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職業院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研究

2020-06-29 09:58高雅張曉彤陳思穎
大眾科學·中旬 2020年7期
關鍵詞:專業建設職業院校

高雅 張曉彤 陳思穎

摘要:職業院校作為文博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應在專業建設上深入創新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滿足行業需求。本文基于文獻研究和實地調研,對我國文博行業人才現狀及職業院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情況進行闡述,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關于專業教育體系、配套教材、師資隊伍及產教融合等專業建設方面的不足,分析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發展方向并結合《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要求,提出促進我國職業院校在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文物修復與保護;職業院校;專業建設

前言

文博人才是推進提升文物保護工作的根本和重要依靠,是促進文物事業發展、確保文化強國目標實現的戰略性資源。在文博事業蓬勃發展背景下,現今的文物保護人才已無法滿足行業需求,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和高職院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建設已經刻不容緩。

一、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現狀

(一)我國文博行業人才現狀

根據《文物修復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中全國17省市自治區的調研情況顯示,在全國1072個文物保護修復行業單位中,技能人員總數為11687人,其中文物修復師3484人,考古發掘工826人,文物鑒定師138人,古建修繕工5826人,其他1413人。各類機構未來三年擬招技能人才總數為3865人。根據國家文物局2016年統計年報,對應17省文物從業總人數(94397)占全國文物從業總人數(146133)的64.6%,籍此比例推算未來三年全國文物修復技能人才需求總數量可達5982人,其中文物修復師1793人、考古發掘工176人、文物鑒定15人、古建修繕工3348人、其他650人。

2017年4月,國家文物局發布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顯示,“截至2016年10月31日,普查全國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4907件/套。其中,按照普查統一標準登錄文物完整信息的為26610907件/套(實際數量64073178件),全國各級綜合檔案館館藏紙質歷史檔案(注1)81544000卷/件?!苯陙?,我國博物館數量持續攀升的同時,行業內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人員數量卻并沒有同比增長,現階段我國從事文物修復與保護工作的人員僅有兩千余人,而待修復文物數量不斷增多,它們大多面臨著諸如時間侵蝕、水浸、蟲蛀以及存放不當等問題,急需專業人才來修復與維護。

針對這一現況以及我國文博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國家文物局也采取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實施,《全國文博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門類齊全、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文博人才隊伍,其中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技能型職業技術人才的規劃,以及《新時代文物人才建設工程》中,以提升整體素質和職業技能為核心,建設技藝精湛、門類齊全,能夠支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能人才隊伍。這些舉措是我國文博職業教育進入下一個發展階段的良好開端,旨在引導和幫助職業教育實現良性發展。

(二)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發展歷程

隨著國家對文物事業重視程度不斷加強,為滿足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對于加快建設文物保護的要求,于1999年設立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該專業包含有文物鑒定與修復、文物保護與修復、書畫鑒定與修復、古籍修復與保護等方向。從培養方向上來看,2007年以前各院校的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基本以鑒定為主,此后隨著文博事業的不斷發展和行業實際工作的需求,側重點開始向文物修復專業轉移。并在原有基礎上依照文物類別而進一步細化培養方向,涉及到古籍、書畫、陶瓷、金屬文物、石質文物等。直至2016年,為順應行業需求,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備案中,將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全部更改為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2019年,全國開設“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高職院校已有35所。

(三)職業院校專業建設情況

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該專業關注程度的提高,開辦該類專業院校數量逐年增加,職業教育也在探索自身發展模式,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和課程安排。全國開設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職業院校分布在23個省市自治區,覆蓋華北、華東、華中、西南四個地區,其中華北地區數量最多。今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通過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全國范圍內不同地區,開設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11所職業院校進行抽樣了解。具體情況如下:

專業設置方面,主要偏向以下四個方向:紙質類文物保護修復(書畫、古籍為主)方向;立體類文物保護修復(陶瓷、青銅為主)方向;考古發掘與現場整理保護方向;文物管理與市場利用方向。其中11所院校開設了立體類文物保護修復(陶瓷、青銅為主)方向;8所院校開設了紙質類文物保護修復(書畫、古籍為主)方向;2所院校開設了考古發掘與現場整理保護方向;2所院校開設了文物管理與市場利用方向(圖一)。

