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來中國“富強”價值目標培育踐行的基本經驗

2020-02-21 14:35張美君
社科縱橫 2020年1期
關鍵詞:現代化目標建設

張美君

(天津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事業中,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目標和歷史使命,這也是中國人民的熱切期盼和價值訴求。70年來,“富強”價值目標的內涵不斷豐富,踐行“富強”的理論與時俱進,踐行“富強”道路更加清晰,踐行“富強”的制度逐步完善,踐行“富強”的文化逐步形成?;仡?、梳理我國“富強”道路的探索與實現歷程,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富強”價值目標培育和踐行的經驗,對在新征程上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

一、依據中國國情制定富強目標

富強作為價值目標是理論化的、抽象的,抽象的理論若要指導實踐必須經過一系列的轉化,這就是從價值目標到現實目標的轉化。這樣一個轉化是非常重要的,轉化正確,則能按照正確的方式推進,并最終實現目標,但若轉化錯誤,就可能無法達成目標。因為追求“富強”本身是沒有錯誤的,中國人民對更好生活的需要使得我國必須把實現富強作為首要目標,但是追求什么樣的“富強”和如何實現“富強”卻考驗執政黨的能力和水平。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產黨認為,無工不富、無農不穩,富強的中國必須是現代化的工業化國家。在1949年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盵1](P143)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核心,按照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實現擴大再生產,要求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當時,我國面臨著惡劣的國際環境,不優先發展重工業,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工業基礎薄弱,生產力生產低下的困難局面,勢必難以頂住外部的壓力,盡快工業化也是為了保障國家完全。所以,我們黨把工業化看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要內涵,看做是富強國家建設的初始目標是合理的,也具有必然性。但是,建設工業化,我國一方面極度缺乏資金,另一方面極度缺乏技術,而且這兩個方面,我國很難從國際上得到足夠的支持和幫助。為此,我國從生產和消費兩個方面著力,從生產方面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運用國家的力量,將有限的生產資料集中起來,優先發展重工業。在消費上厲行節約,盡可能減少消費資料的增長,由此,中國共產黨提倡全國人民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在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這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確實鼓舞和激勵全國人民團結一心,為早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艱苦奮斗。但是在實際踐行過程中,我們黨并不完全按照這個目標推進現代化建設,一個時期曾經追隨蘇聯用鋼產量作為指標趕英超美,以此實現國家的富強,結果事與愿違,造成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巨大浪費,并且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并沒有隨著工業基礎的增強有明顯改善。盡管,這一時期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但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還是沒有讓中國富起來。富強目標與中國實際國情發生一定的脫離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清醒估計中國現實國情,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富強目標。他強調:“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盵2](P164)當時,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50美元左右,居世界后列,科學技術水平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后二三十年,這樣大的歷史差距,又面臨著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等因素的制約,在20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特別是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是不可能的。正是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上,鄧小平對國家發展的奮斗目標,提出了調整的意見。他說:“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盵2](P194)立足中國國情制定富強的初級階段目標,這樣增加了目標實現的可能性,有利于黨領導人民為實現共同的富強目標團結一致。

為了推動富強目標的踐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三步走”戰略,把富強目標繼續分解成一定時期更可操作和實現的任務。改革開放初期的成功實踐,使鄧小平確信翻兩番的目標能夠實現,中國可以在20世紀末建立一個小康社會。于是,他將目光投向了21世紀。從1984年5月起,他多次提出,到本世紀末實現小康水平以后,“再發展三十年到五十年,我們就可以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盵3](P57)十三大報告將鄧小平的“三步走”的國家發展戰略作為全黨的共識確定下來。上世紀末,第二步富強目標實現,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隨將第三步目標進一步具體化,分別制定了21世紀第一個10年、第二個10年和接下來的30年的富強目標。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繼續堅持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對第三步發展戰略,特別是從“第一個百年”到“第二個百年”之間的強國目標進行了規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富強道路

