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擬三黃降糖湯治療糖尿病的臨床觀察

2020-07-28 08:58梁建明廖明煒方靜瑛黃詩茵侶麗萍劉穎曲琨
昆明醫科大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糖尿病

梁建明 廖明煒 方靜瑛 黃詩茵 侶麗萍 劉穎 曲琨

[摘要]目的:觀察三黃降糖湯在糖尿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療效。方法:選取清遠市中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共9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予單純西藥降糖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擬三黃降糖湯口服。15天為一療程,共兩個療程,兩個療程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血糖值變化。結果:治療組經治療后臨床療效及中醫證候積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擬三黃降糖湯能明顯改善糖尿病患者癥狀,降低血糖,安全性好,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自擬三黃降糖湯;糖尿病;中醫證候積分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100-02

糖尿病已成為第三大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在早期癥狀不明顯時容易被忽視和低估,但其病情呈漸進性,逐漸出現各種急慢性并發癥,可顯著影響病人生活質量和壽命,我國現約有1億人罹患糖尿病,其中95%是2型糖尿病。中醫藥在消渴病洽療中療效確切,尤以改善癥狀效佳。我科自擬三黃降糖湯治療消渴病獲得了顯著療效,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清遠市中醫院內分泌科2015年8月-2016年8月內分泌科門診及住院消渴病患者9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30例。兩組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具有煩渴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氣短乏力、或尿有甜味等癥者。

西醫診斷標準:有糖尿病癥狀且隨機血漿葡萄糖濃度≥200mg/dl(11.1mmol/L)或者空腹血漿葡萄糖濃度≥126mg/dl(7.0mmol/L)或者0GTT2小時血漿葡萄糖濃度≥200mg/dl(11.lmmol/L)。

1.3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者。②病程不限。③年齡18歲以上。

1.4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18歲以下者。③受試者不愿意參加試驗。④研究者認為不宜進行臨床觀察者。

1.5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單純西藥降糖:鹽酸二甲雙胍(格華止)0.5克,每天3次,餐中服;格列美脲2毫克,每天1次,早餐前服。根據血糖情況適當調整劑量。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自擬三黃降糖湯口服,三黃降糖湯組成:黃芪30g、太子參15g、山藥20g、黃精(酒)20g、枸杞子20g、女貞子l5g、五味子10g、沙參15g、黃連10g、地黃15g、丹參20g、川芎10g、桂枝6g,中藥飲片煎煮內服,日一劑,分2次服用,每次200~300ml。兩組均常規監測血糖、飲食控制和運動。15天為一療程,共兩個療程,兩個療程后總結療效。

1.6觀察指標及方法

(1)安全性觀測:臨床上應密切觀察可能的不良反應癥狀,

包括全身不良反應及胃腸道不良反應,還應記錄是否需要停藥,是否采取措施。②舌質、舌苔、脈象。(2)療效觀測:①主要癥狀:煩渴多飲、多饗、多尿、身體消瘦、氣短乏力等癥者。②檢查:監測血糖,治療前及治療后查糖化血紅蛋白各一次。(3)觀察方法:①嚴格按照試驗方案要求,如實記錄病例報告表。②于就診時,治療后每個療程各記錄一次病狀,體征和血糖等。③觀測期間不得加用抗菌藥物等治療藥物或其他治療方法。

1.7療效判定標準

1.7.1疾病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圍,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值下降超過治療前的40%,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超過治療至6.2%以下,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30%。

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2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超過治療前的1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

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值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

1.7.2主要檢測指標(血糖)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圍,或可發現也及餐后2小時值下降超過治療前的40%,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至正常,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30%。

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下降超過治療前的2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值下降超過治療前的10%,但未達到顯效標準。

無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時血糖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糖化血紅蛋白值無下降,或下降未達到有效標準。

注: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應分別進行療效評估。

1.7.3中醫證候療效判定方法

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積分減少70%。

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積分減少30%。

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積分減少不足30%。

按照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n)=[(療前積分療后積分)二療前積分]x100%

1.8統計學處理

分類資料用X?檢驗或精確概率法。計量資料先進行正態性檢驗和方差齊性檢驗,滿足要求者兩樣本均數比較用t檢驗、自身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未滿足要求者兩樣本均數用Wilcoxon秩和檢驗,自身前后對照比較用Wilcoxon配對秩和檢驗。等級資料用兩樣本比較Wilcoxon秩和檢驗(校正)和多組比較的Kruskal-Wallis檢驗。

2結果

2.1不良反應通過觀察,有2位患者在晨起空腹服用三黃消渴合劑后出現胃脘部脹悶不適,進食早餐后癥狀緩解,有1位患者在服用三黃消渴合劑后出現大便稍稀爛,其余患者在臨床上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比較(見表1)

如表1所示,治療組顯著改善50例,顯效率83%,對照組顯著改善15例,顯效率50%,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糖值及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如表2所示,兩組治療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中醫癥候積分值進行比較,結果說明兩組均能有效地改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變化比較,治療組治療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消渴病是以多飲、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

一種疾病。本病在《內經》中稱為“消癉”??诳室嫗樯舷?

