”仍企圖消解我國主流價值,“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等言論仍不絕于耳,在這一狀況下,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尤為重要。

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話語權是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話語資源,如“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理念相一致,“生生之德”的文化傳統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相契合,因此,挖掘中華文化話語資源能為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構建話語體系提供支撐?!疤岣邍椅幕泴嵙?,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雹蕖读暯秸勚螄碚?,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1頁。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依然復雜的情形下,挖掘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并將之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念的表達中,可以有效應對西方價值觀的詰難與挑戰,使中國故事、中國聲音體現濃厚的中國價值。

三、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理論支點

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的存在方式和價值的回答,構成了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理論支點:

(一)天人合一以定人位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安書》),反映了古人的理想境界和崇高追求,表現人在天地間的積極作用。天人合一是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從自然層面到道德理想層面的天人相合,最終實現自然與人、天道與人道的統一,代表著中國古人的德性追求。

“天人合一”孕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由于這一觀念蘊含著和合意識,實現了對“天人相分”的超越。在人類早期,面對自然的神秘性,“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行,何由考之?”(《天問》)人們會不同程度地意識到人與天的異質性,“天人相分”的思想應運而生。為了克服這一思想內含的深層次矛盾,即在實際層面天人二分與理想層面天人相合,中國傳統文化力求實現天、地、人的統一,通過“修己”“克己”“求諸己”“盡心”“知性”“知天”基礎上的“反身而誠”,打通了物欲之蔽,將外在之“天”收攝到人的主體之中,完成了以“人”合“天”的路向。

可見,天人合一通過對“人”的準確定位,賦予“人”以“德性之天”的內在價值,“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易傳》),使人作為積極能動的主體性存在,讓天的道德價值得到彰顯,確認了人在天地間生命存在、價值指向的道德依據與道德理想,是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主體性確立,有力反駁了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沒有“主體意識”的誤解。

(二)群體和諧以達人倫

人倫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主要體現在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倫理關系中。中國傳統社會實現人倫的路徑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用忠、孝、悌、忍、善等倫理規范由內向外擴展,最終達到群體和諧,從而使傳統人倫觀具有個人和整體的雙重含義。在個人意義上即人與人之間,它指與具有親緣關系或非親緣關系的他人和諧相處;在整體意義上即群與己之間,它指擴展血緣共同體為非血緣共同體,實現社會和諧。

在這兩種關系中,群體和諧始于慈愛孝悌的親緣關系。家作為最小的人際關系范圍,體現出諸多倫理關系,如父慈子孝的父子關系:“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大學》)要求父母撫養教導子女,子女贍養敬愛父母。再如兄友弟恭的兄弟關系:要求兄長關懷弟幼、弟幼尊敬兄長。還有和諧融洽的夫妻關系:要求夫妻雙方互敬互愛。在上述倫理關系基礎上,即血緣共同體向外擴展時,優秀傳統文化要求人們以“仁”為本、以“中”為原則、以“和”為精神,以德待人、求同存異、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匯通,將人倫關系推向新的高度??梢?,群體和諧通過賦予個人以社會聯系,克服了個體的局限性,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人的現實性、整體性、社會性的認知。

(三)身心統一以成人格

人的生活目標最終根源于自我,身心統一表達著“個體人與自己的精神世界、內在自我的關系問題”。①郭齊勇:《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以中國哲學為中心的思考》,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頁。其以身心相“和”為目標,要求個人在道德實踐中規約自身,在精神層面成為具有較高道德素質的理想人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完善人格”的角度分析身心關系問題,以“心”之自律達到“身”之自由,通過人自覺在道德實踐中或調整或超越欲望的主體意識,來完成身心統一,實現人對自我內心世界與外在肉身矛盾關系的主動調控。

