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譯名問題”中意譯與音譯的取舍

2020-09-10 07:22朱思怡
今古文創 2020年6期
關鍵詞:意譯音譯

朱思怡

【摘要】 翻譯問題中對于“譯名問題”(即西方學術名詞)的翻譯,歷來就有翻譯家提出不同的觀點,從玄奘的“五不翻”譯論到清末時期章士釗《論翻譯名義》中側重音譯,再到胡以魯《論譯名》中以意譯為原則,與音譯并行,視情況不同而綜合考慮“譯名問題”,通過比較二人的觀點,可分析得出意譯和音譯在翻譯西方學術名詞時的優劣之處。

【關鍵詞】 意譯;音譯

【中圖分類號】H15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06-0072-02

一、論意譯、音譯之義

意譯和音譯都是對“譯名問題”時提出的兩種翻譯方式?!白g名問題”即對西方學術名詞的翻譯問題,亦即對西方專有名詞的翻譯。意譯,原寫為義譯、義譯,是對西方學術名詞意義的翻譯方法,側重理解名詞原意后,在本國文字范圍內選取合適的一二字加以概括,如英文里的“year、month、day”,譯成中文就可對應“年、月、日”。而音譯,則是按照西方文字的發音,在選取本國文字的基礎上,翻譯出來的一種造新詞方式。如“Logic、philosophy”,章士釗先生音譯為“邏輯、斐洛索非”,而“邏輯”一詞一直沿用至今。胡以魯稱音譯過來的名詞為借用語,認為是從外語借用而來,二人的分歧從定義伊始。

二、章士釗、胡以魯二人簡介

章士釗(1881—1973),字行嚴,筆名黃中黃、民質、秋桐等,是作家、教育家,也是政治家。喜政治、經濟學,又最喜邏輯學,后在日本逃亡時期創辦《甲寅》,以筆名“民質”“秋桐”在《國風報》和《甲寅雜志》上分別于1910年11月22日和1914年5月10日發表《論翻譯名義》和《論譯名》,自此“帶頭展開了一場有關西方學術專名的翻譯方法的討論”。

胡以魯,生年不詳,卒于1915年,字仰曾,著有《國語學草創》一書。讓胡以魯名聲大噪的是他1914年2月15日在《庸言報》發表的《論譯名》萬言長文,此文在這一場關于西方學術名詞的討論浪潮中顯得不同凡響。

三、二人對意譯、音譯的觀點差異比較

章士釗(以下簡稱章氏)在《論翻譯名義》中提出六問,而胡以魯(以下簡稱胡氏)則在《論譯名》中對章氏的《論翻譯名義》進行辯駁。

(一)二人對英文Philosophy、Neuter譯法的不同

章氏在其《論翻譯名義》中關于討論“意譯、音譯之得失”,提出六問,其中有四問是關于意譯之弊害,六問內容如下:(1)以義譯名,果能得吻合之譯語乎?(2)以義譯名,弊害何在?(3)縱得吻合之譯語,果即為適用之譯語乎?(4)如不能得吻合之譯語,吾寧擇其近似者,抑將擲義譯之法乎?(5)如欲得義譯之良譯語,有不可犯者何???(6)以音譯名,利弊何如?

章氏舉出斐洛索非(philosophy)的例子,認為日人譯為哲學不妥,嚴復嚴氏譯為愛智,是其偏見也。章氏雖未表明音譯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英文philosophy的意義,卻有其義,因為“吾國字體,與西方迥殊,無法采用他國文字,以音譯名,即所以補此短也”。然而,胡氏在《論譯名》著例第十一條中說道:“取主名之新義,非萬不得已……毋取陳腐以韜晦。例如非羅沙非(philosophy),日人譯為哲學,已得梗概”,胡氏贊同日人的譯法。而到現如今,眾人皆知哲學一詞,而不知斐洛索非,從這可以看出胡氏提倡的譯法,為后人所認可。

