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情感地理學的紀念性空間設計研究

2020-08-28 11:35楊婉君李東升
現代園藝·綜合版 2020年8期
關鍵詞:情感體驗

楊婉君 李東升

摘? ? 要:作為表達特殊情感的存在空間,紀念性空間承載著人類歷史與精神文明的發展,它以不同形式給人心靈的觸動與啟示。以紀念性空間為研究對象,創造性地引入情感地理學理論,分析紀念性空間中的情感體驗特征,從空間元素、空間結構和感官體驗對紀念性空間的設計方法進行系統總結。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引起人們對歷史的冥思與共鳴,也為當代紀念性空間設計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與借鑒價值。

關鍵詞:情感地理學;紀念性空間;情感體驗

身處經濟快速發展的社會,精神情感需要適應物質生活的進步,歷史的傳承和人類情感的宣泄更需要一個物質載體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在此背景下,以體現懷念為主的紀念性空間大量涌現。近年來,隨著各種形式紀念性空間的發展,對空間設計者也提出更高要求,“情感”要素在空間設計中的重要性逐漸顯露。它不僅起到抉擇人們參觀選擇的作用[1],而且影響參觀者在空間內的消費行為[2]。但是目前以情感地理對紀念性空間的研究尚不多。因此,從情感發展的階段性要求來看,情感地理學研究是理解并提升紀念性空間的基礎;從紀念性空間研究不斷深入的要求來看,參觀過程中的情感研究是對情感地理研究的深入剖析[3]。本研究以紀念性空間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情感體驗的特征分析,嘗試構建情感地理學理論指導下紀念性空間設計的理論框架。

1? ?情感地理學視角下的情感體驗特征分析

1.1? ?體驗人群引導情感體驗方向

體驗人群的自身因素是影響情感體驗與產生差異特征的內在動因,也是根本動因。主體的差異性和行為選擇引導紀念空間情感的理解方向。

首先是社會角色塑造不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個體對空間的情感認知受到周邊環境影響。就設計本身而言,設計者在對空間元素的選擇、運用形式上會受到自身教育背景和社會經歷的影響。而觀者在解讀空間情感時,價值觀、世界觀及生活方式的差異,對同一場景的理解也會存在差異[4]。個體角色的轉換使情感在傳遞中發生變化。其次是體驗人群的行為活動。在體驗過程中,主體從單一的“被接受”情感內容轉化為“主動接受”情感信息形式。主體參與活動的行為越多,越刺激思想和感知系統,對空間的體驗就會越強烈。

1.2? ?紀念空間影響情感體驗強度

情感地理學具有鮮明的空間性結構,是情感體驗特征形成與產生差異的外在動因。紀念空間分別從空間結構、空間功能和空間氛圍方面影響情感體驗強度。

1.2.1? 空間結構起到引導情感體驗作用??臻g結構的不同布置會劃分個人視點的主次之分,根據紀念空間的情感內容,空間結構從強到弱依次分為區域性空間、節點空間和線性空間,影響人們進行參觀的路線和停留時間。

1.2.2? 空間功能起到激發情感體驗作用??臻g內場景布置和物品陳設會影響觀者對空間情感元素的提取,空間功能的創意設置更增強參觀者的體驗感。

1.2.3? 空間氛圍起到強化情感體驗作用。主體的情感體驗隨著游覽過程的深入逐漸受到空間氛圍的感染而慢慢積累,并最終達到情感的高潮。在低沉陰森的空間時,幽暗的燈光則更增加了人們的緊張感;而在狂歡時,歡愉、節奏感強而快的音樂則更容易讓人們投入到輕松歡快的空間氛圍中。

2? ?基于情感地理學的紀念性空間設計

2.1? ?紀念性空間元素設計

2.1.1? 空間道路指向行進。紀念性空間道路分為內部道路和外部道路,內部道路在空間內起著引導作用,外部道路是串聯紀念性空間與周邊環境的媒介。筆直有通向性的道路莊嚴且具有目的性;蜿蜒曲折的道路使人更加放松、自由。如南京中山陵(圖1)的主路沿建筑中軸鋪設而成,兩側搭配種植挺拔翠綠的松柏,凸顯出主景的雄偉,營造莊嚴肅穆的場所感,人們在參觀過程中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臻g道路設計不僅應具有一定指向性,設計形式的變化也可以呼應不同情感的紀念場景。

