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 (SIS) 診斷方法MRI和MSCT的價值對比

2020-06-17 06:32鄧冠華黎智強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20年6期
關鍵詞:肩峰肩袖肩關節

鄧冠華 黎智強

(東莞市中醫院放射科 東莞 523000)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 (shoulderimpingementsyndrome,SIS)可能由于肩袖在長期負重情況下產生,多伴有形態學改變,患者臨床表現為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活動受限,其發病機制較為復雜,因此臨床診斷難度較大[1],常常誤診為“肩周炎”而影響患者正確診斷及治療效果。多層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是常用的兩種診斷SIS的方法,兩種方法各有優劣,MSCT可以實現三維重建,展示病變部位的立體圖像[2];MRI分辨率更高,可以清晰的顯示出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較兩種診斷技術在SIS患者臨床診斷中的運用價值,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7月~2019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SIS患者52例,對其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其中女24例,男28例,年齡29~70歲,平均年齡(49.56±15.87)歲,根據肩峰Bigliani分型,Ⅰ型肩峰7例、Ⅱ型肩峰18例、Ⅲ型肩峰27例。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滿足以下5條癥狀中任意3條,肩關節主動活動痛感高于被動活動、撞擊試驗陽性、上肢外展痛弧征陽性、肩峰有壓痛感、肩袖部位伴有撕裂;(2)患者年齡≥20周歲;(3)未伴有影響檢測結果的疾病

排除標準:(1)患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2)患者合并其他類型肩關節病變;(3)家屬拒絕提供病例或診斷資料。

1.3 診斷方法

(1)MSCT檢查(Philips Brilliance 64 slice CT):醫師指導患者平臥于掃描床上,放松雙肩及上肢部位,雙側掌心朝上置于身體兩邊,調整掃描參數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300mAs,螺旋準直64層×0.625mm,掃描層厚3mm,掃描視野240mm,窗寬設定為1500,窗位設定為500,患者喙突部位、肩胛下角為掃描范圍,掃描后信息上傳至EBW4.5后處理工作站,進行1mm薄層重建圖像,獲得多平面重建、三維容積再現等后處理重建圖像。

(2)MRI檢查(Philips Achieva 3.0T):醫師指導患者呈仰臥位,中立位以肩關節為準,采用肩關節專用線圈(4ch SENSE Shoulder Coli 3.0T)包繞式柔軟表面線圈纏繞,我院設置肩關節的掃描序列,見表1。

表1 3.0TMRI肩關節掃描序列及參數

1.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斷指數(靈敏度、約登指數、特異度);(2)參照Bigliani分型標準(Ⅰ型肩峰端平直,為扁平型;Ⅱ型有肩峰下緣處弧形向上的凸面,為彎曲型;Ⅲ型肩峰表面不光滑,尤其是肩峰下緣末端有呈鉤狀的突起,屬于鉤型),比較兩種方法的檢出率。

診斷標準:由我院兩名以上副主任醫師診斷,當肩峰活動受限,肩峰周圍持續疼痛,以夜間尤甚,且患者外展60°~80°時,患肢部位出現顯著疼痛,疼痛弧試驗陽性,Neer 撞擊征陽性, Hawkins-Kennedy 征陽性,以上癥狀出現3種以上時考慮為肩峰下撞擊綜合征。

1.5 統計學方法

2 結果

2.1 比較兩種方法診斷指數

MSCT靈敏度和約登指數顯著低于MRI,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診斷方法的特異度相同(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的診斷指數對比[n(%)]

2.2 比較兩種方法肩峰形態檢出率

MRI對于SIS患者的肩峰形態檢出率顯著高于MSC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種方法肩峰形態檢出率對比[n(%)]

2.3 診斷結果分析

MSCT診斷,SIS有35例,漏診17例,靈敏度為73.00%,約登指數為70.00%,特異度為100.00%;MRI診斷,SIS有48例,漏診4例,靈敏度為97.00%,約登指數為96.00%,特異度為100.00%。

