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農村初中作文素材的積累和運用

2020-07-06 16:40何華利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 2020年77期
關鍵詞:素材積累運用

何華利

【摘要】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農村初中學生在作文寫作上依然薄弱,寫出的習作刻板、空洞,缺乏豐富的素材支撐。本文表明了素材對寫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當前農村初中學生在素材積累和運用上的困境,提出了一些積累和運用素材的方法和途徑,從而使得學生能在鄉村生活中積累豐富的素材,寫出自然而生動的文章。

【關鍵詞】農村;作文;素材;積累;運用

農村初中學生作文不會寫、寫不好、無話可說的尷尬一直困擾著農村的初中語文教學。同時,農村語文教師關于作文教學的很多方式方法比較傳統、古板,甚至有些落后。他們在作文教學時,一味地強調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往往忽略了作文更本質的東西—作文素材。作文素材承載著作文的靈魂,忽略作文素材必然會使得農村初中學生的作文空洞無物,缺乏真情實感。

作文素材的的廣泛積累能使得寫作的源泉源源不斷,素材的合理運用能使得學生妙筆生花,靈動有內涵。筆者扎根農村教學多年,越發明顯感受到農村學生在寫作素材積累上的缺乏,以及對素材運用能力的薄弱。為此,我在作文素材的積累和運用上作了一些探討。

一、素材積累運用的困境

農村的經濟、文化和思想都相對落后,特有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使得家庭教育的缺失更甚,隨處可見沉迷手機游戲的中學生,他們冷漠無視身邊的人和事。同時,農村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的形式主義較為突出,格式化的要求、單一的寫作方式使得學生基本使用一樣素材,寫出復制一般的習作。學生們迫于考試的壓力,很多時候沒有真正動腦筋去寫作,一般只是按照老師規定的框架,東拼西湊地應付了事。網絡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但學生們很少在網絡上查找或積累寫作素材,反而養成了抄襲照搬網上習作的不良習慣,如此一來,給提高農村初中學生的寫作水平帶來了極壞的影響。

二、收集、積累寫作素材的途徑

生活在農村,學生們享有得天獨厚的素材資源: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勞動場景、鄉土風情……很多學生不是缺少發現素材的眼睛,而是缺少收集積累的方法和途徑。

(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形成生活積累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曾說過,細節在于觀察,成功在于積累。假如,你突然向學生提問:你媽媽今天穿什么樣的衣褲?上學路上看到的第一輛車是什么顏色?相信大家面面相覷,同時陷入沉默。其實,寫作素材就在身邊,學生們不是不觀察,只是沒有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養成愛觀察的好習慣,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鼓勵學生在每天的生活、學習、交往中多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心體會。同學之間每天碰面后互相詢問:上學路上你聽到了什么?(小鳥在樹上的叫聲)那聲音怎么形容?( 啾啾、咕嘎)田野上你看到了什么?(一大塊稻田、一叢小花)什么顏色的?(層層深淺的黃色、粉紫粉藍)有人嗎?(很多農民)在干什么?(在收割稻谷)是人工收割嗎?(有收割機幫忙)你有什么感受?(收割機好多,機器農業的時代要來了?。╅L期以往,看似隨口的提問讓學生開始去留意身邊的事物,通過觀察和分享體驗到快樂和滿足。

其次,要用心感受生活。農村孩子參加勞動、游戲的機會很多,此時他們的思維行動也最活躍。學生每次勞動或游戲后,要求他們寫一些勞動或游戲的過程、感受和收獲?;騽诶刍蚺d奮、或憤懣或快活、或有趣或驚險,怎么會無話可說呢?