有了具體的富強目標后,最重要的就是用什么樣的方式實現國家富強。改革開放之前有一個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希望通過調整生產關系實現國家富強,不但沒有讓中國富起來,還把國民經濟拖到了崩潰的邊緣。鄧小平認真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教訓,指出:“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盵3](P141)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我國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移。

(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豐厚的物質基礎以及不斷增加物質財富的能力是富強的核心要件。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看,只有生產環節的勞動才會增加社會的物質財富。那么,中國的富強之路必定要擴大生產,增加生產環節的勞動量。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要使得整個國家的工作以增加生產為核心,盡可能激發所有能夠利用的人力資源、財政資源乃至行政資源投入到生產中。1980年1月,鄧小平鄭重指出:“現在要橫下心來,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外,就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這件事,一切圍繞著這件事,不受任何干擾。就是爆發大規模戰爭,打仗以后也要繼續干,或者重新干。我們全黨全民要把這個雄心壯志牢固地樹立起來,扭著不放,‘頑固’一點,毫不動搖?!盵2](P249)正是由于鄧小平同志的堅決態度和有力推動,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才始終放在經濟建設上。江澤民把堅持建設以經濟為中心當做我們國家發展中不可動搖的原則。1992年10月,他鄭重指出,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關鍵是始終不渝地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無論解決什么問題,都不能影響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都要為集中力量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創造更有利的條件。這一條要成為我們不可動搖的原則。[4](P255)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的原則,有效地保證了我國經濟建設的順利推進,他在《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繼續牢牢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決不能有絲毫動搖?!盵5](P536)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盵6]

(二)向改革開放要動力、要活力

富強不是一個終點價值目標,而是一個過程價值目標,不是說我們在一個時期富強了,然后這個國家就會永久富強下去。這樣的過程價值目標特別需要有推動其不斷前進的動力,這個動力應該能夠打破阻礙發展的一切觀念、體制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舊有的計劃經濟體制中難以達到目的,必須經過改革,開放也是改革,目的是通過改革開放搞活中國經濟。鄧小平在談我國現階段國家發展目標時,歷來強調兩方面:一方面認為自力更生始終是我國經濟建設的立足點。因此,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時,立足國情,從國內經濟發展的現實條件和可能性來進行思考、選擇、規劃。改革開放后,制定符合我國發展實際的富強目標即獨立自主地思考中國發展。另一方面認為對外開放對實現經濟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他說:“目標確定了,從何處著手呢?就要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搞兩個開放,一個對外開放,一個對內開放?!盵3](P117)改革開放政策確立以后,鄧小平多次強調,我國要得到發展,必須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他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相應的其他各個領域的改革。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盵3](P237)

此后,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無不毫不動搖地都堅持改革開放,并對改革開放對中國發展的重要意義給予高度評價。習近平認為,“改革開放這一關鍵抉擇堪稱第二次革命。40年來,中國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從短缺走向充裕,從貧困走向小康?!盵7]還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盵8]

(三)形成基本路線并堅持不動搖

改革開放初期的發展實踐證明,我們黨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改革開放的道路是正確的。黨的十三大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總結,深刻強調和系統闡發黨的基本路線,內容簡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十四大之后的歷次黨代會都高度重視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并且把黨的基本路線視為事關黨和國家生命和人民幸福的根基。我們黨在提出堅持基本路線不動搖的同時,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黨的基本路線的內涵。第一,現代化建設目標更加完善,與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布局相一致;第二,對基本路線的整體性把握更加全面,基本路線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內容,包括領導力量、依靠力量、中心、基本點、精神狀態、奮斗目標,自提出以來,每一個方面的內容都有認識的深化和內容的拓展;第三,對基本路線的科學性認識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高度自信;第四,將堅持基本路線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緊密結合。黨的十七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全面闡發,仔細閱讀報告內容,可以發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容和黨的基本路線的內容有許多相似。這表明,經過多年的發展實踐,我們黨提出的基本路線,已經從理論上的提出和堅持變為成功的實踐,即形成了一條道路。今后中國的發展將堅定不移地堅持這條道路,同時實踐的成功也論證了理論的科學性。

道路決定命運,道路改變命運。對于中國獨立探索出的現代化道路,習近平多次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盵9]

