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研究

2020-08-13 07:02劉小娟金志剛黃信兵魏加爭
教育教學論壇 2020年29期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劉小娟 金志剛 黃信兵 魏加爭

[摘 要] 在《中國制造2025》的背景下,針對目前市場對智能制造領域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為例,以更新理念、創新機制、深化改革為主線,從智能制造專業群的構建、專業群建設思路、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專業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探索,給出了專業群建設的結構、思路及目標,提出了“校企聯動、精準共育”的“222”工學結合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了“基礎通用、方向分流、拓展互選、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以及“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實訓體系框架,可以有效加快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工作的步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 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基金項目] 2017年度校級教研教改項目“基于學分制改革的專業課程體系重構研究——以中山職業技術學院設計制造類專業群為例”(YJB1703);2018年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學分制改革背景下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重構的探索與教學實踐”(GDJG2019491)

[作者簡介] 劉小娟(1980—),女,陜西咸陽人,碩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數控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金志剛(1975—),男,內蒙古赤峰人,碩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模具設計與制造、職業教育研究;黃信兵 (1982—),男,河南濮陽人,碩士,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學院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機電一體化技術、職業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9-0009-04 ? ?[收稿日期] 2019-10-11

一、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背景

《中國制造2025》戰略提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產業,這對我國制造業提出新挑戰。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融合,國家有計劃地對傳統企業進行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培養符合智能制造發展的創新型、技術型人才,已成為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戰略命題。

“大灣區智能制造”“中山智能制造”為制造業發展開辟了新天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發展,《中山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明確指出要重點發展我市智能制造裝備領域,中山,依靠制造業起家,是典型的“工業大市”,身處“中國制造2025”的進程中,中山必將圍繞建設成為“世界級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發展定位,大力發展“高精尖”裝備相關產業,當好“中國制造2025”先行軍。

產業結構的轉型對制造業人才提出新需求。產業結構的轉型對不同領域制造業人才的知識技能和個人素養同樣提出新的需求,智能制造型企業中具備流程化操作技能的一線操作工人已經飽和甚至過剩,企業更加關注的是制造業人才的安裝、調試、維護、保養、維修等更高階的職業能力。由此可見,在智能制造背景之下,產業結構的轉型使得企業對于高端復合型人才產生了更為迫切的需求。

人才規格的轉變對高職人才培養提出新要求。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關鍵在人才,作為制造業人才主要來源的高等職業教育,其人才培養必須適應制造業的發展需求與企業所要求的人才類型。然而,制造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存在著諸多問題。比如,制造業人才一方面存在結構性過剩,大量的傳統產業工人供過于求,其能力結構已經無法滿足時代需求;另一方面,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的高端技術人才十分短缺,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難以為繼。再如,由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有限,制造業人才培養的內容和過程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脫節,無法培養出智能化社會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因此由于智能制造時代引發了人才規格的轉變,高職院校作為制造業人才的主要來源,其人才培養模式、體系的改革面臨著艱巨的任務。

二、智能制造專業群組建

根據《中國制造2025》《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綱要》《中山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結合區域發展規劃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主動適應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制造人才培養需要,中山職業技術學院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中山市的智能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戰略性新興制造業,聚焦智能裝備、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等生產模式創新,按照“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原則,構建了以省級重點專業數控技術為核心,涵蓋機電一體化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技術、機械設計與制造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的智能制造專業群,如圖1所示。五個專業同屬裝備制造專業大類,理論基礎與通用技能相同,崗位結合緊密,服務行業相近,師資、課程和實驗實訓等教學資源可以共享共用,有利于促進學生職業崗位遷移能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滿足制造業升級和發展對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思路及目標

1.建設基本思路。根據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項目”中提出的“服務發展、改革驅動、爭創一流”的原則,為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制造2025》的需要,智能制造專業群以“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計劃項目”為契機,將專業群現有資源進行整合、優化和完善,圍繞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完善工學結合課程、強化師資隊伍、提升技術技能積累、加快信息技術應用、拓寬國際合作與交流、建立創新創業體系等八個重點方面進行建設,打造人才培養質量優異、產教研融合密切、社會服務能力強、特色鮮明的國內一流水平品牌專業群。以數控技術專業為核心,帶動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和機械設計與制造等專業協同發展,共同在人才培養、教學資源共享、社會服務等方面為大灣區、廣東、中山經濟社會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2.建設目標。立足大灣區、廣東省和中山市區域經濟發展,圍繞智能制造產業鏈,以數控技術專業為核心,以機電一體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模具設計與制造和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為重點,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師資隊伍、完善實訓條件和深化國際合作,建成人才培養質量高、產教研融合密切、社會服務能力強的國內一流水平智能制造專業群,形成“雙元合作、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機制,建成國內領先的智能制造實踐基地,弘揚“工匠精神”,面向先進制造業,培養品德高尚、技術精湛的智能制造杰出技能人才。經過兩年建設,將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品牌專業群。

