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文學欣賞與學生素質優化的一點研究

2020-05-06 09:33徐淑群
課程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關鍵詞:外化文學作品素質

徐淑群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6-0024-02

記得愛因斯坦曾說過:“陀思妥耶夫斯基給予我的東西比任何科學家給予我的都要多?!贝嗽挶砻髁宋膶W對人的素質的滋養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接受美學的理論認為,文學欣賞就是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消費,是讀者與作品的相互交流,也是讀者對作品的闡釋和再度創造。在欣賞的過程中,無論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認同和喜愛程度怎樣,都會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的。因而,假如我們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經常閱讀和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對他們多種素質的優化必定會大有裨益的。

我們提出的“素質”,指的是一種由后天習得并逐步形成的自然而然的在日常言行情態中表現出來的特性。自然流露的一笑一顰、一言一語、一舉手一投足,均可反映出一個人的某些素質之高低優劣,因為言行是心靈意識的外化,素質也只有通過外化的行為方式才能得以體現。當然,影響人的素質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要全面展開分析和論述顯然不是我們的初衷,本文擬著重討論一下文學欣賞與青少年學生素質的關系。

素質可以分為“內在的”和“外顯的”兩大板塊,欣賞文學作品可以內外受益,同步優化。所謂“內外受益”,是指以文學欣賞為手段,學習和接收文學作品中的各種有益信息,通過消化吸收而內化自己的思想、理論、學識、品德等,然后在日常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通過多種行為外化顯示,較完整地體現自己的整體素質,就這樣先由外(文學作品)而內(學識、品德等),再由內(學識、品德等)而外(行為方式),最后內外融合,優化為欣賞者的素質。

為什么通過文學欣賞能提高和優化素質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需從文學作品的性質和構成說起。我們知道,任何文學作品中,像《山海經》、《搜神記》、《荷馬史詩》、《西游記》、《聊齋志異》等那樣寫神話故事,寫天外仙境,寫美麗傳說,寫地獄魔鬼,寫起死回生,寫非人英雄還是寫像絕大多數現實主義作品那樣寫平凡之人,敘平常之事,抒尋常之情,都是生活直接或間接的反映。所不同的是,有的與生活貼近一點,有的離生活疏遠一點;有的現實一些,有的理想化一些;有的直露一點,有的曲折一些;有的揚美,有的顯惡;有的客觀真實多一些,有的主觀虛構強一些。諸如此類,均表明文學源自生活,體現生活,也常常將生活作理想化的反映,即以文學的形式和手法贊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揭露和批判生活中的假丑惡,設想和描繪未來生活的美好圖景?;蛟S可以這樣說,生活是沒有經過加工的文學,文學是經過深加工的生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

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敘寫的故事情節,刻畫的心理神態、描繪的風俗民情、展示的湖光山色、設置的都市場景、向往的理想生活,無一不是作家在大量搜集生活素材的基礎上,遵循文學創作的法則,結合自己對人生、對生活、對事情的思考,篩選材料,進行藝術加工,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再反復修改、潤色,最后定稿付樣。雖然作家們的觀念意識不一樣,創作的態度和目的不盡相同,藝術水平學識功底也存在著種種差距,產生的作品自然會有優秀、良好、一般、甚至平庸之分,但只要是認真地用心去寫的作品,給人教益肯定是不少的。

首先,閱讀和欣賞這樣的作品,不但情緒會受感染,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識也受到熏陶,雖然思想意識的變化,不可能像風至樹搖,云開日出,雨過天晴那樣,因果聯系是明顯而快速的,但“變”是絕對的,“不變”才是相對的。閱讀好作品,好似與許多品德高尚的優秀人物促膝談心,切蹉交流,并聆聽教誨,蒙受指教。在閱讀和欣賞的過程中,新信息源源不斷地輸入大腦,與大腦內所儲存的信息相互作用,彼此交融,同化順應,并重新排列組合,又形成新的觀念意識和認知結構,從而使思想素質產生一定的變化。

