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東垣脾胃學說對慢性心衰中醫治療的指導意義

2020-07-28 11:24高瑞澤
昆明醫科大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瘀血心衰氣血

[摘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對《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經典著作深入研究并結合臨床實踐,創立了脾胃學說,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在其著作《脾胃論》中論脾胃,元氣為本;主甘溫重升舉,陰火自消,見解獨到,本文就脾胃學說對慢性心衰的中醫論治意義作出探討。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4-268-02

1.慢性心衰定義

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心臟泵血功能不足表現為全身血液循環減少和靜脈瘀血的一種綜合性疾病。其主癥包括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肺部噦音、體循環瘀血、肺循環瘀血、肝大、水腫,以及慢性心衰的心臟奔馬律、瓣膜區雜音等臨床特征。在臨床上需要結合利鈉肽、肌鈣蛋白、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冠狀動脈造影等進一步評估其指標。[1]

中醫心衰是以心悸、氣喘、肢體水腫為主癥的一種病證。多繼發于胸痹心痛、心悸等疾病,是各種心臟疾病的最終轉歸,亦見于其他臟腑疾病的危重階段。早期表現為乏力氣短、動則氣喘、心悸;繼而喘悸加重,喘不得臥,尿少肢腫,腹脹納呆。

2.慢性心衰的重要病因病機是脾胃損傷

慢性心衰的病理性質總屬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陰陽虧虛,標實之瘀血、痰濁、水飲、氣滯。[2]病位在心,常涉及肺脾腎等臟,而脾胃與心關系最為密切,因此脾胃虛損可引起心衰的發生或加重。慢性心衰的病因多樣,總結為

2.1寒溫不適,外邪侵襲

《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3];又云:“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也”[3]。外邪侵襲,久客經絡,導致脾虛。脾虛受損,氣血津液化生無力,陽虛、血虛不能溫煦、濡養心脈,心陽受損。脾運化失司,則痰飲水濕積聚;加之心陽不足,無力推動、溫煦、氣化,致使瘀血阻滯,發為心衰。

2.2飲食失節,脾胃乃傷

《脾胃論》指出“夫飲食不節,則胃病......胃既病,則脾無所享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盵4]《素問.經脈別論》言“食氣人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3],說明心氣與心血依賴于脾胃的生化充養,嗜食肥甘厚味,煎炸炙博之品,易傷脾陰,脾陽獨亢,蘊熱化火生痰,痰火擾心,痰滯心脈,心脈閉塞而心衰?;蛘唢嬍巢还?,脾胃氣虛,一則氣血生化乏源,心脈不得氣血充養;一則氣虛無力運化生痰生濕,閉阻氣道。

2.3起居無時,勞倦不適

《素問·經脈別論》有言:“飲人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盵3]脾胃是人體水谷之氣傳輸的樞紐,起居無時,勞倦過度,損耗脾胃之氣,而致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液,脈道遲滯不暢,津血不能上承于心,使心血虛少,久則瘀血內阻而發心衰。

2.4飲酒無度,損傷脾胃

《脾胃論》有言:“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盵4]大熱有毒之無形之物入脾胃之有形之臟,飲酒過度則陽勝而陰病,痰熱之邪損傷脾胃。臨床當中可以見到許多慢性心衰患者有過度飲酒的既往史。

2.5誤用峻利,藥傷脾胃

峻利之藥,下之有形津血,傷之無形胃氣。峻利之藥尤損脾胃之陽氣,陽氣不足則痰飲陰邪內生,痰飲流于四肢發為水腫,痰飲之邪貫穿了心衰的始終。所以慢性心衰之水飲上凌心肺證會出現動則而喘。

脾胃病變可影響其他臟腑而共同導致慢性心衰的發生,心與脾胃關系密切,二者常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3.心脾生理病理關系密切

脾運健旺則氣血化生,脾運一行則痰濁、濕濁自化,瘀血自消,脈道暢,胸陽展而痹窒除。

3.1五行相生

心屬火,脾胃屬±,火生±,屬母子關系。病理狀態下,脾胃氣虛可累及于心,出現子盜母氣;而心陽氣不足,不能溫暖中焦,則脾胃病也可表現為心悸、胸痛等心前區不適。

3.2經絡相通

《靈樞.經脈》有言“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指之端......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5],《靈樞·經別篇》中記載“足陽明之正,上至脾.....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盵5]可見,兩者通過脾胃之支脈密切聯系,經氣相通,相互影響。

