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新人”假設的生成論解析

2019-12-28 20:36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9年2期
關鍵詞:本質共同體人性

胡 雨 晗

(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人性假設理論是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論建構的基礎和前提。任何人性假設理論的生成必須同時滿足兩個充要條件:其一,符合時代發展的現實特征,并滿足當前社會歷史活動的現實要求;其二,對人的本質有著科學的認識和判斷。這兩個條件中,前者是必要條件,后者是可能性依據?!皠撔氯恕奔僭O就是在全球都在向知識經濟時代過渡,且創新需求在全社會蔚然成風的背景下提出來的人性理論。其與同時代所提出來的其余人性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創新人”假設是以具有全面性、科學性、合理性的馬克思主義人性觀作為理論成立的可能性依據的。因此,“創新人”假設是知識經濟時代最具影響力的人性理論。

一、“創新人”假設何以必要?

人性問題是管理的核心問題,任何管理活動都是以對人性的認識為基礎而得以展開的,整個西方管理思想史就是一部對人性認識不斷深化的演進史。人性假設作為建立在一定時代人性認識基礎上的理論預設,是對人的本質特征及行為方式的基本認知和科學判斷,是管理模式及管理理論建構的前提?!罢麄€人類史就是一部人性的生成史?!比说谋拘允请S著實踐的深入而不斷發展的,那么人性假設及相應的管理理念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展。

首先,在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時代。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是人類最初的社會形態,在該形態下,個人完全依附于自然血緣關系和權力的統治,缺乏獨立的自主意識,社會分工的極不發達及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使勞動者只能“作為具有某種(社會)規定性的個人”而從事著繁重的體力勞動,而勞動的目的只是為了維持生存,人對精神層面的需求還處于懵懂無知的狀態,人性的特征僅體現在自然屬性上。因此,此時的管理活動都是基于“工具人”假設的前提下進行的,將勞動者視作“活的機器”,采用絕對集權的管理方式,以權威和暴力為主要管理手段并以維護穩定作為首要的管理目標,對勞動者(被管理者)實施經驗管理。

其次,在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工業經濟時代?!叭擞肋h不會那樣愚蠢的同別人訂立完全有利于他人的協約,而不著眼于改善自己的狀況?!盵1]隨著兩次科技革命的發生,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和迅速發展,個人已擺脫傳統的血緣共同體和專制統治的束縛,人類社會的發展進入到以商品經濟為基礎的物的依賴階段。在該狀態下,社會分工使人的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互分離并截然對立,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人被強制性束縛于職業分工所劃定的勞動形態中,從而造成人的體力與智力的畸形化和片面化發展。此外,技術的普及和財富的累積使人們開始過度的依賴技術從而造成人的“物化”并忽視人的精神追求。工業經濟時代人性的片面發展伴隨著產生了一系列的人性假設理論,從“經濟人”“社會人”到“自我實現人”“復雜人”等,人的發展經歷了被忽視、被發現到被重視的演進過程,而與人性理論相對應的管理活動也經歷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管理階段、人本管理階段等,盡管管理理論愈發完善和科學,但由于對人性始終片面性、客體性的認識以至于管理活動最終都陷入低效的泥淖中。

最后,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社會便已進入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時代。該時代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呈現出兩個基本特征。其一,就人的發展而言??茖W技術與自動化的發展與普及,一方面刺激了生產力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人逐漸擺脫物的奴役,而走向獨立性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也使人從繁瑣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自由可支配的閑暇時間增多,人開始逐漸重視精神家園的建設并追求多樣性、藝術性的生活方式,人的發展呈現出向自由全面漸進的趨向。其二,就社會發展而言。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將取代資本和能源成為基本生產要素,人類的生產勞動由體力變為智力,生產工具是計算機和網絡,知識生產力成為一個國家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增長的關鍵,而知識生產力的本質就是創新,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只有掌握了新的知識并能不斷創新才能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由此,融合了時代發展訴求與人性發展特征的“創新人”假設應運而生,它將人的創新本質與創新需要推舉到首要地位,并將人類存在的價值集中體現在創造性的實踐活動中。

二、“創新人”假設何以可能?