三、理論創新為富強目標踐行提供指引、拓展空間

富強是中國近代以來許多人士的奮斗目標,從清末的統治者到孫中山無不希望中國富裕強大。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但我們在富強的道路上卻走得無比艱難,直到改革開放以后,我們國家才真正實現了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因素是理論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方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又結合了中國國情。理論上的創新為富強的實現打開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原本束縛人民主動性、積極性的思想觀念被打破,實現富強的方式路徑等因為理論的創新而得以豐富,人民的活力得到激發,因而形成個人追求富裕與國家富強同頻共振的局面。

這方面的理論主要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本質論、所有制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等。從理論上明確中國處于什么樣的階段,這是對中國國情最基本的判斷,準確判斷才能制定準確的富強目標和實現富強的政策。正如鄧小平指出,“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述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盵3](P252)這樣的一個理論判斷,正確地定位了中國的發展方位,清晰標明中國發展的起點,讓中國共產黨徹底擺脫教條主義的束縛,能夠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由此,中國的富強目標和實現富強的道路完全是根據中國的國情制定,由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來檢驗國家富強的程度。

理論越先進,表明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越深刻,為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供的活動空間越大。社會主義本質論就是這樣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供無限大空間的理論創新成果。改革開放前,我們更多地是從經典著作和蘇聯的建設模式中認識什么社會主義,比如全面的公有制、計劃經濟、平均分配等,這些作為社會主義的特征逐漸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條條框框。條條框框等于是為社會主義建設先畫了一個圈,然后人們只能在圈內活動,這就束縛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活力,管得太多、管得太死,以至于經濟停滯。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社會主義本質論簡化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原則和目標原則,這種簡化帶給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效率的提升和活力的激發。中國共產黨能夠擺脫更多關于姓“資”還是姓“社”的無謂爭論,抓住機遇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聚精會神搞好經濟建設。這樣的原則也為國家制定富強政策提供了廣闊空間的同時,有利于個人發揮主觀能動性,正是有了千千萬萬為了致富敢闖敢拼的中國人,才有了逐漸富強的國家。

所有制問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有制關系的演變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關系的變動,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方向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福祉。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的創新,主要體現改變單一公有制形成,認識到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認識激發了市場活力,促進市場主體更自覺的遵守市場規律,大大提高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效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主要是對資源配置的方式進行了理論創新,打破了社會主義必須采用計劃調節資源的思想禁錮,開辟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新局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能夠更加高效地配置資源。改革開放前,資源配置的方式是計劃,盡管這種配置方式比較適合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初期的情況,為我國集中資源發展基礎工業奠定了基礎。但是計劃經濟應對瞬息萬變的信息能力較弱,不利于最快最有效地將資源配置到需要的地方,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發展將面對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化,能夠快速地配置資源變得極為重要。

四、制定踐行富強目標的正確策略

合適的目標,正確的道路,先進的理論,再加上準確的策略,共同促成富強目標的培育和踐行。準確的策略主要體現為抓住了發展經濟、富強國家的關鍵點,這樣的策略最主要的是先富帶后富的發展策略,還一個就是科教興國戰略。

(一)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

正確地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系對我國實現富強非常重要,公平有利于人民在富強之路上團結協作,效率也非常重要,可以加速實現一定水平的富強,盡快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追求公平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更注重分配領域的公平,全國人民都處于一種較低的生活水平之中,貧富差距不大。但是,分配領域的平均主義傾向會傳導到生產領域,導致勞動者追求勞動力的低投入。實際上,每個人的勞動能力是不一樣的,勞動力資源最大程度發揮才能促進物質財富的增長。這就是改革開放后,提出讓一部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政策的必要性。早在1978年12月,鄧小平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中就提出:“在經濟政策上,我認為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來,就必然產生極大的示范力量,影響左鄰右舍,帶動其他地區、其他單位的人們向他們學習。這樣,就會使整個國民經濟不斷地波浪式地向前發展,使全國各族人民都能比較快地富裕起來?!彼麖娬{:“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盵2](P152)鄧小平所說的“大政策”,以承認差別為前提,以誠實勞動、合法經營為條件,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在整個經濟改革和發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鄧小平還強調地區資源稟賦的不同,具有優勢資源的地區要利用有利條件盡快發展起來,比如沿海地區,從而積累富強經驗,帶動其他地區學習和發展。根據鄧小平的這一不平衡發展理念,我國分別制定農村和城市不同的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全國按照一樣的發展模式生產,也打破了平均主義的“大鍋飯”分配體制,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共同富裕,如何讓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民幫助后福地區和人民,鄧小平提出了“兩個大局”的重要戰略構想。1988年9月,他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一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盵3](P277-278)這樣,鄧小平就為解決沿海與內地的關系和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指明了戰略構想和策略方針。

