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三體》的空間敘事手法

2020-05-20 15:08高健欣
文學教育 2020年4期
關鍵詞:三體烏托邦現實

內容摘要:??思{最早創造性地發現了“異托邦”空間,并創立了“異質空間”理論,將其不斷深化,他認為,與“烏托邦”一樣,“異托邦”的異質文化空間可能是想象的真實場所亦或是非場所,可能是真實的亦或是是被想象和體驗到的,因為空間本身就是“被觀看的,被想象的和被直接體驗的”①。王德威教授在《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從魯迅到劉慈欣》一稿中認為:科幻文學屬于“異托邦”,對劉慈欣的《三體》贊賞有加,他把這個1900萬年之后宇宙毀滅的故事總結為“是用一個未來完成式的說法來投射已經發生的事情?!雹凇度w》這部科幻小說在異托邦的敘事空間中,還加入了烏托邦、惡托邦的質素,這三者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作者劉慈欣對傳統幻想小說的一種超越,即用異托邦的空間敘事手法處理人和宇宙的關系,使其超越了簡單的善惡、進化等傳統想象,不僅提供了多種可能存在的空間,而且在探討人類與宇宙的關系,研究現實等方面提出了方案。

關鍵詞:《三體》 惡托邦 烏托邦 異托邦 人性與宇宙 現實

自19世紀工業革命發生以后,人類將會越來越好的藍圖被描繪得越來越清晰,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烏托邦理想代表了人類的超級自信。惡托邦也是一種惡質的想象空間,作家通過這種異質空間的營造,批判現實問題,擔憂未來科技對人類造成的異化。而異托邦營造的空間不是簡單的好惡的二元對立,而是在真實的基礎上虛構出另一種真實,它類似于我們在兩面對置的鏡子面前,將自己投射到鏡子,真實與虛構的自我在兩面鏡子之間不斷交替,那么我們虛構的空間包含了現實自我的一種投射,這種投射包含了自己想象的對現實的不滿,對未來的期待,從而構成了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性。

對于未來這個未知的空間,我們不知它到底是讓人快樂的還是恐懼的,所以人類對于它生發出很多想象。對未來抱有美好想象,所以營造了烏托邦空間;對未來抱有擔憂的想象,故而營造了惡托邦空間。人們對人的未來發展所懷有的期待和態度,決定了人類想象中的未來的發展。當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維度統一在異托邦文本中時,就成了異托邦敘事的質素。下面將詳細分析闡釋《三體》中的異托邦、惡托邦與烏托邦的表現以及意義。

一.異托邦中的惡托邦因素

《三體》中所虛構的惡托邦既是作家包攬宇宙所進行的想象,實質上也揭露了人類本身固有的黑暗惡質。在《三體Ⅱ》中,羅輯描繪了一個令人倍感絕望的宇宙圖景“黑暗森林”,可以將其看做建立了一種惡托邦的想象。宇宙是一個叢林,每個星球文明既是狩獵者,同時也是獵物,相互獵殺。這是帶著絕望的想象,因為黑暗森林中的獵人為了消滅威脅,無限制地使用武器,最終這些武器實際上以毀滅自身作為代價,宇宙最終也走向了毀滅。在黑暗森林有兩個法則,第一是“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第二是“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我們設想一下,假設發達程度相異的文明都需要相同的生存資源,那么這兩項法則可以說是引發人類戰爭之因,當人將生存置于一切道德倫理之上,人與人已不再繼續溝通交流,人們就開始了互相猜疑。當劉慈欣將這種囚徒困境放大至宇宙尺度時,讀者不禁感到震撼:未來人不過是現在人某些特質的放大版,他的矛盾和虛無感折射出對人類現狀的悲觀。

