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字的文化闡釋

2020-06-29 07:44張玉能黃衛星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人性人類

張玉能 黃衛星

摘? 要:“人”字的形義及其演變顯示,其本義似應為“直立人”,即“一種高級的動物”,現代漢語中主要衍生出人類、人性、人道、人格、人倫、人民、人品、人權、人生、人體、人文、人治、人種等詞匯。從哲學上來看,人的本質應該是多層次的、多維度的、開放的概念。馬克思主義規定了三位一體的整體“人”概念: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的勞動是人的類本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從倫理學來看,“人”的社會性、精神性是人性的主要方面。人倫、人格、人權、人文、人品是人類的主要人性的表現。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人類倫理的最高的理想和實踐,全面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德訴求是人類社會政治道德的最終目標。從社會學來看,人類社會是以家庭為基本細胞,以族群、社團為組織形式,以國家為管理制度的政治存在。不同的民族、階級、時代的社會形式在一定的經濟制度的制約下不斷變化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學說分別把人類社會分為五種(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三種(人的依賴的社會、物的依賴性社會、自由個性的社會)。在美學和文藝中,人是最主要的對象。美學是以藝術為中心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科學,文學藝術的創造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也是以人為中心的審美自由創造。人體美是人類美和審美及其藝術的最高理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類的終極關懷和終極目的。

關鍵詞:人;人類;人性;人道;人格;人品;人生;人民;人體

文字是承載和傳播文化的符號,是人類話語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工具和產品。透過每一個字及其所組成的詞語的形聲義的演變及其闡釋,我們就可以了解這種文字所承載和傳播的文化的具體內涵、獨特特征、變化發展。因此,我們選取了一些中華文化關鍵詞,來進行一些文字和詞語的詮釋,從一個側面來理解和闡釋中華文化。下面來看“人”字:

一、“人”字的形音義

“人”字的形音義及其演變顯示,其本義似應為“直立人”,即“一種會制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級動物”,現代漢語衍生出人類、人性、人道、人格、人間、人品、人生、人民、人體、人種等詞匯。

關于“人”字的本義,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如是說:“《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此籀文。象臂脛之形。凡人之屬皆從人。徐灝曰:‘大象人正視之形;人象側立之形。側立,故見其一臂一脛。薛氏《鐘鼎款識》王孫彝有人字,宛然人立?!梢娫熳种?,因物象形,本無奧義。后世穿鑿求之,而支離曼衍之說繁矣。舜徽按:金文人字……上象其首;甲文……則象跽形。故人字初形,本無定法,而金文甲文中以作人者為廣,其所從來遠矣。許云‘此籀文者,明此形不自小篆始也;而篆文故亦仍用之耳?!缎⒔洝なブ握隆吩疲骸斓刂匀藶橘F。此殆許君所本。古性、生字通,謂天地之間,生物中人為最貴也。人之所以異于其他動物者,以其能自立耳。有生之初,人與獸固無異也,獉獉狉狉,亦伏地而爬行耳。其后經歷勞動,攫取食物,前兩足變而伸長,漸能直立而步行,而后有人形。其后逐步進化,日臻文明,人與獸乃截然區分。此無他,人能由勞動以變為直立,而他物不能耳。天地之性,所以以人為最貴者,其以此歟!人實象直立之形,古讀為魚音切,與同音。眾立也,從三人。則人固有立義矣。動物之能直立者謂之人,猶山之高者曰崟……昂頭謂之儼;……茂謂之薿;高山謂之嶷;并雙聲語轉,受義固同原也。今湖湘間,如沅江、益陽諸縣鄉音,猶讀人為魚音切,乃古音之僅存者。自《中庸》《表記》皆云:‘仁者人也?!睹献印芬嘣唬骸室舱呷艘?。說者從此多以仁解人,而音讀乃變為如鄰切,俾與仁同音,而聲義皆晦,今特為發明之如此?!眥1}李恩江的《常用字詳解字典》說:“〈辨〉人字古文字字形象個側立的人形,楷書作人。用為偏旁,在左變作亻,俗稱立人兒;在下有時形變作兒,兒仍應讀rén。今人、兒異部?!眥2}顧建平的《漢字圖解字典》說:“人,象形字。古文字形體像人。本義是人類。人是部首字,從人取義的字與人有關?!雹劾罡穹侵骶幍摹稘h語大字典(簡編本)》對人列舉了16個義項,主要有:由古類人猿進化而來的、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指某人、某種人、某些人;別人、他人;人人;每人;指自己;人才;指人的品行行為;人的身體;指人情事理;人為的;指男女交合之事;偶;伴侶;通“仁”:仁愛、憐憫;姓。{4}宗福邦、陳世鐃、肖海波主編的《故訓匯纂》中對人列舉了166個義項,主要有:天地之性最貴者也,物質所尊曰人,有生之最靈者也,神之主,天地之心也,沖和氣者為人,倮蟲,仁也,眾辭,謂眾庶也,謂朋友九族,謂人君、百里諸侯也,謂君也,謂君子,猶臣也,內史也,即大夫身也,謂道人也,謂小人凡人也,含生之通稱,物也,身之本也,人曰信,微者也,賢人也,謂賢良,謂先人,謂百姓,謂匹夫匹婦賤身,謂人心,下士稱人,謂官人也,謂居人也,民也,謂庶民,妖也,對己而言,指人身而言,猶言此人也,他人也,偶也,與仁同,等等。{5}