世紀之交,利用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黨中央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縮小地區差距,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江澤民強調,“實施西部大開發,是全國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大思路。對此,全黨全國上下要提高和統一認識,同時要精心研究、統籌規劃,科學地提出大開發的政策、辦法、實施步驟和組織形式等?!盵10](P341)本世紀以來,黨中央繼續完善地區統籌發展和協調發展,對東北地區和中部地區都提出了新的振興發展戰略,同時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大力實施扶貧開發戰略,強調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根據地區特點、貧困原因,精準施策,多種方式,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社保兜底等,在2020年實現全部脫貧人口脫貧,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

(二)科教興國戰略

人力資源一直生產力發展的基礎要素,特別是中國的富強深受世界科技革命的影響。近代以來世界上大國崛起的歷史表明,科技發展與國家崛起密切相關。英國借助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德國、日本借助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迅速崛起,美國則因為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占據領導權而實現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強大話語權和領導權??平膛d國戰略就是讓中國快速追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科技的創興帶動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創新,只有占據經濟發展動力源的前沿,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不斷推動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鄧小平就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罩v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盵2](P40)他認為不抓科學、教育,四個現代化就沒有希望,就成為一句空話。1978年3月,他在《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重申:“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盵2](P86)

科學技術的發展關鍵靠培養與使用人才。鄧小平強調:“要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科技隊伍的管理使用問題。人才,只有大膽使用,才能培養出來。對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我們要開一條路出來,讓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長?!盵3](P17-18)正是基于對人才在實現國家富強目標中作用的深刻認識,鄧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他說:“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盵3](P108)從根本上說,科技的發展,經濟的增長,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因此,鄧小平強調:“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任何國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優勢,再加上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我們的目標就有把握達到?!盵3](P120)自此,中國歷屆中央領導集體無不強調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不斷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社會、政黨等。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列為新發展理念中位居第一的理念。

五、中國共產黨強大引領力和組織力保障富強目標踐行

縱觀中外歷史,不乏將“富強”做為奮斗目標的國家和政黨,但是真正能夠實現富強目標的卻不算多,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人口規模龐大而又貧窮落后,實現富強極為不易。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實現富裕的道路上出現過失誤,但也糾正了錯誤,引領人民走上正確道路,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在培養和踐行富強價值目標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主要發揮了四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不管是制定什么樣的富強目標,都是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一旦發現人民的生活沒有得到改善或者說人民對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那就及時調整富強目標和實現富強的路徑。立足于人民的富強目標,不論何時人們都會與共產黨一起不懈奮斗。第二,頑強的自我革命精神。時代總是在變化,新的問題不斷出現,能夠做到與時俱進是中國共產黨推動國家富強目標實現的因素。而做到與時俱進并不容易,是共產黨的自我革命,不斷拋棄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甚至是自我割棄已經獲得的利益。但也正是因為共產黨的自我革命精神,才使得富強價值目標一直有正確理論做指導,使得全國人民能夠與共產黨團結一心,統一思想,共同努力實現富強。第三,規劃完整,計劃執行連續。中國富強價值目標的踐行最大的特點是有完整的規劃,中國共產黨強大的領導力將這些規劃變為現實,富強也從目標變為現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盵11]

猜你喜歡
現代化目標建設
邊疆治理現代化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
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