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好問的嵩山歲月

2020-02-25 08:33胡傳志
名作欣賞 2020年1期
關鍵詞:嵩山元好問

摘要:元好問29歲自三鄉移居嵩山,接管其叔父元升的遺業,38歲離開嵩山,就任內鄉縣令。除了參加科舉考試、權國史院編修官、應征進入完顏斜烈幕府之外,元好問在嵩山居住了7年左右。這期間,元好問以耕田為主業,以讀書作詩為副業。他喜愛嵩山田園風光,游覽嵩山名勝,交往眾多詩人,有快樂,也有稼穡艱辛、生活困難、詩友散去、時不我待等方面的煩惱,最終出山,進入仕途。

關鍵詞:元好問 嵩山 田園詩歌

用舍行藏,是很多人奉行的人生哲學。若能進入臺閣廟堂,則兼濟天下,否則就轉身而去,退隱山林江湖,獨善其身。文人們往往都懷有一份山水情懷,仕途失意時,這份山水情懷就會潛滋暗長,山林就成了文人的容身之所和心靈家園。元好問也不例外,在青壯年時期,曾三度歸隱嵩山。

第一次是興定二年(1218),元好問29歲,自三鄉移居嵩山。其背景是元好問科舉考試連連失利,往來京城,一無所成,必須面對養家糊口的生存壓力。為此,他曾憤憤不平,怨恨“無端學術與時背,如瞽失相徒倀倀”(《雪后招鄰舍王贊子襄飲》);也曾心灰意冷,感慨“山林鐘鼎不相兼,說著浮名夢亦嫌”(《三鄉時作》)。到了嵩山之后,仿佛大夢初醒一般,“一寸名場心已灰,十年長路夢初回”(《示崔雷詩社諸人》),似乎要絕意科舉與仕途。直到兩年后的八月,他才赴汴京參加秋試。次年終于進士及第,又受“元氏黨人說”流言的刺激,他負氣不就選調,再度遁入嵩山。正大元年(1224)四五月間,元好問離開嵩山,參加宏詞科考試,隨后進入國史館擔任權國史館編修官,卻于第二年夏辭職,又一次回到嵩山懷抱。正大三年(1226),他曾短暫進入方城縣完顏斜烈幕府,不久又返回嵩山。直到正大四年(1227)夏他才真正離開嵩山,赴任內鄉縣令,移居內鄉。元好問先后在嵩山居住了7年左右,時間可謂長矣。他為什么選擇嵩山?在這些年,他有哪些歡樂、哪些憂愁?

嵩山很早就是歷史文化名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佛道文化著稱于世,又靠近洛陽,離開封也不算很遠,可進可退,所以經常成為真假隱士們的理想住地。唐代宋之問、王維都曾一度隱居于此,以退為進。然而,對元好問而言,生存才是他首先要考慮的現實問題。

確實,相對于三鄉而言,嵩山更加安全,因為金廷派重兵守衛嵩山及洛陽一帶。元好問移家嵩山而不是別處,還有無其他外在因素?有學者敏銳地指出,他去嵩山是要擔負起照顧已故叔父元升家屬的責任(郝樹侯、楊國勇:《元好問傳》,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4頁),可惜點到為止,沒有展開,也不太準確。據元好問《承奉河南元公墓銘》,他的叔父元升年輕時尚武不羈,“喜從事于鞍馬間”,似豪俠少年,卻郁郁不得志,閑居鄉里。他的過人之處在于有“干局”,雖然以耕田為業,但善于打理日常生活,治生能力超強,生活得相當殷實,“厚自奉養,祿食者不及也”??梢韵胂?,他積累了一定的資本,過上比一般官員可能比元好問的養父元泰還要富裕的生活。貞祜四年(1216),元升避兵南下,客居嵩山之南的登封縣,期間還以其兄隴城縣令(元好問養父)的官蔭,獲得承奉班官職(正七品),但未上任,便于興定元年(1217)因病去世,享年55歲。以元升的治生觀念和能力,他在嵩山不會不購置田地和房屋。他去世后,安葬在金店(今河南登封市大金店鎮)東北一里許,他的居所很可能就在此附近。關鍵之處還在于,元升沒有子嗣,將他的侄孫、元好謙之子元搏(或作元摶)作為后代。元升去世時,元搏應該只有十來歲,或許尚未成人。又據元好問《懷益之兄》題下自注,元好謙在陜州閿鄉(今河南靈寶境內),這時,誰來料理元升后事?元好問是唯一人選。他遷居嵩山,除了照顧元升家屬之外,還要接管其遺業,包括土地與房屋等。因此,元好問安家嵩山,一開始就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