根據這些字書,我們可以大致確定“人”字的本義似應是“直立人”或“人類”,即“一種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勞動的高級動物”,引申為“某人”“別人”“自己”,由“人”還引申為“人才”“人的性情行為”“人格、面子”,由“人格”再引申為“人情”“人道”“伴侶”,由“人”又引申為“人體”?,F代漢語中主要衍生出人類、人性、人道、人格、人倫、人民、人品、人權、人生、人體、人文、人治、人種等詞匯?!冬F代漢語詞典(第5版)》主要收錄了如下詞匯:人類、人性、人道、人格、人和、人際、人間、人口、人間、人品、人生、人民、人體、人文、人治、人種,等等。⑥

二、哲學上的“人”

從哲學上來看,“人是什么”“人的本質”“人性”“人道”等問題是根本問題,應該予以解決。人的本質應該是多層次的、多維度的、開放的概念。馬克思主義規定了三位一體的整體“人”概念: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的勞動是人的類本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歷來中西古今關于“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質”的問題就有不同的多種說法。中國古代多以倫理(道德、政治)來界定人?!盾髯印し窍唷罚骸叭酥疄槿?,非特以其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薄跺髯印は戮怼罚骸叭硕簧?,謂之獸?!眥1}《說文》:“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薄抖Y記·禮運》:“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眥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也有類似的看法,他說:“沒有人會選擇孤立狀況的整個世界,因為人是政治的生物,他的本性要求與他人一起生活?!彼€認為“人是理性的生物”,他說:“沒有任何東西比理性更屬于人的了?!保ā秱惱韺W》)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說:“人,即思想者?!雹鄯▏鴨⒚芍髁x者盧梭說:“在一切動物之中,區別人的主要特點的,與其說是人的悟性,不如說是人的自由主動者的資格?!保ā墩撊祟惒黄降鹊钠鹪春突A》){4}在宗教和神學看來,人是神的創造物,人是神的人間形象。中國神話傳說有女媧摶黃土造人說。歐洲中世紀神學認為上帝造人,《圣經》傳說: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了“智慧果(蘋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園,因而一切人都有原罪,所以“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反對宗教神學,以人的自然屬性來界定人的本質。法國唯物主義哲學家J.O.拉美特里宣稱:“人是機器”;C.A.愛爾維修宣稱人“只是一個感性實體”,趨樂避苦的肉體感受性是支配人的一切活動的永恒本性。近代資產階級理性主義人性論把人從感覺實體上升為思維實體,認為人的本質是理性。而理性也就是自由。I.康德認為,人只有不受感覺世界的支配,服從自己理性發出的“絕對命令”,才是一個自己主宰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人。G.W.F.黑格爾很強調人的社會性,他已看到勞動是人的本質。但由于他把人規定為理性的自我意識,所以他所說的勞動只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L.費爾巴哈從人本主義出發,反對黑格爾把人歸結為自我意識的觀點,他認為人是一個“感性”的類存在物,“一個自然本質”。{5}美國思想家富蘭克林給人下的定義是a toolmaking anmal——制造工具的動物。⑥德國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卡西爾則認為“我們應當把人定義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來取代把人定義為理性的動物”或者說“人是文化的動物”。{7}還有一些語言哲學家把人規定為“語言的動物”或者“以語言思維的動物”。這些關于“人是什么”“人的本質”的觀點,應該說都從某一個側面揭示了人的某些方面的本質規定性,但是,似乎都還沒有形成一個全面揭示人的本質的完整整體。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全面整體地揭示了人的本質的科學界定。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是由三個命題構成的、一個全面完整的整體:一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實踐是人的本質”,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8}或者“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9};二是“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質”,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11}這三個命題組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全面的整體:第一,“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或實踐,是人和動物的最本質的區別,也是產生和決定人的其他所有特性的根據。因此,這是決定人的本質和“人是什么”的最重要的根據。不過,這里要搞清楚的是:這里的“勞動或實踐”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真正的人的意義上的勞動或者實踐,而不是“異化”的勞動或者實踐。第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說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既是人類所獨有的,也是內涵十分豐富的。馬克思認為,“凡是有某種關系存在的地方,這種關系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么東西發生‘關系,而且根本沒有‘關系;對于動物說來,它對他物的關系不是作為關系而存在的”。{1}人類與世界存在兩種關系: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人類首先離不開它同自然的關系,但是決定人的本質的是社會關系,人對自然的關系也要受社會關系的制約,一切現實的人都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一切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根本的社會關系,是“決定其余一切關系的基本的原始的關系”。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人們進一步形成了家庭的、階級的、階層的、行業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審美的、宗教的等社會關系,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映現著人的本質。因此,像我們以前那樣把“社會關系”主要規定甚至限定為“階級關系”的做法是片面的,應該予以糾正,并全面理解人對現實的關系。第三,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以及他們求得滿足的方式,把他們聯系起來(兩性關系、交換、分工),所以他們必然要發生相互關系?!眥2}因此,人的需要是使人與現實世界發生關系的最終內在依據。人需要生存就必然有物質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從而人與世界發生物質關系或者實用關系;人還需要發展,因而也就有精神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倫理需要),于是人就與世界發生認知關系、審美關系、倫理關系(政治、法律、道德的關系);人類還有一種信仰需要,因而人與世界還會發生一種宗教關系。人在現實中的存在就是這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需要,既是人的勞動實踐的動力,也是人的社會關系的內驅力。因此,需要的發展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新的證明和人的本質的新的充實。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不斷改變和發展的歷史。離開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實踐活動和一切社會關系都將不復存在。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人有怎樣的需要支配著,就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這三個命題是相互統一的有機整體,人的本質應當就是這三者的辯證統一。一方面,一定的社會關系是人的活動的具體的歷史形式,它的性質和變化都是由實踐活動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的;離開實踐活動,就不可能產生人的社會關系,也不可能滿足人的需要,人就失去了人之為人的具體本質,剩下的只是空洞的“類”的抽象。另一方面,社會關系作為人們活動的組織方式,又是人得以存在和人的活動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離開一定的社會關系,人和人類活動都是不存在的。在現實的人身上,實踐活動是根本,社會關系是外在表現形式,人的需要是內驅力。正是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有機統一,才全面、整體地規定了人的本質。因此,人是在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驅動下,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的高級動物。

