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米格爾街》中的邊緣人物

2020-06-29 07:44惠慧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殖民地悲劇性邊緣化

惠慧

摘? 要:《米格爾街》是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移民作家維·蘇·奈保爾的早期代表作品。小說以生活在其中的小主人公“我”的童年經歷為線索,敘述了米格爾街上那些精神恍惚、行為怪異的人物,他們身在特立尼達,因為被殖民太久而沒有傳承這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而殖民他們的國家也并沒有給他們文化上的認同感,導致他們對自身充滿疑惑,不斷去效仿他人,沒有任何的安全感。面對他們人生中呈現的那種充滿著激情與悲傷的狂歡化狀態,人們不得不去思考殖民地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沖突,不得不去探究邊緣人物內心的空缺感。研究《米格爾街》中的邊緣人物,不僅是對殖民地人民精神家園的一種關懷,也是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意義的一種探索。

關鍵詞:殖民地;邊緣化;《米格爾街》;悲劇性

本文主要論述《米格爾街》中的邊緣人物,以英屬殖民地特立尼達首府西班牙港為背景,分析居住在殖民地地區一系列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這部小說里曾寫道:“要是陌生人開車經過米格爾街時,只能說一句:‘貧民窟!”但是居住在那里的人卻把這條街看成一個世界。我們不難看出生活在米格爾街上的人過著一種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生活,而那種被邊緣化的生活和人物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體。本文將從殖民地文化、馬斯洛的人的需求劃分、巴赫金的狂歡化理論等多個理論出發,結合作品以及相關文獻探究那些根植于邊緣人物身上瑣屑的理想、欲望以及人生追求,并通過對《米格爾街》中邊緣人物的悲劇根源進行反思,談談人生之中不可規避的挫折以及理想的價值。

一、奈保爾的人生經歷及其對《米格爾街》的影響

維·蘇·奈保爾于1932年8月17日出生在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名記者,奈保爾在他的影響下自小就喜愛文學,長大以后成了一名專職作家。有人評論他為“我們這個時代極為少見的,一直而且僅僅依靠寫作而生的作家中的一個”。

奈保爾中學畢業后獲得了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的獎學金,大學畢業后不久就以童年生活為題材創作了著名的短篇小說《米格爾街》,這部小說讓他一舉成名?!睹赘駹柦帧氛翘亓⒛徇_的一個縮影。奈保爾能精細地描繪出生活在邊緣地帶人民的悲悲喜喜,歸功于他生活過的地方特殊的文化背景。那個具有深厚的被殖民歷史的小島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勞工與商人,那里的民風民俗及充滿著挑釁與黑色幽默的談話風格是奈保爾的創作靈感。他的出生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現在是一個英屬殖民地。在歷史上曾經被西班牙、荷蘭、法國等國家多次爭奪,易主幾次。由此可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是一個具有復雜殖民歷史并丟失了傳統文化的國家。

奈保爾是一個擁有婆羅門血統的印度裔,但是他并未接受過印度文化的教育,他對于真正的印度社會一無所知,他對于印度傳統文化的認識僅限于他們家族在異國他鄉重建的那個“印度”。此外,奈保爾從小接受的是英式教育,因為特立尼達是英國的殖民地,但當他到英國留學的時候卻發現自己是英國文化的局外人。他是一個沒有文化歸屬感的作家,自己沒有根才可以深切體會到那些生活在邊緣地帶人物身上的漂泊感。

評論家在評論奈保爾的時候稱他一半是天才,一半是惡棍。2008年奈保爾授權英國傳記作家帕特里克弗倫奇寫成《世界如斯:奈保爾傳》,將他許多不堪入耳的密事公之于眾。他不但嫖娼,公開在獲諾獎的時候稱“感謝妓女”,更將自己的妻子逼上絕路??梢哉f,奈保爾像外界對殖民地無休止地索取一樣,去無情地向別人索取。他并不相信愛情與婚姻的神圣性,這些都能從《米格爾街》中得到印證。

二、《米格爾街》中邊緣人物的形象分析

(一)滑稽可笑的語言

若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那么語言則是思想性格的窗口。一個人的思想性格會指導他的語言和舉止,從一個人的言談話語中不難看出這個人的生活狀況。在讀者初讀《米格爾街》的時候多會被它杰出的反諷敘述所吸引,其中人物幽默搞笑的語言不得不說是本書的一大亮點。但是搞笑之余也會讓人忍不住沉思,這黑色幽默的背后暗藏著何等的悲涼。