其次,欣賞文學作品中對豐富讀者常識也是顯而易見的。文學作品的內容包羅萬象,茫??臻g,悠悠時間,從可感可觸的自然景物到難以捉摸的心靈世界,從司空見慣的衣食住行到高深莫測的尖端科技,從開誠布公的人際交往到云譎波詭的政治爭斗,從融融樂樂的親情友誼到刀光劍影的廝殺拼搏,從峨冠博帶的高人雅士到道貌岸然的卑鄙小人,從遍地洪荒的原始遠古到千奇百怪的美好未來,從眾說紛紜的歷史沿革到熱鬧非凡的逼真現實,如此豐富的內容,這么廣博的知識,令讀者目不暇接,廢寢忘食。

此外,欣賞時還可以從人物的話語、作者的議論等方面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素質。倒如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林黛玉、薛寶釵等人對作詩的看法,其實就是極精彩的文學理論和美學評論;《三國演義》中魏、蜀、吳三國統帥和有關指揮員的運籌帷幄、調兵遣將、布陳設防等,也是相當杰出的軍事理論;《青春之歌》是林道靜從一個不懂得革命為何物的純情少女最后走上了職業革命者的道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現自己的理想的理論;《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所經歷的知識悲劇、生活悲劇、政治悲劇、美的悲劇和事業悲劇等五個階段,表達作者歌德的啟蒙主義式的人道主義思想理論;《復活》通過聶赫留朵夫的良心“復活”,傳達了托爾斯泰式民主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理論,所有這些,令我們為之心動,為之情移,為之神馳。

上面主要談了欣賞文學作品對青少年學生“內在的”素質的若干積極作用,下面再簡單地講一講文學與人的“外顯的”素質的關系。顧名思義,“外顯的”素質指的是有形可觀,有聲可聞的外表特征,包括言行舉止、衣著打扮等。囿于篇幅,拙文只想就其中的“言”和“行”談點膚淺的理解和認識。

所謂的“言”,這里僅指口頭語言,不包括書面語言。言和行均為人們內在素質某種程度外化,但似乎“言”比“行”外化的機會更多,更能體現人的個性和特點,文學作品中的語言(這里指人物語言)帶有很強的個性色彩,有的雅,有的俗;有的粗糙,有的精致;有的直率,有的婉轉;有的得體,有的犯忌;有的絲絲入扣,有的南轅北轍;有的幽默風趣,有的干癟乏味;有的一語中的,有的辭不達意;有的口若懸河、巧舌如簧,有的語無倫次、捉襟見肘。倘若經常置身于這樣的語境之中,經過有目的地比較,鑒別和選擇,學習和接受適合自己的優秀語文,充實、改造自己的語言,并由“內化”(學習接受)逐漸轉向“外化”,自覺地嘗試著運用于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的交際言談中。開始時或許會很不妥帖,甚至出現風馬牛不相及的生搬硬套的別扭現象,但只要能夠堅持不懈,不斷反復,持之以恒,時間一長,不少文學語言就成了讀者自己的語言材料,能夠在交際中運用自如,恰如其分,左右逢源了,自己的口頭表達水平和語言交際能力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文學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中出現的人物要比生活典型得多,理想得多。所以作品里優秀人物的“德”“行”“往”與生活中的普通人有一段距離,總比我們大家高尚,完美和可愛,這就是為什么有許多人物形象會讓我們牽腸掛肚,念念不忘的重要原因,也是為何不少青少年喜歡效仿某些人物舉止的謎底所在。像諸葛亮的羽扇綸巾,足智多謀,孫悟空的忠誠機靈,本領高強,李逵的敢作敢當,疾惡如仇,朱老總的忠實堅定,能干狹義,江雪琴的沉穩冷靜,臨危不懼,楊子榮的機智勇敢,克敵制勝,浮士德的執著進取,百折不撓,愛斯梅拉達的熱情善良、自尊果敢,圣地亞哥的堅毅頑強,拼命硬干,這些人物的舉動不一定都適合當今時代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但他們那富有個性的舉動給每個讀者的印象是不可磨滅的。如果我們的青少年學生能做到擇善而從,學習借鑒,那肯定會對行為素質的改變和完善產生不小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童慶炳.《語文教學與人的建設》,《課程·教材·教法》,1999年5期

猜你喜歡
外化文學作品素質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外化于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為的視角
高鐵乘務員的素質要求及其養成
素質是一場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質
內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文學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圍觀者”
臺灣文學作品中的第一女
“中心詞+外化親屬稱謂語”的多維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