人性、人道、人道主義也是人的哲學(人學)的重要內容。人性是人區別于其他一切物的根本屬性,質的規定性,實際上也就是人的本質的另一種表述,即人的本質屬性。作為一種存在或存在物,人應該有三種基本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人性應該就是這三種屬性的辯證統一體。馬克思主義并不否認存在人性,但是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認為應該從人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階級地位出發,才能正確解釋人性,因此,在階級社會中不存在超階級的人性。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1867年7月25日)中指出:“假如我們想知道什么東西對狗有用,我們就必須探究狗的本性。這種本性本身是不能從‘效用原則中虛構出來的。如果我們想把這一原則運用到人身上來,想根據效用原則來評價人的一切行為、運動和關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雹垴R克思關于研究人性的一條原則是: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換句話說,“人性”可能有兩種:“人的一般本性”和“在每個時代歷史地發生了變化的人的本性”。那么,到了廢除了私有制和不合理社會分工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中,那種在階級社會中發生了變化的人性就會回歸到“人的一般本性”,而且會隨著以后的時代發生與階級社會中所發生的變化完全不同的變化。所以,在廢除了私有制和分工的社會中,人性就會更完全地回歸到人的一般本性上來,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特性、人的本質的現實性就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三個維度上組成一個完整的人性整體。

古今中外的哲學家關于人性的善惡問題曾經形成了一些不同派別。在中國古代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固有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端”,擴而充之,就形成了仁、義、禮、智的善性。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1}荀子的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2}性善是后天人為的。性無善無惡論,這包括: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認為“人性之無分于善與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生之謂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善惡是后天才有的。③性有善有惡論,先秦世碩、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等的有善有惡論,王充《論衡·本性篇》:“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如此則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養書一篇。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惡?!眥4}漢代楊雄的性善惡混論,楊雄認為“人之性也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董仲舒性三品論,認為“性之品有三”;王充《論衡·本性篇》:“人性之有善有惡,猶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眥5}明清之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論,認為人性絕非在“初生之頃”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隨著環境和教養的不同,“性屢移而異”,“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認為人性是可以培養和不斷完善的;⑥北宋的司馬光的人性善惡混論,司馬光《善惡混辨》認為,人生來在人性善惡上就先天不平等,無論圣人還是愚人“善與惡必兼而有之”,“善至多而惡至少,則為圣人;惡至多而善至少,則為愚人;善惡相半則為中人”。{7}