3 討論

SIS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產生,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存在爭議,SIS可導致肩峰下通道病變,肩關節間隙變小,疼痛多發生在患者肩關節上舉或外展時,并伴有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和肩袖的撕裂,SIS的診斷在治療方案的確立中發揮著重要意義,而影像學方法可觀察到肩關節內部形態直接征象的變化和肩袖撕裂的具體情況,并判斷骨贅的形成情況和肩峰的形態分類[3]。

目前,MSCT和MRI越來越多的被運用于SIS的診斷,兩種方法各具優劣。MSCT檢查方式簡便,患者更容易配合,具備各向同性和強大的后期圖像重建還原功能,可以從多個方位觀察患者骨骼情況,包括肩峰的形態、骨質增生、骨贅的形成部位,以及肌腱鈣化,但MSCT有一個較為明顯的缺陷,就是軟組織分辨率不高,從而對肩袖軟組織的顯示功能不足,導致誤診、漏診;MRI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多參數、多方位、多序列的優勢,可以清晰顯示患者肩袖肩峰解剖結構、肌腱病理改變和病變部位及程度,獲得肩關節的信息和肩峰下通道內的情況,SIS的MRI診斷主要分兩部分,一是發現肩峰下撞擊的原因,二是顯示肩峰下撞擊的結果,MRI也有其缺陷,例如對鈣化不敏感,價格昂貴,一些基層醫院不具備診斷條件。

1972年Neer首次報道肩峰下撞擊綜合征,將SIS肩袖的病變分為3個階段,階段1表現為肩峰下滑囊與肩袖的出血和水腫,階段2表現為纖維化的出現,階段3表現為肌腱部分或全層撕裂的發生,這種形態學改變伴有肌腱邊緣的毛糙化,MRI信號的增強,初期的損傷可見T1WI、PDWI的等高信號,中期的損傷可見T2WI高信號影像[4]。

本研究結果表明,MSCT的靈敏度和約登指數顯著低于MRI(P<0.05),MRI具有更高的診斷價值,可能是因為SIS往往合并肩袖撕裂,MSCT在軟組織損傷檢測中存在缺陷,但相對于患者肩袖的展示,MRI的斜冠狀位脂肪抑制序列具有的優勢非常顯著;且MRI對于SIS患者的肩峰形態檢出率明顯高于MSCT,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近期夏亮等[5]的同類研究數據一致,比較兩種診斷方法對Bigliani3種分型的診斷結果,相較于Ⅰ型(71.42%)和Ⅱ型(72.22%),MSCT對Ⅲ型(62.96%)SIS患者的檢出率更低,可能是因為Ⅲ型更容易合并肩袖撕裂,由此可見,臨床上對于SIS患者進行MRI檢查尤其重要。

綜上所述,3.0T MRI用于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診斷,具有更顯著的診斷價值,可以更加準確的診斷該疾病的分型,且不具備輻射等副作用,值得臨床中推廣運用。但本研究因只收錄了確診的SIS患者診斷情況,未考慮健康對照組,所以診斷特異度未達100%,研究的設計存在一定的缺陷,希望能在后期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以獲得更加全面的研究結論。

猜你喜歡
肩峰肩袖肩關節
MRI 測量肩峰角在肩峰下撞擊綜合征中的意義
肩袖肌群訓練聯合電針對肩袖損傷的療效
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聯合針灸治療肩袖撕裂的效果分析
肩關節習慣性脫位怎么辦?
肩關節鏡下改良前肩峰成形術治療Ⅱ型肩峰下撞擊綜合征的療效
岡上肌出口位在肩峰下撞擊綜合征診斷中的價值
影響關節鏡術后肩袖愈合因素研究進展
不同類型肩峰下骨贅對肩袖肌腱病關節鏡治療的影響
肩關節為何這么 容易脫位?
如何預防習慣性肩關節脫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