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汲取文化力量 賦能遼寧振興
——專訪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宋曉冬

2020-03-24 12:23宋曉冬
僑園 2020年12期
關鍵詞:滿族遼寧文化遺產

非遺是國之瑰寶,將其發揚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創新,應時而變,以開放共享的心態探索非遺傳承發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載著匠人匠心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著巧奪天工之技的非遺項目,亟需在時代的版圖上,找到專業化與大眾化的完美契合點。一群有識之士正在做著這樣的事情,彰顯出非同凡響的動人風采。

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們一時無法實地采訪更多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典型人物。今后,我們將對更多非遺傳承人和非遺保護工作者進行宣傳報道,以饗讀者。

宋曉冬,現任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遼寧省文物保護中心、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是國家、省非遺保護專家,“文化部優秀專家”,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自2008年任中心主任以來,宋曉冬全身心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秉承開拓進取,務實創新的理念,在工作中提出了“因地制宜、因類制宜、因項制宜”的保護理念,并在這一理念的指導和影響下形成了非遺保護的“遼寧模式”,帶領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者努力拼搏,取得顯著成績,先后榮獲“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獎”“2010年上海世博會‘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罚哼|寧地處祖國東北,有眾多民族生活于這片土地上,產生了許多富有特色的文化現象,您能否為我們介紹一下,遼寧省非遺資源具有怎樣的特點?

宋曉冬:“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做“四個自信”闡述時,對“文化自信”給予的高度認同與評價。作為身處遼寧的一名文化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艱巨。

遼寧地處遼河流域,悠久燦爛的遼河文明是遼寧非遺的源流和母體。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鄉土文化、移民文化構筑了遼寧非遺種類繁多、風格別致的特點。具體來說,遼寧非遺資源主要呈現出三大特點:多民族文化融合。遼寧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區,區域內人口的來源與構成有多民族、多地域、多層次的特點。漢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錫伯族、回族等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和諧共生,成為遼寧地域文

化的杰出代表。烏力格爾、蒙醫藥、朝鮮族農樂舞(乞粒舞)、朝鮮族花甲禮、錫伯族喜利媽媽信俗等,均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滿族文化特色突出。在遼寧眾多的民族文化中,尤以滿族文化特色最為突出。明末,建州女真輾轉遷至遼東長城外;清初,大批八旗子弟來遼東戍邊,遼東地區的滿族人口激增,成為滿族的重要聚居地。由于滿族先民遷徙到遼東后改事農耕兼漁獵,因此,其文化形態兼具農耕文化和漁獵文化的雙重特色,這些滿族傳統民俗和大量活態文化仍在遼東地區生生不息。其中,滿族民間故事、滿族剪紙、滿族民間刺繡、滿族婚禮習俗、滿族祭祖習俗、滿族清明節插佛托習俗、滿族傳統小吃制作技藝、滿族傳統醫藥等較有代表性的滿族傳統文化先后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

鮮明的移民文化烙印。遼寧地理區位獨特,是“闖關東”移民來到關外后的第一站,大批移民攜帶著中原文化的優秀基因在遼西、遼南地區落地生根。這些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交匯,孕育出豐厚的人文土壤,滋養了無數具有鮮明移民文化特色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剪紙、高蹺、社火等。凌源皮影戲、莊河剪紙等作為皮影戲、剪紙的擴展項目,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罚横槍@些獨特、豐富的非遺資源,遼寧省多年來都開展了哪些主要工作來促進其傳承保護,取得了哪些成果?

宋曉冬:一是采取形式多樣的精細化保護工作舉措。數字化保護方面,我省自2013年起參與了國家非遺中心兩批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通過該項工作采集的非遺數字資源在數量與質量上均位居試點地區前列,受到充分肯定。整體性保護方面,2014年,省文化廳將建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列為年度重點工作。省中心成立調研組,深入撫順、本溪、丹東3市26個鄉鎮的44個村屯,調研區域內的自然生態、文化遺產、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節令習俗、精神信仰等文化事象,完成《遼東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的編制及上報工作。搶救性保護方面,從2015年至今,在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中,向國家提交的22個項目全部一次性通過驗收,累計音視頻資料近412個小時、圖片6萬余張、口述史文字稿400余萬字,且有4項成果被評為全國優秀項目,參加了全國優秀成果展映和非遺影像展。

二是將田野實踐與理論研究相結合。為科學合理地制定保護計劃,自2010年起,省中心每年都組織專家、業務人員組成

調研小組深入田野,開展實地調研。目前已完成省級以上傳承人,以及刺繡、剪紙、秧歌、皮影等多個項目的調研工作,掌握了豐富翔實的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省中心將調研資料編輯整理,出版了《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概覽》《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古漁雁民間故事精選》《遼海繡色》《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黃振華民間故事精選》等非遺保護成果。

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護意識。為提高大眾的文化自覺和保護意識,我省利用“文化遺產日”、藝術節、群眾文化活動和對外文化交流等契機,舉辦各類非遺展示展演,開展宣傳工作,營造濃厚的非遺保護氛圍。隨著新媒體平臺的異軍突起,省中心緊跟時代,開通“遼寧省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賬號,借助新媒體平臺的優勢宣傳推廣非遺,目前已累計推出節俗知識、傳承視頻、遺產賞析等各類宣傳信息500余條,吸納關注人數4萬余人,收獲點擊量近千萬人次。

《??罚和ㄟ^多年的工作,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較有特色的保護舉措或創新方法?