當今時代,知識經濟的呼喚,創新主題的凸顯以及人類自身日新月異的變化使人的創新本質愈加顯現,為“創新人”假設的提出創造了必要性前提。此外,基于管理哲學視域下的“創新人”假設又是以哲學存在論與馬克思主義人性觀為其科學性依據的,所以“創新人”假設是具有科學性、合理性的新的人性理論。

(一)“創新人”假設的存在論依據

人性假設作為一種理論假設和人性預設是建立在人的存在與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人性判斷。因此,管理哲學要想建構一個科學合理的人性觀,就必須從人的存在與活動中去探究人性的本質。正如馬克思所認為,人的存在具有雙重屬性,主觀上人作為自身而存在,客觀上人又存在于自己創造的自然無機條件之中。[2]一方面,作為自在存在的人是與動物相類同的生命的存在,在此意義上人是具有自然屬性的自然存在物。而另一方面,作為自為存在的人,能夠通過自覺的有意識的創造性實踐活動突破本我實現超我的存在。人是以創新為中介實現了自在向自為、本我向超我的進化?!暗谝粋€為自己制作衣服或建造住處的人實際上不過是給自己創造了一些很不必要的東西,”[3]但由此卻將人從動物世界中剖離開來。與人的存在的二重性相對應的是人的活動的雙重性,即外部世界的規律性(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是自然規律的展開與延伸)和人的內在需求的超越性。一方面,人類不斷發展的需要正是通過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對自然必然性的超越來得以滿足,而超越的過程就是突破舊質的藩籬向新質跨越的過程。另一方面,自然規律的演化是以需求的超越性為范導利用人的創造性本質實現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蛻變。人的存在的雙重性規定了對人性研究的基本視角,即實踐人性論的視角,而人的活動的雙重性則決定了判斷管理活動瑕瑜好壞的雙重尺標,即價值尺標與科學尺標。作為從人的存在與活動中推演出的人的創新本質完美的實現了雙重尺標的耦合。由此,“創新人”假設就是建立在人的存在與實踐基礎之上的科學的、合理的人性假設理論。

(二)“創新人”假設的人性論依據

馬克思主義人性觀以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討為基礎確立的對人性的科學認識。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問題的探討主要有兩種思維方式,首先,“一切人,作為人來說,都有某些共同點”[4],馬克思以靜態的角度通過界定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來給人的本質下一個亙古不變的實體性定義;其次,“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馬克思從動態的視角給予人的本質以功能性定義,認為人的本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展開和完善的。馬克思以動靜結合的方式既揭示了人所具有的一般本質,又指出了具有歷史性的社會本質,在人的本質觀上實現了應然與實然、一般與特殊的統一。馬克思主義人性觀打破了“史前社會”將人性靜止的拘囿于主觀“假設”的先驗狀態,指出對人性全面的、現實的、具體的認識“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質,然后要研究每個時代歷史的發生變化的人的本質”[6]。因此,具有現實性、合理性、完整性的馬克思主義人性觀為“創新人”假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1.人的創造性本質規定了“創新人”的來源

人的能動的創造性活動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特征,也是人類存在的本質特征。所謂的人的創造性活動是指人借助實踐的中介作用將自己的主觀目的、知識、意圖、技能等物化到客觀對象當中,以實現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應然與必然的統一,從而在客觀對象當中復映自己的本質。弗洛姆認為,“生產性的人運用他之力量的能力,是實現內在于他之潛力的能力”[7]P97;“人的生產性能創造出物質財富、藝術作品和思想體系,但是生產性所創造的最重要的對象是人自己”[7]p91。生產性就是指人的創造性,只有充分發揮主體的創造性潛能,才能刺激經濟、文化、藝術以及人自身的不斷發展。管理學大師彼得·圣吉強調,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的核心不再是組織外延的擴張,而是組織創新潛能的發揮,如何激發人的創造性本質成為現代管理變革的重心?!皠撔氯恕奔僭O將人的創造性提高到人性的最重要的層面,通過對應的管理模式的創新來激發被管理者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從而實現人的創新理想。在改革創新的時代浪潮愈加洶涌的今天,培養和發揮知識工作者的創新素養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就像歌德將人的創新本質稱作“人的天性的最內在的本質”一樣,“創新人”將人的創新本質力量的發揮視為推動社會發展和人性解放最重要的力量。

2.人的需要本質規定了“創新人”的動因

“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馬克思所說的需要是指人的需要,即是指人擺脫了純粹的物欲制約的需要,是在對現狀的不滿足以及現狀無法滿足人類不斷發展的要求的狀況下產生的。人的需要高于動物需要的地方在于,人的需要絕不僅限于人的自然屬性的單一的物質欲望,而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人日漸產生豐富的其他需要,新的需要又激發人們以新的實踐方式和生活方式來生產滿足這些新需要的新對象。因此,人的需要是推動人的活動及社會發展的驅動力量,人的需要的不斷滿足不斷豐富的過程就是社會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正如馬克思將全部歷史理解為人的需要不斷發展的歷史一樣,人性假設的發展演進也是一部關于人的需要的產生和滿足的歷史。