《三體Ⅱ》中章北海不去正面與三體世界派出的武器對抗,而是帶著5艘飛船出逃, 因為他預見到地球與三體的技術差距一定會讓人類在這場戰爭中被打敗,由于他預見的正確性,他成了飛船人類的救世主。從此,飛船人類宣告成為新人類,要建立起新的倫理秩序,那么,問題就出現了,現有的食物供給和配置來說,只能滿足一艘飛船到達預定目標,這就意味著一艘飛船必須消滅一起出逃的另外4艘,還要把船員的尸體制成食物以支撐自己。這種新倫理就是在消滅個體獨立性,來達到人類的最低生存標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又一次成為主導,現在聽來這個秩序很殘酷,但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這便是最好的選擇。正如后來被誘騙回地球審判的斯科特艦長所說的,“我沒有太多可說的,只有一個警告:生命從海洋登上陸地是地球生物進化的一個里程碑,但那些上岸的魚再也不是魚了;同樣,真正進入太空的人,再也不是人了。所以,人們,當你們打算飛向外太空再也不回頭時,請千萬慎重,需付出的代價比你們想象的要大得多”③。

二.烏托邦因素——猶疑中滿懷悲憫的人文主義情懷

劉慈欣在《三體》中流露的創作情感是猶疑的,雖然他多次表示相信科學,也認為掌握了強大的科學技術才能保障基本生存,技術主義在他的作品中是十分重要的,但他所想象的烏托邦世界也表現出他的悲憫情懷和古典人文主義關懷。

他一方面對百年以后的柔弱新人類報以輕蔑,對烏合之眾的民眾也加以嘲諷,對于倫理教條加以嘲笑,但另一方面,又對田園生活充滿了向往,謳歌田園的質樸,帶著崇高的審美情感想象了人類最后的墓碑,將悲劇的內核闡釋的淋漓盡致。

雖然在作品中,劉慈欣想要泯滅人的個性,消除自由意志,在“黑暗森林”,以“思想鋼印”的方式強制人們承認科學技術是可以控制人的自由意志的,但是他又塑造了一批果決勇敢、擁有自由意志又忠于自己選擇的人,他們背負著自己的使命,身后是腐朽而不可改的倫理教條,面對未知的未來,扛起了大旗。羅輯成為一位“面壁者”,被賦予救世能力期待的他以犧牲自己阻止人類的滅亡,換取和平;不是面壁人的面壁人章北海拋棄良知,叛逃而走,引出了褚巖的星艦人類,把人類文明延續了到時間的盡頭,最終因心中遲疑,在大戰爆發時葬身太空;肺癌晚期的云天明孤身前往并融入三體世界,通過編寫童話故事的方式向人類傳遞了三種逃避黑暗森林打擊的方法,為人類留下生存的希望;在冷酷、簡單、文明高度發達的歌者世界,“歌者”在得知整個宇宙都將被降維時,也有了悲哀的情感。

面對黑暗而絕望的宇宙,劉慈欣認為人性是脆弱的,不堪一擊的,但是總有擁有自由意志的人類會掙脫科技的束縛,認識到生存并非唯一價值,文明與生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最終,程心存活了下來,一直到宇宙的盡頭,世界終歸平靜,又開始新的物質循環,生命進化,世界的滅亡也終已成為追憶的背景。程心對于這段記憶是如此表述的:“那一切不是發生在過去,不是發生在現在,也不是發生在未來?!边@只是屬于一個人的光錐內的記憶,光錐之內無法自主選擇,那么在光錐之外,是否存在選擇的可能性?小說也對此作出了回答:如果存在兩個以上的時間維度,那么在田園宇宙中,命運尚可選擇。