西方古代哲學及其源頭古希臘哲學似乎并沒有展開過關于人性善惡的激烈爭論。這是因為古希臘哲學從一開始就專注于自然本體論問題,即大自然、宇宙的存在方式和根源,而對于人性問題,雖然到蘇格拉底和智者學派以后也引起了相當的關注,卻一直沒有成為哲學研究的中心問題。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基督教神學那里,世界的存在和本原問題就轉換為“上帝創世紀”的神學本體論問題。在這樣的神學本體論指導下,人和人性的問題就成為人與上帝的本體關系問題:上帝創造了世界和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他們卻受到魔鬼撒旦的引誘而吃了“智慧果”,從而就給人類的每一個人帶來了代代相傳、永不結束的“原罪”,被上帝逐出了伊甸樂園。因此,西方長期流行的是“人性本惡”的觀點,每個人都必須懺悔、贖罪,等待上帝的兒子耶穌的救贖。這種以自然本體論哲學為主導的傾向,是西方社會在從原始社會轉變為奴隸社會的過程中商品經濟和城邦生活發達較早而比較徹底清除了原始血緣宗法制度的必然結果。與此相反,中國古代社會在夏商周時代由原始社會轉向奴隸社會的過程中,一直以農業自然經濟和鄉村生活為主,從而比較多地保留了原始血緣宗法制度,所以就特別注重人、人性、人道的問題。盡管中國軸心時代的老子最早強調“道法自然”的自然本體論,相伴較早的“五行”哲學觀念也出現了,但是,周代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決定了《周易》和儒家的哲學思想的優勢發展,于是“生生之謂易”的生命哲學、“仁者愛人”的儒家哲學就成為中國軸心時代的主流,隨著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推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就逐步成為“人生哲學”或“人學”為主的學術形態。因此,人、人性、人道等問題就成為哲學的中心問題。

實際上,人性善惡的問題并不是一個抽象的、先驗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實踐的問題??鬃釉缇鸵庾R到這個問題,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保ā墩撜Z·陽貨》){1}孔子把人性分為先天本性與后天習得兩種。北宋張載創立了“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的性二元論,他認為,“天地之性”(天命之性、本然之性、義理之性)是純粹至善的,“氣質之性”是有善有惡的,要想保存天理、反惡為善,就必須變化氣質之性,恢復天命之性。{2}這些解釋盡管并不圓滿,但是也包含了一定真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并不存在,每一個人的現實人性都應該是以遺傳基因為基礎,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人的以物質生產為中心包括精神生產和話語生產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性建構的決定因素。

中國古代傳統哲學也很關注人道問題。人道是為人之道,即作為人的準則、規矩?!兑讉鳌は缔o》:“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薄吨芤住ゅ琛べS》:“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雹廴说琅c天道和地道一起,成為中國傳統哲學所關心的重大問題,而人道始終是問題的中心。中國傳統哲學的人道也就是“仁”“義”??鬃釉唬骸叭收呷艘?,親親為大?!保ā抖Y記·中庸》){4}孟子曰:“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薄叭?,人之心也,義,人之道也?!薄按笕苏?,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保ā睹献印るx婁下》){5}人道的古代傳統即為義道?!抖Y記·喪服小記》:“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人道之大者也?!薄抖Y記·大傳》:“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H親也,尊尊也,長長也,男女有別,此其不可得與民變革者也?!雹捱@里所說的“人道”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能按照“仁”“義”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家各在其位,各得其所,和諧相處。其中當然不乏封建等級思想,但是“愛人”“敬人”“尊敬長者”“愛戴長輩”“男女互敬”等等仍然是我們今天應該遵循的為人之道。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雖然重視人性、人道等問題,形成了倫理型的哲學思想,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由于長期的封建社會的禮教思想束縛了人們的個體獨立的觀念,突出了家庭、家族、族群、宗族等觀念,卻并沒有形成西方那樣以獨立個體為中心的系統的人道主義思想。人道主義(Humanitarianism)是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它是針對歐洲中世紀封建主義神學意識形態壓抑人和人性,貶低人的價值和尊嚴的基督教專制主義而提出來的一種資產階級思想意識形態。它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國大革命把人道主義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人道主義,人文主義,人本主義這三個中文詞語在西方各種語言文字中基本上都是一個詞: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英文),Humanismus(德文)。它們都是指一種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世界觀或理論學說,它們高揚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解放,提倡人類的自由、平等、博愛。但是,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在西方歷史發展過程中卻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一般說來,作為西方哲學世界觀源頭的古希臘哲學的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可以是“人本主義”,也可以是“人道主義”;不過,我們認為,應該把“以人作為根本”的那種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譯為“人本主義”;而把那種強調人的本質特征即“人道”的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譯成“人道主義”;再把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化成”的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譯為“人文主義”。因此,從蘇格拉底開啟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系統化的突出認識“為人之道”的倫理哲學或人類本體論哲學就可以叫作“人道主義”,它突出的是本體論中“人的存在方式”這一個方面。蘇格拉底主張“知識即道德”,亞里士多德提出“人是政治的動物”,“人是理性的動物”,就是這種古代“人道主義”的典型。古希臘人類本體論哲學或倫理哲學中另一派突出了本體論中的“人的存在本原”方面,強調“以人為本”,即“人是世界之本根”的,似乎可以稱為“人本主義”。智者學派的普羅泰戈拉(Protagoras,約公元前490或480年—前420或410年)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第歐根尼》){1}就是古希臘的“人本主義”的典型。古希臘的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到了文藝復興時代成為新興資產階級反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和封建貴族的思想武器,要求從基督教的神權和封建專制的特權中解放人,肯定人的尊嚴、人的價值、人的一切感性欲求,打破神學禁欲主義和神對人的控制、禁錮,這種思想武器的核心是“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因此,歐洲13—16世紀的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應該是名副其實的“人文主義”,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所謂“人文化成”(以人文精神教化)的意思,所以,譯為“人文主義”是再適當不過了。18世紀啟蒙主義時代,資產階級思想家們更主要的是突出“人的”特征,特別是“理性”特征,還有“自由、平等、博愛”等“人道”特征,所以,啟蒙主義運動的Humanism 或Humanitarianism就是一種突出“為人之道”的“人道主義”世界觀和理論學說。至于19世紀興起的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哲學”或“直觀唯物主義哲學”卻來源于人類學學科和人類學思想,即德文的Anthropologismus的意譯。人類學是英文anthropology、德文Anthropologie的漢譯,又譯人本學,按照德文的后綴-ismus,也可以譯為“人本主義”,這個“人本主義”專指德國費爾巴哈和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哲學。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主要哲學著作叫作《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費爾巴哈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人本主義,在本體論上是一種人類本體論,它反對靈魂和肉體的割裂,反對唯心主義的靈魂本體論,主張肉體和靈魂相統一的“人的”實體作為人類世界或社會的存在本原。他們所說的“人”,只是生物學的一個“類”或“種類”,是一種自然的人,或者“抽象的人”“一般的人”,而不是社會的人。他們脫離具體的歷史和社會實踐來看待“人”,完全忽視了人的社會性。由此可見,西方哲學史上,從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到19世紀的人道主義、人本主義、人文主義,基本上都是抽象地、脫離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社會條件來談論“人”“人性”“人道”,因而往往陷入了抽象“人性論”的泥淖不能自拔。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立場方法來分析人、人性、人道。

