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繹推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2020-08-05 08:37安徽省廣德市祠山崗學校張元生
數學大世界 2020年18期
關鍵詞:平角演繹推理等量

安徽省廣德市祠山崗學校 張元生

本學期,我們六年級數學組的課例研究聚焦于 “數學思考”新增的兩道例題:例3:“△、□、○、☆、◎各代表一個數。(1)已知△+□=24, △ =□+□+□。求△ 、□的值。(2)已知:○+☆=160,◎+☆=160?!鹗欠竦扔凇??”例4:“什么是平角?平角與直線有什么區別?(1)每相鄰兩個角可以組成一個平角,一共能組成幾個平角?(2)您能推出∠1=∠3 嗎?”

從教材編排來看,例3 是等量代換的內容,等量代換是指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是演繹推理的基礎。例3 中,△ 、□的值是以等量代換為基礎逐步推理得出的。例4 是一道經典的用演繹推理來進行證明的幾何題。這兩道例題逐層推進:從“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結果——例3(1)”到“通過演繹推理得到結論——例3(2)”,再到“用演繹推理進行幾何證明——例4”,這一過程是演繹推理經驗逐步積累的過程。按教材編排特點,這兩道例題是可以作為一課時內容進行教學的,于是,我們以“數學思考——簡單的推理”為課題,開始了磨課活動。

一、一磨——生搬硬套

我們以“依據條件用有邏輯的數學語言表達推理過程”為主要目標,以“初識推理(例3〈1〉)→再識推理(例3〈2〉)→拓展延伸(例4)”為教學思路開始第一次磨課。

沒想到,教學中第一環節就出現了問題。當出示例3(1)后,大概3 分鐘,多數學生都能說出△ 、□的值。指名口答時,學生基本都能說出關鍵:將“△+□=24”中的△換成“□+□+□”。但當老師要求學生一步一步說清楚自己的想法,并說出每一步的依據時,學生面面相覷,不知所措。于是,老師借助課件,一步一步帶領學生推理,并指導每一步推理的依據。之后,例3(2)與例4 的教學,學生更是畏畏縮縮,教師只得生搬硬套,勉強完成教學任務,而“依據條件用有邏輯的數學語言表達推理過程”的主要目標沒有達成。

為什么會這樣?這一課的難點在哪兒?如何才能有所突破呢?我們認為,這一課最大的困難是學生缺乏演繹推理的經驗。

要想有所突破,首先,應該要有必要的鋪墊,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演繹推理的依據,哪些可以作為演繹推理的依據。其次,要讓學生知道演繹推理的過程,應是從已知開始,逐步推理出結論的過程。最后是要幫助學生構建推理的模式,借助模式進行有邏輯的數學表達。

二、二磨——越俎代庖

根據大家的建議修改了教學設計后,二磨開始了。課前老師與學生以“仔細地觀察,認真地思考,規范、嚴謹地表述”為主題與學生進行了交流,鼓勵學生在本節課能規范、嚴謹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說明:嚴謹,就是要說清楚依據,然后以兩個小問題導入本課:

1.∠1+ ∠2=?你的依據是什么?

2.如果x+5=22,那么x=?依據是什么?

之后的例2 兩個小題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構建了“已知:_,可得:_(依據:_),所以_(依據:_)”的表述模式,并引導學生表述推理過程,教學比較順利。但當老師出示例4(2)“你能推出∠1=∠3 嗎?”的問題,放手讓學生自主推理時,問題出現了:全班只有幾個同學舉手,而且也是支支吾吾,表述不清。

應該說,導入環節有一定的鋪墊作用,可以喚起學生的知識儲備,知道“平角=180°”“等式的性質”等是進行推理的依據(課中說依據時,明顯比上一課順暢),例3 教學時的表述模式,也應該能讓學生說清楚推理過程。為什么到例4 教學環節時,還是這樣困難呢?如何才能有進一步突破呢?

我們分析,例3 的教學有“越俎代庖”之嫌,教師根據學生的交流進行整理,以課件出示的形式完善表述模式,但這只能讓學生初步感知,而無法逐步內化。學生演繹推理的經驗積累過程,并不是一個范例可以解決的。我們考慮,“用數學語言嚴謹地表達”的學習過程,應要讓學生經歷“示范模式→填空模式→自主推理”的過程;推理的體驗過程,應該要讓學生經歷從最簡單模式(已知→結果)到稍復雜模式(已知→過渡結論→結論)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反思總結,不斷積累經驗,才能最終“水到渠成”。

三、三磨——水到渠成

教學設計在大家的建議下修改完善,由我執教開始了第三次磨課。

1.起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師出示右圖,問:∠1+∠2=?