其中比較典型的是文中“我”和B. 沃茲沃斯第一次見面時的對話。B. 沃茲沃斯拿出一張紙片,稱上面有首描寫母親的最偉大的詩篇,并且要以人情價四分錢賣給主人公。當這筆生意被主人公的母親拒絕以后,他不在意地自嘲為這就是詩人的遭遇。

B. 沃茲沃斯假托自己是個詩人打算賣詩給小孩子,他明知道自己賣不出去還是要去賣詩,被拒絕以后自嘲般的語調為自己開脫說這是一個詩人的遭際。他聲稱,自己的詩歌是最偉大的詩并且只賣四分錢。很明顯他是在騙人,但是他在騙人的時候仿佛他自己真是個詩人一樣。他把自己也騙了,他無法正視自己的人生,便給自己捏造了一個遙遠虛假而又高尚美好的身份——詩人。他正像是真的詩人那樣去寫詩。他稱自己在寫詩時每個月寫一行,并說:“到現在,我已經寫了五年啦。再有二十二年就完成了,也就是說,如果我能保持現在這個速度的話?!眥1}他語調中處處充滿著虛無的空氣。盡管B. 沃茲沃斯是個騙子,他的人生過得空虛潦倒毫無價值可言,但他的本心卻不是邪惡的。他請主人公去他家吃芒果,帶他到草坪上看星星,還和主人公成了好朋友,最后羞愧難當地告訴了主人公事實情況,他說自己是詩人其實是在騙人的。這一切又可以證明他本性之中存留的善良。

他并非意識不到自己人生之中存在著大量的虛無。當他和主人公一起躺在草坪上看星星的時候,他也質疑過自己的生存價值。他也想知道自己活了這么多年究竟做了什么事情,又有過什么成就。在這一連串滑稽可笑的語言背后也蘊藏著對人生巨大的疑問。這部小說中的許多人物看似說話很荒誕,其實非常值得思考。這說明B. 沃茲沃斯代表著的這一類生活在米格爾街上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活,也根本不知道自己這四十年來一直努力生活到底是為了什么。他們對自己的身份是充滿著狐疑的,他們的語言不僅滑稽可笑,也暗藏著暴力空虛。像“混蛋、揍扁你、見鬼……”這一類罵人的話也是常見的,他們罵人有時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他們沒有安全感。

這本書中人物說出的話處處充滿著滑稽、可笑、荒誕又引人深思的話語,又以一個生活在米格爾街的孩子和一個成人作為雙重敘述者進行講述,同時運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對人物進行刻畫,盡可能地為我們展現那些生活在殖民地邊緣地帶人物的生活狀態。英國當代心理學家威廉·布洛姆曾對身份認定的重要性作如下解釋:身份確認對任何個人來說都是一個內在的、無意識的行為要求。當一個人的身份沒辦法得到確認的時候,他會毫不例外地感到迷茫。他沒辦法確認自己的身份,也就不清楚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他會無意識地說出許多奇怪的話以贏得別人的關注。以B. 沃茲沃斯為代表的這一類生活在米格爾街上的人之所以會無所事事,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沒有安全感,正與他們無法判斷自己的身份有很大的關系。

前蘇聯思想家巴赫金曾提出“狂歡化”這一文化美學及詩學命題。他曾說,人們在現實社會的生活中,特別是在階級社會和生活中過著兩種生活,一種是日常生活,另一種是狂歡化的生活??駳g化生活取消了人們日常生活的等級。人們像過節日一樣處處精心布置,可以四處游玩慶祝而不用壓抑地工作。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又是滑稽、怪誕、荒謬的??駳g節上,笑謔占據主導地位,這種笑謔是節慶的、歡樂的,它針對一切,同時也針對取笑者本人,并充滿了對一切神圣物的不敬、歪曲和褻瀆。

宣稱自己是新的救世主的曼門,把自己綁在十字架上讓人們用石頭把他砸死。但當人們將大塊的石頭砸到曼門身上的時候,他又顯出十分痛苦和吃驚的樣子尖叫。這種具有戲劇化色彩的人物在米格爾街上隨處可見,像總是做一些讓人叫不出名堂的東西的波普,生出八個孩子卻有七個人有不同父親的勞拉,懲罰孩子為博人一笑的摩爾根……。帶有表演性質的狂歡化的色彩映照在他們每一個人的身上,使他們的行為舉止盡顯怪異和夸張。

