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與味【外一篇】

2020-01-07 14:02王月鵬
散文 2020年11期
關鍵詞:丹桂海陽煙臺

王月鵬

煙臺有道菜叫“魚鍋片片”。所謂“片片”就是我們鄉下的玉米餅子,魚燜在鍋里,周圍的片片剛好跟燜魚的湯接觸,有一種特別的味道。我喜歡這道菜,是因為我所熟悉的玉米餅子與并不熟悉的海鮮組合在一起,就像大山與大海的約會一樣,兩種不同的氣息相互交融,讓人滋生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我在農村長大,對魚的種類知之甚少,直到現在,對吃魚也沒有什么興致,這可能是因為在我的童年味蕾里,幾乎沒有關于魚的記憶。據說在更早的年代,鄉下老家接待客人,通常會上一道木魚。這種情況我只是聽說過,并未親見。木魚上桌,這是一種禮數,是主人心意的表達,客人并不在意是否真的吃到了魚,他們更看重的是這種禮數本身所包含的東西,其實這也是一種最樸素的飲食文化。

魚在席上是一道特殊的菜,寓意年年有余。吃魚是頗多講究的。頭朝北,肚朝客;吃魚前,要先把杯中酒斟滿,一飲而盡,坐在首席的客人動了筷子,其他人才可開吃。在一些更講究的場合,通常第一筷由主人動手,他把魚鰓上的肉夾給最尊貴的客人。魚頭尊貴,魚鰓上的那一點肉就顯得格外尊貴。

對待魚的態度,也可看出人的內心世界。生活在海邊,每年進了休漁期,有人還會偷偷下海打魚,對此我是很不理解的。在萊州,我曾看到一個垂釣者,他把一條從身邊水桶里躥出來的魚,隨手拋回大海。在他的潛意識里,雖然這條魚已經被釣了上來,被放入水桶,但它自己躥了出來,就說明它不該屬于這個水桶,它的未來應該在海里。這個垂釣者順勢而為,不縱容自己也不難為一條魚,他的內心是有敬畏和悲憫的。這是一種處世態度,也是一種人生境界。

再說魚鍋片片。我覺得這世間的很多事,其實正如魚鍋片片,是可以燉到一起的。原本不相關的事物,因為搭配融合到了一起,成為另外一種更為美好的事物。就像生活本身,在日常中并不是涇渭分明的,很多東西摻雜在一起,苦中作樂,忙里偷閑,安靜的表情下面隱藏著洶涌的心態。那些混沌的、混雜的,甚至混亂的,更像生活的本來樣子,它們被塑形,被賦予某種意味。煙臺有道家常菜叫“全家?!?,喜宴必上,逢年過節家里來客一般也上這道菜,各種原料湊成一鍋,包括海參、對蝦、花魚、魷魚、干貝,還有羊肉、牛肉、豬肉、大白菜、凍豆腐、寬粉條和菠菜,等等,一鍋里燉熟,別有滋味。在招遠鄉間,過年團圓飯必吃“拌合菜”,主料是龍口粉絲和白菜心、胡蘿卜絲等。這種合菜纏繞在一起,象征著全家同心,一起過日子。若是操辦婚事,男方托人到女方家提親,除了常規禮品之外,還要帶去紅紙包好的二斤粉絲,粉絲越長越好,喻指兩人感情長長久久。在沿海漁村,漁民對大蒜的稱呼,從來不說“蒜頭”,也不說“蒜瓣”,而是稱之為“義和菜”。這是因為,漁民出海打魚,大多是合伙買賣,一方有船,另一方有網,雙方脾氣相投,聯手合作。他們忌諱“散”的諧音,稱大蒜為“義和菜”,也是對契約精神的一份看重。即使在貧寒的歲月里,他們吃飯也并不只圖填飽肚子,他們知道什么該吃,什么不該吃,該怎么吃?;蛘哒f,他們在飲食中寄寓了某種信仰和規則,吃不再僅僅是吃,而成為一件有禁忌有要求的事了。

福山是魯菜發源地,傳說當地廚師兜里隨身裝有粉末狀的東西,炒菜的時候偷偷撒上一點,所以魯菜味道鮮美,讓人驚艷。食客以為這種材料有多么神秘和深奧,其實不過是把海腸子磨成了粉末。我覺得人生也該是這樣的:一種取自日常的東西,以自己的方式加工,然后不經意地撒上一把,就可以制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味道。這是一種智者的行為,也是一種可愛的行為。生活有時候就需要撒上這么一把。用最常見的東西,制造出不常見的效果,這是真本事。