田園,這個寄托著人們美好理想的烏托邦,無論宇宙如何殘酷,在劉慈欣筆下,他的田園世界仍有著簡單質樸的牧歌情調。他以“田園”為高維宇宙命名,表現出他的士大夫情懷和人文主義的懷舊心理,同時也讓我們在緊張而又倍感絕望中給予片刻希望:在生存至上無視生命的冷酷“黑暗叢林”之外,還有一個高級文明不需要消滅低級文明,各類文明之間可以相互交流,愛與和平可以成為可能的光速無限的宇宙。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在絕望中,劉慈欣給了人們以希望,但在希望中也蘊含著絕望,這又一次表現出他的猶疑:大宇宙能否返歸田園時代?田園宇宙會否因降維而重新進入黑暗森林?因而,劉慈欣所想象的烏托邦是充滿猶疑的,但是又有一種士大夫的人文主義情懷。

三.異托邦:探討人性與宇宙的關系與研究現實問題

王德威對于《三體》的評價極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所營造的異托邦想象超越了已經成熟的東西,最后提出了許多值得探索的問題,比如人性與宇宙的關系,為研究、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了思路。

1.提供多種可能存在的空間

《三體》的第一部,通過細致描繪紀元的交替、朝歌的存在、紂王的宮殿等空間,營造了一個全新的虛擬空間,從而讓游戲者可以了解三體世界背后的運行法則。劉慈欣還虛構了一個“智子屏蔽室”:一批最早進入屏蔽室的人患上了一種“屏蔽綜合征”,患者將自己的隱私不加保留地告知旁人,好像喝多了酒一樣口無遮攔。有一名記者用詩意的語言形容道:“在這個狹窄的天堂,人們敞開了心扉,我們對視的目光不再含蓄?!雹?/p>

《三體》提供了多種可能存在的空間,這個密閉空間猶如薩特筆下的房間,雖然簡陋而擁擠,但是在毫無隱私可言的時代卻顯得彌足珍貴。人們為了享受脫離三個世紀以來被智子監視的自由片刻,可以無視空氣中的刺鼻味道和皮膚瘙癢等生理上的不適。作家不單單是為了敘事而營造出這樣的空間,更重要的是這種空間本身也為揭露現實問題提供了多種可能性,科幻小說提供的異托邦的生動圖景可以為探討真實空間提供指導性意義。

2.人類與宇宙的關系

在人類的傳統觀念中,宇宙是一種永生不滅的存在,但在《三體》中,當宇宙都經歷過多次降維死亡,好像成了一個高位截癱的病人時,人類才意識到,人類與文明是何其弱小。時空無法把控,不可預測,生存與希望都成了奢望,人類該如何自處?當末日降臨時,人類又當如何抉擇?

面對人類與宇宙的關系問題,劉慈欣寫就了八十八萬字的《三體》三部曲,他像一個造物主,創造了一個世界并不斷地描繪它,以現實發生過的“文革”為起點,直到宇宙時光的盡頭。時間上從過去到無限,空間上從四維到二維,人類的發展歷程也從澳大利亞走到太陽系最終成為二維圖畫。

從小說來看,人類的滅頂之災的導火線是兩場災難,“文革”和工業文明,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實質上是人性中的瘋狂、拒絕懺悔、否認罪過以及人性的貪婪讓災難不斷擴大、蔓延。在“文革”中遭受無數次被欺騙、背叛的葉文潔曾與那些迫害過自己父親的紅衛兵談話,他們認為自己在荒謬的時代里做了時代要求的事情,是時代錯了,自己不承認罪過也拒絕懺悔。而在之后伊文斯的經歷中,整個工業文明也被描述成一種世界性的災難,導致這種災難的根源是人性的貪婪。因為人性固有之惡,因而兩種災難都不是特殊時代的偶然事件,而是具有普遍性意義的,人類意識不到,或者說意識到也拒絕承認。

與地球相應,三體世界也由于三個太陽的不規則運動讓其文明經歷了200次毀滅與重生,但是葉文潔與伊文斯不曾知道三體文明的危機也是由內部惡劣的自然條件導致的,三體人也并非完美的存在。當人類整體墮落后,三體文明作為他者出現,并演化成可以懲罰地球的角色。當人類將目光轉向宇宙后發現,宇宙也存在著超乎人類想象的黑暗,此后,人類便踏上了自我拯救的漫漫長路。

