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李白詩歌的遠游姿態

2020-05-20 15:08劉艷
文學教育 2020年4期

劉艷

內容摘要:李白好游,駕言登五岳,游好在尋仙。以長江為主,暢游一線,漫游間,名為縱情山水,實則尋求仕進,無奈時不我遇,只能沉浸山水。遨游山水中,有著一份濃濃的遠游情懷與姿態。

關鍵詞:李白詩歌 遠游姿態 遠游情致 遠游意蘊

楊義先生在《李白的生命體驗和文化分析》指出:李白詩對盛唐氣象的表達有他獨特的美學方式,具體體現在醉態思維、遠游姿態和明月情懷這三點上。李白一生愛入名山游,以遠游來拓展自己的視野和胸懷,把雄奇明秀的山川作為自己遼闊、博大精神的載體。像李白辭親遠游十七年(726—742),這是李白以安陸為中心的漫游時期。李白經三峽出蜀。先后游歷了江陵(湖北)、洞庭湖(湖南)、江夏(湖北)、廬山(江西)、金陵(江蘇)以及揚州、吳郡、會稽(今蘇州、紹興)一帶,后又回到云夢(湖北安陸),且在安陸與故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定居,李白以安陸為中心,漫游各地。李白漫游的目的,名為縱情山水,實是尋求仕進的機遇,在游覽名勝古跡的同時,廣泛結交各種人物,希求有人推薦,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遠游路徑上以長江為線,在遠游姿態上以“歡游”為主,在遠游情致上以尋仙為旨。

一.遠游路徑

李白主要受慕道求仙的意愿的驅使和南朝文人的山水趣味的吸引,他出游的路徑基本上沿長江上游、中游、下游一線。李白一生,幾乎與長江有緣,沿著長江的源流,完成了他壯麗的游學,其生長地四川江油,其卒葬處在安徽當涂,無論是其成婚安陸,寓家南陵,還是隱與廬山,流放夜郎,都是在長江流域度過。李白追溯長江的足跡,感受著長江文化的魅力與魅力。

長江上游巴蜀文化的洗禮。巴蜀文化,瑰麗。此處有道家和縱橫家的風尚,蜀中生活,不僅使李白自幼即信道求仙,愛好自然,喜縱橫霸術,而且于其文學創作有深刻影響。出游成都,授師趙蕤,習《長短經》,得縱橫術,講究養機退隱。蜀地文學最輝煌者莫若司馬相如、揚雄者,文章鋪張恣肆,尤其司馬相如“控引天地,錯綜古今”的宏偉氣魄與非凡想象,可以說影響著李白的創作,李白有《蜀道難》之鋪張揚厲、瑰麗宏偉和《夢游天姥吟留別》的雄奇奔放、氣勢磅礴。

長江中游荊楚文化的熏陶。荊楚文化,浪漫。代表楚文化傳統的是老莊道家思想和屈原詩歌。龔自珍說:“莊屈實二,不可以并,并之以為心,自白始?!保ā蹲钿浝畎准罚┣f子是出世的,屈原是入世的,確實不同,難以融通,李白在楚文化的熏陶下,為自己設計了“功成身退”的宏圖,“功成”,符合入世的屈原所追求,“身退”,合乎老莊哲學之無為,于莊屈兩家皆有包容。楚文化之精英,還是屈原,李白懷有深厚的崇敬之情,自然也是對自己的肯定和彰顯,在《江上吟》中概嘆:“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讀著《江上吟》,很容易使人聯想起《楚辭》中的《遠游》:“悲時俗之迫厄兮,愿輕舉而遠游?!崩畎滓越襄塾纹鹋d,追慕屈子風采,渴望自由美好,酣暢恣肆,傲岸不羈。有時,李白甚至以“楚狂”自居,“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用楚狂接輿的價值標準來與世俗對抗。

長江下游吳越文化的浸潤。吳越文化,清秀。六朝文化是吳越文化的精粹,謝靈運和謝朓的山水詩,沾溉著李白。謝靈運山水詩力求臻于清新自然,所謂“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南史·顏延之傳》),對李白山水詩歌影響深遠,李白曾多次提及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于此有會心靈性。李白往返金陵、宣城一帶,追尋謝朓遺蹤,經常寫到有關謝朓的詩句,如“解到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金陵城西樓月下吟》),“獨酌板橋浦,古人誰可征?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保ā肚镆拱鍢蚱址涸陋殤阎x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保ā缎葜x脁樓餞別校書叔云》),“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酬殷明佐見贈五云裘歌》)和“諾為楚人重,詩傳謝朓清”(《送儲邕之武漢》)等,誠然,“詩傳謝朓清”,李白吸收了謝朓詩歌的清新秀逸養分,形成了自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風。

