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高校宗教工作實踐研究

2020-08-13 07:02呂曉麗
教育教學論壇 2020年29期
關鍵詞:公民意識宗教高校

[摘 要] 高校宗教工作具有自身特點同時面臨諸多難點,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宗教工作應從政治和全局高度把握其特點,掌握宗教工作的“度”。立足工作實踐,歸納了高校宗教工作的三個特點:正常宗教與邪教的分辨、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交織、宗教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交叉等,并對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高校宗教工作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高校;宗教;國家意識;公民意識

[作者簡介] 呂曉麗(1981—),女,河北人,北京科技大學黨委統戰部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統戰理論與政策、教育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9-0001-02 ? ?[收稿日期] 2019-10-17

一、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研究我國宗教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水平。筆者在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踐,梳理出高校宗教工作的三個特點和難點進行歸納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對策建議。

二、高校宗教工作的三個特點

(一)正常宗教與邪教的分辨問題

高校宗教工作中經常面臨的情況是,邪教以正常宗教的面目出現,冒充正常宗教吸引學生,通常以學生社團、讀書會、交友會、英語角的面目出現,建立網站、微博、微信等進行思想滲透,短時間內用各種利益或精神誘惑蒙騙大學生,一旦進入圈套,信教者精神上將會受到麻痹和控制,難以自拔。因此,工作中時常在短時間內難以準確分辨正常宗教與邪教,給正確及時處理帶來一定難度。

宗教是社會形態又是社會實體,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特征。宗教的形成和發展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其存在方式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建筑等各個領域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常宗教都有一定的規范化模式,比如信仰體系、教義教規、文化禮儀等,總體上具有勸善的社會本質。邪教是短暫性的、有直接利益訴求的、是反社會的團體組織。邪教通常與政治相關,有政治目的。經常以正常宗教或者高于正常宗教的名義建立,神化甚至魔化首要分子,其活動詭秘,對信徒有著較強的控制力或精神束縛,這對于思想單純、閱歷簡單的大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蒙騙性。邪教為了掩人耳目,在表現形式上吸收宗教的某些成分,也會編造一些所謂的教義教規用以迷惑視線,但從根本上沒有完善的信仰體系和價值理念,邪教的教義從本質上是有一定政治目的的歪理邪說。國內外民族分裂主義勢力也時常打著宗教的幌子欺騙大學生,制造民族分裂活動,破壞國家穩定。

(二)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的交織

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相互交織是我國民族宗教問題的突出特點,也是長期以來解決民族宗教問題的難點之一。從歷史客觀情況來看,民族地區的宗教信仰氛圍最濃厚。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生存環境相對惡劣,經濟發展較慢,教育水平相對落后,民族地區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促使他們容易滋生對“神”的敬畏。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容易相互交織,形成共振。高校學生來自不同地區和民族,文化差異較大。不同民族的習俗比如民族語言、飲食、風俗、節日等一旦被冒犯很容易成為宗教沖突的導火索;有些學生,在身份認同、問題求助、利益訴求等方面,依賴宗教而團結凝聚起來集體行動,但其往往又被極端宗教思想所利用。當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重點之一是處理好藏傳佛教與藏族,伊斯蘭教與維吾爾族、回族等民族的交織問題,對相關民族問題保持高度的敏感和警惕。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滯后,民族學生的受教育水平、思想觀念也相對落后。這是民族宗教問題交織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差異和矛盾往往延伸到宗教層面,以宗教沖突的形式來體現。特別是高校中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由于受到成長環境如家庭、親戚朋友等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對宗教更具有敏感性。

(三)宗教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并存

高校宗教工作經常面臨的難點是如何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抑制其消極作用,趨利避害。宗教作為一種文化體系,其總體是向善、向上的,宗教教義的部分內容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相通之處,在建設和諧社會、提高信眾道德修養等方面具有正面意義。同時,宗教在傳承發展的過程中還滋養了哲學、文學、音樂、建筑等文明形式的發展。比如佛教教義中“依正不二”“因果報應”“報國土恩,報眾生恩”的思想,佛教在哲學、藝術、建筑等領域的優秀成果等?;浇痰慕塘x提倡愛人、寬容、忍讓等。但宗教的唯心主義思想意識,又極容易束縛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發展和進步,表現在大學生身上,將是唯心主義思想導致宿命論的世界觀,不思進取的人生觀,影響個人成長成才。

三、做好高校宗教工作的思路

(一)正確把握對待宗教的態度

一是堅決杜絕教師在課堂開展宗教滲透和宗教傳播等行為。另外,聯合保衛、居委會、后勤等部門協同配合,組建志愿者隊伍,對于學生宿舍區、操場、家屬區等外部空間,組織定期巡邏和排查,及時排除隱患。二是客觀對待正常宗教。嚴格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宗教工作會議的要求,在“導”上下功夫,牢牢掌握高校宗教工作的主動權。一方面要對信教學生進行國家意識、公民意識的教育引導,牢固樹立公民法制意識,教育信教學生要立足于高水平完成學業、個人取得進步,著眼于多為社會發展、國家富強做貢獻。

(二)分類別分層次,解決好民族宗教的交織問題

一是用心用情,做好民族學生的日常工作。一方面做好民族學生的思想引導工作。將民族學生與普通學生融為一體,需要在培養感情上下功夫,做到彼此信任,心靈相通才能溝通無阻。民族學生一般會有自我保護意識,對涉及民族政策的問題相當敏感也尤為關注,因此,對民族學生的關注要掌握好“度”,用真心關愛的行動感化他們。另一方面做好民族學生切身利益工作。少數民族大學生中來自偏遠地區的較多,貧困生居多,需要我們用心用情,為民族學生提供生活上的幫助,經濟上的資助,學業上的幫扶。還要引導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相互尊重生活習俗,并淡化民族之間的界限,提倡公民責任,民族擔當,以及營造不同民族學生在校規校紀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良好氛圍。

(三)弘揚中華文化,尋求宗教教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通成分

宗教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宗教教規教義的闡釋。在宗教中國化的語境下,如何對宗教文化進行合理的解釋,并將宗教文化與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相融通是時代課題。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主旋律,積極追尋宗教教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通成分,避免消極因素是高校開展宗教工作的有益嘗試。一是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注重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內涵。利用思想政治課、座談會、學術講壇等方式,將誠實、守信、仁愛、正義、互助等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講深講透,將理論升華為學生的言談舉止,行為規范。二是發揚宗教的積極因素,避免消極因素。宗教兼具意識形態和文化現象的特征,宗教中融合了哲學、道德、情感等與現實比較貼近的內容,對傳承中華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全面提高新形勢下宗教工作水平[N].人民日報,2016-04-23.

[2]劉國棟.民族地區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30-32.

[3]劉麗敏.新時代高校加強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的五個關鍵[J].思想教育研究,2019(4):98-102.

猜你喜歡
公民意識宗教高校
從記者“公民意識”的覺醒到公民“記者意識”的強化
當前中國公民意識缺失研究——以社會監督為例
淺析政治學視角下我國對于年輕女性的民主教育
淺談羌族舞蹈“莎朗”的風格特征
人間佛教的社會功能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