善食易饑為中消;飲一漫一為下消,統稱消渴(三消)?!端貑枴て娌≌摗罚骸胺收吡钊藘葻?,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消渴,不論是燥熱還是陰火,不論是血虛還是氣虛,不論是內損還是瘀血、濁毒所致的消渴,都是因腎氣虛弱、固攝無權所致。腎之陰陽精氣俱損,封藏失職,精微下泄;腎陰虧耗,不能制約火熱而火熱更甚,壅塞三焦,阻滯氣機,擾動心神,致臟腑功能失調進一步加重[1-6]。若氣機郁積體內,致瘀,日久化火,火灼陰津而成消渴。肝病致消渴與血瘀關系密切,又如《靈樞五變》中提到:“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别鲅谙什∑鸩》矫媸侵匾蛩刂?,陰虛日久就有向血瘀轉變的傾向,陰虛日久亦可以導致血瘀[7-13]。在消渴病的發生中,肝的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肝經郁熱。至于其他病因,又有:“飲潘孛風,則為漏風,……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勞事”。胃熱熾盛,消灼津液,則舌燥渴飲;肺受熱傷,津液不布,直趨膀胱則多尿[14-19]。

由此可見,消渴病病變臟腑主要在肺、胃、腎,三臟之中,雖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相互影響。其中,尤以腎最為重要。本病發病后病程日久,為慢性病,久病必虛,以氣虛為主,加之臟腑虧虛,脾腎虧虛,陰津漸耗而化生不足,共銅導致病機以氣虛為本,陰虛為標,結合嶺南氣候,在消渴中以此證多見,因此在治療上以扶正為主,以健脾益腎、益氣養陰、活血化淤為法,擬三黃降糖湯。

本方證由脾腎虧虛、氣陰兩虛,陰津不足所致,方中黃芪、黃連、生地黃、太子參、山藥健脾益氣生津為君;黃精(酒)、枸杞子、貞子、五味子補腎益氣養陰而為臣;佐以沙參清熱潤燥,滋陰降火;丹參、川芎活血化瘀;桂枝溫通陽氣。本方通過健脾益腎、益氣養陰、活血化淤的協同作用,改善運化功能,調整陰陽,推陳出新,安和五臟,使機體陰陽漸趨平衡,達到治療消渴的目的。

本研究發現,三黃降糖湯能明顯改善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降低中醫證候積分,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且安全性良好,不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下一步將考慮制成院內制劑應用于臨床。

參考文獻:

[1]潘相安.消渴病因病機探析及調治[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3):560~562.

[2]陳冰.消渴病腎病病因病機分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6):83~84.

[3]馬建紅,李雅坤,高顏華,王延豐.從瘀濁熱探討糖尿病腎病的病因病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19):3~4.

[4]張海燕,高中祖.消渴病從痰濕論治[J].江西中醫藥.2007.38(293):23~25.

[5]金政男.糖尿病腎病中醫病因病機初探[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9).

[6]班文厚.消渴病標本虛實辨解分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6.20(2):145.

[7]葉云瑤,吳同玉.淺談“從瘀論治"消渴病理論基礎[J].亞太傳統醫藥.2016.12.(20):41~42.

[8]王秀秀.李顯筑從瘀血論治消渴病經驗[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5):252~253.

[9]王冰梅,杜麗坤,韓美子.馬建教授辨治消渴病思路探析[J].中醫藥學.2014.40(3):121~122.

[10]馬宇.施小墨先生治療消渴病用藥探析[J].中醫藥導報.2007.13(8):10~32.

[11]李然偉,徐冰,張其慧,等從“陰虛與血瘀”理論探討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卒中的病機及治療原則[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0(3):419~421.

[12]趙坤,牟淑敏淺述仲景論治消渴病常用治法[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5.36(3):102~103.

[13]吳喜喜,柴可夫.從六郁論治消渴淺析[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4.37(2):10.

[14]張海燕.《黃帝內經》對消渴病的認識[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6):1239~1241.

[15]仝小林,柳紅芳糖尿病早期“六郁”病機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0(7):447~449.

[16]張麩穎.《金匱要略》對消渴病并發癥的認識[J]河南中醫.2005.25(10):6~7.

[17]王會梅,徐桂華,王丹文消渴病古典醫籍文獻梳理淺析[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8.22(3):19~20.

[18]程漢橋.《內經》中有關消渴病的認識探析[J].山東中醫雜志.2000.19(3):134~135

[19]馬宏斌.滋陰潤燥生津法在治療消渴病中的應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4.19(3).

作者簡介:梁建明,男,1962年7月出生,大專學歷,民族:漢族;籍貫:廣東清遠;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及內分泌疾病研究;職稱: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

猜你喜歡
糖尿病
中醫治療糖尿病的療效觀察
論Ⅱ型糖尿病的形成與調治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尿酸與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性
抽煙增加糖尿病并發癥風險
跟蹤導練(一)(5)
抽煙增加糖尿病并發癥風險
年輕瘦人糖尿病增多
糖尿病患者患癌幾率高
Ending teen smoking
11月微博活動話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