小說中有不少關于夫妻打架鬧矛盾的敘述,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比哈庫和他的老婆。比哈庫一直用樹枝教訓老婆,后來有人建議他改用板球棒。于是,比哈庫便從一個運動場的園工手里買了一根板球棒用來教訓自己的老婆。而令人費解的是,比哈庫太太還總是把它擦得干干凈凈、油光閃閃,有人去借,她都舍不得給。盡管比哈庫動不動就要打老婆,而他的老婆依然當他是上帝和主人。在外人面前比哈庫太太總是去維護自己的丈夫,而丈夫對此卻不屑一顧。如果按照正常的眼光去看這就有些奇怪了,哪個女人會總是視打自己的丈夫為天地呢?而對于生活在邊緣地帶的比哈庫太太,她能依靠的人就只有她的丈夫。盡管他會打她、虐待她,她仍會在眾人面前夸她的丈夫。他們的身上都有一種戲謔的味道,他們一本正經珍視的生活其實是凌亂不堪的。他們的歡笑、狂歡其實都是含有淚水和無奈。他們皆生活在邊緣地帶,沒有文化上的歸屬感,沒有經濟政治上的權利。盡管他們也想辦法解脫那種被壓迫的痛苦,他們喝酒、找女人、讀書、寫詩,甚至崇尚美國的文化,但當人們路過米格爾街時,還會朝它吐一口唾沫并嘲笑它是貧民窟,居住在那里的人的人生毫無例外地都以失敗而告終了。

(二)理想與信仰的缺失

家庭是社會組成的小單位,一個人幸福不幸福與他背后的家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良好的家庭不僅能給人生活上的保障,更給人心靈上的滋潤。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家庭是破裂的,這個人就相當于前后都有敵人了。一個人遭受家庭暴力不足為奇,但是如果家庭暴力在某個地區過多地出現,其中必然隱藏著深刻的社會問題。家暴在米格爾街上非常常見,比哈庫用板球棒教訓他老婆,墨爾根為逗樂別人專門設立家庭法庭用來懲罰自己的孩子,喬治在妻子去世前一晚還把她揍得嗷嗷叫。這些家暴現象造成了許多的悲劇,這些悲劇并不是偶然出現的??梢哉f對親人施暴的現象是這些沒有理想和信念之人必然會做出的事情。這些身處邊緣地帶的人并不能明確自己真實的身份,即使擁有家庭,他們也沒有歸屬感,反而會用暴力去質疑家庭存在的必要性。

居住在米格爾街上的大腳是一個暴力的實施者,他曾拿石頭砸當地廣播電視臺的大樓,打破窗戶玻璃。然而他去砸玻璃的原因,竟然只是為了將大家叫醒。他欺負弱小,弄得米格爾街上人人害怕他。因為他自小就承受著家庭的暴力,所以長大之后便學會對別人實施暴力。這就像因果循環,遭受家庭暴力的人向社會施暴。而在社會上被施暴的人,也會在家庭中施暴得以發泄。如此反復,導致整個社會不正之風越來越多,人性越來越扭曲,越來越被邊緣化。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人類的任何感覺都源于神經系統對其他細胞的調控。就像微生物或者低等動物一樣,神經系統對軀體的調控有兩個目的,一是讓各個器官協調運作,二是讓個體盡可能地存活并且繁衍后代。存在其實包含兩個方面,即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而所謂的存在感,其實只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并非物質上的填充。存在感的缺乏反映了精神世界的空虛和寂寞。孤獨的人渴望做出一些不平凡的事情或舉動吸引別人的注意,以獲取所謂的存在感。

米格爾街上的墨爾根是個典型的缺乏存在感的人物。他總是想新的蠢主意逗大家開心,希望能被人關注。只要能贏得大伙的目光,他便會反復玩弄這種把戲讓大伙笑夠,甚至感到惡心。當他發現沒人肯欣賞他的才華買他的焰火時,他開始取笑自己的焰火,用自己家焰火的爆炸引起人們的笑聲。除此,他還企圖用懲罰自己孩子的方式逗大伙開心。作者從一個成人海特的視角說:“當一個人開始拿他從事的事業逗樂時,你很難知道他是在笑還是在哭?!眥1}

