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鄉種出一片金黃
——記廣西現代青年農場主、自治區勞動模范張繼池

2020-05-31 02:15謝青夏莫嘉凌
農家之友 2020年12期
關鍵詞:水稻農業

本刊記者 謝青夏 特約通訊員 莫嘉凌

窮則思變,是中國一句非常勵志的古訓,但對于張繼池來說,這是他青春奮斗的書寫。家里貧窮,中專畢業后,張繼池就去廣東打工求“變”,幾年后,在家鄉田野的召喚下,他返鄉創業種稻谷,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奮斗,他種出了一片金黃,被評為“種糧大戶”,當上了自治區勞動模范,成為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他是怎么“變”的?

張繼池在栽插新引進的水稻品種。

堅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1985年7月,張繼池出生于賀州市平桂區沙田鎮龍井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老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2000年,他考上賀州市民族旅游藝術職業學校,上學第一年的生活費和學費全是從親戚朋友家借的。自上學第一天起,他就有一個強烈的念頭:要自己掙錢,把這筆錢還上,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因此那三年時間里,他實際上是半工半讀,課余時間幾乎都用來打工掙錢,不僅還掉了那筆“上學債”,還解決了后來的學費和生活費,甚至還可以補貼家用。更大的收獲是,窮則思變這一理念,那三年里就在他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

2003年中專畢業后,張繼池去了廣東打工,從事的是和自己剛學過三年的旅游專業。那個時候的旅游業正旺,加上自己的勤奮努力與聰明智慧,開始的幾年他干得順風順水,收入也節節上升??珊镁安婚L,2008年金融危機,對旅游業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市場低迷,使得他的收入也直線下降。還要不要留在廣東繼續干下去?正當彷徨不已的時候,2013年11月,他回鄉參加了賀州市平桂區農業部門組織的陽光工程培訓和學習,通過學習,認識到農業是未來的朝陽產業,廣闊農村大有可為。因此他毅然響應政府的號召,攜女友返鄉創業!

結婚后,夫妻倆謀劃著如何創業。倆人在與父母和兄弟商量過后,決定還是從當地農業最傳統的行當干起:種稻谷!說干就干,全家總動員,分別挨家挨戶去做工作,請鄉親們把土地租給他們種,好不容易租到了100多畝地。2014年,張繼池就開始領著全家人在這一百多畝地里種起水稻,還下了血本買了一部手扶式拖拉機,請了三十多位鄉親幫工,風風火火地干了起來。那一年,育秧插秧,犁田耙地,施肥打藥,收割打谷,張繼池和家人每天從早到晚,除了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全都在田間地頭奔波著,那累那苦,用張繼池的描述是:“吃飯手在打抖,走路腿也打顫”!

可是,如此玩命的拼搏,換來的卻是一盆冷水,從頭到腳潑了一個透心涼!由于天氣原因,也因為自己缺乏足夠的種植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一年的稻谷收成極差,他在廣東打工攢下的資金全部投進去打了水漂,還虧了十多萬元!面對這一挫折,他的父母都產生了不滿情緒,埋怨他為什么要放棄廣東的工作回家種田,為此和父母鬧得很僵;家里也沒了什么經濟來源,他的妻子無奈重新出去打工補貼家用。他自己也有一種很強烈的挫敗感,之前那種想在家鄉大干一番事業的熱情,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但一想到租鄉親們的田地,一簽就是好幾年的合同,如果自己就此撒手不干了,豈不是讓鄉親們跟著自己受損失吃了虧?他心想:不行,我要繼續堅持干下去!他堅信: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會成功。迷茫之中,張繼池想到了政府,因此他騎著摩托車從村里來到縣城,來到了當時的縣農業局尋求幫助??h農業局給了他大力的支持,一位即將離任退休的老領導熱情地接待了他,還指派了一位工作人員具體指導幫助他。那位大姐不僅向她講解了很多農業生產的科技和管理知識,甚至在知道他想買農機、但是缺乏資金時,馬上帶著他去農機店,幫他向老板做擔保,讓他有多少錢先給多少,剩下的他日后賺了錢再補上,他當時就買下了一部中型拖拉機和一部手扶插秧機,高興而歸。

有了政府部門的支持幫助,張繼池重新燃燒起繼續創業的熱情之火。2015年,他虛心向本地農業技術人員請教,邊干邊學習水稻種植科技和管理知識,加上兩部新買的農機投入使用,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生產成本大為降低。歷經艱苦拼搏,這一年張繼池獲得了成功,僅靠種植水稻家庭年總收入20萬元以上,位居全村第一。2016年,他把水稻種植規模擴大到了250畝,之后又逐年增加,直到目前生產規模已經達到了470畝(雙季稻計),畝產450公斤以上,糧食產量達250多噸,除少部分用于自食外,其余全部出售給國家,僅2019年,銷售給本地糧站就多達250 噸。2015年、2018年,他被評為廣西種糧大戶;2019年獲得廣西農牧漁業豐收獎。

乘著科學的翅膀飛翔

總結2014年創業的失敗教訓,張繼池認為自己最主要是吃了缺乏農業科技和管理知識的“虧”。為此這些年來,他除了虛心向本地農技人員請教學習外,還尋找一切機會,參加各種農業科技知識培訓:2016年參加自治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獲中級證書;2017年參加農業部組織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及廣西大學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2019年參加廣西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領頭雁”培訓,以及參加上海交通大學和云南大學研修班……他就像一塊海綿一樣,如饑似渴地吸收現代農業科學養料,武裝自己的頭腦。

