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CT影像學特征分析

2020-09-07 07:30鄒語嫣馮平勇梁康寧王立東田榮華鄧蘭婷
臨床薈萃 2020年10期
關鍵詞:胸膜支氣管肺部

鄒語嫣,馮平勇,梁康寧,王立東,田榮華,鄧蘭婷

(1.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孝感醫院 放射影像科,湖北 孝感 432000;2.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放射科,河北 石家莊 050000;3.武警上海市總隊醫院 a.放療科;b.門診,上海 200000)

2019年12月31日,武漢市首先報道27例不明原因肺炎,并證實具有人與人之間的傳播能力[1]。2020年1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2019-nCoV肺炎的診療和防控方案(試行第一版)。2019-nCoV肺炎具有很強的感染性,疫情已在全球傳播[2]。病毒核酸檢測特異性高但敏感性差,CT可以較敏感、早期發現病變[3]。影像學檢查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有助于早期診斷。

1 材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 2020年1-3月核酸檢測確診為2019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患者64例,年齡24~59歲。64例患者均進行5次胸部CT掃描,每次時間間隔3~10天。除外4例肺部表現正?;颊?,對另60例COVID-19患者胸部薄層CT表現進行分析。

1.2儀器與方法 設備采用GE寶石能譜CT掃描儀,患者仰臥位,雙手交叉置于頭頂,掃描范圍肺尖至肺底。掃描參數:采用螺旋掃描,管電壓選擇120 kV,管電流320 mA,掃描螺距0.75,層厚1 mm,層間距1 mm。CT閱片采用雙盲法,由兩名高年資影像醫師獨立閱片得出影像結果,有爭議的圖像經過討論達成共識。

1.3評價標準 ①確診標準:患者有發熱等呼吸道癥狀,發病前14天內接觸過疫區患者或有疫區旅行史,同時具備經呼吸道標本實時熒光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②CT評分標準:將患者右肺上葉、右肺中葉、右肺下葉分別命名為a、b、c,左肺上葉尖后段+前段、左肺上葉舌段、左肺下葉分別命名為d、e、f,使用Ooi等[4]先前報道的標準,運用半定量CT評分系統根據受累面積定量評估這些異常肺部受累情況(0分無異常;1分異常面積<25%;2分異常面積25%~50%;3分異常面積50%~75%;4分異常面積>75%)。

2 結 果

2.1病例特點 64例COVID-19患者主要癥狀為發熱、咳嗽或胸悶。24例患者有慢性基礎疾病,其中高血壓患者多為中年男性,CT評分較高。4例患者全程肺部CT未見明顯異常,2例男性分別為59歲和24歲,2例女性分別為31歲和43歲,其中1例59歲男性患者顯示雙側胸腔少量積液,出院后胸腔積液量未見吸收。病例的隊列特點見表1~2。

2.2CT表現 僅見兩例患者胸腔積液,鄰近肺組織膨脹不全、胸膜下較粗條索?;颊?:男性,51歲。第1次CT掃描顯示雙肺多發實變影,部分條索影,病變主要位于胸膜下,或胸膜下和支氣管血管束周圍均有以胸膜下為主(圖1a)。第2次CT掃描顯示病灶吸收淺淡,GGO為主(圖1b)。第3次CT掃描病灶基本吸收,僅見胸膜下小細條索(圖1c)?;颊?:女性,50歲。第1次CT掃描示右肺胸膜下GGO為主病灶,呈鋪路石征(18%)(圖2a)。第2次CT掃描示病灶范圍縮小,見胸膜下條索,胸膜增厚(圖2b)。第3次CT掃描顯示雙側胸腔積液(圖3b)。肺部病變表現使用百分比描述(表3),GGO整體呈上升趨勢,第3次檢查GGO占比降低,病灶變實、范圍縮小,第4次迅速上升,病灶普遍吸收變淺淡。條索呈持續上升趨勢,在病灶吸收過程中或進展過程中,均會表現為向條索轉化。GGO和實變并存在前3次逐漸上升,是病灶的吸收轉歸,變淡、纖維化。病灶主要位于胸膜下,且呈現逐漸上升趨勢。并且支氣管血管束周圍病灶分布吸收較快,呈現逐漸下降趨勢。

表1 64例COVID-19患者臨床特點(n=64)

表2 60例肺部CT陽性COVID-19患者臨床特點(n=64)

2.3肺部CT評分分析 各肺葉CT評分顯示雙肺下葉CT評分較高,左肺上葉CT評分最低。根據患者肺部CT評分演變特點可分為3種進展模式,第1型36例(60%),呈先上升后下降趨勢;第2型15例(25%),呈持續下降趨勢;第3型9例(15%),先下降再上升,之后下降趨勢。肺部CT總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c葉、f葉及e葉每次CT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3。

2.4病變形態及分布特點 肺部CT病灶形態主要包括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實變、條索影,或多種形態共存,部分表現為斑點狀、小結節狀。肺部CT病灶分布主要包括胸膜下、支氣管血管束周圍、兩者共有且以胸膜下分布為主或以支氣管血管束周圍分布為主。第1、2次檢查胸膜下占比與第3、第4和第5次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1、2次檢查胸膜下和支氣管周圍共有以胸膜下為主病變占比與第4和第5次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1、2、3次檢查GGO占比分別與第4和第5次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1、2、3、4次檢查實變占比與第5次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1次檢查條索占比與其他幾次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2、3次檢查條索占比與第4和第5次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60例患者5次CT表現比較[例(%)]