墨爾根是一個凄涼的、不被重視和承認的小人物,他曾夸下??谡f英國的國王和美國的國王會給他巨款,讓他制造任何人都沒見過的最美麗的焰火。這說明在墨爾根心里其實還是有生活的期望的,他是有才華的,盡管有些不切實際。在小說的結尾墨爾根將自己的家點燃,放出了一場絢麗無比的焰火。隨著美麗的焰火,一切皆化為灰燼。墨爾根小丑似的表演,無非是想要被愛和承認而已。他沒有被這個世界需要的感覺,他覺得自己可有可無,所以才會做出一些可笑的舉動讓大家去在意他。他的精神世界極度的空虛和寂寞,使得他在偷情被發現后選擇縱火。而當地人的反應更是冷漠無情,并不去體諒懷才不遇、凄涼可憐的墨爾根。他們給墨爾根編出了不少笑話,身為知識分子的記者們說他從焰火制造者變成了縱火狂。那里沒有人是同情他的,連知識分子也只站在一旁看笑話,絲毫不去思考這件事情發生的根源所在,這才是真正的悲涼。

父權制是一種對男性統治的追求。它過于強調男性的話語權,忽視女性對社會的貢獻,總之它會使女性在社會當中處于劣勢地位。父權體制對世界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它體現了一種落后的思想文化體制?,F代社會證明女子在某些領域有著不亞于男性的天賦,女子一樣可以在工作崗位上做出杰出的成就。然而在米格爾街上男尊女卑的思想卻十分風行,這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這個社會的落后。米格爾街上的人之所以被邊緣化,是因為他們處在一個被世界邊緣化的社會。這個社會存在著大量的舊社會制度的弊端。他們對父權統治的追求從某一個角度反映了被邊緣化人民思想的桎梏。

在《喬治和他的粉紅色房子》里,喬治是一個無所事事的閑人,他自己不干活,還經常打罵為養家忙碌不停的老婆,老婆在去世的前一晚上還被他打得嗷嗷叫。老婆去世之后他也沒有悔改,還不停地揍女兒。后來他將女兒嫁給了一個叫雷澤的男人,女兒多利以為自己從此脫離了父親的魔爪,格格地傻笑。父親卻說:“多利,不錯,你是結婚了,可別以為你就可以騎在我頭上,翹尾巴了?!眥2}她當即停止了傻笑,沉默了一會大哭了起來。她的父親像個魔咒一樣跟隨著她,要她一直不停地為這個人付出血汗辛酸。然而她卻沒有反抗的機會,因為她處在一個父權的社會。盡管她周圍的人都同情她的處境,但卻沒有一個人能改變她的現狀。

男人欺負女人的事情在米格爾街上是非常常見的,像比哈庫總是用板球棒教訓她老婆,而她老婆卻從未停止過對他的愛護。這說明不僅男人是尊崇父權統治的,連深受其害的女人也認為父權統治是理所應當的。這里盛行的是一些落后衰敗的思想,男女平等、自由民主的意識在特立尼達是微乎其微的。

奈保爾曾反思性地回顧他在特立尼達的生活:“回想我自己的過去,和我自己的童年——我們想了解其他人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我們自己,通過我們的經驗和感受——我發現有那么多虐待,我卻欣然地接受了。我很輕易地接受了貧窮的生活觀念,對在城鎮的街頭巷尾的小孩赤身裸體的現象習以為常;我輕易地接受了鞭打小孩的殘忍行為,對殘疾人所受到的奚落我視而不見;我輕易地接受了我們印度家庭與我們農業殖民地的種族體系所展現的不同的權利觀念?!雹圻@段話非常直接地反映了作者在特立尼達生活的狀況,那里的社會風氣正如作者所述的那樣殘忍。大家對欺凌弱小、家暴、逃離的行為習以為常,這是不健全人格的體現之一。

在《母親的天性》中提到的一個有八個孩子的母親,然而這八個孩子卻有七個不同的父親。她非常熱愛她的孩子,采用的卻是對孩子叫喊和謾罵的方式。她常常罵自己的孩子是畜生。這種邊緣化的社會里連母愛也會變得如此畸形,不得不令人為之感慨。勞拉沒有生活來源,不得不靠男人來養活自己的孩子,她罵男人、抱怨男人又不得不依靠男人。她熱愛自己的孩子卻用非常殘忍的方式去愛,由此可見人物心靈的扭曲之深。

勞拉對自己的命運是十分痛恨的,于是她把希望放到孩子身上。她把自己不幸的命運歸咎為沒有受到高貴的教育。她想通過教育改變兒女的命運,但是她并沒有得到想要的結果。因為在這樣畸形的社會里,人們所能受到的教育也是畸形的。她的大女兒給一戶人家當傭人,并學習起了打字。一天晚上大女兒回來,告訴母親她要生孩子了。勞拉尖叫一聲,并用盡永生的力氣痛哭了起來。她自己為了生存為男人生一個一個的孩子,有一天她女兒也要為別人生孩子的時候,她卻絕望了。最終女兒跳海自殺,當警察來通知她的時候,她卻極為平淡地回應說這樣也許更好。在她看來,甚至死都比為一個個男人生孩子更好。她自己的人生算是徹底的失敗了,但是生活在邊緣地帶的那些底層人又有誰的人生不是失敗的呢?