最后,要善于傾聽、與人交流感受和經驗。農村的生活猶如萬花筒,生動真實,活潑精彩。走到田野上看生機勃勃的稻苗、聽鷓鴣鳥在林中大喊“早插早熟、遲種遲熟”的叫聲、感受抓魚摸蝦滾泥巴的快樂、體會人們熱火朝天地插秧、收割、鋤地;深入村子里聽三姑六婆繪聲繪色地描述家長里短、雞毛蒜皮;融入學生堆中嬉笑、角力、追逐、打架、偷果子……這些都是寫作生動而豐富的原材料。

教師可以嘗試給學生們布置這樣的作業:把收集的趣事寫下來,第二天到班里朗讀或表演。這樣一來,學生們會像錄像機一樣主動去接收素材,觀察、記錄和分享。

(二)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形成閱讀積累

俄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赫爾芩提醒我們:別忘記,讀書是取得多方面知識的最重要手段。寫作素材除了自己有限的見聞外,更多無限的素材是來自閱讀。盡管學校設立了閱讀課,但是閱讀課上的書目單一,閱讀時間短,無法滿足不同需求的學生。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閱讀材料可以是現成的:練習題上的閱讀文段、書本上的精選課文、時代著作或美文佳作。另外,農村初中學生沉迷玩手機的現象十分普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推薦使用《每日一書》《有書共讀》等一類手機APP,以閱讀打卡的方式競賽閱讀。平時老師通過分享一些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美文佳作、精彩文段,附上圖片或視頻,從而引導學生圍觀,以達到吸引學生主動閱讀的目的。

三、指導學生學會運用素材,提高寫作水平

(一)學會模仿。葉圣陶說過,課文無非是一個例子。教師在教學課文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模仿其語言風格、表現形式等。九年級課本中的議論文《敬業與樂業》《論教養》的文章結構、論證方式,《我的叔叔于勒》中對菲利普夫婦刻畫人物形象的手法這些都是值得模仿的代表。但是模仿不是抄襲,學生在模仿練習時,要有機地把平時積累的素材應用到寫作中,注意真情實感,這樣才能寫出不一樣的作文。

(二)寫出特色。農村雖沒有城市的繁華喧囂,但它淳樸、自然。學生應該走進農村廣闊的天地中:去插秧、去拔草、摘野果、到泥地里打滾,親身感受農村生活之美。我們在初中課堂中學習過魯迅的《故鄉》、曹文軒的《孤獨之旅》、沈從文的《邊城》,他們把鄉土生活的美與情描寫得讓人印象深刻。我們在習作中也可以這般:描述新農村下收割機隆隆的充滿希望的秋天田野,墻壁滲水,空氣潮濕讓人抓狂的南方回南天,鞭炮聲哭聲嗩吶聲震天一片縞素的送葬隊伍、夏夜提著松明火把深一腳淺一腳地在水田里抓黃鱔的緊張與快樂……這樣的作品鄉土味濃,內容真實生動,讓人眼前一亮。

(三)鼓勵創新。由于升學的壓力,很多語文教師的教學重點都放在提高學生的分數上,使得學生的作文大多格式化,充斥著空話假話,既不能表達真情實感,又缺乏創新精神。我們積累素材的初衷就是為了豐富作文內涵,并賦予其新的生機和活力。所以,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使用素材,創新寫法。講評作文時要多找亮點和閃光點,堅持鼓勵創新。優秀的作品張貼在課室里、刊登在???,這樣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而對那些寫作平實無特色的學生,要耐性地指出不足,講給方法,指明方向。

班上曾有一個學生寫過一篇關于收割稻谷的作文:他不說收割的喜悅和興奮,而是細致地描寫了收割機收割過后稻田上深淺的機器痕跡、遺留的零散禾把、一捧谷粒和爸爸付錢給收割機司機時數錢的手和通紅的臉。這樣另辟蹊徑的場景描寫實屬難得。他的作文被作為范文在班上朗讀和評講,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積累和運用素材是提高寫作的前提,提高農村初中學生對作文素材的積累和運用能力任重道遠。我們只要善于觀察,勤于積累,敢于創新,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在寫作素材這個桃花源里蓬勃生長,開出具有鄉土氣息的鮮花來。

參考文獻:

[1]陳遷章.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探索[J].教育周報·教育論壇,2019(15).

[2]靳紅霞.以素材問題為突破口的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

[3]李凌虹.農村初中作文素材積累和運用指導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

[4]馮靜.淺談如何進行有效的作文講評[J].寫作(上旬刊),2015.

猜你喜歡
素材積累運用
移動互聯開發的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研究
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素材的積累
“贊賞發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經典詩文誦讀與積累的實踐與思考
鎘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積累及對其它營養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響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積累,為學生寫作增光添彩
游戲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巧用插圖,注入課堂活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