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聞界人物研究100年回顧與反思

2020-06-11 00:47喬云霞
出版參考 2020年4期
關鍵詞:新聞史

摘 要:從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成立至今,新聞界人物研究走過了100年?;仡櫯c反思,無論對新聞事業的發展,還是對新聞界人物的研究及提高都有補益。

關鍵詞:新聞界人物 人物研究 新聞史

本文中新聞界人物泛指媒體新聞從業者?!坝浾摺?一詞源于中國古漢語,后見于戰國秦漢時期經典史籍《管子》;隨后在日本歷經明治維新的洗禮,被創造性地用來指代報館中的新聞從業者。[1]對人物個體評價由少變多,由評價的片面到評價較為全面,隨著歷史語境與時代變遷各有千秋。一位批評家的生成語境不僅包括他有生之年所經歷的事件,而且還包括他畢生用來形成自己的思想,塑造自身的品格所利用的一切。

一、新聞界人物研究成果由少到多

(一)新中國成立前的新聞界人物研究

1919年徐寶璜出版《新聞學》,蔡元培序:“在我國新聞界實為‘破天荒之作?!盵2]邵飄萍序:“欲未來新聞界開一生面,而是書即徐先生因演講新聞學而編著也?!盵3]之后新聞界人物研究逐漸由少變多。

不同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對發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人物的評價,不可避免地烙上了那個時代烙印。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連續多年處于戰爭中,軍閥混戰、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人們安心研究時間較少。新聞界人物研究散見于許多書的序跋和報刊中,其中研究王韜、梁啟超的文章最多。

王韜是中國早期維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國第一位報刊政論家,著有《弢園文錄外編》《弢園尺牘》等四十余種。相關研究先研究王韜的生卒年,考證其出生日期是1828年11月10日,卒于1897年5月24日,而非其他說法。后是籍貫考,王韜應為新陽人即今之蘇州角直鎮。再是否上書太平天國書,看到的大部分證據材料表明王韜確實就是上書太平天國的“黃畹”。[4]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思想啟蒙者、新聞學大家。1948年以前,關于梁啟超的評價好壞參半。王先謙、葉德輝和胡思敬等認為梁氏言論“傷風敗俗”,“誤盡天下蒼生”。[5]“以筆舌傾動人主”,“籍報章鼓簧天下”。[6]黃遵憲認為梁的文字“驚心動魄,一字千金。人人筆下所無卻為人人意中所有,雖鐵石人亦應感動,從古至今,文字之力大無過于此者矣?!盵7]梁的思想前后矛盾引發了非議。孫中山認為他“忽言革命,忽言破壞”“一人而二說,首鼠兩 端”。[8]對此,梁啟超本人亦有著清醒認識,在著述中有自我定位。梁說自己要做“新思想界之陳涉”[9],為閉塞委靡的思想界開辟嶄新局面?!盀橹袊袌笠詠硭从?。舉國趨之,如飲狂泉?!盵10]上述評價均可視為梁生前影響社會的生動反映。1929年梁啟超病世,紀念文章多了起來。鄭振鐸認為:“至少他還是中國近代最好的、最偉大的一位新聞記者?!盵11]胡適認為:“二十年來的讀書人差不多沒有不受他的文章影響的?!盵12]吳其昌說:“任公誠為輿論之驕子,天縱之文豪也?!盵13]1948年是戊戌維新五十周年祭,吳澤的《康有為與梁啟超》,胡繩的《梁啟超及其?;庶h思想》也在刊物連載。[14]他們都是歷史學家,為進一步廓清社會輿論,對康、梁的維新改良作了解讀和批判。胡繩認為梁是垂危的統治階 級的自由主義者在政治活動上的代表人物;吳澤認為維新派本質上是封建地主官僚統治者的一群殘孽。

(二)新中國成立至 1978 年的新聞界人物研究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局部戰爭還在繼續;加之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對胡適資產階級唯心論思想的批判,以及對“胡風反革命集團”的揭露和批判,無論新聞界人物的研究還是新聞史研究都不可能正常開展。[17]1956年4月, 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有散見于報刊的回憶文章中談到人物的新聞活動。在1978年以前的那一段時期,受“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影響,對新聞界人物的研究嚴重缺失。

“文革”期間,除去鄒韜奮、魯迅和毛澤東外,絕大多數新聞界人物被批判。

(三)1978年至今的新聞界人物研究

1981年方漢奇先生的《中國近代報刊史》,在正文中舉出姓名的近代報人,就不下1500人,對其中知名度較高貢獻較大的,還設置了專節或專目,作進一步的詳細介紹?!吨袊侣勀觇b》,從1982 年起,還開設了“中國新聞界名人簡介”專欄,每年介紹100多位。有關新聞界人物研究的各類論文數量可觀。