三、倫理學中的“人”

從倫理學來看,“人”的社會性、精神性是人性的主要方面。人倫、人格、人權、人文、人品是人類的主要人性的表現。社會主義人道主義是人類倫理的最高的理想和實踐,全面的自由平等博愛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道德訴求是人類社會政治道德的最終目標。

人是由動物進化而來的,因此,他必然帶有某些動物性,他不可能沒有動物的本能、欲望、野性,但是,人畢竟不是動物,他有語言,能思維,有理性,受到社會規范的制約。人是在以物質生產為中心的精神生產和話語生產的社會實踐中自我生成的高級動物,因而他在社會實踐中以社會性和精神性超越和改造了自然性、動物性,成為了宇宙中萬物的一個特殊存在。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戲劇家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這樣歌頌人:“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優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1}人是一個綜合體,他是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的辯證統一體。從倫理學來看,“人”的社會性、精神性是人性的主要方面。人和動物一樣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依靠著自然界而生存,但是,人不同于動物之處就在于:人不僅依賴于自然界,而且能夠把自然界作為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從而把握世界、改變世界,把自然界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無論是在人那里還是在動物那里,類生活從肉體方面說來就在于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而人和動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就越廣闊。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現為這樣的普遍性,它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眥2}因此,人類是超越自然界的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人的本質和人性的是人的社會性和精神性。

從倫理學上來看,人倫、人格、人權、人文、人品是人類的主要人性的表現,恰恰是這些概念比較充分地反映了人的社會性和精神性。

人倫,廣義上指人與人之間的秩序和身份的道德關系;狹義上特指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禮教所規定的長幼尊卑的關系,亦即中國古代儒家倫理學說的基本概念之一。人有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睹献印る墓稀罚骸叭酥械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圣人(舜)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雹廴寮覀惱碚J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是天下最通暢的大道,是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所以,后來儒家倫理形成了所謂“三綱五?!保壕秊槌季V,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條封建道德的主要原則;仁、義、禮、智、信,五個封建道德教條。中國古代儒家倫理學說的尊卑長幼人倫關系準則,實質上是為了鞏固封建社會的制度和秩序,規定了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的絕對服從,樹立了君權、族權、夫權的絕對權威,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感情、言語行為,造成了封建專制的等級制度,當然是應該批判的。但是,在人類社會中,人們的言行舉止、思想感情,人與人之間的長幼尊卑的關系,都依然應該遵循一定的人倫規定,比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夫妻相敬、兄弟友愛、尊敬師長、尊重上級、服從領導、朋友誠信等等人倫秩序、身份仍然是人們應該遵循的道德原則,人與人之間的父子關系、母子關系、家庭關系、長幼關系、尊卑關系、鄰里關系、上下級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戀愛關系、男女關系等等,都應該有一定的人倫秩序和規則,不應該亂倫越軌、不分長幼、無視尊卑、恣意妄為,否則,社會就不可能和諧平安,順利發展。今天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人格,從心理學上來看,是指人的性格、氣質、能力等特征的總和,具體表現為人的個性;從倫理學上來看,是指個人的道德品質和人能夠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的資格,具體表現為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品格的總和。人格是在心理人格的基礎上,在認識和改造自然和社會的過程中,逐步認識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形成了倫理上的人格,即每個人作為道德主體的資格。在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私有制社會里,剝削階級和統治階級處于統治被剝削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地位,往往無視或者貶低被剝削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人格。在奴隸社會,奴隸主把奴隸當作“會說話的工具”;在封建社會,地主階級把農民和廣大勞動人民視為牛馬;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把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當作機器或者機器的附屬品,使他們喪失了人格。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工人、農民、勞動人民才真正有了做人的資格,有了人格的尊嚴和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由于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因而才有可能實現人格平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和價值,每個人都是公民,都有作為社會主體的資格,在社會里享有同等的權利和義務,不分高低貴賤,每一個人都不應該貶低或者蔑視別人的人格,大家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分工合作,自由發展,實現“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產黨宣言》)。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在自己的位置上,自信、自立、自尊、自強,實現自己的尊嚴和價值,取得自己應有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做一個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人格魅力是指一個人在性格、氣質、能力、道德品質、尊嚴、價值等方面所具有的強烈吸引人、征服人的力量。人格魅力往往是一個人在社會里能夠受到別人的歡迎、容納、尊重、敬佩的正能量,是一個人獲得恰如其分、實至名歸的身份和地位的內在條件。