課程設置方面,11所院校主要開設有四類:

1.公共基礎課。共開設23門公共基礎課,都開設了政治理論、大學體育、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形勢與政策、計算機、軍事理論等課程,僅有1所院校開設了中外文學賞析/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

2.專業基礎課。共開設65門專業基礎課,都開設了文物學基礎、文物保護技術、中國古代史相關課程;其中8所院校還開設了陶瓷修復、青銅器修復、書畫修復、木雕修復、田野考古、藝術繪圖相關課程。

3.專業核心課程。共開設54門專業核心課程,其中6所高校以文物修復技術(陶瓷器);文物修復技術(青銅器);文物修復技術(古籍、書畫)課程為主;其他高校課程開設比較分散,部分院校開設陶瓷器鑒賞、青銅器鑒賞、古建筑鑒賞、書畫手工裝裱、古器物裝飾與臨摹、古器物測繪制圖、楷書技法與中國美術史、色彩知識和楷書隸書章法、中國畫與篆行草技法、茶藝課程。

4.專業拓展課程。開設課程種類豐富,包括文物拓印技術、國畫技法、文物攝影技術、仿古陶瓷制作、玉石鑒定評估、古玩雜項鑒賞、古建筑制圖、手串文化社交禮儀、演講與口才、文學欣賞、形體訓練、晉商文化、音樂欣賞、人際溝通(普通話)、中文版Photoshop入門與提高等45門專業拓展課程。

調查得知,其中8所院校都沒有統一的課程體系標準和教學標準。目前各個學校根據自身辦學條件進行課程設置、實踐教學,每一所院校的專業課程都有各自偏重的方向,有6所院校的課程都集中偏向在金屬器、青銅器、陶瓷和紙質文物修復。有些院校將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拓展課作為專業核心課。

在學時上,各類課程總學時在2500—2800之間的有2所,高于2800的有9所最高者3188學時。11所院校中,8所院校實踐學時占比如圖二所示。實踐學時在40%-50%之間的有3所,50%-60%之間的有3所,60%-70%之間的有2所。并了解到院校的實踐學時與實際實踐的學時存在很大差異,沒有達到真實的實踐學時。

師資隊伍方面,11所院校中有9所院校提供了相關信息。這9所院校校內教師和外聘教師共計150名。其中校內教師74名,外聘教師76名(如圖三、圖四所示)。雙師型教師共計47人(如圖五所示),占校內師資的63.5%。與此同時,這9所院校中還有2所院校缺少專業帶頭人。通過調研了解到,四川藝術職業學院缺少專業核心實踐課程的教師,雙師型教師資源匱乏,有老師身兼多課的情況。在校內教師方面,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具的教師缺乏,并且無法覆蓋所有開設的專業方向。外聘教師難以形成較為有效的管理機制,也難以長期保持合作關系。以湖南藝術職業學院為例,計劃招聘30名教師,通常有100人報名,但最后因為各種原因,實際只能入職15-20人,無法滿足學校當前的教學需求。

招生與就業方面,就7所院校提供了近三年招生人數??偟膩砜?,2017年招生總人數為253人;2018年招生總人數為302人;2019年招生總人數為274人,2018年招生人數最多。其中上海城建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和洛陽職業技術學院近三年招生較多(如圖六所示)。

學生畢業后,有38%進入文博行業就業(其中,事業單位和文博企業各占16%,文博其他就業占6%),37%選擇其他行業就業,22%升學,3%為其他情況(如圖七所示)。通過訪談得知,由于高職院校畢業生學歷較低,導致其就業競爭力過低,很難進入體制內文博單位,這也是學生畢業后沒有從事跟本專業相關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實踐及合作方面,已開展進行校企合作的僅有6所院校,共計與10家企業簽約合作,與36家文博單位項目合作;有9所院校已建設校內實訓室,涉及文物修復實訓室、紙質文物修復實訓室、書畫裝裱實訓室、藝術品保護技術實訓中心和藝術品鑒定中心、陶瓷修復實訓室、信息采集實訓室、傳拓制作實訓室等19個實訓方向,其中兩所院校還簽約了校外實習基地。