據筆者的研究生對1987-2007年的《現代傳播》《新聞界》《中國記者》《新聞記者》《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國際新聞界》《新聞大學》《新聞戰線》《新聞與傳播研究》《新聞與傳播》統計,共計700余篇,前5位依次是:鄒韜奮、穆青、范長江、邵飄萍、鄧拓。從研究層面上看,學術界對新聞界人物的研究,涉及對其新聞傳播活動、傳播觀念、業務思想、政治思想,以及與當時社會環境的關系的描述和評價。鄒韜奮的研究論文有260余篇,穆青的研究論文有230篇。新世紀以來,發表的新聞界人物研究各類論文日漸增多,尤其是碩士研究生的論文增多。

80年代以來,結合對一些歷史上有影響的著名報人的紀念活動,由主持紀念活動的團體或部門編輯出版了一大批回憶、記述、紀念和評價個別新聞史人物的紀念文集?!都o念埃德加·斯諾》(1984年)、《黃遠生學術討論會專輯》(1986 年)、《紀念史沫特萊》(1987年)、《人民新聞家鄧拓》(1987年1版,2005年2版)、《報海生涯——成舍我百年誕辰紀念文集》(1998年)、《胡政之先生紀念文集》(1998年)、《人民記者馮森齡》(1998年)、《穆青新聞作品研討會文集》(1998年)、《張友鸞紀念文集》(2000年)、《永遠的商愷》(2004年)、《難忘穆青》(2005年)、《讓世界了解中國——斯諾百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2005年)、《林白水紀念文集》(2008年)等,收有相關人物的新聞活動、新聞思想、新聞業務研究的文章,還有立身行事的其他研究。這屬于某一新聞史人物方面較為系統、全面的研究成果。

這一時期陸續問世以個別人物為研究對象,公開出版的新聞史人物傳記、各種新聞史著作,均有新聞界人物簡介。舉其大者新聞史著作有:方漢奇主編的《中國新聞事業通史》(一、二、三卷),王洪祥主編的《中國新聞史》(古近代部分)、《中國現代新聞史》,方漢奇、丁淦林、黃瑚主編的《中國新聞傳播史》等。新聞界人物簡介有:胡耐秋《韜奮的流亡生活》,錢小柏、雷群明編著《韜奮與出版》,穆欣《歷史的腳步聲》,俞月亭《韜奮論》,《新聞界人物》編輯委員會編寫《新聞界人物》10 輯(1983-1989年)收進了王韜、黃遠生等23人,彭正普《當代名記者》,吳肇榮的《中國現代作家型記者》,王艾生主編的《中國當代名記者小傳》第(1、2集),顏景政主編的“中外名記者叢書”(1996-1998 年),侯兵主編《新聞戰線文萃·人物卷》; 仇學平編的《名記者的成功之路》,呂一民主編《世界著名記者傳》,《近代天津十二大報人》。筆者主編的《中國名記者傳略與名篇賞析》,涉及從近代至當代45位名記者傳略和代表作的賞析,著重介紹與新聞理論和實踐關系密切的活動。張育仁的《自由的歷險:中國自由主義新聞思想史》, 曾憲明的《中國百年報人》,李彬、涂鳴華主編《百年中國新聞人》,新華社新聞研究所編《新華烈士傳》,胡太春《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史》(增訂本),程曼麗、喬云霞主編《中國傳媒人物志》叢書十卷,收入98人,柳斌杰主編、李東東副主編《紅色記者》(上、下)入選54人,《中國名記者》叢書20卷,入選400人。