人性與宇宙道德的關系問題,劉慈欣一直徘徊在這兩極之間,在黑暗的宇宙中不存在道德,甚至連物理學都不復存在,所奉行的只有生存,而在人類中,人性的道德一直存在,宇宙的零道德與人性的道德到底哪一方可以占主導,劉慈欣的答案是全部毀滅。歌者因為一個輕描淡寫的清理理由將地球毀滅了,而整個宇宙也是不斷死亡的過程,黑暗森林中其實沒有一個幸存者,是魚死網破,大海終將干涸,魚兒終將死亡。

3.提供現實的解決方案

《三體》這部科幻小說因其陌生化手法給讀者帶來驚異的閱讀感受,而它最動人之處在于與現實的對接上?!叭w”這個異托邦世界的隱喻最終的指向仍舊是我們的現實,比如三體人也對秦始皇的集權政治不滿選擇背叛,聯合國權威、“統帥”、大國之間的博弈等現實的影射,但最主要的也是貫穿始終的是黑暗森林中的政治體制,也就是一種社會制度的解決方案。

劉慈欣認為,政治制度是在人性、科學技術以及周圍環境綜合作用下形成的產物,章北海曾說:“人類社會在三體危機的歷史中已經證明,在這樣的災難面前,尤其是當我們的世界需要犧牲部分來保存整體的時候,你們所設想的人文社會是十分脆弱的?!雹苡捎谠诿裰髯杂傻纳鐣猩娴娜耸恰疤诵缘摹?,太注重人性道德,傲慢無知,不屑科技,毫不居安思危,人類就是在危機降臨時手足無措,當大難臨頭直面毀滅時歇斯底里的一群烏合之眾。所以,在災難面前,人類所標榜、向往的自由民主的美好社會是不堪一擊的,在零道德的宇宙面前,這種脆弱的人性與道德感直接導致了人類的滅亡。

劉慈欣通過構建三體的異質空間,討論的是人性道德與制度構建的關系,由于葉文潔對人類的絕望而引來三體人,由于人的欺騙性被正面應用而產生了面壁者,由于程心缺乏仗劍殺伐的勇氣,致使人類兩次陷入絕境。因而,《三體》向我們傳達出來的是如果犬儒到了極端,仁義道德是不堪一擊的,人類所擁有的人性、情感道德也沒有存在的必要,甚至還會招來不必要的禍亂。在那種亂紀元隨機的情況下,人盡量能夠像機器一樣生活就好,在理性主義和技術主義充斥的今天,人性道德到底在制度構建中是否是必要因素,這其實是劉慈欣的一種批判與思考。

參考文獻

[1]???空間,知識,權利——??略L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德威.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從魯迅到劉慈欣[EB/OL].2015.10.1

3

[3]劉慈欣.三體II黑暗森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4]劉慈欣.三體I地球往事[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周文娟.??思{作品異質空間敘事解讀[J],當代外國文學,2013(3).

[5]劉慈欣.三體III死神永生[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4.

[6]劉慈欣.超越自戀——科幻給文學的機會[J].山西文學,2009(7):75-81.

[7]徐斯年.“異托邦”和“自洽性”——《三體》閱讀札記二則[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6,33(1):41-45.

注 釋

①???空間,知識,權利——??略L談錄[M],包亞明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②王德威.烏托邦,惡托邦,異托邦——從魯迅到劉慈欣[EB/OL].2015.10.13

③劉慈欣.三體II黑暗森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④劉慈欣.三體II黑暗森林[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作者介紹:高健欣,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三體烏托邦現實
漫畫:現實背后(上)
漫畫:現實背后(下)
劉慈欣《三體》將由亞馬遜投資拍攝
《三體》中的物理學
烏托邦
《三體》獲雨果獎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當黑客技術照進現實
在雕塑.現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