我對飲食一直不甚講究,總覺得能夠填飽肚子就可以了。但是與吃有關的記憶,卻是難忘的,童年中印象最深的,幾乎都是與吃有關的。那時日子過得貧窮,稍有滋味,就會銘記在心。

平日里,我經常去吃福山大面或蓬萊小面,一個人去吃,僅僅是為了方便和實惠,把一頓飯快速地解決,就像完成某個任務。不管是福山大面還是蓬萊小面,都是聲名遠播的??墒窃谖?,它們不如海陽摔面,更不如母親做的手搟面。每次回家,母親都會給我們準備一些手搟面,帶回來放在冰箱里冷凍保存,隨時煮了吃。這種最原始的手藝,有筋道,有嚼頭,有味道。

一碗熱氣騰騰的面,就是整個冬天里最溫暖最值得回味的元素。小時候,在鎮上的大集,人來人往,常有人在摔面鋪子那里駐足或徘徊。我也曾是其中的一人,磨蹭在人群中,看大師傅把手里的一團面抻開,在面板上摔得啪啪響,聲音清脆,在集市的嘈雜聲中顯得尤其悅耳。眨眼間,大師傅手中的面團,已被摔成了勻稱的面條,朝身邊的湯鍋一丟,面條就在沸水中翻滾起來。眾目睽睽之下吃上一碗摔面,這在那個年代是有點奢侈的享受。我讀初中時,母親趕集擺地攤,賣點紐扣之類的日用品。冬天,母親在集市的攤點,守株待兔似的等候買主,用一枚又一枚的紐扣,換回一些零錢,我們全家的生活,幾乎就是靠這點零錢來支撐的。有時候賣得不錯,收成挺好的,母親會犒勞自己一下,在集市的街頭吃一碗熱騰騰的摔面。有時候集市散了,紐扣一枚也沒有賣掉,她像跟自己賭氣似的去吃一碗摔面,回家后跟我們念叨今天沒有賺到錢,還吃了碗面,賠了本。她像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似的,又像是自己在給自己鼓勁。而更多的時候,母親是餓著肚子騎車回家,不管收成如何,她都舍不得花錢吃一碗面。

定居煙臺后,我在天天漁港北面的小胡同吃過一次海陽摔面,感覺絲毫沒有了童年的那種味道。那種味道,看來只能永遠留在記憶里了。

吃海陽摔面的地方,被煙臺人稱為丹桂街,街很短,始建于1850年前后,始稱一面子街,后更名為丹桂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條街拆掉了,改名午臺街。老煙臺人是知道的,丹桂街曾是煙臺最繁華的地段,店鋪一個挨著一個,街上有各種式樣的膠東小吃,整日說唱聲、鼓樂聲不斷,入夜更是燈火通明,連小販的扁擔上都掛著一盞小馬燈。這條街,被譽為煙臺飲食的“清明上河圖”。丹桂街上有家火燒鋪,杠子頭火燒最好,外皮酥脆,內瓤松軟,當時從煙臺乘船去東北的旅客,都到這里買一串杠子頭火燒,用鐵絲一穿,套在脖子上,再買些咸菜,一路的飯食就算是備好了。我曾接待過一位臺灣學者,他說杠子頭是他童年的味道,當地朋友特意買了一箱送他。過安檢的時候,機場年輕的工作人員頗是猶疑了一陣子,這么硬的食品,在當下已經很少見了。

丹桂街上有個“丹桂戲院”,很多京劇名家都曾在這里登臺獻藝,煙臺因此成為聲名遠播的 “京劇碼頭”。定居外地的老煙臺人,見了鄉親,幾乎都會問道:“丹桂還在嗎?”京劇藝術家馬少波最后一次返鄉時,遙對“丹桂”虔誠地三鞠躬,淚流滿面。

這條承載著美食記憶的街道荒蕪了,更多的街道熱鬧起來。走在城市街頭,我總感覺失落了一些什么。

這種感覺就像對童年味道的回憶一樣。很多事,是以味道的方式留存下來的。比如大蔥蘸醬,在我的眼里就是美食。這是南方朋友很難理解的。在膠東鄉下,大蔥是田間地頭的常見之物。以前家家戶戶都自己做醬,什么面醬、豆醬、辣醬,沿海的還有蝦醬、蟹醬、魚醬。鄉下人在莊稼地里勞作一天,回到家,大蔥蘸醬,大口吃飯。這是他們的生活。俗話說,大蔥蘸醬,越吃越壯。這里面既有物質貧乏的原因,也有膠東人性格豪爽的因素。我參加工作后,朋友們聚餐,菜上齊了,酒席臨近尾聲,主人會讓餐館給上一盤“老板菜”,主要就是黃瓜、蘿卜和大蔥,蘸著面醬吃,吃的就是這種感覺。吃上這樣的“老板菜”,我才覺得這餐飯可以結束了。

