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姚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及對策

2020-05-11 12:08邱文才
農家致富顧問·下半月 2020年2期
關鍵詞:解決對策問題

邱文才

摘 要 大姚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農業人口20.82萬人,占總人口的74.04%。目前全縣共有核桃10933h㎡、花椒26666h㎡、蠶桑5760h㎡、水果3813h㎡。全縣境內以山區為主,壩子、丘陵、河谷并存,受地理條件的限制,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組織化程度低,迫切需要一批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大姚縣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人才保障。

關鍵詞 農民培訓;問題;解決對策

1 近年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情況

大姚縣堅持政府主導,尊重農民意愿,立足產業培育的原則,突出培育重點,采取“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的培育模式,自從2016年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以來,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70人。2016年培育了170人,其中:生產經營型 50人(肉牛養殖),專業技能型80人,專業服務型40人。2017年培育了(生產經營型)100人。理論培訓7d,實訓和參觀學習、交流8d,共15d。2018年、2019年因項目資金整合為扶貧資金未開展培育。每期培訓班均采取理論培訓+外出參觀學習+實訓的方式進行。學時安排理論培訓7d42學時,外出參觀學習、交流6d36學時,實訓2d12學時,每期總共15d90學時,達到了項目設計要求和預期培訓效果。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2.1 優質生源不足

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農村年輕人幾乎全部外出務工,青壯年勞動力數量不斷下降,新生代務農者基本沒有,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幾乎都是老人。

2.2 參與程度不高

大多數農民對新科學技術、新實用技術的吸納能力差,參與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有些農民自己已是有點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認為培訓浪費了生產經營時間,“磨刀不誤砍柴工”意識不強。

2.3 培育資金缺乏

從設立培育一名新型職業農民的標準看,每人為3000元經費,嚴重不足。從資金規模來看,每年只夠培育100多人,培育人數較少。地方政府投入有限。

2.4 師資力量不足

農廣校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主體,師資力量不足,教師不但少還很難做到專職,被抽調干其它工作的時間多。培訓教師多是臨時聘用的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對新科技理解掌握不夠深入,缺乏實際操作經驗,培訓機構和專家之間缺少溝通聯絡平臺,信息不對稱。

2.5 培訓模式有待創新

培訓模式和方法單一,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培育效果,與新時期新形勢下農民需求不相適應。

3 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對策建議

3.1 積極爭取政策扶持

進一步完善相關優惠政策,在農業項目的規劃安排上充分考慮職業農民的需要。完善財政扶持政策,爭取資金保障,確保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項目的持續性。強化技術和信息服務保障,開展形式靈活、及時有效的新技術培訓。建立農業相關項目創業的小額貸款以及社會補貼。在解決農戶貸款時,可適當拓寬抵押物實際范圍,實施更優惠的農業農戶貸款政策,將農業產品保險、農業相關補貼以及小額資金貸款擔保三者相結合。

3.2 完善科學培訓體系

構建教育、推廣并舉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制定科學的教育目標和規劃,綜合管理配置可用資源,整合已有培訓機構、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為學習、實踐、應用提供載體。推行培訓體系創新,發揮教育和培訓的協同作用,逐步構建多方共同辦學的結構。建立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資格證書評定體系,規范新型職業農民從業資質要求,實施新型職業農民職業資格評定,健全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信息檔案和數據庫,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動態管理機制,做好新型職業農民統計和跟蹤回訪問效。

3.3 擴大培育對象范圍

認真開展實地調研論證,設定合理培育門檻,使廣大具有一定生產經營規模、又有強烈創業激情和學習意愿的農村種植、養殖能手參加培訓,由“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擴大培育參與度。整合現有培訓資源和資金,進一步提升培訓質量。根據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科學設計符合其學習能力的通俗易懂、簡潔實用、便于掌握的教學內容。除了重視課堂講授方法外,更要重視實訓和外出學習,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加知識與拓寬眼界相統一,靈活培訓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好現代網絡通信技術,提升培訓和學習效果。

3.4 大膽創新培育模式

根據產業特點和實際情況,結合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因地制宜創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模式。做到既注重理論,又注重實踐;既注重系統,又注重應用,確保職業農民培訓的效率和效果。實行“一主多元、多方辦學”的培育模式,可探索學歷和技能教育聯合培育的學校教育模式,技能為主、學歷為輔的農廣校教育模式,以及技能培訓為主的終身教育模式。根據各類培育對象的特點,堅持以實踐性為主輔以理論性教育,以應用性為主輔以系統性教育,以提升技能為主輔以綜合素質提高,進行針對性的培育。培訓內容充分體現農民意愿和產業特點,培訓形式由“課堂授課式”為主改為“現場指導式”為主,提高培訓的實用性與創新性。堅持分層分類推進,按產業類型組建培訓班,推廣分段培育,推行“一點兩線、全程分段”模式,在產業周期內分階段組織集中培訓、實訓實習、參觀考察和生產實踐,按照不少于一個產業周期全程進行培育。

3.5 完善信息管理手段

結合實際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培育工作,探索農民接受在線教育培訓、移動互聯服務和在線管理考核等方式,提高培育針對性、有效性和規范性。實行線上線下融合培育,全面提升質量效果。完善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大培訓和推廣力度,推廣“全國農業科教云平臺”的應用,組織動員各級農業科教管理部門、科研教學單位、培訓機構等管理人員上線服務,大力推介中國農技推廣APP和云上智農APP。

3.6 積極做好延伸服務

引導土地流轉、產業扶持、人才獎勵激勵、農業保險等扶持政策向新型職業農民傾斜,爭取專項扶持政策。搭建交流平臺,鼓勵新型職業農民抱團發展。推動農技推廣專家面向新型職業農民開展跟蹤服務,對接創業扶持項目,提升學歷層次,擴大產業規模。

3.7 提升培育條件能力

大力夯實培育基礎條件,努力構建培育工作長效機制。完善師資選聘管理制度,建立開放共享的培育師資庫,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推薦農廣校教師積極參加中央校、省校組織的能力提升培訓。強化教學資源建設,按照分層開發、擇優選用的原則,豐富教材和課程資源。

猜你喜歡
解決對策問題
余額寶的理財方式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論中小型企業成本會計核算及分析研究
對影響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的原因及對策的研究
避開“問題”銀行股
演員出“問題”,電影怎么辦(聊天室)
韓媒稱中俄冷對朝鮮“問題”貨船
“問題”干部“回爐”再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