章氏舉例“文法中有字性Neuter Gender,非陰非陽,嚴氏因譯之曰罔兩?!闭J為“巧則巧矣,未可以為訓也”。章氏對于該詞的譯法并未提出具體譯法。而胡氏對“罔兩”有自己的一番解讀,在《論譯名》著例第十二條中說道:“取易曉之譯名,毋取曖昧舊名相淆亂。狃脫(Neuter)原謂不偏,譯作中或中立可也,假罔兩之鬼名以混之則惑矣?!必鑳?,《辭?!防锝忉尀樯酱ㄖ械哪臼?。若以鬼怪之名來意譯該詞,確為不妥,不僅無法表達原意,反而還是誤譯。

(二)二人對動名形式詞語的不同觀點

章氏就論理二字發表見解,“論理二字,即言字面,已不甚妥。論理者,論其理,以論字為動詞,抑論之理,以論字為名詞乎?愛智二字亦然,是果以愛字為動詞乎?抑兩字同為懸名乎?”雖然章氏對動名形式的詞語存有疑問,卻并未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有時不得其解,“如欲其字面之明曉,有時或竟不能”。而胡氏卻能夠提出相應的策略,在著例第十七條中寫道:“一詞往往有名字、動字兩用者,譯意寧偏重于名字,所以尊嚴名詞概念也,用為動詞,則或取其他動字以為助?!焙嫌枚x的英文名詞Definition舉例,“日人譯為定義,此譯為界說。就吾國語句度言之,名字上之動字常為他動,其全體亦即常為動詞,定義有兼攝題反(Define)動詞之功,然非整然名詞也。寧取界說雖木強而辭正,欲用為動詞,則不妨加作為等字?!庇纱丝煽闯龊险J為動名形式詞語,對其義的理解重點應放在名詞上,這也表明胡氏文學功底之深厚,能夠踐行實用主義,章問胡答,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做法。

(三)二人對音譯的不同觀點

章氏在其第四和第六問中,雖提到并未絕對否定意譯,卻從意譯的弊端談起,由此顯露出對音譯的情有獨鐘。且他用四問的篇幅講意譯的弊害之處,可看出他輕意譯,甚至認為對于“譯名問題”不如采取音譯,以造新詞的方式引進西方學術和文化。在章氏筆中,音譯別無他害,除了令人讀來生硬之外,其余皆為優勢,可見章氏對音譯顯露出相當高的評價。而胡氏對音譯卻是持批判態度,首先認為音譯只不過圖一時新鮮之感,用久則令人困惑,“義亦流而通俗,粗疏迷離,又如故矣”。其次,批評音譯沒有實義,只是聯想得之,“科學不能私名詞為己有,語無東西”。再者,翻譯嚴肅的學術名詞時,不可馬虎,更不能隨性而為,以自己喜好來評定名詞譯法。接著,胡氏說道,音譯之詞有“包暈之感”。

最后,歷數了音譯種種弊端。即便如此,胡氏卻在《論譯名》文中三十例中的最后十例,列舉出適合音譯的情況,前七例是明確提出主張音譯法,表示人名、地名、官號、金石化學名、機械之屬、理學之名屬和鳥獸草木之名均可采用音譯法,這表明胡氏具有辯證思維,既不過分強調意譯的優勢,也不過分貶低音譯的劣處。正如陳??邓u,胡氏是位難得的有“辯證意味”的教育家。剩下三例,正如胡氏所說,是仿玄奘“五不翻”譯論而得出,玄學上多義之詞、宗教神秘之詞、民族特有名詞皆不可譯,實際也是采取音譯法。

(四)二人對意譯的不同觀點

胡氏提出,“理之曲直若彼,勢之順逆計之得失若此,于是決定以意譯為原則”。以意譯作為基本原則,而當遇到事物固有名稱,胡氏主張“不妨從其意”,即采用音譯的方式。并舉二十例加以說明,其中有些觀點頗為章氏所深契。概括之,則主要有三點要義,(1)本國固有其名,因襲之,若有不當之處,可加以修改;(2)本國沒有其名、其物,則借用之;(3)名不能求全的情況下,淺陋、迷信、排外、媚外等義不可有等。此外,胡氏還提出詞義的意義隨時間變化,則需斟酌采用,這些具體的主張和例子在當時可以說是影響深遠。