記得費孝通先生曾經寫道,人在他鄉,帶一點老家鍋底的灰,沖水喝,可以治療水土不服引發的癥狀。這些年來,我的行囊中始終帶著一小把的“鍋灰”,茫然無措的時候喝一點,然后繼續趕路。

匠心與規矩

在我的老家有句俗語:海陽木匠講規矩。這里說的“規矩”,并不是墨守成規,而是一份鄭重,對于所做之事的用心和盡力。對海陽木匠來說,什么樣的活兒該接,不同的活兒該干到什么程度,都有不成文的規矩。比如,不搶別人的生意,如果因為競爭影響到了別人,大多也會考慮給同行留口飯吃,凡事不做絕,留有余地。包括飲食習慣,也是有講究的,比如不到收工不吃魚。以前的生活太窮了,家里請來木匠,主人自然是拿最好的飯菜招待客人,而木匠通常只吃其中的普通菜,對好菜是不動筷子的,特別是魚類,在那個年代屬于稀缺物,一般是推到收工那天才肯吃掉。他們這樣做,是不想讓東家犯難,不想讓東家再去張羅買魚。這是一種換位思考,是貧寒歲月里的相互體恤。再比如,木匠對工具擺放也是有規矩的,鋸齒一律朝內,不許“亮牙”。他們有句口頭禪:“亮著個牙,一看就不懷好意?!边@是他們對鋸齒朝外的危險性的形象描述。年輕的學徒工,倘若一時疏忽讓鋸齒“亮牙”了,會遭到木匠師傅最嚴厲的責罵。除了“亮牙”,海陽木匠還有一句話:“木匠的腿有一錛?!边@其實是一種安全隱患意識。常年用錛,難免傷及自己,他們把這樣的傷害理解成了不可避免的職業遭遇。這句話,既是一份自我提醒,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就像那些無法預知也無法擺脫的命運,除了面對,人別無選擇。

如今,這些規矩大多事過境遷,吃飯不再成為一個問題,關于吃魚的講究也就不存在了。木匠的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錛幾乎已被淘汰,自然也就不必擔憂“木匠的腿早晚有那一錛”了。甚至,就連木匠這個職業角色,也越來越少了。

我是在進入中年以后,才從木匠的規矩中品味到了更多東西,這些從勞動中得出的教訓,素樸,有力,散發著溫潤的光澤。父母當年對我的職業期望,是希望我有一技之長,有個養家糊口的本領。更具體地說,他們是希望我成為一個木匠,希望弟弟成為瓦匠。在農村,木匠和瓦匠都屬技術活,一個家庭若是有了木匠和瓦匠,也就有了自己蓋起一棟房子的底氣,很多活計都可以自己動手來做,不必求助于人,這意味著可以省下一大筆開銷。鄉下人不缺力氣,也不怕出力,我的兩個表哥在這方面給我們樹立了榜樣,他們靠自己的雙手采石,填地基,砌墻,上梁封頂,蓋起兩棟大瓦房,然后抹墻,做家具,結婚成家,了卻家長的一樁心事。我至今還記得當年上梁的情景,他們兄弟倆,一個木匠,一個瓦匠,在村人的熱望中攀上房頂,放了鞭炮,然后開始揚餑餑。我夾雜在哄搶呼叫的孩子堆里,仰臉看著端坐房梁之上的表哥,眼神中充滿向往,似乎體會到了做木匠的那種職業榮譽感。

我開始留意木匠這個行當。俗話說,長木匠,短鐵匠。意思是鐵器如果短了,可以再抻一抻;木頭若不留有余地,就很容易被動。后來,木匠開始用上了電刨,不再需要拉鋸。村里有個木匠,被電刨飛脫的砂輪擊中一只眼,成為一個獨眼人。木匠這個職業從此在我的心里蒙上了陰影,我覺得這是一個高危職業,并不適合走路做事都慣于走神的我。我不再想當木匠了。

我的耽于幻想的秉性,讓我離木匠這個理想越來越遠。后來到縣城上班,做過短暫的維修工,可對之卻完全無感,我對于機械的任何故障都敬而遠之,任何一個略有技術含量的手工活,都會讓我陷入束手無策的尷尬狀態。在海陽老家,我從小就被灌輸了一種觀念:人活在世上,要么出苦力種地,要么靠手藝養家。我是兼有這兩種意識的,但是學手藝又不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一直在用出苦力的方式去做手藝活,所以在兩方面都顯得格格不入。