人品,是一個人的品質和品格,主要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質,為人品性。人品,就是指個體依據一定的社會道德準則和規范行動時,對社會、對他人、對周圍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思想行為的特征或傾向。所謂人品好,一般說來就是一個人應該道德品質高尚,遵紀守法,為人誠實正直,作風正派,對人要慷慨大方、寬以待人,對國家要愛崗敬業、忠誠熱愛,不做危害社會和他人的事情,包括不破壞公共秩序、不淫亂、不吸毒、不賭博、不酗酒等。今天,每一個人都應該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塑造自己的人品,為人處世做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賁·彖》:“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笨追f達疏:“言圣人觀察人文,則詩書禮樂之謂,當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眥1}文指修飾,或指外在現象。修飾顯得恰到好處(合乎禮樂),就是“人文”?!叭宋摹币簿褪恰拔拿鳌?,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或指傳統禮樂制度。所以,“人文”(文明以止)、“文化”(人文化成)是“人(人性)”或者“人的本質”的外在顯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言而無文,行之不遠?!保ā洞呵镒髠鳌は骞迥辍罚﹞2}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主要是儒家所繼承的“人文”,也就是“禮”“樂”及其制度。張豈之在《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西周時期的人文精神就是‘禮、‘樂精神。盡管西周以后的中國歷史,在‘禮、‘樂的具體內容方面不斷地有所變化,但是,當時對于‘人文的范圍限定,既有制度方面,又有文化方面;既有形之于外的,也有藏之于內的;既有物質含義,也有精神內容。古人認為,這樣才能達到‘化成天下,為天下創造文明的結果。我們今天來看西周的人文精神,并不是要搬用它的‘禮、‘樂文化,而是通過對這種文化的分析,知道我們的祖先在歷史上摸索前進的時候,他們所追求的文明美德是物質與精神、內與外的統一。這是非常寶貴的中華人文精神的發端?!雹塾纱丝梢?,中華人文精神的特征是重視人的道德修養,主張人們通過自身的修養與學習,成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重視家庭倫理在社會中的地位,希望建立“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種精神培養了中華民族的美德:積極進取,堅韌不拔,敬老養老,救濟孤殘,勤儉持家,修身齊家治國。這些美德至今仍然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當然,我們同時也應該反思批判古代人文精神過分強調道德作用而忽視制度和法治作用,追求所謂“圣賢”的神化傾向,忽視人民群眾對社會發展進步所作的貢獻,等等??傊?,我們應該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和造就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F代社會的中國公民不僅應該具有自然科學的知識,而且也應該具有人文科學知識,還應該具有遠大而正確的理想,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澤東:《紀念白求恩》)。

