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與魯迅同行,傳統與現代共生

2020-06-29 07:44薛祖清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20年2期
關鍵詞:魯迅研究文理學院紹興

薛祖清

為深入探討魯迅與孔子之于中國文化現代性重構的資源性意義,紹興文理學院、浙江省魯迅研究會主辦,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人文社科處、越文化研究院、魯迅研究院承辦的“魯迅研究院成立典禮暨魯迅與孔子高端論壇”于2019年12月14日在紹興咸亨大酒店開幕。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炳月教授、中國魯迅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黃喬生研究館員、浙江省社科聯社團處郁興超處長、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浙江省魯迅研究會會長黃健教授、中國社科院張夢陽研究員、吉林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張福貴先生等分別在典禮儀式上致辭。張福貴教授獲聘魯迅研究院兼職院長,張夢陽研究員獲聘“鑒湖學者”講座教授。汪俊昌教授在致辭中表達了紹興文理學院全力支持魯迅研究的恒心,希望能聯合中國魯迅研究會和浙江省魯迅研究會等社會組織以帶動和促進浙江乃至全國的魯迅研究,更好地服務新時代文化建設和文化浙江建設。張夢陽研究員、王家平教授分別向魯迅研究院贈送他們的瀝血之作《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與《〈魯迅譯文全集〉翻譯狀況與文本研究》等。

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等5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10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高端論壇。會議采用大會報告和分會討論相結合的形式,對相關問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提出大量富有新意的觀點。

如何來看待魯迅與孔子及儒家的關系,無疑是與會專家首要回答的一個問題。他們從不同角度切入,深度闡釋本次論壇的主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張夢陽研究員通過馬王堆新出土的“孔子遺言”來引發魯迅與孔子“立人”思想異同性的探討,特別在“異”處著力,闡明魯迅在“立人”問題上堅持為民疾呼,開啟民智,呼喚“精神界戰士”,遠比孔子更為民眾、更富卓識,靈思獨運地借由“孔子遺言”反證魯迅的偉大。北京魯迅博物館黃喬生研究館員通過回顧整理20世紀70年代批林批孔運動中有關魯迅批孔言論的出版物,辨析魯迅批孔反儒的形象所折射出的豐富歷史內涵。浙江大學黃健教授從大歷史觀的角度辨析魯迅與孔子的文化屬性的差異,闡明孔子仁學思想的歷史局限,凸顯魯迅立人思想的時代價值。吉林大學張福貴教授從思維方式變革的角度提出要顛覆魯迅批孔的歷史定論必然要尋找魯迅和孔子思想的關聯性,同時也不可忽視魯迅與孔子是不同的,因他連接現代。紹興文理學院曹禧修教授在題為《魯迅:站在墳墓前的哲學家》一文中提出“正視”是關涉到“立人”乃至“立國”等重大問題之關鍵所在,而魯迅為我們正視歷史事實提供具體的方法、路徑和策略,是站在墳墓前正視人生苦難的哲學家。中國傳媒大學劉春勇教授認為魯迅和孔子的精神相通在于“變易”的思想,而體現魯迅“變易”思想的是他的多疑和“中間物”??鬃友芯吭郝穭t權研究員、紹興魯迅紀念館顧紅亞研究館員等,都緊密結合本次論壇主題,對孔子和魯迅展開充分比照,揭示二者對現代中國的意義。

部分學者從歷史范疇來闡釋魯迅與孔子的現代意義。陜西師大李繼凱教授認為圣人孔子與巨人魯迅對建構中華文化居功至偉,倘能將“孔子學院”更名為“孔魯學院”,則更能彰顯中華文化共同體的總體實力。武漢大學陳國恩教授強調將魯迅批孔納入歷史范疇來闡釋,并以現代思想為指導發掘傳統文化中能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內容。北京大學高遠東教授提出魯迅接近儒家帶有較多被動性和權宜成分,他在融會古今中外思想價值基礎上構建的“立人”思想主要根源于墨家。泉州師范學院古大勇教授認為儒學和“魯學”可以多元共處,謀求平等對話,對世界做出各自不同的貢獻。四川大學周維東教授不僅闡明“反傳統”話語的理論譜系,而且以魯迅為例來說明“反傳統”禁忌在中國形成的過程,分析其存在的問題。

