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探析

2020-07-06 16:40黃雁紅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 2020年77期
關鍵詞:實施策略情感教育小學語文

黃雁紅

【摘要】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素質教育中是重中之重,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會受到心靈的洗滌,情感認知也在不斷地完善。作為人格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應在學生的認字、寫字、閱讀等基礎教育教學中無縫滲透,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實施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生充滿著探索精神,愛問為什么,對一切都好奇,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處于學習和情感的懵懂期,他們對事物的認知還不是很完善,基本上是空白的,正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好時機。而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不缺文本素材,缺的只是教師有沒一雙慧眼去發掘,引領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人格發展的重要時期,“預則立,不預則廢”,好的習慣與理念在小學階段沒有奠定良好基礎的話,未來的路不太好走。對是非缺乏判斷力的小學生,主觀意識比較強,自己喜歡的就覺得是對的,不喜歡的就認為是錯的。學生在參與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新鮮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也充滿了好奇,但是他們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夠真正地理解文章的內涵,有可能會曲解了文章的意思,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知,此時需要教師予以學生正確的引導,才能夠使教材中的知識被學生所吸收。

在語文知識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講解字詞、語句之外,更多的還要跟學生分析作者在寫文章時候的情感,是悲是喜?是痛是憐?從作者的語言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引發學生的共鳴,從悲處相逢,喜中歡喜,通過聯想與己相關連的事件觸發情感點。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改善了語文教學的模式,充分體現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和情感教育,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融合,將別人的經驗與自身的感受相結合,從而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情感教育。

二、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利用課文,引導學生把握文章情感

綜合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層面,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內容通常比較簡短,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也比較容易懂,但是,畢竟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憑借現有的知識水平還不能夠獨立地準確把握文章的真是情感。此時,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慢慢地引導學生去把握文章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引起思想的共鳴。教師想要做到這一點,自身必須要做好備課工作,準確地找出文章的思想情感,做好教學計劃,在教學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地滲透,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這篇文章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而是要讓學生能夠去感悟和認知,這樣才能夠實現情感教育。

例如,三年級下冊的《我變成了一棵樹》,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叫英英的小女孩因為貪玩不想吃飯,希望自己能夠變成一棵樹,最后她真的變成一棵樹了,當媽媽沒有“認出”她的時候,她有點兒高興,又有些失望。這時,學生們肯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么當媽媽沒有發現她的時候她會有些失望呢?當媽媽拿出食物時,英英的肚子咕咕叫,難過地流下了淚水,但是卻沒人發現,最后是媽媽對英英說:“小饞貓,肚子餓了,對吧?英英!”讀完了文章,學生們還是沒能解決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那個問題,這時,教師就要去引導學生:英英感到失望是因為覺得自己最親愛的媽媽沒有認出自己,但是在文章最后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最了解我的人到底還是媽媽。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媽媽都是最了解我們的人,同學們可以想一想,當自己犯錯時,媽媽會批評自己、指責自己,但是我們生病時,是媽媽時刻陪伴在我們身邊,為我們測體溫、喂藥、煲粥等忙前忙后,最緊張最關心我們的還是媽媽。這就是母愛,母愛是最無私、最偉大的,母親或許嚴厲,或許慈祥,我們也會經常埋怨母親的啰嗦,但是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都能夠感受到母親對我們滿滿的關懷和深深的愛。所以,我們在和母親相處的過程中,也要多一些理解。

(二)利用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小學生的注意力是需要培養和激發的,而一個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比起空洞乏味的教學課堂顯然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學情境不是容易的事,首先教師得先了解生情、備好課,結合實際和學生的心理,針對性地設計具備獨創性、情趣性、知識性相結合的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為小學生的年紀還比較小,生活經驗比較缺乏,有的場景他們不能夠想象出來,對事物容易產生一些片面的理解,如何創設一些讓學生感興趣,自發地走進學習主體場景中去,需要教師的智慧和情商。

例如,筆者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時,考慮到文本閱讀只會讓學生乏味,于是,通過多媒體設備創設了美現的西沙群島的情境,先讓學生通過視頻觀看西沙群島的美麗豐饒,讓學生帶著一種向往之情去學習文章。當然,有的學生因為曾與父母去過一些海底世界,對于像珊瑚、海龜等海底生物似曾相識,這時就會引發學生的共情。但是,他們會發現西沙群島與他們見過的海島仍然不一樣,而且大部分學生都是沒有去過海島,尤其是西沙群島。因此,教師應充分做做好備課,了解海底的哪些生物會使學生感興趣?并通過一些小卡片展示像海參啊珊瑚啊大龍啊等生物,認識它們、了解它們,再通過動的影像去感知,進而普及相關的知識。從海底到海灘,從生物到植物再到守衛在那里的英雄兒女,一步步將情感教育滲透其中,引發學生的共情。

(三)通過朗讀文章的形式實施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課文通常都比較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有意境。教學時,教師應讓學生通過朗讀文章來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并在朗讀中注意把握語氣、聲調與內容的關系,怎樣的情感適合怎樣的語調,邊讀邊領悟,去體會作者的感情。朗讀并不是簡單地將書本上的字一個個地念出來,而是加入自己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將沒有生氣的文字變成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的聲音,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

例如,三年級上冊《我家的小狗》,作者在文章中將小狗——“王子”的形象刻畫得很可愛,跑得快得我都追不上,喜歡上課但是卻什么也沒學會,喜歡和火車賽跑但是每次都輸,表現出了作者與動物之間的相處很愉快,是一種快樂、和諧的情感。學生在朗讀的時候可以將自己當成作者,用自己的理解將作者說話時的情感表達出來,有利于學生去體會作者寫文章時的那種愉悅心情。

(四)通過古詩詞教育開展情感教育

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唯美的詩詞韻律是形成學生對美的欣賞、美的感悟的最佳情感教育方式。小學中的古詩詞都比較通俗易懂,不似初高中那般仿佛讀天書,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只能讀懂古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因此,需要教師在誦讀與賞析中引導學生如何去體會和領受詩詞中的豐富情感內涵。

例如,筆者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朗讀中,即使是平淡的語氣,學生也能夠清楚地知道作者是在思念家人,但是學生卻不了解作者除了思念家人,還有更深的身處異鄉的孤獨感。于是,筆者帶著感情進行再次朗讀,并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次朗讀后開始賞析。這時,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從字到面,從面及畫、從畫入情,讓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同時,也可以通過一些平臺的音頻作品,從不同的人的朗誦中感受音樂美和詩詞美,或者是自創一些“古詩新唱”的方式讓小學生更感興趣,更能體會其中的韻味。

三、結束語

若是缺失了情感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將是無根之草、無源之水,無論是記敘文還是古詩詞,都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育素材,教師應當充分把握好文章中的思想情感,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進行教學設計,使情感教學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年齡和情感認知,激發學生的情感觸覺,從而達到“學文”“悟道”。

參考文獻:

[1]段青青.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8(2):22.

[2]楊小花.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C].教育理論研究(第六輯),2019.

[3]徐愛華.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C].教育理論研究(第五輯).

[4]謝曦.新課改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中華少年,2018(13).

猜你喜歡
實施策略情感教育小學語文
淺談小學語文趣味識字教學
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對策探討
ERP在大型購物中心的應用研究
增強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滲透研究
淺談語文課堂的情感教育滲透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