在調研過程中,有3所院校表示缺少教學實物和大型設備。為讓學生進行修復練習,文物修復課程都是教師自己提供文物標本。有6所院校表示,實驗室、實訓室等硬件設備匱乏,無法滿足教學需求;軟件建設部分,由于行業的特殊關系,對教學教具資源的獲取相對較難,實訓課程的教具多為仿制品和市場商品,難以培養學生對文物的敬畏意識。此外,校內實訓方式相對單一,均以茶藝、陶藝、文創設計和藝術設計為主。校外實訓基地相對匱乏且缺乏企業真實修復案例的引入和修復課程所需的待修文物。

二、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的主要問題

從上述調研數據可以看出,我國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職業教育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一)專業教育體系不健全

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于2016年才由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更名而來,在這之前也未曾建立獨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專業,文物保護本身具有獨特的理念、原則、基礎理論和特殊要求的一些材料、工藝及需要實現的保護效果,應是一整套完整獨立的體系。作為二級學科,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使學科發展和實效具有嚴重的滯后性。

(二)課程設置不盡合理

主要表現為理論和實踐課程分配不科學。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本身對材料、工藝和保護修復,有著自己的基本理論、特殊標準和要求,但現階段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科結構尚未形成科學、獨立、合理的知識體系。其一,目前我國文物修復職業教育,雖然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囿于國家職業教育的普遍要求,理論階段專業基礎課程設置量不足,實踐教學階段總體時長不夠,缺乏符合行業要求的專業訓練。其二,目前三年制的教學,總體課時不足,單純強調動手操作的常規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方式,無法滿足文物修復行業的真正需求,難以讓學生真正掌握文物修復與保護技術知識體系。其三,課程看似全面,實則很多課程內容趨同,學習內容無法涵蓋文物修復過程中的所有專業要求。

據《高等職業學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教學標準》研制調研報告中顯示,所發放的248份問卷中,210位畢業生在針對課程設置的調研中普遍認為現行的課程體系與實際工作對接不夠緊密,缺少科學檢測、法律規范等課程;在職業技能訓練方面認為在學校接觸的文物樣本太少,建議增加實訓課程中文物標本的修復。

(三)生源綜合素質參差不齊

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性較強、學科涉及面廣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現今,該專業仍然掛靠在藝術、建筑、民族文化等一級學科下。比如其作為藝術類的高要求學科,對于學生來說,使得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在藝術類其他學科中競爭力偏低。隨之,為滿足生源招錄等條件,院校被動將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拉低,這就使得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生源整體素質與院校其他專業進行對比時處于弱勢地位,從而影響學生對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的認識,惡性循環下的專業環境致使生源綜合素質偏低且暫未出現上行趨勢。

(四)配套教材不完善

對我國11所職業院校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沒有統一的教學教材。各院校紛紛反映,目前急需文物修復與保護、博物館管理、古建筑工程技術類的教材,比如陶瓷修復、青銅器修復、文物保護基礎、文物數字化、博物館陳列、中國古代建筑等方向的專業教材,各學校缺少適合高職層次的規范教材。整體來看,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教材匱乏,全國可用于文物保護技術教學的教材屈指可數,質量高者更是鳳毛麟角,且不成體系。目前尚沒有一整套通行的、系統的、可以覆蓋某一個學校教學計劃中所列專業必修課程的文物修復與保護教材。全國的文物保護教學單位都是各自為戰,摸索性地進行文物保護教育。導致文物保護教育尤其是基礎本科教育不成體系。