宋曉冬:省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實踐中探索,努力提高保護水平,科學有效地開展保護和傳承工作。經過幾年的積累,形成了四點認識:

一是要有保護理念的前瞻性。非遺保護所采取的路徑和方式基本就是保護理念的體現,因此,保護理念具有前瞻性往往會令工作事半功倍。以省中心的數字化保護工作為例,省中心早在2010年就認識到數字化保護的重要性,并確立了數字化保護的指導方針。我們利用開展傳承人和項目調研的契機,全面收錄相關圖、文、聲、像資料,并建立省級多媒體資源庫,對數字資源加以保存和管理。2013年,國家非遺中心開展第一批數字化保護試點工作時,中心已積累了大量高質量的多媒體數

字資源,這為我們后續快速推進試點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要有科學準確的學術定位。非遺是一門包羅萬象的學科,涉及民俗學、人類學等專業知識,要想科學有效地開展保護工作,離不開強大的專家團隊。省中心在培養專業化團隊的同時,特別重視專家的力量和作用。無論是調研,還是搶救性記錄,都堅持以“專家+業務骨干”的組合作為團隊核心。在這里,專家不是以咨詢者,而是以參與者的身份切實融入工作,嚴格把關各個環節。比如在搶救性記錄工作中,遼寧省藝術研究所的李威老師作為學術專員,跟隨我們前后七下凌源,每天都要根據訪談情況調整提綱,正是這種“沉下去”“扎下根”的態度保證了記錄成果的真實性和學術性。

三是將文化惠民與文化傳承相結合,創新非遺傳播、傳承的方式。從2015年起,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被省政府納入惠民實事工程,劃撥專項經費,每年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活動300場。省中心利用此契機,連續五年在全省進行深入持久的“文化輸出”,通過策劃高校剪紙巡展、非遺大講堂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增進大眾、特別是青年人對非遺的認識,將“送文化”轉變為“種文化”。目前有很多學校,特別是藝術類院校、職業技術學校等,已與傳承人建立聯系,邀請傳承人定期授課。

四是開拓思維,積極創新,探索“非遺+”模式。近年來,省中心通過一系列“非遺+”活動,傳播文化之美,講好遼寧故事,推動了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具體來說:“非遺+芭蕾”:在集團的統籌安排下,中心選調7個非遺項目隨同遼寧芭蕾舞團遠赴俄羅斯海參崴,圓滿完成赴俄羅斯展示交流任務,得到使領館領導和俄羅斯觀眾的一致贊譽?!胺沁z+志愿服務”:受省文旅廳委托,中心選調10個非遺項目,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成功開展“春雨工程”遼寧非遺川南行志愿服務活動?!胺沁z+文物”:中心與沈陽故宮博物館聯合舉辦“宮中邂逅——當青花遇見剪紙”展示展覽活動,并被廣州博物館引進,我省18位剪紙傳承人創作的46幅作品在廣州展出3個月,部分傳承人受邀參加“遼寧剪紙日”活動。這是我省首個輸出的非遺創意展覽項目?!胺沁z+企業”:組織開展“BMW中國文化之旅”遼寧探訪活動,大力推介遼寧手藝、講述遼寧故事,其中4名傳承人受邀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遺保護創新基地”系統學習。

《??罚簩?021年的保護工作有哪些計劃和想法?

宋曉冬:2021年,省中心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

審核機制;二是完成《北鎮廟修繕工程報告》的出版,啟動《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圖典》的編撰工作;三是結合省文旅廳“全省文化旅游資源普查”,籌劃開展文化遺產調查、研究和闡釋工作;四是圍繞建黨百年、九一八事變90周年、國慶等重大時間節點,策劃開展專題展示展演活動,用傳統文化的方式傳承紅色基因;五是根據疫情防控形勢調整工作重心,通過“常態+主題”“線下+線上”等多元化活動形式,持續策劃開展宣傳展示和展演活動,進一步鞏固文馨苑陣地建設,打造文化惠民新品牌。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的第一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開局之年。我們要為遼寧全面振興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為“數字遼寧 智造強省”建設實現文化擔當、貢獻文化力量。

強信心:堅定和提升文化自信,以“遼寧有文物、遼寧有歷史、遼寧有文化”為依托,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扣中心:緊扣經濟社會發展中心,全力服務發展大局,以非遺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助力“遼東綠色經濟區”的開發,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守初心:加強遼寧人文歷史資源、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利用,充分挖掘和闡釋遼寧文化精髓和文化價值,以“人人都是營商環境,個個都是開放形象”的活字招牌,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鑄匠心:緊抓文旅融合契機,整合歷史文化資源,做大產業融合、做強旅游項目、做精旅游線路、做優文化品牌,為“非遺進景區”“冰雪游”“沿邊游”“民俗游”“紅色游”等特色品牌建設聚力增效,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不斷為遼寧文化繁榮發展賦能。

猜你喜歡
滿族遼寧文化遺產
遼寧之光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淺談呼和浩特市滿族文化
讀遼寧 愛遼寧
讀遼寧 愛遼寧
Tough Nut to Crack
遼寧艦
文化遺產是“價值富礦”
文化遺產與我們的生活
滿族風俗圖譜(民間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