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教學設計(人教版新教材)

2020-05-13 14:35張章陳紅
地理教育 2020年5期
關鍵詞:教學設計核心素養

張章 陳紅

摘 要:文章以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三章第二節“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探索如何貫徹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挖掘新教材的內涵,結合學情進行教學設計,促進學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等地理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素養;工業區位;教學設計

一、課標解讀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本節課的要求是“結合實例,說明工業的區位因素”[1]。本條課標的行為動詞是“說明”,屬于理解層次的水平要求,要求學生能夠歸納工業區位因素,并綜合分析工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本條課標要求的行為條件是“結合實例”,學生要學會結合某區域發展某種工業的具體實例進行分析。工業區位的分析需要結合所給區域的地理環境特點,綜合各區位要素的利弊和發展變化后進行決策,對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水平要求較高。在教學中,教師應精心選擇案例,并結合案例中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全面、動態地分析工業區位因素,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素養。

二、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教材主要側重人文地理,探討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尤其是突出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和地理環境的關系,并結合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社會經濟活動現象和過程背后的地理原理,樹立綠色發展、共同發展、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肮I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第三章“產業區位因素”第二節的內容。第三章主要講述了產業區位因素,包括農業、工業以及服務業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不同的產業對區位的選擇是不同的。第一節講述了“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工業則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工業生產的部門和布局都更為復雜。第二節繼續講述“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引導學生學習不同產業區位選擇的異同,認識到人類的生產活動與自然和人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滲透人地協調觀念。教材使用了大量案例,提供了大量圖文資料,介紹了工業的概念、主要工業區位因素,并聯系實際,結合不同地域的生產活動分析工業區位及其發展變化對工業生產的影響,大部分案例比較典型。但由于工業生產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如教材在講述“經濟效益”部分時,列舉了制糖工業、啤酒廠、電解鋁廠、家用電器裝配、集成電路等很多工廠,這些工廠各有什么生產特點?需要教師補充一些更具體的資料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案例有些雖然具備典型性,但距離學生生活遙遠,因此,教學中教師對教材中的案例要進行合理化選取和補充,如開發地方課程資源、選取鄉土地理的教學案例,使案例更具有生活性。教材提供了寶山鋼鐵廠、上海某石油化工廠、首鋼搬遷等案例,教師選取學生家鄉所在地北京的案例,將教材中的活動“以首鋼搬遷為例,說明工業區位的變化”進行擴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相應的問題鏈,引導學生深入剖析這一案例。

三、學情分析

從已有知識儲備看,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過工業的概念、分類及特點等相關知識,在前一節“農業區位及其變化”的學習之后,學生對區位的概念和農業的區位因素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些都為本節學習工業的區位因素奠定了基礎。人文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已經多次應用過案例分析的方法,學生具備一定的案例分析能力。但是,工業區位的分析對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水平要求較高,學生動態、對比地分析區位條件的變化對綜合思維能力提出了挑戰,因此,需要教師設置具有一定梯度的問題鏈,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有效引領。

此外,高一學生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工業生產景象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具有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設計新穎有趣的活動,增加學生的參與度,選擇學生所生活地區的“首鋼搬遷”案例激發學生探究興趣;角色模擬引導學生從企業家的角度,結合北京當地的地理環境,對不同案例進行區位分析,促進學生深度思考,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

四、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對課標、教材、學情的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①結合“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圖”,歸納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②通過閱讀五類工廠的資料,討論各類工廠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探究這類工廠是否適合在北京布局,理解各區位因素如何影響工業的區位選擇(教學重點); ③通過分析首鋼的發展歷程,綜合、動態分析工業區位條件的變化,理解工業企業的空間分布是多種區位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體會不同時期、不同區域工業區位的發展變化,提升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水平,樹立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依據:本節的課程標準要求是“結合實例,說明工業的區位因素”。歸納工業區位因素相對容易,但“結合實例”對區位因素進行“說明”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學生結合某區域發展某種工業的具體實例進行分析,這就需要結合所給區域的地理環境特點,綜合各區位要素的利弊和發展變化進行區位選擇,對學生思維的全面性、深入性、靈活性要求較高。因此,要通過選擇恰當的案例,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水平。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選取學生家鄉所在地北京的案例,將教材中的活動“以首鋼搬遷為例,說明工業區位的變化”進行擴充,呈現出首鋼完整的發展歷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相應的問題鏈,深入剖析這一案例,實現“創設情境—層層設問—合作探究”的案例探究式學習。