3 討 論

2019年12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不明原因肺炎,對病例呼吸道標本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分析,顯示為一種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2019-nCOV[5-6]。此病毒主要經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具有隱匿性強和傳染性強的特點,多為聚集性發病[7-8]。我市毗鄰武漢,自2020年1月起,我院病毒性肺炎患者逐漸呈現噴井式暴發,本研究病例大多數有疫區接觸史,為以普通型為主的出院患者,分析其胸部薄層CT表現縱向演變特點[9]。

冠狀病毒通常被認為是引起兒童、老年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感染的重要病原體,其各種病毒蛋白對細胞的凋亡程序可起到促進或抑制作用[10-11]。COVID-19在各年齡段患者均可見到,發病患者主要在40歲以上,約1/3患者有慢性基礎疾病[12]。本研究64例普通型患者均進行了5次胸部CT掃描,比較每次肺部CT評分,結果顯示雙肺CT總評分、雙肺下葉及左肺上葉舌段評分每次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各肺葉CT評分折線圖顯示病變在第2次檢查呈普遍呈加重趨勢,第3次檢查開始肺部病情表現好轉。其中雙肺下葉CT評分較高,其次是右肺上葉,左肺上葉CT評分最低。根據患者肺部CT總評分演變特點可分為3種進展模式,其中第一型最常見(60%),即第2次表現上升,第3次隨即表現持續下降趨勢。第二型呈持續下降趨勢,第三型先下降再上升,之后再下降,第三型患者并無特殊慢性疾病史,發病前2周均去過武漢,可能與病毒的生物學特性有關[13]??傮w變化特點為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變顯著增加,隨后肺部CT評分呈逐漸下降趨勢,其中有3例患者首次CT掃描未見明顯異常。雙肺病變分布是不對稱的,范圍不斷變化,病變形態也是多變的。由于不同肺葉不同時間的病灶特點和有無各異,為了描述更確切,對于病灶特點的比率計算剔除了CT評分為0的肺葉。

肺部CT表現與最初報導的COVID-19患者肺部變化一致,薄層CT顯示病灶形態主要包括GGO、實變、條索影,或多種形態共存,部分表現為斑點狀、小結節狀[14-15]。最初的CT表現以GGO或實變為主,分布于胸膜下或支氣管血管束周圍,實變影在第1次CT顯示最多,可清楚見到充氣支氣管穿行,此時的病理改變為肺泡腔內滲出物較多,伴有膠原蛋白滲出,而后實變逐漸吸收[16]。第2次CT顯示病灶散亂、多不規則,部分吸收或部分進展,GGO變實,呈斑點狀、小條索狀,實變吸收縮小變淡。吸收轉歸期病灶逐漸吸收,可見支氣管周圍病灶更早吸收消散,雙肺多發殘留條索影或胸膜平行征。 GGO的存在是病毒感染的常見發現,它與可變的組織病理學變化有關,例如彌漫性肺泡損傷或間質性(肺內或氣道)炎性細胞浸潤[17]。周圍胸膜下肺受累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綜合征冠狀病毒(SARS-Co V)和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 V)相似[18-19]。本組見到2例患者胸腔積液(3.1%),較少見,與李小虎等[20]觀察結果相同。其中1例全程肺部CT未見異常,而另1例患者雙肺不對稱多發GGO,逐漸發展為雙側胸腔積液并雙肺背部粗條索為主病變。

病情縱向演變過程中分析其CT分布特點發現,病灶逐漸吸收呈胸膜下或支氣管血管束周圍多發節段消散、變清晰,而支氣管血管束周圍病灶吸收更迅速,故支氣管血管束周圍病灶逐漸減少,到第4周基本消失,而胸膜下分布更加顯著,表現胸膜下粗大條索或多發斑片狀模糊影,最后僅見數個細小條索或基本正常。本組病例中51例患者最后1次CT評分為零,雙肺未見明顯遺留病灶,或僅見胸膜下少許細小條索影,相信大部分患者肺部病變都可完全吸收。COVID-19主要與放射性肺炎、支原體、衣原體肺炎及其他病毒性肺炎等鑒別,CT表現結合流行病學判斷,盡量保證疑似病例早隔離、早治療。

本研究有一定局限性。首先,這項研究只是對普通型出院患者進行分析,并不包括重癥/危重癥患者或死亡患者的臨床和CT特點的比較研究。目前我們的研究只是對于具有發熱等癥狀的病例,相信經過全民核酸檢測及抗體檢測,將有利于我們觀察無癥狀患者的特點。

總之,COVID-19的CT表現多變,主要表現為胸膜下為主實變或磨玻璃密度影,最初鋪路石征較多見,后來向模糊影、條索影變化,本組病例患者癥狀發作后的第1周和第2周肺部病變顯著增加,隨后病灶逐漸吸收,大部分病例肺部病灶基本消失或僅遺留少許纖維灶,但我們仍需要長期隨訪觀察,包括重癥/危重癥患者肺部是否會遺留不可逆損傷。

猜你喜歡
胸膜支氣管肺部
了解并遠離支氣管哮喘
多層螺旋CT鑒別惡性胸膜間皮瘤與胸膜轉移瘤的應用價值
星形諾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獻復習
胸腔鏡下胸膜活檢術對胸膜間皮瘤診治的臨床價值
鹽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臨床應用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與HRCT支氣管壁厚度的相關性
床旁超聲判斷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自發性氣胸拔管時機的參考價值
支氣管哮喘的藥物治療
經支氣管肺泡灌洗術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1例
惡性胸膜間皮瘤、肺鱗癌重復癌一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