3.3氣血相關

心主血脈,脾主統血,《脾胃論》有言“脾裹血,胃主血,心主脈,脈者,血之腑也”。血液的運行依賴于脾氣的統攝脈,中氣血的充盛與否,更要由脾胃的盛衰來決定。

3.4互成病理

李東垣認為脾胃氣虛則下流于腎,陰火得以乘其±位。脾胃之氣虧虛,瘀血、痰濁、水飲等邪物遂生,反之,這些病理產物又進一步加重脾胃之氣虛、陽虛。脾胃氣虛伴隨了慢性心衰的病理過程始終。

4.從脾胃論治慢性心衰

李東垣提出了“補中益氣,升陽瀉火”的治療原則?!镀⑽刚摗酚醒浴敖浽?,虛則補其母。當于心與小腸中補脾胃之根蒂者.......以其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次以甘溫及甘寒之劑,于脾胃中瀉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4]脾氣下流于腎不升不能上濟于心,則心火獨盛,火與元氣不兩立,因此補胃氣的同時也要升其清陽,瀉陰火、心火。其用藥特點為

4.1善用甘溫之藥補脾胃

甘溫之藥如黃芪、人參、甘草等,補氣溫陽,溫通血脈,促進氣血生化,使脈道通暢。

4.2結合祛濕與補陰之藥

《東垣試效方》中所指出的“甘淡之藥皆陽藥,獨陽無陰欲化得乎?”[4]李東垣在治療寒濕困脾證時,注重祛濕補陰相結合,陽生陰長化源不竭,還可使濕祛而不傷陰,這是李東垣為后世用藥提供的高明思路。

4.3常用風藥助脾升陽

《脾胃論》有言:“如少氣不足以息者.....當引陰氣上升加羌活,獨活虞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黃芪加倍?!盵4]李東垣常用風藥助健脾以升陽,健脾祛濕之藥多性味甘淡,多用則傷人陰血,風能勝濕,配伍風藥減少傷陰之弊。[7]再者,陽氣郁遏,不得上升時常用風藥以助陽升。

4.4注重因時而變天人合一

《脾胃論》有言:“凡治病服藥......大法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周密象萬物之閉藏,使陽氣不動也?!盵4]李東垣認為治病用藥,當隨四時而變化,天人合一。

5.臨床應用舉隅

多位醫者在臨床實踐中取得良好療效,陳森[6j認為顧護脾胃對慢性心衰的治療和預防康復有著重要的意義。解建國[7]強調對難治性心力衰竭應重視脾胃的治療并確定了以益氣升陽為主、養血滋陰為輔的心衰治療大法。劉宜云等[8]使用補氣升陽法治療腦梗死、冠心病、膽道感染、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抑郁癥等疾病均取得良好療效。

b.總結

李東垣治病見病之象,識病之本,視病情標本緩急而立法用方。從李東垣以治脾胃病為首要,用藥尤重補益脾胃,治標不忘保護脾胃,強調養護脾胃的特點[9],以及心與脾胃的密切關系分析得出,慢性心衰的治療也可從脾胃人手,以補中益氣、升陽瀉火為主并隨證候不同而兼以祛痰化濕、活血化瘀等法,但目前臨床研究仍然不足,有待于進一步深人探討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羅興瀅劉中勇中西醫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61);72-73.

[2]梅天強謝江華.從脾論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體會[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6.22(3):181.

[3]黃帝內經素問[M].田代華,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5.

[4]李東垣.脾胃論[M].張年順,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5]靈樞經[M]田代華,劉更生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70.

[6]劉宜云,郭新華李東垣補氣升陽法的臨床應用[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8,13(2):37-38.

[7]陳森.調理脾胃在治療慢性心衰中的重要作用[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3):22-23.

[8]孟凡珍,陳慧肅.解建國教授治療心衰經驗[J].四川中醫,2010,28(6):3-4.

[9]劉宜云,郭新華.李東垣補氣升陽法的臨床應用[J].河南中醫藥學刊,1998,13(2):37-38.

[10]馮志強,張艷,車思陽.李東垣脾胃損傷理論與慢性心衰的關系探討[J]湖南中醫雜志,2013,(8).

作者簡介:高瑞澤,性別:女,出生年月:1994年10月,山東省淄博市人,漢族,香港浸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健康管理、中醫學(中醫內科方向)

猜你喜歡
瘀血心衰氣血
觀察益氣養血湯治療氣血兩虛型月經過少的臨床療效(1)
觀察益氣養血湯治療氣血兩虛型月經過少的臨床療效
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臟超聲診斷分析
諾欣妥治療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氣血與心靈的港灣
討論每天短時連續透析治療慢性腎臟病合并心衰
“搓手”可充盈氣血
山西省心衰中心聯盟在并成立
瘀血被清除掉,身體會有什么變化?
周靜老師運用加味治濁固本丸治療濁毒內蘊證2型糖尿病腎病經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