當然,元好問不是繼承叔父元升遺產,不能坐吃山空。到嵩山之后,他像叔父元升一樣,以耕田為生。他自稱“賣劍買牛真得計,腰金騎鶴恐非才”(《示崔雷詩社諸人》),看來他真買了耕牛。他給好友趙元寫詩,說:“自我來嵩前,旱干歲相仍。耕田食不足,又復違親朋?!保ā都内w宜之》)如此關心旱情與收成,完全是耕田者的口吻。他在《追錄舊詩二首》其二中先以農民自居:“潦倒聊為隴畝民,一犁分得雨聲春?!弊詈笳雇S收景象:“悠悠世事休相問,牟麥今年晚得辛?!壁w元回贈元好問詩歌,也說:“嵩箕有奇姿,出云何悠然。云山足佳處,留客今幾年。有子罷讀書,求種山間田?!保ā稌鴳牙^元弟裕之韻四首》)在趙元看來,元好問真的棄文務農了。我們暫且不論他是真放棄讀書還是邊耕邊讀,可以肯定的是,種田是元好問隱居嵩山期間重要的日常工作。

元好問很喜歡嵩山的田園風光。剛到嵩山,見到少室山南邊風光無限的原野,感覺到了神仙世界:“地僻人煙斷,山深鳥語嘩。清溪鳴石齒,暖日長藤芽。綠映高低樹,紅迷遠近花。林間見雞犬,直擬是仙家?!保ā渡偈夷显罚﹨擦智逑?、鳥語花香,掩映其中的人家,超凡脫俗。這哪里是農村?原本就是風景區。后來在史院任職期間,他厭倦京城的俗務,有位愛詩李道人出示《嵩陽歸隱圖》,勾起他對嵩山田園的美好回憶:“嵩陽古仙村,佳處我所知。長林連玉華,細路入清微。連延百余家,柴門水之湄。桑麻蔽朝日,雞犬通垣籬?!保ā独畹廊酸躁枤w隱圖》)-個普通的村莊,有連綿到嵩山的原始森林,有通往遠方幽深的小路,有人丁興旺、逐水而居的人家,更有長勢旺盛以致遮天蔽日的桑麻,還有悅耳動聽的雞鳴犬吠,完全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鄉村如此寧靜美好,在此居住,真是一種享受。

遺憾的是,鄉村并非都是詩人、游客眼中筆下的農家樂,背后有許多血汗和艱辛,只要身處其中,時間一久,就能體會到農家苦了。元好問是官宦子弟,“生常免租稅”,得到了官方政策的照顧。但即便如此,也未必能自食其力、自給自足。有優待的政策,還要有很好的天氣。農民常??刻斐燥?,只有風調雨順,才能有好的收成。而天公哪能盡遂人愿?元光二年(1223),時值羊年,按照老農們的經驗,正是“羊馬年,好種田”的好年頭,元好問想必瞅準這一時機,特意向當地農民借了一塊撂荒三年的土地(很可能是租借),還借了一些麥種,進行擴大生產??善@一年,據元好問《葉縣雨中》題下自注,嵩山一帶遭遇嚴重旱災,“春旱連延入麥秋”,造成大面積的歉收。元好問豐收的愿景化為泡影,無比失望地寫下了一首長詩《麥嘆》:

借地乞麥種,徼幸今年秋。乞種尚云可,無丁復無牛。田主好事人,百色副所求。盼盼三百斛,寬我饑寒憂。我夢溱南川,平云綠油油。起來望河漢,旱火連東州。四月草不青,吾種良漫投。田間一太息,此歲何時周。向見田父言,此田本良疇。三歲廢不治,種則當倍收。何如落吾手,羊年變雞猴。身自是旱母,咄咄將誰尤。人滿天地間,天豈獨我警。正以賦分薄,所向困拙謀。