這一時期還有以個別人物為研究對象,形成專著的,主要有:丁文江、趙豐田編著《梁啟超年譜長編》(1983年);康永秋《黎烈文評傳》(1985年);徐鑄成《報人張季鸞先生傳》(1986年);李輝《浪跡天涯——蕭乾傳》(1987);王泰棟《陳布雷外史》(1987年);方蒙《范長江傳》(1989 年);鄒華義《以筆代劍的英雄鄒韜奮》(1990年);[美]約翰·漢密爾頓著,柯為民、蕭耀先等譯《埃德加·斯諾傳》(1990年);顧行、成美《鄧拓傳——一個畢生追求真理和光明的人》(1991年);[美]珍妮斯·麥金農、斯蒂芬·麥金農著,汪杉、郁林、芳菲譯《史沫特萊——一個美國激進分子的生平和時代》(1991年);李喜所、元青《梁啟超傳》(1993年)、唐寶林《陳獨秀》(1994年);寄丹《報業豪門胡文虎、虎仙傳》(1995年);姜緯堂《愛國報人維新志士彭翼仲》(1996年);王植倫《林白水》(1996年);華德韓《邵飄萍傳》,(1998年);任建樹《陳獨秀大傳》(1999年);龐榮棣《史量才——現代報業巨子》(1999年);張林楓《趙超構傳》(1999年);譚一《毛澤東新聞活動》(1999年);李偉《曹聚仁傳》(2004年);張嚴平《穆青傳》(2005年);張圭陽《金庸與明報》(2007年);張海林《王韜評傳》(2007年);成思行《一個記者能走多遠?——艾豐評傳》(2007年);朱文華《陳獨秀傳》(2009年);鄭貞銘《百年報人》、褚亞玲、劉峰《社會良心——儲瑞耕評傳》(2013)……這些研究成果,將研究層次和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新聞界人物研究中出現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100年來新聞界人物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重復研究“炒冷飯”多,深入挖掘不夠。請看黃遠生研究中論文重復現象:《政治記者黃遠生》《黃遠生—— 新聞通訊文體的開創者》《試論黃遠生新聞思想、業績和品德》《論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辦報方針》《通訊界之大師》《脫口新聞萬口傳——黃遠生深度報道淺談》《黃遠生新聞思想探析》《論黃遠生對報刊通訊文體的貢獻》《思想溢彩通訊生輝——憶報界奇才黃遠生》《論黃遠生的新聞思想》《論中國報刊深度報道的演變》《中國報業先驅黃遠生的新聞思想與實踐》《中國報刊深度報道源頭考》《民初政治與黃遠生的法治思想》《黃遠生的夢想與創新》《黃遠生的新聞實踐初探》《清末民初思想界的黃遠生》《從〈庸言〉看黃遠生的新聞思想與實踐》《“遠生通訊”對中國報紙通訊文體的開拓》《淺談黃遠生的政治立場——以〈遠生遺著〉為依據》。穆青的研究論文《穆青通訊特色淺析》《論穆青的通訊報道》《穆青通訊特色》等多篇類似文章,內容重復多,新材料少。鄒韜奮的研究論文《論鄒韜奮永遠立于大眾立場的報刊思想》《永遠立于大眾立場的文化斗士》《鄒韜奮大眾新聞思想述論》以及《“永遠立于大眾的立場”》等,內容重復多,新意少。對于梁啟超的新聞思想的研究文章有20篇,也多有重復。重復中有抄襲,也有自我重復的。這是一種道德失衡的表現,學術研究應自律,學界也應該揭露和批判這種不良現象。

二是研究逝者多,研究在世的少。究其原因:其一是只緣身在此山中,難識廬山真面目。由于多方面原因,太近了的事情反而難以看準。其二是評說人物太敏感,容易引發人際關系緊張,甚至政局不穩。

三是就事論事多,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不夠。多數文章就作品的內容或具體的事實進行評說,不能放在歷史的坐標上進行縱橫比較,找準新聞界人物自己的位置,從社會發展過程去認識人物。

四是愛憎由己,不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評價人物總體要求是相同的,無論新聞官還是記者,無論中國的還是外國的新聞人物,總體標準應該是一致的。在人物研究中其親屬、摯友的文章多褒獎;紀念文集中,有時不收不同意見。近年來,新聞界人物研究有了爭鳴話題,這是難得的好現象。邵飄萍是否共產黨員?曹光瓈通過對羅章龍的孤證、邵飄萍自己的新聞學觀點,以及他在臨難前的絕筆《飄萍啟事》的分析, 認為邵飄萍是共產黨員的判斷難以成立。[18]范長江是否第一個報道紅軍的記者?尹韻公認為,范長江不是第一個報道紅軍長征的記者,“后人強加給范長江的所謂‘第一,實在是有辱范長江本人,有損歷史真實?!盵19]

五是人物評說等方面,存在著以革命史為藍本,依葫蘆畫瓢的狀況。套用中國革命史的歷史框架來敘述人物的發展歷程,把人物的自身特點和家庭影響模糊了,失去了特殊環境的社會影響。我們知道從心理學的視角看父母對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而性格又決定了人們的行動準則,直接影響了新聞采訪與新聞思想的形成。

六是在外國新聞人物研究上過于狹窄,主要涉及外國記者不到30位,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史沫特萊、斯諾、斯特朗、愛潑斯坦、普利策、李普曼、法拉奇、默多克等。內容涉及新聞傳播思想、業務研究、新聞活動介紹、與中國的關系研究以及生平介紹等。從人物所屬的國籍看, 以美、英等西方國家的記者居多,其次是蘇聯新聞記者。廣泛研究外國成名記者對促進中國記者成長大有好處。