關于人類社會變化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還有一種概括總結,即“三種社會形態說”。馬克思說:“每個個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會權力。如果你從物那里奪去了這種社會權力,那么就需要賦予人以支配人的這種權力。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保ā墩谓洕鷮W批判(1857—1858年手稿)》){1}馬克思主義的三種社會形態說,是馬克思根據人類社會中人本身所處的主體關系狀態來劃分的社會形態學說。馬克思所說的這三大社會形態或三大社會階段,第一階段是“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它已成為歷史;第二階段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社會(人依賴物的獨立性社會),它是現存社會;第三階段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社會,它則將來可能的社會(自由個性社會)。這三種社會形態或者社會階段,彼此相互銜接,前一種社會形態或者社會階段必然發展成為后一種社會形態或者社會階段,同時又為后一種社會形態或者社會階段準備好發展條件?!叭说囊蕾囮P系”的社會,主要包括了五種社會形態說中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人的依賴關系”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賴的,人支配人的:原始社會中,由于生產力低下,單個的人無法生存,必須依賴于各種大大小小的群體(家庭、家族、氏族、部落等等);在奴隸制社會中,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依賴奴隸進行生產而生存,奴隸喪失了生產資料,淪為依賴于奴隸主的會說話的工具;在封建制社會中,地主階級占有了生產資料,依賴農民階級進行生產而生存,農民階級沒有生產資料而依賴地主階級獲得生產資料來進行生產而生存,農民對地主有著某些人身依賴關系或者土地租賃依賴關系?!叭艘蕾囄锏莫毩⑿浴鄙鐣饕褪俏宸N社會形態說中的資本主義社會。在“人依賴物的獨立性”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已經沒有了完全相互依賴的關系,處在了“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社會階段或者形態;這時,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對于資本家已經沒有了人身依賴關系,但是,由于他們沒有生產資料,無法獨立進行生產,所以必須依賴于資本家手中所掌握的“物”(原材料、機器等生產資料或者資本),而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進行生產而獲取工資報酬,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因而資本家和工人是雇傭關系,表現為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的金錢關系,資本家和工人在這種雇傭關系和金錢關系之外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白杂蓚€性”社會是人類社會第三大歷史形態和階段,在自由個性的社會中,私有制和商品生產被消滅了,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成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每一個人都可能得到自由全面的發展,個人之所以能夠成為自由個性,就是因為共產主義社會揚棄了私有財產,他們個人全面發展和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高度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生產了極度豐富的生活用品和進行再生產的生產資料,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城鄉之間的差別、工人和農民之間的差別已經消失,國家不再是專政的機器,而是共同管理的機構,大家共同勞動,共同生活,“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全面自由發展自己的個性。也許上述三大社會形態以其“人的依賴關系”“人依賴物的獨立性”“自由個性”的特點,可以簡略地表述為:權力社會、資本社會和自由社會,即權力支配的社會、資本支配的社會和自由人聯合體的社會。這種三種社會形態說,是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角度來劃分的社會形態,因而比以生產方式劃分的五種社會形態說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更多地關注著人的主體性變化發展,似乎更具有人文科學精神,更加符合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學說的本質特征,然而又與五種社會形態說相互融通、互相兼容、相輔相成,相互闡發,形成更加完備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學說,更加有利于人在社會中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前景。

五、美學和文藝中的“人”

在美學和文藝中,人是最主要的對象。美學是以藝術為中心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科學,文學藝術的創造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也是以人為中心的審美自由創造。人體美是人類美和審美及其藝術的最高理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人類的終極關懷和終極目的。

美學是以藝術為中心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科學,美學的主要特征在于:哲學性、邊緣性,人文性。美學是哲學的一部分,哲學給美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有什么樣的哲學體系就會派生出什么樣的美學體系,這是美學的哲學性。美學是邊緣性科學,它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交叉的產物,所以,美學成為獨立學科比較晚,到1750年才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命名而獨立起來,這是因為它是在各種科學的邊緣地帶發展起來的,所以必須在其他的學科有了大致發展才可能獨立出來。美學是人文科學,它研究的主要問題是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它研究的主要范圍是美的客體、審美主體、審美創造,這些研究對象都離不開人。審美主體和審美創造就是人本身及其實踐的問題,當然不可能離開人來研究。美的客體,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應該是獨立于人的存在之外的,好像與人沒有關系,實質上,美的存在是離不開人的,美的性質也是離不開人的。馬克思說:“勞動生產了美?!眥1}不僅人類勞動直接生產了美的對象,而且就是自然物的美也是由于人類勞動使得人對對象產生了審美關系才把自然物轉化為審美對象,從而具有了美的性質。因此,唐代大作家柳宗元說:“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保ā恶R退山茅亭記》)如果沒有美,就沒有人的審美;但是,如果沒有審美的人,美的價值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美和審美是不能分開的,它們是同時產生于人類的物質生產、精神生產和話語生產的社會實踐的整體之中的。