三、《米格爾街》中人物邊緣化的原因

(一)政治、經濟的落后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根據人的需要,由低到高進行分層,列出了需求層次金字塔,它們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其中生理需求是最基本和原始的需求,包括對空氣、水、吃飯、穿衣、性欲、住宅、醫療等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米格爾街上的人自始至終都是為了這一低級的需求而奮斗,他們能基本被滿足的需求也只有不餓肚子而已。{1}

米格爾街的上流人物之一埃多斯,大伙夸他為傳奇般的人物,而實際上他只是一個開垃圾車的。一個開垃圾車的人之所以會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最大原因之一是他可以撿回來一些別人扔掉的破爛賣錢。當一個開垃圾車賣破爛的人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時,可想而知其他人的生活過成了什么樣子。米格爾街無疑是特立尼達底層社會的一個代表,生活在其中的有酒鬼、理發師、瘋子、木匠、流浪漢……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無不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頭疼。

當他們的生理需求難以保障的時候,更不能指望其他需求的實現了。當他們的安全需求得不到保障、不被社會所愛和關注、自我價值得不到承認的時候,自然會產生一系列滑稽怪異的行為,而造成他們悲劇人生最直接的原因正是這個社會政治、經濟上的落后。

伊萊亞斯是書中為數不多從小就知道努力為自己的理想奮斗的孩子。父親喬治經常打他,海特勸他將自己的父親教訓一頓,他說:“那是上帝做的事?!边@說明面對苦難,他并沒有抱怨而是選擇堅持不懈地為理想而奮斗。他飽嘗了父親的拳頭卻不哭喊,也從沒說過父親一句壞話。但是最后令人震撼的是,這個唯一有理想和信仰的孩子卻變得非常不堪。

他是街上最整潔的男孩,與邋遢的父親完全相反,他努力把自己能做的一切都做好,企圖改變自己不幸的命運。但是他的夢想都破滅了。他一開始夢想著當醫生,三次考試失利以后打算當一個衛生檢疫員。連續多年檢疫員考試失敗以后便開起垃圾車收垃圾了。諷刺的是,平時不怎么用功的小主人公輕易拿了一張二等文憑找到了工作。為什么呢?因為他的母親賄賂了官員。為什么一個努力奮斗、有理想、有信念的人最后一無所成呢?因為周圍的人都沒有信念。他周圍的那些人,他的父親、朋友、當地的政府官員,都是不給夢想留個喘息機會的。伊萊亞斯在文中說過一句一針見血的話:“特立尼達竟然成了這么個鬼地方,你想剪掉自己的腳指甲也得去賄賂才行?!碑斦麄€社會風氣都不正的時候,個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伊萊亞斯根本沒有力量與他周圍的環境抗衡,最終這個有志青年也和那里的人一樣被邊緣化了。

1925年之前特立尼達還沒有民選代議制度,即使當它實行了民選代議制度以后,政治權利也只是屬于少數有財產、有留居權利的人。米格爾街上的曼門熱心于參加選舉,但每次競選都只能拿三票。如果他有錢對自己進行宣傳,效果將會大不相同。當社會制度不夠健全的時候,就容易造成貪污腐敗,這樣個人的權益就會愈加受到威脅。如果社會無法為個人提供公平就業的機會,無法保障個人的人身權益,那么個人會對政府產生不信任感,民主參與意識就會更低,從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當中。

(二)文化、歷史上的衰落

特立尼達曾經有過四百多年的殖民歷史,這四百多年之前島上原本的文化歷史都被抹除了。這期間大量涌入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勞工,使得這個地方的文化變得非?;祀s,而又沒有自己的核心。在長期的殖民統治下,這些人對自己的歸屬的困惑被無限放大,他們沒有辦法吸收當地的文化,因為已經所剩無幾,也沒有辦法依附原本自己國家的文化,因為已經太遙遠。