三、新聞界人物研究要多渠道全方位深入挖掘

隨著中國新聞教育的發展,一批不同學科背景的青年學者正逐漸成長起來,為新聞界人物的研究提供了生力軍。

第一,要有深挖井的功夫。重視挖掘第一手材料,掌握確鑿證據。這樣論述就有了根基,有了底氣?!斑^去說巴黎和會采訪,都認為胡政之是第一個也是惟一的一個采訪和會的中國記者??墒恰逗募烦霭婧?,發現胡政之本人早已說過,和他同時采訪這次和會的至少還有另一位中國記者張君勵,只是沒有進入會場而已。胡政之的這段文字登在當時的《大公報》上,我們沒有查原文,由此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盵20]發現新材料,就幫助我們推翻了舊的說法,對人物的評價就好掌握分寸。我們應竭澤而漁,充分占有材料,要厚積薄發。

第二,要拓寬領域和視角,有新開拓,新發現。新發現來自深入的研究。因日本人將《循環日報》搶走,國內多采用戈公振“冠首必有論說一篇”。直到2002年新加坡的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出版,才改變了此說。他在日本看到了《循環日報》,認為王韜第一個在報紙上提出了實行君主立憲的主張,重要消息印發號外,[21]廣告少,評論文章多無固定版位和數目。[22]1927年至1934年,黃天鵬撰寫和主持編著了十幾種新聞學專著、論文集,創辦新聞學期刊、組建新聞學研究室,但對他的研究鮮見。胡政之一生的新聞活動與《大公報》如影隨形,但對他的研究不夠。趙娜《胡政之報紙經營管理思想研究》填補了空白,王詠梅也有多項成果。從社會變遷方面研究有:候杰、辛太甲的《英斂之、大公報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23],曾憲明《舊中國民營報人同途殊歸現象分析》,[24]單波《論管翼賢的新聞觀》等。[25]

新聞界人物研究要有當代的視角。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當代現實原不過是歷史的有機構成。因此,密切關注當代新聞事業的發展,從歷史中發現當代的影子,這是新聞界人物研究不竭的源泉?!秱鹘y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的改革》一書是這方面的嘗試。

第三,要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物的特征。從整個人類社會新聞業發展之“面”上去考察,分清哪些是共性的東西, 哪些是個性的東西,從而確定其在本國新聞事業及世界新聞發展史上的地位及其作用。周葉飛《王韜、洪仁王干新聞思想之比較》[25],秦志希、汪霞《梁啟超與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聞觀》[26]就帶了個好頭。

參考文獻:

[1]鄧紹根.“記者”一詞在中國的源流演變歷史[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01):37-46+95.

[2][3]松本君平,休曼,徐寶璜,邵飄萍.新聞文存[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276,279.

[4]謝興堯.王韜上書太平天國考[J].國學季刊,1934(04).

[5]蘇輿.翼教叢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148.

[6]胡思敬.戊戌履霜錄[M].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385.

[7]鄭海麟,張偉雄編校.黃遵憲文集[M].東京:中文出版社,1991:1.

[8]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230.

[9][10]梁啟超.飲冰室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夏曉虹.追憶梁啟超[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54.

[12]胡適.胡適文存[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13]吳其昌.梁啟超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4:23.

[14]吳澤.康有為與梁啟超[M].上海:上海華夏書店, 1948.11.

[1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03.

[16]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94.

[17]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57-359.

[18]曹光瓈.關于邵飄萍政治身份之我見[J].新聞與傳播評論,2002:200.

[19]尹韻公.為什么不是范長江[J].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3:2.

[20]方漢奇,曹立新.多打深井多作個案研究——與方漢奇教授談新聞史研究[J].新聞大學,2007:3.

[21]卓南生.中國近代報業發展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91-192.

[22]候杰,辛太甲.英斂之、大公報與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J].天津社會科學,2003(1).

[23]曾憲明.舊中國民營報人同途殊歸現象分析[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3:(2).

[24]單波.論管翼賢的新聞觀[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1:(2).

[25]周葉飛.王韜、洪仁王干新聞思想之比較[J].新聞大學,2001(冬季號).

[26]秦志希,汪霞.梁啟超與李普曼: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新聞觀[J].現代傳播,2002:(4).

(作者單位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猜你喜歡
新聞史
中國新聞史研究的著力點與突破口
新聞史書寫范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社會歷史語境下淺析《大公報》在中國新聞史教學中的價值
我國報刊“讀者來信”欄目的歷史嬗變
論我國新聞史的發展沿革
中國新聞史研究現狀分析與主體意識探究
媒介生存:關于新聞史研究本體的思考
新聞史研究思路和方法討論述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