二.遠游姿態

遠游姿態。李白詩中,經常用到“萬里游”、“歡游”、“游賞”和“夢游”的字樣,開發出中國山水的很多精彩,那份崇高、神奇或清遠,對山水充充盈著一種游動的、生命的體驗。其一,夢游千里。他做夢的時候都在漫游:“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边@種游,是與精神、靈魂和詩魂結合在一起的游。其二,道游無窮?!熬\合天道,不愧遠游魂?!彼丫\跟天道相合,游心于無窮。道教求仙的遠游方式,為他神游物外的精神自由和探究造化本原的宇宙意識,注入了一種新的理念,探究宇宙秘密,神游八極之表,妙處在《獨坐敬亭山》。其三,思游鄉關。其青年時出川之詩《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彼茧S水悠,向上流,直達故鄉,仍憐故鄉水,遠游當然也還有一份扯不斷的思鄉之情。其晚年離川之詩《朝發白帝城》, 爽快地寫了“千里江陵一日還”。思同水蕩,往下漂,直抵家園,歸心似箭,他不是把四川,而是把離開三峽東去叫做“還”,這個“還”與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的那個“回”不一樣,是有不同的精神指向,讀懂這個“還”字,才算讀懂李白遠游姿態的精神指向和文化內涵。

遠游情致。李白的遠游既是山水之游,又是詩魂之游,同時也是一種對自由的精神空間的尋找。李白具有“五岳尋仙不辭遠”的遠游旨趣。李白的不倦游興,與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風密不可分,“興與謝公合”,他的詩興、游興與謝公是不謀而合的。他一再尋找二百年前謝靈運的游蹤和心跡,謝靈運游過的地方他都愿意去看看。這種風尚包涵著一個了不得的驚人秘密:自然山水中蘊藏著作為人文精華的詩,山水游也就成為他的詩魂之游。李白擁抱祖國山川的名山游,接上了南朝文人的審美文化傳統。李白更喜歡的是名山,他有一種名山情結。他自稱“五岳尋仙不辭遠”,到五岳去尋找神仙,不辭道路之遠;“一生好入名山游”,一輩子喜歡到名山去旅游。李白更具備“自愛名山如剡中”的遠游行趨。為何有此行動綱領呢?他說:“心愛名山游,身隨名山遠”,心喜愛到名山去游,身也遠離了人間的塵俗。他反復表達:“久欲入名山”、“愿游名山去”和“名山發佳興,清賞亦何窮”,喜歡去欣賞那種清遠的神工鬼斧的山水。他的足跡踏遍長江全境,游山玩水而不亦樂乎。游山,有峨眉山、天門山、廬山、天姥山、敬亭山、五松山等,玩水,有洞庭湖、鸚鵡洲、鳳凰臺、牛渚、清溪等。

遠游意蘊。李白一生的大半歲月是在隱逸漫游中度過的。政治上的挫折碰壁,使他把赤子般天真情誼奉獻給自由自在的山水,傾訴于無私無猜的自然。所以他寄情清風明月,漫游名山大川,留下許多山水名篇?!芭d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江上吟》),詩歌中也有不少山水篇章,把山水詩推向一個新的高度,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李白山水詩的突出特點是大自然山水形象的理想化、狂想化和個性化。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山水世界。李白有不少短小精美的山水律絕,山水具體形象不一,手法技巧各異。例如《清溪行》寫清溪感受:“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鼻岸淇磥碇皇且早R比水、以屏比山的修辭精巧,而詩人用意實為將水作明鏡,山作屏風,以清水秀山為家。所以末二句說猿啼徒使游子傷感,而言外顯示他這位謫仙則清心自在,怡然自適,因為山水就是他的家,合乎理想,恰同仙境。再如《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兵B兒飛盡,一朵白云悠然離去,始終相伴在一起的只有詩人和敬亭山,所以“相看兩不厭”。這明白如話的大實話,作用與極端夸張同。而山擬人,人同山,有心與無生相知音,便是一種狂想,卻也合乎他“浩然與溟涬同科”(《日出入行》)的觀念。至于他的名篇《望天門山》“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早發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等,不論表現手法是擬人化或反襯法,都是觀念上把大自然與自我混同一體,視萬物為同類,或一起興奮鼓舞,或以為留難阻擋,山水形象都理想化、狂想化、個性化了,成為詩人的知心與友人。

參考文獻

[1]郁賢皓.李白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裴斐.李白詩歌賞析集[M].四川:巴蜀書社,1988.

[3]李靜一.壯哉唐詩[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8.

[4]余恕誠.李白與長江[J].文學評論,2002,(1).

[5]楊義.李白詩的生命體驗和文化分析[J].文學遺產,2005,(6).

(作者單位:荊州教育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