中國歷史上,墨子較早論述身心關系,“生,形與知處也”(《墨子·經上》)?!稑酚洝分杏谩皹芬孕奚怼?,講究節制情欲、陶冶情操,發展人的主體自覺性。孟子則認為心理活動引起生理變化,因此要用剛強、專一的意志引領日常道德行為,從而積累仁義道德,蓄養浩然之氣。宋明時期,朱熹指出人要通過自我調控來克制欲望,以達道德理想境界。不同于儒家通過道德規約實現身心統一,道家則認為人應超越世俗價值標準,心胸開闊、不計名利得失,少私寡欲才可知足常樂,進而內心寧靜。之后王陽明更是將知行合一納入人對自我的認識中,提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傳習錄》),主張人只有躬行實踐道德理論,把追求道德理想與完善個人品格融合,才能達到身與心的統一。所有這些,都反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由“身心統一以成人格”的哲學思路。

當然,除了儒家之外,中國傳統哲學中其他思想如道家、法家等也對“人”做出了深刻思考,有些甚至和儒家是相通的,如天人關系的分析等。鑒于儒家形成了古代經學的基本面貌,因此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主線以儒家弘揚士大夫精神、君子人格為主。

四、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獨特優勢

中華傳統人文精神以多角度、整體性實現了“文以化人”的歷史使命,彰顯出獨特優勢:

(一)重情感:人倫情感延展生命價值

中國古代人倫社會的大背景孕育了講求倫理的文化資源,其中涵養了人的情感性表達。即是說,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并非簡單人倫約束,而是把社會道德規范融入情感發展之中,以道德情感超越個體的有限生命,延展了人的生命價值。這是由于古人將情感看作和人的生命直接聯系、神圣而崇高的表現形式,而不是低俗的情欲,認為積極的情感可以驅動人的行為、增長人的能力。因此,人們不僅要尊重自我情感,更要尊重他人情感,共同成就事業。中華傳統文化還認為自然情感客觀存在,但不能任其發展,而要通過內心修養跨越情感羈絆,從而提升情感的道德性。如“溫良恭儉讓”的性情追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執著真情、天道酬勤的奮發精神均來自善良、無欺的情感本性。

可以看出,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對道德情感的重視延展了生命價值,具有獨特的民族品性。愛國主義情感就是建立在共性認同基礎上更高層次的情感體系,它把人們對家的情感認同提升到對民族的整體性認同上,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西方人文思想中雖然也強調勇敢、正義等愛國理念,但缺乏人倫情感的溫度。

(二)重德性:完善品德提升人格理想

與西方人文精神重理性、提倡個體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建構個體理性的思維模式不同,中華傳統人文精神蘊含著明確的家國情懷和價值追求,體現出濃厚的道德理想主義特征。如儒家重視“禮樂教化”,強調“修齊治平”,力求形成“君子人格”,顯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民生關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族憂患意識,等等。道家則獨辟蹊徑,以“出世”為“入世”,主張人要認識并遵循自然界發展規律,要主動克制人類的貪婪欲望,實現人和天地萬物協調發展。二者均要求完善道德品質以提升人格理想,也就是說,儒家倫理德性和道家自然德性是互補的,他們共同把人們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內化于道德品質認知、外化于道德實踐行為,并進一步融入人們精神世界的塑造過程中。因此,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十分重視德性,強調人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完善自我品格。

(三)重整體:道德實踐助力群體和諧

最后,中國傳統文化是整體主義的社會文化,其以血緣關系為基本紐帶,以人倫情感為情感依托,以家國一體為社會組織形式,以道德理想統領社會治理,最后統一于實現群體和諧的目標之中。

對整體價值的關注充分體現在儒家的“群己”之辨中,其以個人利益融入群體利益為價值出發點,強調個人和群體是密不可分的,離開他人和整體,個人便會失去道德實踐的對象環境,因此人們應超越狹隘眼界,認識到個人和群體的價值合一性??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個人生命意義和價值融入群體歷史文化傳承中,用道德規范引領個人情感發展,其目標是實現群體和諧,體現出社會群體以至天地萬物“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即“和”的價值理念,具有獨特價值。相反,西方人文精神則倡導個人意志和權利的自由表達,弘揚理性,激發個體創造力,雖然具有積極的現代價值,但缺少對他人和社會人倫關系的關注。