文學似乎是個例外。文學特別適合我這種一邊沉溺于現實,一邊又耽于想象的行為習慣。我找到了另一條路,我把自己逼到除了文學,任何事情都不想做也做不成的分上。我時常這樣安慰自己,你生來就是屬于文學的,要像老家的木匠那樣對待自己的手藝,講規矩,舍得下笨功夫,精打細磨,把活兒做好。

木匠越來越少,我的關于手藝活的情結卻是越來越重。新居裝修時,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個老木匠,家具交由他來做,既可保證真材實料,還能避開市場上那些混亂的潛規則。

那個老木匠住在城鄉接合部,一輩子堅守自己的木工手藝,對家具廠的機械作業很是不以為然??墒乾F實中,并沒有太多人理會他的“事業”。他的家具制作生意這么多年來不咸也不淡地經營著。新居安裝衣柜那天,他埋頭干活,我就在一邊不時地感嘆和叫好,我的話言不由衷,他卻格外受用,越發地認真和仔細起來,一邊干活,一邊給我講解為什么要這么做,以及這么做與機械流水線下來的家具有啥不同。他說得口沫飛濺,到最后卻終于在家具尺寸上出現失誤,應驗了家具廠那個推銷員說過的話:“如今工廠下料,都是數控機床來操作,在電腦里輸入數據,就可以毫無偏差。手藝再高的木匠,也不可能做到這么精準?!?/p>

我卻愿意接受這種不夠精準的制作。我理解老木匠,他的同行越來越少了,而他又必須接受工業化標準的衡量。他是多么的孤獨。我熟悉這份孤獨。在我的身上,其實一直也潛存著這樣的一份孤獨。在我看來,流水線上的產品,終究是缺少了一點什么的。

缺少了質感。這種質感,源自越來越稀缺的帶有體溫的手藝。我們都習慣了按流程做事,冰冷地做事,缺少一種情懷,一種溫度。

《海陽縣志》記載了一個故事,有個石匠在收工回家的路上遇到兩只狼,于是躲到路邊的一塊巨石之上。狼想要往上沖,他就用隨身攜帶的錘子和鏨子敲打巨石,迸濺的火花把狼嚇住了,不敢靠前。石匠累了,停歇的時候,狼就來了精神,想要伺機進攻。石匠索性不再停歇,不停地用錘子和鏨子敲擊石頭,直到天蒙蒙亮,兩只狼悻悻離去,石匠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了家。附近村民路過此地,發現他們每天經過的那塊大石頭,竟然一夜之間變成一尊佛像。十里八鄉都覺得這是神來之筆。那個石匠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為了驅逐惡狼的一番敲石動作,竟然雕刻出來一尊栩栩如生的佛像。

這個傳說,是情急之下的一次技藝爆發,那個石匠對此不自知也不自覺,他以為自己只是胡亂鏨了一通。正是這隨意的胡亂一鏨,鏨出了世人眼中的佛像。這對于從事藝術創作的人來說,或有很深的啟迪意義。藝術的最高境界是無技巧。在匠心與規矩,以及“佛像”之間,確實是有一些潛在關聯,而打通和成就這種關聯的,是那個匠人。他的技藝在年復一年的勞動中得到積累和提升,一切都是在不自覺和無意識中發生的,在孤注一擲的時刻,不經意的動作,成就了最好的藝術品。

技藝到了一定分上,創造就隨時成為可能。這件事被當地人傳為奇談。我從中體會到的,是對于匠心與技藝的一種闡釋。

我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木匠”,一個在紙上構筑虛擬物件的人;或者也可以說是一個“瓦匠”,一個在想象里建造房屋的人。我有一個龐大的施工計劃,想要建筑屬于自己的文學大廈,但從設計師到瓦匠和木匠,只有我自己一個人。這是一份只能由自己獨力完成的工作。而我所建造的“房屋”,無論是否宏偉,是否有效,除了可以棲息我自己的靈魂之外,也希望能夠安撫他人的心靈。

作為一個紙上的“木匠”,我以自己的方式訂立了一些“規矩”,那就是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以對自己有所要求,不投機,不鉆營,永遠懷著一顆敬畏之心。

責任編輯:田靜

猜你喜歡
丹桂海陽煙臺
丹桂飄香
江銘鼎
海陽地雷戰
2021《鏡觀煙臺》攝影四季大賽第一季度作品展示
2020《鏡觀煙臺》攝影四季大賽第四季度作品展示
2020《鏡觀煙臺》攝影四季大賽
鮮美煙臺 四月芳菲
“中潢丹桂”:金秋時節桂花香
別得瑟!央廣“金話筒”遇上高冷女神
8月,秋已來,暑未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