(五)行業現狀使專業發展受多方制約

高要求的學科專業發展與行業內個人發展情況不匹配。其一,文博系統門檻高,通過調研發現,科研院所、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對于畢業生的學歷有著本科及以上的硬性要求,這對于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是非常不樂觀的。其二,行業崗位收入水平不高,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畢業生在剛進入工作崗位時多以學徒為主,其工資水平普遍較低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一大難題;其三,工作周期和個人發展周期較長,修復保護工作要求高、修復類型復雜、修復周期長及個人專業積累經驗較慢都成為制約行業專業發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其四,專業知識要求高,課程所學內容難以滿足行業現有需求。對于文物修復學生來說,要結合有歷史、考古、化學、材料等的專業知識,而職業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沒有涉及到相關學科,以至于學生綜合素質較低。

(六)師資隊伍建設不完備

現有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院校的師資力量組成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和返聘教師。文博行業規模有限,整體從業者數量相對較低,地方政府重視程度尚不高,在該行業投入有限,導致專業人才流失。從調研的院校來看,專職教師的數量普遍不多,最多也不過十余人。從招生規模和師資力量來看,相關專業力量十分單薄。調研過程中,四川藝術職業學院表示缺少專業核心實踐課程的教師,雙師型教師資源匱乏,有老師身兼多課的情況。在校內教師方面,理論與實踐能力兼具的教師缺乏,并且無法覆蓋所有開設的專業方向;外聘教師難以形成較為有效的管理機制,也難以長期保持合作關系。職業院校的教師很難參與國家文物局舉辦的高層次文保技術培訓;教師也缺少提升技能的相應培訓課程及資源平臺。

(七)產教融合發展滯后

產教融合在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中雖已常態化存在,但與行業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仍不健全,雙方主體權責界定模糊。我國多數職業院?,F行產教融合方式始終堅持以學校教育為主、行業企業實踐性教育為輔,企業對產教融合認識不足,沒有相關對企業權益的保障,隨即參與積極性不高,使得企業培訓效果實效性不佳。部分企業對學生的技能認可度和信任度不高,使得學生就業通道不暢,以往下來學校和企業合作關系不密切,影響校企深度融合。

三、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院校建設對策建議

基于上述專業發展現狀及問題,對我國職業院校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的發展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合理調整專業結構

從職業院校層面,面向文物修復行業需要,不斷調整專業結構。有關文物保護職業院校要定期組織開展文博專業人才需求調研,面向文博行業及企業需求,不斷調整專業結構,鼓勵職業院校在保持現有專業布局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發展,充分吸取各方建議,拓展與改進專業結構。

(二)建立學科獨立標準化

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掛靠在一級學科下,將出現被一級專業同化、學科建設異化、人才培養特色喪失等一系列問題。如有關材料學、有機無機化學的學科,若學院直接聘請其他學院教師開設課程,必然導致側重點的不對口,也會造成學生精力的浪費和多余理論的灌輸,并使學生對所學課程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的認識。作為專業知識跨度較大的綜合性學科,要做好跨專業教學關系處理。首先就需要對現有任課講師進行教學計劃的培訓和考核,確保在師資層面實現人才培養的標準化。其次是爭取本專業建成一級學科,這是化解學科危機、推動學科持續發展的理想路徑;如若上述無法達到,就要在一級學科框架下,進行獨立的專業教學計劃設計,保持相對獨立性,以免受其影響偏移既定教學目的。

(三)加快專業配套教材的編寫

一則建立健全新教材編制的鼓勵機制,擴大新教材編制預算。將教材的編制作為晉升、評價學術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并制定教材編制的短、中、長期規劃。二則優化教材形式與內容,設置教材體系統一的大綱模式,注重實踐部分的論述,設置習題。三則文博職業教育聯盟。以現有文物保護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為基礎,構建溝通交流平臺,吸納文物修復與保護的相關高校、職業院校,促進各方信息的互通、交流與經驗分享,形成校際聯動,減少溝通壁壘。共享教材編制等相關信息,制定宏觀教材規劃,建立起能夠實現各個階段教育銜接的統一教材體系,以免出現脫節現象。行業與學校應共同編寫一套具有教學導向意義、專業針對性強且內容全面的課程教科書,從而保障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基礎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為專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四)改善“雙師型”教師職業發展渠道