五、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如表1所示。

六、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如圖1所示。

七、教學反思

1.解讀課程標準,制定有層次的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結合實例,說明工業的區位因素”。教師通過深入分析和解讀課標,制定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結合“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圖”,歸納工業的主要區位因素;通過閱讀五類工廠的資料,討論各類工廠區位選擇的主導因素;通過分析首鋼的發展歷程,綜合、動態分析工業區位條件的變化。整堂課圍繞工業區位選擇,先引導學生列出所有可能的工業區位因素,再結合實例提煉主導工業區位因素,最后分析工業區位因素的發展變化。從一般到具體,從靜態到動態,教學目標層層遞進,最終達成課程標準的要求。

2.選擇典型案例,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教師在分析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中的案例進行了合理地選取和補充。例如,在分析工業區位的主導因素時,教師補充了制糖工業、啤酒制造業、電解鋁廠、家用電器裝配、集成電路工廠的案例,通過案例中翔實的數據幫助學生理解不同類型的工廠具有不同的主導區位因素。在工業區位因素及其發展變化的分析過程中,選取學生家鄉所在地北京的案例,將教材中的活動“以首鋼搬遷為例,說明工業區位的變化”進行擴充,完整呈現首鋼發展的時間歷程,并與曹妃甸進行區位對比,設計相應的問題鏈,對這一案例進行深入剖析。案例分析從單一要素到多個要素,既有某區域的時間發展歷程,又包含不同區域的區位對比,體現了要素綜合和時空綜合。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全面地、動態地、辯證地分析工業區位因素,深入理解工廠的選址要與地理條件相適應,提升了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素養,滲透人地協調觀。

3.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地理深度學習

本節課的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主體,案例選取、問題設置和活動設計都充分考慮學生情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選擇學生身邊的案例“首鋼搬遷”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參與意識;提出問題:“為了使鋼鐵廠順利建成投入生產,企業需要與哪些部門打交道?”“假如你是一名企業家,要建設工廠,選擇廠址時你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身臨其境想辦法。分析主導區位因素時,引導學生模擬企業家進行決策,合作討論,對不同案例進行區位分析,促進學生的深度思考。分析工業區位的變化時,呼應導入中的問題情境,深入剖析首鋼搬遷案例,以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引導學生聯系當地真實案例解決問題;拓展延伸環節,引導學生結合北京的功能定位,思考首鋼舊址的未來發展方向,使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關心家鄉未來的發展,認識到產業結構調整對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感悟人地關系。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只是扮演引導的角色,給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預留充足的時間,真正促進學生的深度學習。

4.精心設計板書,呈現知識結構和思維過程

本節課采用了結構式板書,呈現了較完整的知識結構。該板書是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生成的,體現了學生的思維過程。板書的中心詞是“工業區位”,右側從自然、經濟、環境、社會四個方面列出了諸多工業區位因素,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全面、綜合地分析地理問題,并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關注主導區位因素;“工業區位”下方的“發展變化”引導學生認識區位因素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不斷發展變化的;最右側分別從經濟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引申出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引導學生在進行工業區位選擇時不能只追求經濟效益,還要兼顧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樹立綠色發展、人地協調發展的觀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樣的板書,不僅將知識結構化,更凸現了知識的思想價值。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歡
教學設計核心素養
思想教育視域下公民核心素養教育的研究
《電氣工程畢業設計》 課程的教學設計
如何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案例教學的幾點思考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作為“核心素養”的傾聽
“1+1”微群閱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