我們仿佛能聽到元好問豐收夢破的嘆息聲。他好不容易克服土地、麥種、勞力和牲畜的不足等困難,播種小麥,沒想到大吉大利的羊年變成了不祥的雞猴年。在詩中,他居然懷疑自己是“旱母”,是造成旱災的元兇,歸咎于自己運氣不佳,賦分命薄,可見他是多么懊惱!這種經歷讓他對稼穡艱難有了切身體會,讓他能深刻地體會到民生疾苦,還促使他思考:山中還可以久留嗎?其結果是促使他走出山林,參加科舉考試,尋求功名。

元好問在耕讀之余,經常游覽嵩山一帶的風景名勝,他自己有很多記載。其中最高興的一次要算興定四年(1220)六月十五日,元好問與李獻能、雷淵、王渥等人一同游覽嵩山玉華谷,詩酒盤桓。他們分韻賦詩,傳世作品有:李獻能《玉華谷同希顏、裕之分韻得秋字》,雷淵《玉華山中同裕之分韻送欽叔得歸字》《同裕之、欽叔分韻得莫論二字>,元好問《同希顏、欽叔玉華谷分韻得軍華二字》二首。茲引元詩如下:

并山一徑入秋云,草樹低迷劣可分。開道無煩謝康樂,挽疆須得李將軍。(時有虎害,故戲云。)

深山水木湛清華,興到窮探亦未涯。轉石猶能起雷雨,題詩自合動煙霞。(轉石,當日事。)

玉華谷在嵩山少室山,山谷有泉水。他們游興很濃,不顧老虎傷人的傳聞,冒險深入玉華谷,尋幽訪勝。谷中有些巨石,每當大旱之時,山中人就轉動巨石,將之推下水潭。據說,潭中之龍受此驚嚇,就會下雨(見元好問《龍潭》詩末自注)。不管轉石能否引來雷雨,但元好問就此引申,稱贊大家的題詩能夠“動煙霞”,用得恰切而美好。元好問這次游覽玉華谷,至少三四天時間,由六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前后。大概在六月十七日的月夜,他們在山中一戶人家飲酒,元好問作《水調歌頭》(山家釀初熟)詞。上片由“清溪留飲三日”聯想到在此隱居的北宋詩人劉幾,帶著萱草、芳草二妾,“吹鐵笛,騎牛山間”,想象隱居山中之樂,為其所奏雅曲失傳而遺憾。下片“坐蒼苔,欹亂石,耿不眠”,對著皎潔的明月,不由得產生游仙的意興,“長松夜半悲嘯,笙鶴下遙天”。離開玉華谷,他們又游覽嵩山寺廟,在少姨廟,元好問意外發現墻壁間的題詩,經過擦拭,仔細辨認出那是一首“古仙人詞”。雷淵為之題寫跋記,附在《送裕之還嵩山》詩后。

嵩山期間,元好問并不孤單寂寞,因為他有詩歌,還有眾多詩友。他給洛陽的英禪師介紹他的嵩山詩人圈,說“山中多詩人,杖屨時往還”,并且一一評點他們的詩歌:

清涼詩最圓(相和尚住清涼),往往似方干。半年臥床席,瘧我疥亦頑(《本草》松枝條:松脂涂疥,頑者三兩度)。濟甫詩最苦(僧源字濟甫,宋州人),寸晷不識閑。傾身營一飽,船上八節灘。

安行詩最工(慕容安行,山陽人,臨潼簿),六馬鳴和鸞。郁郁饑寒憂,慘慘日在顏。老秦詩最和(秦略字簡夫,陵川人),平易出深艱。脫身豺虎叢,白發罹惸鰥。張侯詩最豪(前登封令張效,字景賢,云中人),驚風卷狂瀾。竅繁天和泄,外腴中已干。城中崔夫子(崔遵字懷祖,燕人),老筆郁盤盤。家無儋石儲,氣壓風騷壇。我詩有凡骨,欲換無金丹。呻吟二十年,似欲見一斑。(《寄英禪師,師時住龍門寶應寺》)