2.1.2? 空間邊界限定范圍。紀念性空間邊界并不是簡單地起到分隔區域作用,而是使空間相互滲透,在區分空間功能的同時形成與周圍環境的呼應。虛化的邊界增加人們對遠方場景的想象和互動;明晰的邊界則會使觀者的情感焦點更聚焦于景觀內部,放大景觀區域里的情感表達。日本聶耳紀念廣場(圖2)采用植物和石墻圍合而成的低矮邊界,在隔絕內外環境的同時,并未遮擋參觀者的視線,伴隨海浪聲外部背景若隱若現,這種通透的邊界更加深觀者的聯想,增強情感共鳴。

2.1.3? 小品傳達紀念主題。在紀念性空間中,建筑小品是形成意向特征的重要點狀元素,不僅能美化景觀環境,也承擔著傳達整個紀念性空間主題的作用。例如南京大屠殺館前的一尊雕塑(圖3):一位母親手中抱著已經沒有生命征兆的孩子,悲痛地望向天空。人們可以透過雕塑感受到這位母親的絕望、嗅到死亡的氣息,生動展現了當時戰爭的殘酷和無情。在美國國家草坪正中心矗立的華盛頓紀念碑(圖4),像一把鋒利的長劍直沖云霄,碑身沒有任何文字和裝飾。似乎在傳遞華盛頓的功績是無法用文字描述的意思,引起人們對總統一生貢獻的回憶。

2.1.4? 植物烘托空間氛圍。植物不僅有著美化空間、弱化人工痕跡的作用,也是一切紀念性場所大背景的體現[5]。在設計中依據空間主題表達需要,可以用植物的形態、高度差異烘托不同的空間氛圍。位于華盛頓的越戰紀念廣場,植物以規則式花紋樣形成獨特的空間標記,能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宋慶齡雕塑廣場中(圖5),雕塑兩側規則種植龍柏和蜀檜,利用植物形態、高度上的差——圍合一個半開敞空間,將視線的焦點引向中心雕塑,也起到突出主景的作用。

2.2? ?紀念性空間結構設計

紀念性空間結構起到串聯空間元素、深化空間主題的作用,加深人們對景觀空間的理解,完整表達和點明空間的紀念情感。

2.2.1? 明確傳達空間主題。紀念性空間的主題應清晰表達,使人們在參觀完成之后能明確空間所要傳遞的紀念思想。在形式、內容上會有所差異,但不能偏離整個空間主題。羅斯福紀念園就以人物精神為主,穿插在園區中隨處可見的座椅、雕塑、紀念墻等景觀小品中,展現總統任職時的社會狀況和個人思想,時刻點明所傳達的紀念主題。對于多主題的紀念空間,則需要進行較明顯的劃分,使人們在參觀過程中能明確區分并轉化情感。

2.2.2? 合理編排敘述方式??臻g敘述上分為順序編排和空間敘述組織2種方式。順序編排分為順敘、倒敘、插敘和并敘方式,根據情感表達內容選擇排列事件發生順序,增加情感的起伏變化??臻g敘述組織方式則分為靜態主體和動態主體傳遞空間主題,靜態的主體以雕塑為例,留給人對過去無限的想象。動態的主題可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增強景觀趣味性和互動性。例如景觀中的風車小品,借助自然風力的機械轉動增強視覺空間感。

2.2.3? 推進情節完整發展。情感往往不是在固定某個情境里迸發,而是通過多個線索的串聯完整展現,形成情感起伏變化。在對空間情感的組織上既可以朝單一主題發展,也可以有多個線索的串聯,給主體帶來豐富的情感體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里用“共生”“死亡”和“逃亡”3個節點連接整個空間。進入建筑,首先是不規則的空間結構和裝飾形狀暗示戰爭期間的那種扭曲與變態的心理。接下來是“死亡”片段,設計了沒有窗戶、鐵門隔絕內外聯系的悼念館,給人以面臨死亡的窒息。最后的“逃亡”空間以傾斜錯亂的空間構成,給人們視覺沖擊,表達當時的慌亂情境。通過3個主題生動展現了人們逃難時的心理歷程。將錯綜復雜的空間線索進行串聯,形成完整的故事情節,觀者更容易被帶入到紀念空間場所。