四、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中國制造2025》要求大力培養復合型人才,堅持把人才作為制造業強國的基礎,加快培育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高層次的復合型人才。由于產業融合、滲透所帶來的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成為眾多企業招聘時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而我國高?,F有教學管理體制下容易導致復合型人才稀缺。學分制教學管理體制下的自由選課制可以方便學生自由選課,從而助推復合型人才培養。因此,智能制造專業群進行了基于學分制背景下的復合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智能制造專業群按照學生職業認知與職業發展規律,依據企業技術標準和國際通行的職業資格標準,以能力為主線,按照“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的培養途徑,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和“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校企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新實施“校企共育、理實一體、能力遞進”學分制人才培養模式。智能制造專業群建立的學分制是在保證共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展、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將選課權利交給學生的一種相對靈活的、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具有較大的選課自由度,學校教務處開發了網上“教學管理系統”,并制定了“網上選課管理辦法”“學生選課修讀指南”等文件。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加大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廣州超遠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捷程數控機床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拓展與西門子、ABB等國際知名智能制造領軍企業的合作,依托學校和企業兩個平臺,構建“校企聯動、精準共育”的“222”人才培養模式,見圖2所示。將教學項目與企業生產項目、專任教師與企業技術骨干、課程標準和行業企業職業標準、實訓管理與生產管理、校內評價和企業評價有機融合在一起,校企協同培養,共同促進學生專業基礎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專業創新能力和職業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每年為智能制造業輸送600人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雙證書獲取率達到99%。

五、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

以提升學生職業能力、人文素質、職業素養為目的,以智能制造企業職業崗位能力需求為宗旨,借鑒德國巴登-符騰堡雙元制應用技術大學相關專業課程體系,對智能制造專業群現有課程進行改革完善。以智能制造企業職業崗位能力借鑒需求為宗旨,加強專業群課程體系整合優化,校企合作開發與國際標準對接的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將智能制造新技術、新工藝引入課程,圍繞智能制造典型環節,構建以核心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基礎通用、方向分流、拓展互選、特色鮮明”工學結合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

智能制造專業群課程體系具體構成形式為:基礎素質教育模塊,此模塊性質為必修、共享,主要目的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基礎能力;專業基礎教育模塊,此模塊性質為必修、共享,主要目的是培養當代智能制造相關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專業方向課程模塊,此模塊性質為必修、分立,主要目的是培養本專業職業首崗職業能力和升遷崗位能力;專業綜合能力課程模塊,此模塊性質為必修、分立,主要目的是培養本專業崗位綜合職業能力;專業拓展能力課程模塊,此模塊性質為選修、互選,主要目的是培養本專業職業升遷崗位能力、群內相關專業職業首崗職業能力?;A素質教育模塊、專業基礎教育模塊為共享模塊,考慮智能制造專業群相關專業特點,一方面開設了智能制造專業通用專業基礎課程,同時,也增加了人文素質修養及職業核心能力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與方法能力;專業方向課程模塊與專業綜合能力課程模塊為分立模塊,培養學生職業崗位首崗及升遷崗位能力,注重課崗一體、理實一體;專業拓展能力課程模塊為互選模塊,進一步培養學生本專業職業升遷崗位能力,同時培養群內其他專業崗位首崗職業能力,學生具有更好地適應與遷移能力,可在群內相關崗位就業,且具有良好的升遷能力。

以智能制造實踐基地典型實訓設備為專業群共同教學載體,開發各專業核心課程。專業群共享課程主要是培養電工電子工具儀表使用、電子產品裝調、電氣線路裝調、機械工具使用、機床使用、計算機應用等職業基礎能力。部分專業共享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智能裝備系統安裝與調試、工業機器人編程操作與維護、自動化成套設備裝調與維護、數控加工與編程、模具設計與制造等職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課主要培養學生崗位能力提升、可持續發展和創新能力。隨著智能制造實踐基地建設進程的推進,以專題講座、課題研究、企業實習等形式,開展智能制造前沿課,培養學生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知識。

六、專業群實踐課程體系構建

智能制造專業群根據“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科學構建了專業群“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的實訓體系框架,實現平臺+模塊的機電工程專業群實訓體系框架結構。實訓體系建設要緊緊圍繞專業群建設目標,結合我?,F狀以“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等課程實訓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強化校企合作,構建生產性實訓場景,走工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更科學地研究、設計體現融“教、學、做”一體化為特征的實訓體系框架結構。

智能制造專業群所面向的職業領域:機械加工設備操作、零件編程及加工、生產設備維護;智能制造相關設備的安裝、調試、維修;模具設計、加工和裝配;產品結構設計等。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專業基礎技能、專業核心技能、專業綜合技能三方面的綜合培養;實訓課程規劃要與職業技能鑒定相結合,將“雙證教育”納入實訓教學體系,實行雙證融合。

在設置實訓課程時將“數控中級工認證強化實訓”“維修電工中級工強化實訓”等職業考證內容納入教學計劃,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生產技能訓練,采用“以證代考”的考核方法,檢驗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技能水平,實現學歷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的雙證融合。智能制造專業群實訓課程體系框架如圖4所示。

七、結語

專業群建設關系到高職院校專業布局和辦學特色的形成,同時也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和集約化管理的創新?!吨袊圃?025》背景下,基于學分制視角,順應社會發展形勢,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必將極大地提升中山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質量和效益,促進專業交叉和產業融合,使學院更好地服務于地區或行業產業發展,為高職智能制造專業群提供示范,從而帶動相關專業建設。

參考文獻

[1]李湘祁.沒有固定標準的標準——美國著名大學新生錄取標準的多樣性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04(4):42-45.

[2]郭揚,王琴.近年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綜述[J].職教論壇,2008(1):15-21.

[3]繆啟軍.基于專業群視角F高職財經類專業課程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9):211-213.

[4]顧京.高職教育專業群建設要素研究[J].職教通訊,2012(11):1-3.

[5]田維維.學分制視角下高職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8(4):128-129.

猜你喜歡
中國制造2025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加強青少年中醫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課程體系構建
論普通高校國防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