文學藝術的創造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也是以人為中心的審美自由創造。文學藝術的創造,在西方近代美學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僅僅被視為一種“認識”或“反映”,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文學藝術的創造應該是一種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過程,是一種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審美自由創造。把文學藝術當作對于社會生活的“認識”或“反映”,應該不能算錯,但是,至少是不全面的。說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認識”或“反映”,主要是從文學藝術的對象的角度來說的,說明了文學藝術是離不開社會生活的,對客觀現實生活的主觀的“認識”和“反映”。這無疑是正確的,可是,人類之所以需要文學藝術,并不僅僅是為了“認識”和“反映”社會生活現實,而是為了創造出一種世界上所沒有的、表現了自己的各種本質力量的、嶄新的審美世界。因此,馬克思不僅說藝術是一種掌握世界的方式,在《〈政治經濟學〉導言》中他說:“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維的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的,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世界的藝術的、宗教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眥2}而且馬克思、恩格斯還把文學藝術當作社會的意識形態的一種,他們的歷史唯物主義把人類社會的結構分為三個層次: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包括藝術、科學、道德、宗教、法律等等形式。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又把文學藝術當作一種生產。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說:“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蓖瑫r,他還把人的生產與動物的生產相區別,得出結論:“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雹勰敲?,人類的文學藝術就是“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的生產,也就是一種自由的審美創造。這種創造性生產,當然就不只是對現實生活的“認識”和“反映”,更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審美自由創造性生產。因此,從人類心理活動的角度來看,文學藝術,就不僅僅是人的“認識”,而更多的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表現。此外,文學藝術的審美自由創造,正因為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所以它就應該是以人為中心的自由審美創造。以人物為中心的敘事的和抒情的文學藝術,當然是以人為中心的,即使是表現動物或其他非人類的題材的文學藝術作品,同樣是通過那些非人類的或者動物的表現來顯現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自然的態度,自然在人心目中的形象,總之都離不開人這個中心。比如,古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德國的《格林童話》,丹麥的《安徒生童話》,德國的《萊辛寓言》,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中國先秦的《莊子》寓言,等等,都有許多寫動物、植物等自然物的故事,可是,它們并不是表現動物、植物等自然物本身,而是通過自然物來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

在人類的自由審美創造中有一種專門以人類自身的身體作為對象的美和審美及其藝術,這就是人體美、人類美、人體藝術。實質上,人體美是人類對美和審美及其藝術的最高理想。人的美包括作為自然人的人體美和作為文化產物的人的外在美(語言美、服飾美、行為美)和人的內在美(心靈美)。人體作為審美對象具有雙重性,它既是一種自然的存在,也是一種文化符號。作為文化符號,它可以成為塑造藝術形象的載體,但人體美主要表現一種自然美。作為自然存在,人體的美是自然美的最高發展和最高形態。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在整個可以感覺的世界中,人是最高的實體;歌德也感嘆,不斷升華的自然界的最后創造物就是美麗的人。作為自然美的人體,很早就進入了人類的審美視野,兩萬年前的奧地利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人體雕像——維林多夫的維納斯。古希臘時代,對人體美的欣賞蔚然成風,古希臘社會尚武,崇拜健美的肉體,裸體體育競賽是最好的展示人體美的形式。中國現存最早的人體藝術作品是五千年前遼寧裸體女性陶像?!对娊洝分幸步o人們展示了“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美女?!赌吧仙!分械牧_敷,《世說新語》中的潘岳也都是人們欣賞的對象。人體的自然美,主要表現為一種形式美,也體現了人的軀體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人的軀體的合規律性主要指符合人類生長的規律,也指各部分的組合規律。如人的面部以鼻梁為中心,其左右兩側無不對稱。人的頭、軀干和肢體無不成比例。達·芬奇說人體“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圣的比例關系上”。{1}頭與身長之比為1∶8,頭與腰之比大約為1∶1,女性肩寬與頭之比為2∶1,軀干與頭之比為3∶1,下肢與頭之比為4∶1。合目的性是指人的軀體符合人體生存發展的需要,也符合人類觀賞的要求,美麗的人體能使人賞心悅目。眼睛一大一小、嘴歪在一邊,都因破壞勻稱而不美。古希臘名醫噶倫就曾說:“身體美確實在于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對稱?!眥2}當然,人體美的欣賞也不能完全局限于自然的形式美,還應該看到這種人體的自然形式美是人類長期的生物進化和社會實踐的共同結果,是離不開人類的超感性的話語生產和精神生產的。③

審美教育是以審美對象,尤其是文學藝術作為教育手段,寓教于樂,怡情養性,潛移默化的特殊教育。審美教育的切近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和水平,樹立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而審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培養造就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馬克思主義學說,歸根到底就是人的解放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地論述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并且充分肯定了審美教育運用美和審美及其藝術在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過程中的偉大作用?!豆伯a黨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眥4}《德意志意識形態》寫道:“私有制只有在個人得到全面發展的條件下才能消滅,因為現存的交往形式和生產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占有它們,即才可能使它們變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動?!薄霸诠伯a主義社會里,沒有單純的畫家,只有把繪畫作為自己多種活動中的一項活動的人們?!眥1}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9)》中明確指出:在共產主義社會,“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和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眥2}因此,審美教育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新人。審美教育發揮這種偉大作用的根據就正是在于:美是一種顯現人的實踐自由的肯定價值,它能夠很好地使個人與社會、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真與善統一在人類實踐的肯定之中,因而在整個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的條件下,可以最大限度縮減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給人們更多的自由時間,促進每個社會成員的自由發展,塑造全面發展的新人。

猜你喜歡
人性人類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逼近人性
人類第一殺手
“學習”反人性嗎
“學習”反人性嗎
誰變成了人類?
小小“鋼鐵俠”拯救人類
人類正在消滅自然
具有“人性”的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