2.3? 紀念性空間感官體驗設計

2.3.1? 視覺色彩的沖擊。紀念性空間色彩的變化象征情感的起伏,對空間的氛圍和美化有著重要作用。在空間營造上首先應注意整體色調的協調,再區分局部色彩的冷暖差異,呈現出莊嚴、溫馨等不同的感覺?!?3號航班”國家紀念園中(圖6),通過種植大片楓香樹與建筑緊密結合在一起,將象征深沉與浪漫的紅色浸透在空間各個角落,深情地表達了對犧牲英雄的追憶。色彩給人們帶來最直接的情感觸動,營造烘托整個空間氣氛。

2.3.2? 符號的隱喻表達。符號是傳達情感最重要的介質,在紀念空間中通過挖掘主題的相關背景,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形成紀念符號,從而運用到空間中,可以更容易傳達紀念內涵,深化空間主題。在荷蘭同性戀者紀念碑設計中就大量運用到“粉色三角形”符號,它們也是象征同性戀者的標志。透過符號隱喻的表達,傳達對那些無辜者的緬懷,也讓觀者更了解紀念的歷史背景。

2.3.3? 觸摸的感知想象??臻g內的肌理質感會觸動人們的感官體驗、激發情感力量。埃及金字塔采用厚重的石材展現歷史滄桑感,突出了它的堅固與肅穆。柏林猶太人紀念館中(圖7),將沒有溫度感的玻璃材質突兀地插入建筑空間當中,透過微弱的光影塑造出一個冰涼的空間氛圍,重現逃難時不見天日的絕望。材質的選擇設計不僅承載著歷史的痕跡,通過感知也留給人們想象的空間。

2.3.4? 聆聽聲音傾訴。聲音具有“訴說”過去的功能,主體更容易被代入空間場景,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南京大屠殺館的“12秒”展區里,每隔12秒就會聽見一滴水珠落下的聲音,同時遺像燈的熄滅,代表一個生命的逝去。聲聲水滴敲打在人們的心底,更感受生命隕落的瞬息。聲音可以伴隨人的情感延綿不斷,意猶未盡。

2.3.5? 感受呼吸的存在??臻g體驗中氣味會留給人們深刻的記憶,特殊的氣味可能還會使人們腦海模糊的記憶重新浮現,產生更多的情緒反應[6]。著名的“唐納德·加德的棺材”就采用透明的玻璃棺蓋,并大膽地在棺蓋上打了一個洞,不僅可以清楚地看見死者的模樣,還能嗅到刺鼻腐爛的氣味,感受死亡的存在,加深了觀者的印象。氣味作為看不到摸不著的物體,在紀念性空間設計中使原本靜止的情境賦予其活動的氣息,能帶給人們強烈的情感體驗。

3? ? ?結語

紀念性空間的表達是情感與空間的互動交流,也肩負著記載歷史、傳遞文化精神的責任,對整個城市的環境、歷史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梳理情感地理學理論與紀念性空間研究發展的基礎上,將情感地理學理論引入紀念性空間設計研究中,對于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的紀念性空間設計具有一定的決策參考價值。通過情感地理學理論對紀念性空間設計進行理論構建,是希望通過本研究,紀念性空間的設計不再單一地只注重于紀念這一特性,更多的是與觀者情感的互動體驗,使人們能夠真正地了解歷史文化,與紀念對象平等的對話感受。當然,本研究所用的設計手法和對理論的應用解析還不盡完善,還需要更多的設計案例支撐,需要與其他理論一起研究,才能夠逐步構建更加全面的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Goossens C.Tourism information and pleasure motivation [J].Annals Tourism Research,2000,27(2):301-321.

[2]Gnoth J.Tourism motivation and expectation formation[J].Annals Tourism Research,1997,24(2):283-304.

[3]黃瀟婷.基于時空路徑的旅游情感體驗過程研究——以香港海洋公園為例[J].旅游學刊,2015,30(06):39-45.

[4]林凱.符號學視角下紀念性景觀語義表達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6.

[5]李開然.景觀紀念屬性的語義認知分析[D].上海:同濟大學,2003.

[6]曹昕.基于電影建筑學的紀念性空間研究[D].廣東:廣東工業大學,2017.

作者簡介:楊婉君,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燕亞飛,講師;李東升,副教授;張麗君,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情感體驗
繪本閱讀教學中如何運用恰當有效地提問促進幼兒積極情感體驗的發展
巧用策略,“悅”讀繪本
淺談交互設計在工業設計中的運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課升華的金鑰匙
注重體驗,促進成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