元好問在詩人名下加注,大概是這些詩人尚不知名。他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形容相和尚、僧源、慕容安行、秦略、張效、崔遵等六位不同身份詩人的詩歌,給予不同的好評,體現了元好問鑒裁論量詩歌的興趣和能力。評鑒詩歌是其嵩山生活的內容之一。嵩山期間,元好問詩學的一大貢獻就是利用閑暇時間,編纂《杜詩學》一書:“乙酉之夏,自京師還,閑居嵩山,因錄先君子所教與聞之師友之間者為一書,名曰《杜詩學》?!保ā抖旁妼W引》)其書雖然失傳,卻正式提出了杜詩學的概念,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詩學引》成了杜詩研究史上的重要文獻。

元好問本是才華杰出的詩人,在與嵩山詩人交往過程中,會有很多共同的語言,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樂趣。譬如前輩詩人王革,字德新,元好問以“詩翁”“王丈德新”相稱,應該比元好問年長二三十歲。他長期困頓科場,正大四年(1227,一說正大元年),因六次參加廷試,被恩賜進士出身,自嘲“孤身去國五千里,一第遲人四十年”(《中州集》卷七《王主簿革》),對仗工絕,非他莫屬。此前,元好問與他原本不相識,興定二年(1218)初秋季節,他們邂逅,元好問應邀去他家做客。王革家在登封費莊,莊前有條發源于嵩山的玉溪,風光絕妙,大大出乎元好問的預料,而王革其人“有蘊藉,善談笑”,二人一見傾心,后來成了忘年交、“莫逆”之交(《中州集》卷七《王主簿革》)。有此美景和可意之人,元好問高興之余,一連寫下多首詩詞。其《玉溪》詩曰:“邂逅詩翁得勝游,煙霞真欲盡嵩丘。玉溪如此不一到,今日曠然消百憂。林影蒼茫開霽曉,岸容瀟灑帶新秋。酒材已辦須君釀,要及西風入釣舟?!彼@嘆玉溪幾乎占盡了嵩山煙霞美景,能讓他銷盡所有憂愁煩惱,期待深秋再來把酒論詩。其詞《水調歌頭·賦德新王丈玉溪,溪在嵩前費莊,兩山絕勝處也》寫得更加充分:

空濛玉華曉,瀟灑石淙秋。嵩高大有佳處,元在玉溪頭。翠壁丹崖千丈,古木寒藤兩岸,村落帶林丘。今日好風色,可以放吾舟。

百年來,算惟有,此翁游。山川邂逅佳客,猿烏亦相留。

父老雞豚鄉社,兒女籃輿竹幾,來往亦風流。萬事已華發,吾道付滄洲。

玉溪自然美景、人文環境,激發了元好問縱情山水的欲望,簡直可以沉醉其間.忘懷一切,將“吾道付滄洲”,也就是將人世的抱負付之流水。

嵩山期間,元好問還主動參加當地的詩社活動,如在《示崔雷詩社諸人》中說“游從肯結雞豚社,便約歲時相往來”,表示要與崔遵、雷淵等詩人經常往來,得到崔、李等人的熱烈響應。元好問的加入,給嵩山詩人們帶來極大的歡樂。且看雷淵《同裕之、欽叔分韻得莫論二字》中的片斷:

清風何處來,佳客已在門。倒屣往從之,玉色向我溫。妻孥趣作具,歡喜傾瓶盆。清夜幞被往,共就遺山元。嘲謔及俳語,發揮間微言。懸斷漏天樞,高嘯驚鄰垣。吻合政相和,意到俄孤騫。恨不倒困廩,矧肯留籬樊。棄屩獲珠玉,披榛見蘭蓀。

該詩作于興定四年(1220)。元好問這位佳客突然造訪,令長期寂寞昏睡的雷淵喜出望外,倒屣相迎,傾其所有,熱情款待,夜晚還抱著被褥,與元好問同住一室,詼諧調笑。他們志趣相投,能夠敞開心扉,深入交流,精彩紛呈。如此相聚,讓雷淵發出“此樂未易得”的感慨。