就這樣,張繼池邊干邊學,學以致用,并且大膽實踐探索,乘著科學的翅膀,成為了當地科學種田的行家里手。他非常重視選種,選用適合本地種植的深兩優5814、五優華占、隆兩優華占等優質高產的水稻品種,并且搶農時抓種植,合理施肥,科學管理,并大力推行水稻高產攻關栽培等先進的農藝措施,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平均畝產增產幅度為10%,增產的同時也提高了稻米品質,他生產的高產優質大米在市場上備受消費者青睞。他還大力推行秸桿還田,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種糧成本。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結構,他在農業農村部門的技術指導下,每年將收獲后留下的秸桿就地粉碎還田,這樣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結,同時腐爛的秸桿可提高土壤的有機含量,增強土壤肥力,從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此外,他非常注重科學利用土地,每年除種水稻外,凡是能利用的田,都種上萵苣、甜菜等冬菜和綠肥,不讓土地閑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張繼池科學種田的經驗,也在村里起到了先鋒模范帶頭和示范作用,大大地促進了村民種糧的積極性,穩定了糧食生產大局,為本地糧食生產安全做出了貢獻。

張繼池的科學種田意識,還體現在他對農業機械化的重視與應用。在水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多的情況下,為解決水稻收割時節勞動力嚴重匱乏和農機具緊張的矛盾,也為了自己農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他非常重視農業機械化的建設。2014年在失敗虧本、資金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他主動找到當地農機部門積極購買農機具,利用農機具開展規模種糧,大大提到了種植效率。根據農機部門給出的意見建議,這些年來,他通過自籌資金,先后購買了適合田間機械作業的大中小型農機具10多臺。目前他的水稻生產作業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效率,增強了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成為了當地農業機械化示范標桿之一。

經過多年的勤奮學習+積極實踐探索,張繼池摸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科學種田路子,從當初回鄉創業時的“種田盲”,逐漸成長為科學種田能手,還被廣西大學現代青年農場主聘任為創業孵化導師。

“龍騰”而起,才是他理想實現之時

靠著自己的努力奮斗,那個當年窮得靠著借錢讀書的張繼池,實現了自己個人富起來的愿望。但是在他眼里,個人的富裕只是他理想的起點,他理想的終點是:帶動身邊的人一同致富,帶給更多人幸福和快樂。張繼池離鄉在外漂泊多年,對于村里很多年輕人不愿在家鄉創業就業,選擇出外打工,在外受苦又不能照顧家里老人和孩子,他既理解,又非常痛心。他自己富起來后,很希望幫助更多的人在家門口創業就業,一同致富。所以當農業部門建議他建立合作社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就響應了。但是合作社的建立一開始很不順利,很多農戶對參加合作社心存疑慮,采取觀望態度,張繼池逐家逐戶地去動員,苦口婆心地講政策,講好處,講道理,但大多數人還是不愿意參加合作社,所以他們賀州市龍騰種養專業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成員僅有五個農戶。

雖然一開始參加的人不多,但張繼池心想,既然他們信任我,愿意跟著我干,我就不能辜負他們的信任,帶領他們干出名堂來!沒有合作社運作和管理知識和經驗,他就走出去學習,回來再應用于合作社的建設和管理實踐上。經過他和合作社成員們的共同努力,合作社各方面逐漸完善建立起來。合作社制定了規范的專業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了完善的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制度,保障了合作社成員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利和經濟利益。他們實施標準化生產,建立了“五個統一”生產操作規程。2014~2015年度,他們合作社通過在沙田鎮 500多畝地的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和統防統治等專業技術,實現年生產水稻150 噸,總產值40萬元,農戶人均增收400 元,實現了優質雙季水稻種植與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預期目標,并成為平桂區農業生產示范基地。

隨著合作社各項事業的紅火發展,成員們一個個的錢袋子鼓了起來,生活水平明顯變好了,村里的其他農戶看被這樣的變化感染了,從一開始的不愿意,到后來陸續主動來要求加入合作社。目前龍騰種養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現有工作人員15人,擁有固定資產50萬元,流動資金20萬元,流轉土地面積達300畝,輻射帶動和服務農戶多達40 余戶。2018年,糧食(水稻)產值為80萬元,純利潤高達45萬元。合作社基地主要分布在平桂區沙田鎮龍井村與馬東村近40個農戶,成為了平桂區流轉經營土地面積較多的專業合作社。張繼池個人2020年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范,獲得第二十四屆“廣西青年五四獎章”。

龍騰種養專業合作社“騰飛”之際,才是張繼池人生理想實現之時。在談到建立合作社,帶動更多的人致富時,他說:“在我最困難無望時,特別是2014年虧本的那個時候,自己幾乎放棄事業了,是平桂區政府、平桂區農業農村局以及鄉親們大力的支持和幫助,扶著我重新站了起來,我要用自己綿薄之力,幫助家鄉更多的人一起富起來,回報社會”。感受最深的就是同村的岑家育,他們家原來窮得和父母兄弟一起十幾個人擠在一棟自建房里,生活十分不便。后來跟著張繼池一起加入合作社發展,在張繼池的大力幫助下,岑家育也得到了很好的結果,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今的他,建起了自己的房子,帶著老婆孩子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不必再和父母兄弟擠在一間房子里,日子越過越紅火。

類似岑家育一樣的農戶還有很多。

在談到國家今年啟動的鄉村振興戰略時,張繼池滿懷憧憬地對記者說:“我希望我們的鄉村能成為鄉村振興藍圖里面閃亮的一角。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我們的合作社,攜手發展,只有人們的生活水平都上去了,才是真正的鄉村振興?!?/p>

猜你喜歡
水稻農業
什么是海水稻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有了這種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鹽了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樣實現機插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