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實現需要。與人的五層次需要相關的是管理學的五種人性假設理論,即“經濟人”“社會人”“管理人”“復雜人”及“自我實現人”,這五種人性假設理論是工業經濟時代不同發展階段下的產物。在工業經濟初期,人的存在方式主要表現為對物質和資本的需要,但這種需要并非是人的本質需要。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已經超越物質、金錢、社會交往等低層次的需要,而轉向尊重、情感表達等精神需要上。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的需要層次從低級向高級不斷升華,人的存在方式轉向對勞動能力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上。通過創新提高勞動能力,在勞動實踐中尋求創意和價值,從而發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成為知識經濟時代人類發展的最強烈的欲求。因而,“創新人”假設是在馬斯洛五層次需要理論基礎上對人的“現實性”需要及“人的本質力量公開展示”的理論回應。

3.人的共同體本質規定了“創新人”實踐機制

“人的真正本質是人的共同體?!盵8]所謂的共同體是指人們基于一定的目標和需要,通過一定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共同活動和共同交往,并由此結成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和穩定性關系的人的共在共處的組織化形式。[9]共同體作為人的類本質的最高實現形式,其不僅是指具有共同價值愿景和情感導向的人的集合體,也是現實生活中解決調停個體利益和組織利益矛盾沖突的基本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的共同體本質自身的內在機制所規定的。首先,共同體是具有共生性和共在性的現實的人的聯合體,其中共同體中的每一位個體成員都是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并控制著自身生存條件的主體性存在。其次,共同體是“個人必然從屬于結構化的和有組織的團體或單位”[10],被組織化了的共同體人群是擁有共同意志和目標指向的人群聚集體。再次,在共同體內部,每位個體成員的實踐活動、主體意志都是代表共同體的價值追求,個體作為共同體的一部分而發揮著作用。最后,每位共同體內部的個體成員通過共同體的形式來發揮個性和施展能力,在共同體內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實現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皠撔氯恕奔僭O作為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人性發展的最新理論成果,它是對人性中的共性特征即創新潛力和創新欲望的概括性抽象總結。在與“創新人”相適應的“學習創新型”管理理念中,人被凝結為具有共同價值愿景和團隊學習能力的共同體,而該共同體存在的前提是個體目標與組織目標的一致性。在共同體內部,每位個體成員都是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創新主體,并會根據具體情況盡力調整個人的創新目標,以與組織目標保持一致,組織也會為個人目標的實現創造必要的物質、環境、制度等的保障。在“創新人”組建的利益共同體中,個體成員都是作為共同體成員的一部分而存在著,并在追求共同體價值遠景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

4.人的自由本質是“創新人”的價值旨歸

“向往自由、追求自由、創造自由是人的最本質屬性?!盵11]所謂的自由是指,實踐主體在主客體對立統一的對象性活動中所表現的能動性和自主性。自由是人性發展的高級狀態,是主客體高度統一及真、善、美的完美融合。爭取自由是人類全部實踐活動的終極旨歸,而人類爭取自由的過程就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創新過程。首先,創新與自由都是一種超越,超越自然必然性的自由需要借助于創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類是生物界中最資質平庸的生物,既沒有狗天生靈敏的嗅覺,也沒有駱駝與生俱來的抗旱本能,由于先天的不足導致人類想要在自然界生存,就必須借助于人的創新實踐活動打破自然必然性的束縛,超越人的本能限制,而獲得相對自由。其次,創新是實現人的自由的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人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階段才能擺脫自然社會的束縛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類才能真正達到“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然而,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完全取決于生產力的高度發達,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進步又需要創新的推動作用,創新在推動社會生產力進步的同時也不斷推動了人的自由的實現??傊?,創新與自由的特殊關系規定了“創新人”假設的終極關懷,即人的自由本質的實現。

三、“創新人”假設的主要內涵

“創新人”假設是指將人的創新本質視作人性特征的最重要層面,并認為人人都有創新的潛能和欲望,都能通過創新實踐實現自身的創新理想的一種人性預設理論,它是當代知識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發展背景下對真正現實的人的本質深入探討的結果?!皠撔氯恕睂鹘y人性假設理論的超越之處在于,其以哲學為武器打破了以往人性假設理論將人的某一片面性本質視作人的絕對本性的邏輯窠臼,通過對管理活動中人的創新本質的普遍性闡釋,論證了“創新人”所具有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的統一,以及意識與非意識、理性與感性的統一,本我與超我的統一等。因此,“創新人”假設是具有全面性、超越性、具體性等特征的人性理論。