給元好問嵩山生活帶來樂趣的還有一些方外之人。嵩山清涼寺的相禪師(1162-1225)酷愛詩歌,每每將日常生活寫入詩中,“言語動作,一切以寓之,至食息頃不能忘”,“朝詩有瓢,暮詩有筒”,其詩“清而圓,有晚唐以來風調”,元好問說他是近世不多見的“詩僧”(《清涼相禪師墓銘》)。元好問嵩山期間與他交往特別密切,“往來清涼,如吾家別業”(《興復禪院功德記》),經常住在清涼寺,幾乎將清涼寺當成他的別墅,以致在那里感染上了疥瘡。

然而好景不長,給元好問帶來巨大歡樂的詩友們陸續離開了嵩山。莫逆之交的老詩人王革,賜進士及第之后,于正大年間出山,就任宜君(今陜西宜君縣)主簿;熱忱有加的雷淵于元光二年(1223)離開嵩山,進入汴京,擔任翰林應奉;方外詩僧相禪師于正大二年(1225)辭世。此時此刻,友朋不在,歡樂不存,遺山落寞矣,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也該出山了。正大三年(1226)除夕,元好問反思人生,說:“折腰真有陶潛興,扣角空傳寧戚歌。三十七年今日過,可憐出處兩蹉跎?!保ā冻埂罚┰娭邢群笥昧藘蓚€典故,一是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期間為五斗米折腰之事,一是寧戚飯牛,扣牛角而歌向齊桓公自我推薦獲得重用的典故,從中可以看出,這時元好問已經傾向于出山了,很可能出任縣令之事已經有了眉目。

嵩山7年,是元好問比較失落潦倒的時期,如他自己所說:“僵臥嵩丘七見春,商余歸計一厘新?!质枇实菇袢绱?,樓上元龍莫笑人?!保ā都南n伓住菲湟唬┙┡P嵩丘,也許有些夸大,但可見其艱難困頓?!吧逃唷笔瞧湎茸嬖Y的隱居地;“一厘”指平民所居的房屋及土地面積,《說文》說是一畝半,段注改為兩畝半,都是形容面積之小。元好問終究不是隱士,不能終老于這一厘之地。7年時間也未能讓他徹底沉靜下來,走向空門,有時反而有一些時光虛度的孤憤和焦慮。如《放言》詩中所說:“悠悠復悠悠,大川日東流。紅顏不暇陪,素發忽已稠。我欲升嵩高,揮杯勸浮丘。因之兩黃鵠,浩蕩觀齊州?!背鍪烙蜗晒倘皇菬o法實現的一時興致,時不我待才是真實的人生苦惱,并最終迫使他走出嵩山。

正大四年(1127),元好問正式出山,就任內鄉縣令。臨行之前,寫下一首意味深長的《出山》詩,結束他將近10年的仕隱糾葛:

松門石路靜無關,布襪青鞋幾往還。少日漫思為世用,中年直欲伴僧閑。塵埃長路仍回首,升斗微官亦強顏。休道西山不留客,數峰如畫暮云間。

嵩山的一切,那么熟悉和親切。年輕時很想有所作為,而進入中年后,精神散淡,很想與僧人為伴,過著閑散的生活。如今即將走上仕途,長路漫漫,仍然留戀著美好的嵩山。不是嵩山不留客,只是為官一方的縣令,可望施展其才能;七品縣令的俸祿,也強過山中勞作所得。元好問就此告別美麗如畫的嵩山,進入塵世凡俗世界。從此以后,嵩山就成了他的記憶。等到金亡之后,他再回首嵩山,只能發出一聲悲嘆了:“十年舊隱拋何處,一片傷心畫不成?!保ā稇阎葑映峭硗偈摇罚?/p>

作者:胡傳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遼金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元好問學會會長。著有《金代文學研究》《宋金文學的交融與演進》《金代諍論輯存校注》等。

猜你喜歡
嵩山元好問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如果覺得人生太難,就去讀讀元好問
因為一首詩,記住一個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輕輕松松聊漢語:中岳嵩山
論嵩山歷史文化資源的構成
三教策源——中宗嵩山
我愛我家
移巢別處覓雕梁
張耒的嵩山,張耒的網
從《徐霞客游記》看明代時嵩山的水土資源狀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