生:180°。

師追問:為什么?

生:∠1、∠2 可以組成一個平角。

師:那為什么是180°呢?

生:因為平角是180°。

師出示:因為 ∠1 和∠2 可以組成一個平角,所以∠1+ ∠2=180°(依據:平角=180°)。

師:數學的表達重在嚴謹規范,當老師提問“∠1+ ∠2=?”時,你能像這樣把你的想法說清楚、說完整,你就是最棒的!

師再出示:已知x+5=22,可得x=?

生:已知x+5=22,可得x=17,依據是等式的性質。

教學的切入點應要直擊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本課“依據條件用有邏輯的數學語言表達推理過程”這一目標實現有較大難度的原因在于學生表達經驗的匱乏,那我們就尋找學生最易表達的范例,引領學生走入最近發展區,以此為基礎逐步推進,幫助學生逐步積累數學表達的經驗。

2.示范——構建數學表達模式

師出示:△、□、○各代表一個數。已知△+□=24, △ =□+□+□。求△ 、□的值。

學生觀察、思考、計算。

師:△、□的值各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生:□的值是6,△的值是18??梢园选?□=24 中的“△”換成“□+□+□”,求出□=6,那么△=24-6=18。

師:“△”能換成“□+□+□”嗎?為什么?

生:可以,因為△ =□+□+□。

師:一個量用與它相等的量去代替,這就是“等量代換”。同學們,你們能規范、嚴謹地把想法說清楚嗎?試試看。

師逐步引導學生說清楚推理過程,并交流每一步推理的依據,最后課件出示:已知:△+□=24,△ =□+ □+ □。

可得:□+ □+ □ +□=24(依據:等量代換),

即:4×□=24(依據:乘法意義),

所以:□=6(依據:等式性質)。

3.填空——模式內化的階梯

師再出示:□=6,那么△=?

生齊說:△=18。

師課件出示:已知:_,可得:_(依據:_),所以:_(依據:_)。

師:你能借助這個模式把你的想法說清楚嗎?

生1:已知□=6,△+□=24,可得……

生2:已知□=6,△=□+ □+ □,可得……

教師在教學中,對于“□=6,那么△=?”的問題往往一帶而過,但我認為這應是學生演繹推理經驗積累的一大契機。首先,同一題目中由完整模式的示范到填空模式的嘗試的過程,是學生將模式逐步內化的必要過程,是學生演繹推理的必要過渡。其次,選擇不同的已知條件:“□=6,△+□=24” “□=6,△=□+ □+ □”推導出相同的結果:△=18??梢宰寣W生初步感知演繹推理的方法多樣性,為例4 推理的方法多樣性埋下伏筆。

4.回想——推理模式建構、方法掌握的催化劑

師出示:○、☆、◎各代表一個數。已知:○+☆=160, ◎+☆=160。那么:○ 是否等于◎?

學生觀察思考后交流。

生1:因為“○=160-☆,◎=160-☆”,所以“○=◎”。

生2:因為“○+☆=◎+☆”,所以“○=◎”。

師:回想一下我們之前的表述過程,你們能將他們的想法規范、嚴謹地表述出來嗎?

生互相交流后反饋。師以“已知:_, 可得:_(依據:_),所以:_,(依據:_)”的模式板書。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兩種推理方法。

5.自主——推理方法的鞏固與拓展

出示右圖。

師:你知道哪些角的和是180°嗎?請規范、嚴謹地回答。

生:因為∠1 和 ∠2 組成一個平角,所以∠1+ ∠2=180°,依據是平角=180°……

師根據學生口答,逐步出示:∠1+ ∠2=180°,∠2+ ∠3=180°,∠3+∠4=180°,∠4+ ∠1=180°。

師:以這些為已知條件,你能推出∠1=∠3 嗎?請將推理過程完整地寫在作業紙上。

師借助展臺展示學生推理過程。

……

演繹推理在小學階段以例題形式出現,可看出編者重視小學與初中數學教學的延續性,有意識地滲透初中內容,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作必要的準備和鋪墊。我們一線教師應該要思考編寫意圖,把教學重心放在對演繹推理這一方法的感悟和體驗,從而積累演繹推理的初步經驗。

猜你喜歡
平角演繹推理等量
一道等量約束關系下的不等式證明探究之旅
余角、補角與對頂角
旋轉與角教學設計
《角的分類》教學設計
突顯分類,建構體系
哈哈果熟了
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
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
找準等量關系巧列方程解決問題
多角度尋找等量關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