第一,“創新人”是一種“利己利他”的人性假設。利己性是人們為自己牟取利益的一種行為動機本能,在道德上被稱為是“人性惡”的一種表征,是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古典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將利己性視為人所具有的本質特征,認為無論在何種境況下,個體自身利益最大化始終是人追求的唯一目標。經濟學家克里斯托爾指出,人非利己只有在以下三種情況下發生:“一是人們認為努力改善物質條件是無望的,二是改善物質條件的愿望從根本上講是從屬于其他目標的;三是平民大眾被強制處于從屬地位?!盵12]當前,人的發展處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日漸充盈,人雖已走出處于從屬地位的“人的依賴關系”,但尚未達到“改善物質條件的愿望從根本上講是從屬于其他目標”的“自由個性”階段,而且人也已擺脫被壓抑、奴役的生存狀態,獲得了相對自由。[13]因此,人的利己性是合理的、合乎必然的。但利己性與利他性是一對水火不容的矛盾范疇,管理學界在批判“經濟人”只關注人的自然屬性的利己主義而否認人有利他性的超驗價值追求的同時,還抨擊“道德人”完全利他而泯滅了“人不為己天地誅”的人性本能?!皠撔氯恕睂崿F了利己與利他、人性善與惡的二元融合,“從事創造活動的人,盡管在不同的活動中的具體目標、具體結果、具體過程各不相同,但都必然的趨向于一個共同的總目標、總結果、總過程——在創造文化活動中把自己塑造成真正意義上的人”。[14]

第二,“創新人”是一種具有全面性、主體性的人性假設?!皠撔氯恕笔前ㄗ陨砑捌湟酝鞣N人性假設的集合體,其中每一個元素(即每一種人性假設)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人性的某一特點,而“創新人”作為一個元素集合體,既反映了“創新人”最突出的創新本質,又綜合反映了“創新人”的其他人性特點。首先,“創新人”實現了理性與感性的統一。亞當·斯密認為,“經濟人”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來決定自身行為,“經濟人”又稱作理性經濟人。梅奧認為,“社會人”是以社會需要及其團體歸屬感為行為動機并受非理性的情感、欲望所支配的感性社會人?!皠撔氯恕庇捎趥€人目標與組織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了創新主體的創新行為既能滿足自身感性的情感訴求,又能實現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的理性目標,是感性人與理性人的矛盾統一體。其次,“創新人”兼容了人的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叭瞬皇窃谀骋灰幎ㄐ陨显偕a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盵15]人的特性并非亙古不變,而是隨著歷史發展和社會變更逐漸得以展開和完善。在科學管理時期,由于受機械主義和生物主義哲學觀的影響,“經濟人”的存在狀態如同機器,人處于絕對的受動性狀態;而在行為科學管理階段,人的社會屬性得以重視,但“社會人”仍印有機械主義的受動性烙??;在決策管理階段,“復雜人”和“文化人”克服了以往“見物不見人”的被動狀態,開始強調人的主體性及主動性,人性從壓抑和受動中得以蘇醒和解放?!皠撔氯恕弊鳛閷鹘y人性假設的超越,其對人的發展狀態早已歷經人的受動性、能動性階段,而走向受動性與能動性統一的發展階段。

第三,“創新人”是動態的、具體的人性假設。西方的各種人性假設理論都是理論派基于特定歷史背景和社會階段下對管理客體的某種偏向性行事特點的理論概括與總結,其對人性的判定是管理主體的價值及經驗偏好和人性理想定位的有機融合,“人”缺乏現實的、具體的社會根基,帶有明顯的“先驗論”和“抽象人性論”特征。管理思想史中的這些人性觀脫離了社會發展的歷史性和現實性并否定了人性的發展性和生成性使人成為了脫離社會關系及物質生產的孤立的、靜止的人。事實上,人并不具有先驗的本性和永恒不變的抽象人性,[16]“每個人的個性世界,不是某種隱藏于背后有待發現的東西,而應是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通過這個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生成的東西?!盵17]“創新人”假設是從哲學思辨的視域認識人的本性所得出的成果,它沖破了傳統人性假設帶有強烈先驗色彩的“先入為主”的人性認知模式,從人的類本性和現實本性的雙重視角揭露人性的具體內涵。

猜你喜歡
本質共同體人性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關注本質 為理解而教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理解本質,豐富內涵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逼近人性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人性的偏見地圖
童年的本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