“雙師型”教師從其定義上來說是對專業職稱做出了一定要求,而“雙師型”教師的實質是注重教師對在實踐和應用層面的能力。由于中高級文博職稱評定要求較為嚴苛,青年教師難以達到指標要求而出現教師招聘困難,故而,在現階段發展“雙師型”教師不能一味強調硬性的職稱指標,應首先強調對應用型教師的實際經歷和經驗要求,對教師的文物修復能力和實際經驗的考察;在職稱方面中低職稱可作為暫時指標,應提高對助理館員和文博管理員等低級職稱認定的接納度;借鑒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建議為青年教師制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提供發展平臺和發展途徑;建立教學資源庫和教學平臺,不僅將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還利用信息化平臺及實訓基地,定期對青年教師進行培訓。

(五)落實文物修復與保護課程“1+X證書制度”

“1+X證書”即學位證加若干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旨在為專業人才提供專業水平認定資格,使學生和社會盡早接受專業系統的考核,從而提高對學生能力的社會認可度,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社會效率。綜上而言,落實文物修復與保護課程“1+X證書制度”主要注重以下幾點:一、主動設立職業技能標準。爭取與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共同認證的職業技能證書;二、注重課程的實用性和實踐性。用人單位在進行人才招聘和考核的前置條件是對實踐能力和實踐經驗的考核,實踐課應當傳授給學生基本的文物修復操作經驗,使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一定認定,從而提升用人單位對院校人才的認可度;三、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里的能力要求融入到專業課程中。讓學生盡早熟知并以此更有針對性的獲取應當掌握的專業能力,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生自主學習意愿的同時,使畢業生的簡歷更具份量,從而開拓畢業生的就業前景。

(六)開創產教融合與創新導師制的多元化辦學格局

一是試行創新導師制,創新導師制是指導師帶領學生參與文博行業與企業的文物修復工作,讓學生更多集中于工作實踐中;二是以大師工作室為項目發展主體,參與商業化的文物修復工程,從而實現學生理論到實踐的轉化,提高綜合素質;三是將學生帶入以研促教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專業能力,促進學生探尋自我提升的動力。通過以上探索,不僅能實現文博行業、企業、院校間更緊密對接,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實訓基地,更重要的是實現學生工作經驗和成果的大量積累。此舉一方面提高學生的行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提升院校的培養人才執行力,還能為企業補短板、增后勁。開創多元化辦學格局,使辦學更加靈活、實踐更有針對性、知識應用更具實效性、教學內容更具前瞻性。

四、結語

職業院校服務于行業的需求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是職業教育核心的功能與價值,要實現這一核心功能與價值必須依靠專業建設的高質量發展,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應當秉持體系獨立、拓寬就業、團隊建設、產教融合和緊跟時代的發展理念,使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建設更加符合行業需求和新時代要求,為促進文博行業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全國文物保護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文物修復行業人才需求與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指導報告.2017(11).

[2]國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2017(04).

[3]國家文物局.全國文博人才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2014-2020年),2014.

[4]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保護行業人才需求和專業設置調研報告.2017.

[5]張晨陽,王寧寧.高職院校文物修復專業美術基礎教學現狀研究[J].美與時代:創意(上),2019(2):110-112.

[6]黃添威.淺談可移動文物修復專業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現狀[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9(02):G642;K85-4.

[7]汪澤仁.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創新與探索——以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文博學院為例[J].四川省干部函授學院學報,2018(01):90-92+96.

[8]呂正則,劉曉璇,蔣卓余.基于職業教育推動文物修復行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8(06):22-25.

[9]韋智勇,張小春,李煜明.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發展困境及對策研究[J].企業科技與發展,2019(05):G712.

[10]陳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聚焦文物修復專業教育[J].藝術教育,2016(06):42-45.

[11]張昱.我國文博職業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7(04).

猜你喜歡
專業建設職業院校
職業院校財務會計網絡化建設
試論職業院校分層教學的策略分析
教學能力比賽促進職業院校教學改革的實踐與反思
新時期職業院校檔案管理的思考
引企進校實施項目教學新載體
淺談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作用
高職院校新開設無人機專業的探討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內容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