這個國家的民族非?;祀s,有非洲、印度、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多個國家的移民。這里的人因為祖先來自各個不同的地方所以生活習慣大不相同,這也使得他們不能彼此認同。不被認同、存在感缺失、沒有文化歸屬感,只能使得他們迷茫。開篇的《博加特》中就提到他們依附別國強勢文化的現象?!犊ㄋ_布蘭卡》火了,博加特的硬漢形象風靡了整個西班牙港,成為成千上萬人的偶像,于是便有人用博加特這個稱號當自己的名字。這說明這里的人并不能正視自己的價值,他們從屬于流行的、強勢的價值觀念。

《直到大兵來臨》中的愛德華也是一個沒有文化歸屬感的典型。戰爭爆發,美國兵開進特立尼達,不久之后他就投靠了美國人,將自己的衣著打扮全部美國化,學吃口香糖,學美國腔,并認為只有美國人才算人,其他人都不明事理。他對自己身份的定位來源于對美國人的效仿,對殖民者文化的向往。然而當他的美國夢破碎后,同樣選擇了逃離的道路。

“逃離”這個主題在小說的人物命運中非常普遍,主人公離開了特立尼達出國留學,博勒花錢打算逃往委內瑞拉,愛德華賣掉了房子去給荷蘭一家大石油公司工作。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特立尼達本地的文化沒有凝聚力、吸引力,大家都在想辦法逃離這個地帶。這個地方的文化并沒有給他們認同感,不能讓他們的心靈得到滋潤。

四、《米格爾街》中邊緣人物的意義

木心曾說過,所謂悲觀其實是一種遠見,他表達了一種對人類命運的關懷和人類是否能獲得終極意義上的幸福的思索。這些邊緣人物的一生真的并不是由他們自己所主宰的,他們并不是自己靈魂的主人。他們所能做的一切反抗都毫無例外地失敗了,他們的一切都是在一個他們所不知道的年代決定好了。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些人物悲劇的命運?最大的元兇是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烏煙瘴氣的社會。那是一潭絕望的死水,無論是博勒、愛德華、伊萊亞斯,他們為自己人生所做的一切努力皆失敗了。那么人在面臨自己不可抗拒的悲劇命運時應該怎么辦呢?作者在書中并沒有給我們直接的答案,他的辦法只是逃離。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這樣社會風氣腐敗的地方逃到英國這樣發達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然而他最終獲得他想要的了嗎?從作者本人來看,并沒有。奈保爾本人幾乎一生都在逃離,不斷地通過一部部作品去思索、尋找自己生命價值的所在。

《米格爾街》為我們呈現的這個怪異的邊緣化社會,實際上是對上幾個世紀流行的殖民文化的一個諷刺。強行的殖民統治迫使米格爾街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歷史,導致這一大批人沒有自己的文化歸屬感,在精神上無所依靠。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歷史,我們必須去尊重,不能以現代化的進程去判斷生活在一個地區的人們幸福與否?,F代化社會給我們帶來的并不都是好處。我們必須得去關注這個時代當中被邊緣化的群體以及被邊緣化的人物,創造人人都向往的桃花源而不是“逃離”家園。

這本書的另一個絕妙之處在于它展現了那些根植于平凡人生之中的瑣屑欲望和理想。宇宙洪荒而偉大,而每個人類的個體都顯得孤單又渺小。個人生命的起落、悲喜在歷史和宇宙的車輪里如一葉扁舟一樣無助、凄涼。地球于整個宇宙而言又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個存在生命的星球,可以毫不留情地講,地球也是脆弱而又孤獨無依的,人類存在的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荒誕性。當生活在米格爾街上的這群人被邊緣化以后,這種荒誕性就被放大了?;恼Q可笑的事情不停在他們的身上發生,使得日常生活狂歡化、戲劇性。因此,研究《米格爾街》上的邊緣人物,包含了一種對人類命運的深思和探索。

猜你喜歡
殖民地悲劇性邊緣化
女性視閾下宿命論的悲劇性
“邊緣化”初中的去邊緣化
文化碰撞下的愛情挽歌
“三言”中妓女形象的悲劇性探析
殖民地時期南北美洲農地制度為什么大相徑庭
寫作教學不應被“邊緣化”
早期華僑文學中的東南亞地區殖民地狀況
作者論在西方社會的演變
北美獨立戰爭爆發原因初探
二戰后英屬各殖民地分離傾向探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