而章氏的意譯觀點大都是對意譯的消極評價,所述不多,在《譯名》一文中頗有闡明,如“英語有glass,吾譯之為玻璃,此義也,非音也,而義又為吾有者也。然夷考其實,玻璃二字,亦由重譯而來,非吾所能有也。且音也,亦非義也”,在他看來,即使是意譯之詞,也只能借用重譯,并評價道:“意譯名詞之最感困苦者,則名為譯名,實則為其名作界說”。由此得知,章氏重音譯,而輕意譯。

(五)二人觀點的相同之處

二人在“譯名問題”上均感到譯事之難,章氏寫道:“愚謂譯事至此,欲于國文中覓取一二字,與原文意義之范圍同其廣狹,乃屬不可能之事……名正理從,談何容易?!碧岢鲎g名欲與原名達到完全對等,非常困難,與此同時,胡氏亦發出“吾國語特木強難變耳”的感慨,國語之難以變通,在于國語名詞的引申處亦有同者。

四、結論

從二人撰寫的文章看出,章氏夸大了意譯的弊害之處,過分強調音譯的利處,提倡造新詞,認為后人用之愈久,也能習慣之,此觀點有失偏頗,且章氏舉例不多,說服力不強,所舉例子部分被胡氏反駁。但即便如此,章氏文章中仍有可圈可點之處,陳??翟u價章氏,其“論點有可議之處,充分闡釋了譯音的意義和優點,他力主采用的‘邏輯’一名,通行至今,無以越之”。方儀力評章氏,“章士釗將‘譯義’和‘譯音’兩種方法明確對立起來后,《甲寅周刊》《民報》等雜志上的討論將‘譯名’問題引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這也體現出章氏在推動“譯名問題”的浪潮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胡氏雖在開篇之初批判過分強調音譯的弊端,隨后便將筆墨著重放在意譯的優勢上,從著例二十條可看出,材料翔實,舉例形象,并在文中的最后十條中提出音譯的范圍,著實體現胡氏扎實的雙語基礎,有著廣博的視野和獨到的見解,考慮全面,論證依據較強,孰優孰劣,由此可知。而在“譯名”統一問題上,胡氏提出“至于切要之舉,竊以為宜由各科專家集為學會,討論抉擇,折中之于國語國文之士”,并舉出日本在學術名詞上的做法,即最終由政府審定,此想法值得肯定。從胡氏的文章中看出,其主張“意譯為主,音譯為輔,不排除音譯,音譯乃不得已而為之……辯證地看待固有之名和借用日語譯名都是可取的”。音譯和意譯都是翻譯策略,不可絕對偏向某一種,這種不偏不倚的態度與辯證思維相吻合,即視情況而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章氏和胡氏的熱烈討論,使得音譯和意譯兩種翻譯方法得以發展,并繼而推動了譯名統一 工作。

參考文獻: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82.

[2]章含之,白吉庵.章士釗全集第一卷[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448-454.

[3]胡以魯.國語學草創[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125-147.

[4]章含之,白吉庵.章士釗全集第三卷[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0:67-69.

[5]方儀力.論清末民初“譯名”討論中的兩個向度[J].外國語文(雙月刊),2015,31(4):110-115.

[6]程永生.中國近現代譯名研究述評[J].淮南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2):37-40.

猜你喜歡
意譯音譯
淺談英漢翻譯中的直譯與意譯
物質文化在《京華煙云》中的異化翻譯
論外漢音譯的意義關聯
直譯與意譯在英劇Townton Abbey字幕翻譯中的相關思考
淺談直譯與意譯的合理結合
音譯規范的韻律學視角探究
英漢外來借詞(loan—words)互譯
漢英動物詞“龍”與“鳳”的文化內涵及英漢互譯
大陸與港臺譯制片對英文電影片名的直譯與意譯取向研究
魯迅音譯的外國人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