五、新時代挖掘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路徑

習近平提出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①《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6頁。新時代挖掘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要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培養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文化認知

文化認知是指探尋認知對象蘊含的文化意義,意味著文化選擇。魯迅先生曾講:“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雹凇读暯皆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第2版??梢娕囵B文化認知的重要性。在多元文化觀念交流碰撞的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張力加大,導致人們對傳統文化出現一定程度的認識斷裂。面對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不深入的狀況,我們要培養個人及社會對傳統人文精神的文化認知:一是要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意識的選擇。文化選擇是文化認知的前提,雖然相對于現代文化,傳統文化具有較弱的實用性,但其精神性是現代文化無法企及的。有意識地選擇傳統文化意味著人們具有進一步掌握其精神本質的可能性。二是善于在傳統文化氛圍中實現情境互動。要引導人們進入傳統文化體系,在此情此景中去感受傳統文化的精神魅力,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人文關懷。三是提升對傳統人文思想的理性認知。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反映著當時人們的精神狀態和追求,我們要在文化選擇和情境互動的基礎上,理性分析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現實條件,分別闡釋其原始性和延續性內容。

(二)增強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情感認同

情感認同是指個人情感方面對事物產生的喜愛、贊同和探索的積極態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整體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中華傳統人文精神承載著人們對親朋、國家和民族最深厚的感情,社會成員可以在傳統文化對人的關懷中體驗到彼此相通的情感。增強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情感認同意味著提升人們對自己所追求文化的歸屬感。一是以天下一家的歷史擔當和責任感激發情感認同,社會成員要在培育良好的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中體悟傳統人文精神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要求。習近平強調:“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雹佟读暯皆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第2版。二是以綿延不絕的文化基因和歸屬感涵養情感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和”,其求同存異的包容性,形成了開放的文化格局,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不竭動力。我們要激發國人奮發向上的精神源泉,激活中華傳統人文精神蘊藏的共同情感記憶。三是以對承載人文精神的歷史人物的親近感凝聚情感認同?!皞ゴ髸r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雹凇读暯秸勚螄碚?,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9頁。歷代仁人志士所譜寫的英雄史詩,激勵歷代中國人在不同時期懷著崇高的愛國情感,為國家和人民無私奉獻。我們要感受和走近歷史人物,以崇敬感激發人們對民族國家的真情實感,完成對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情感凝聚。

(三)推動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實踐發展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雹邸读暯秸勚螄碚?,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頁。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要以文化認知激發情感認同,用情感認同強化文化認知,最終都要在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實踐發展中發揮作用。一是要用中華傳統人文精神支撐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昂诵膬r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雹堋读暯皆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第2版?!拔覀兲岢纳鐣髁x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雹荨读暯秸勚螄碚?,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1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現代性表達。二是要有意識地按照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要求立身處世,把道德理想融入實現人生理想的過程,更好地塑造個人精神生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當代人的價值迷失問題。要認識到經濟發展往往使人們迷失在物質追求中,而傳統人文精神中節制欲望、關注人的生命尊嚴等內容,能為解決人們的精神迷失提供良藥。

習近平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雹蕖读暯皆谖乃嚬ぷ髯剷系闹v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第2版?!拔幕d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雹吡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第4版。隨著新時代不斷挖掘弘揚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必然會在社會中廣泛形成對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意義探尋,從而擴大和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范圍和領域,為新時代文化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總之,只有深入挖掘弘揚中華傳統的人文精神,理解以儒家文化為理論支點的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培育中華傳統人文精神的文化認知、情感認同,最終發揮中華傳統人文精神在實踐中的作用,才能夠完成“文以化人”的歷史使命,并不斷地拓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影響。

猜你喜歡
人文精神中華道德
醫學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課的實施路徑研究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醫學生科研能力培養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鐘自救互救實踐創新展現新時代人文精神價值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人文精神是一種文化的自信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