也有學者從具體文本入手談魯迅與孔子的關系。紹興魯迅紀念館裘士雄研究館員從對魯迅《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的重新認識談到當前如何傳承、發揚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溫州大學孫良好教授提出從子見南子事件看魯迅和孔子關系,細化的史實辨析有利于拓展魯迅研究的思路。運城學院袁少沖副教授通過細讀原典梳理魯迅“誤讀”孔子的四個類型,從而歸納五個“誤讀”原因,進而得出三點啟示。

有的學者從魯迅及同時代人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繼承展開議題。吉林大學王學謙教授主張用更為開闊的視角審視魯迅生命意志與道家文化的內在關聯。浙江外國語學院樊寶英教授認為魯迅對《文心雕龍》的文學思想多有傳承和創新,并達成“活古化今”的現代性轉換。紹興文理學院卓光平副教授深入考察從王陽明到魯迅所傳承的狂者精神與文化血脈。紹興文理學院孫海軍副教授認為傳統心學所推崇的狂狷人格透過習慣用語影響魯迅對于理想人格的想象。浙江師范大學徐從輝副教授從新文化及其后期變動不居的場域,著力考察周氏兄弟對中國文化思想界先賢的態度及其思想變遷。

魯迅作品常讀常新,魯迅文本解讀也是本次論壇聚焦所在。山東師范大學呂周聚教授提出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研究與其小說創作之間形成一種互動的關系。浙江工商大學范家進教授提出回望魯迅鄉土小說中的“新”與“舊”,從而揭示魯迅對于“思想革命”主題的認同、質疑和超越。浙江師范大學潘正文教授提出從語言結構角度解讀《孔乙己》多文本疊合現象。首都師范大學王家平教授通過生態學理念,揭示魯迅作品富有大地詩學的旨趣和風味的生態學思想。浙江財經大學趙順宏教授認為魯迅雜文中融入大量的歷史文獻,潛含文學、精神史的脈絡,自覺運用考據法使作品顯示出無可辯駁的實證力量。溫州大學彭小燕教授透過對慕課《魯迅十五講》的反思,提出魯迅文本世界的意義內涵存在一個三重意義結構體。文獻史料是魯迅研究的載體,任何細小的發現與再闡釋,或可推動魯迅研究走向縱深。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董炳月研究員從跨界角度,探討文學家魯迅和美術家魯迅的關系,獨異的跨界視野有利于拓展魯迅研究的路徑。上海交大符杰祥教授詳細地考證魯迅與斯巴達文化的思想聯系,有效增補魯迅研究資料。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楊福泉教授對《墳·人之歷史》中有關古代文獻語言的若干詞條注釋的重新考察并厘定其與文本之間的關系,對準確理解《墳·人之歷史》的內涵頗有助益。浙江師范大學王洪岳教授認為屈正平先生的魯迅研究可謂是全方位的,在魯迅小說、雜文、散文、詩歌、生平傳記研究等領域均有建樹。越秀外國語學院朱文斌教授介紹了東南亞華文文學中魯迅精神的具體體現。

“魯迅與孔子”高端論壇既有對魯迅研究前輩篳路藍縷之功的肯定,也有對魯迅研究院未來蓬勃發展的展望;既有思想史的宏觀評述,又有歷史細微處的個案考察;既有對傳統文化的回溯辨析,也有對異域文學的尋蹤探察,充分展現出傳統與現代的聚合碰撞,歷史與文學的交融對話。

猜你喜歡
魯迅研究文理學院紹興
清白泉
紹興大闖關
我的家鄉紹興
Utilizing Learning Styles in EFL Teaching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the language policies in Hubei province, China, 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place of English
魯迅研究的三種范式與當下的價值選擇
魯迅研究中的歧路
魯迅研究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